正在阅读:

传承百年,中药老字号“富过三代”的秘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传承百年,中药老字号“富过三代”的秘方

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似乎成了不少评说家族企业传承的标准答案;而那些传承百年的企业又是如何绵延多年、屹立不倒?

百年余仁生的传奇历程

从1879年开设首家“仁生”中药店算起,中药行“余仁生”迄今已走过139年历史。老字号“余仁生”的传奇历程,篆刻着一代人下南洋的印迹,是一部丰厚的华商家族企业史。

余仁生,穿梭了139年时光隧道,历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依旧“老当益壮”、弥久日新,其摆脱“富不过三代”、基业长青的秘笈在哪呢?

余仁生中药行

说起老字号“余仁生”,先说一下1910年广州黄花岗起义。

在黄花岗72烈士中,年纪最轻的仅有17岁,他就是来自百年老字号中药集团余仁生家族的余东雄,他就是2017年退休后专任余仁生非执行主席、也是余氏家族第四代传人余义明的堂叔公。

在台北的国民党中央党史馆里,收藏着一封余东雄与郭继枚联名写的“诀别信”,收信人是马来西亚同盟会霹雳分会正副会长郑螺生与李源水,诀别信最后写道:“视死如归弟之素志,但求马革裹尸以为荣”。

再说一点“余仁生”家族的花絮故事。“余仁生”的创始人是来自广东佛山的余广培(又名余广),他下南洋,1879年在马来亚霹雳务边创设了这一家百年老字号,而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儿子余东旋,即烈士余东雄的堂哥。

香港邵氏兄弟电影、TVB老板邵逸夫的结发妻子——黄美珍,来自新加坡富商家族,曾经是邵逸夫挚友余东旋的女友。后来,两人是获得余东旋的谅解祝福之后,才结婚的。此外,“维他奶”是市面上一款常见的营养饮品,其创始人罗桂祥,曾因家贫辍学,他到香港大学读书,就是受了余东旋的资助。毕业后,罗桂祥成了余东旋的私人秘书,又被提拔为公司总经理,直到自主创业才离开。

在上世纪10年代,余仁生家族的余东旋,与著名华侨领袖、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二人,是马来西亚最富有的华人,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富足程度。

让我们来回溯一下百年“余仁生”的传奇历程吧!

一百多年前,许多中国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下南洋,“余仁生”创始人余广培(又名余广)就是此中一位,原籍是广东佛山。1873年,21岁的余广培离开佛山,带着妻子梁亚有、弟弟余广进三人,来到马来西亚霹雳洲采矿市镇谋生。

霹雳洲太平市一百多年前的采矿区域,如今已是旅游景点,采矿池已变成湖泊,整个采矿区花草树木、鸟语花香,当然也就无法去追寻余广培当年初到此地的场景。当年余广培发现,那些挖矿的矿工缺医少药,常以吸食鸦片来分解苦痛,于是,他用祖传的中医术帮助矿工,并于1879年7月23日创办了一家中药店,起名“仁生”,即余仁生老字号的起源。

“仁生”堂号,代表“仁爱”和“生命”,起意为“仁泽众生”;自“余仁生”家族二代起,就以“仁泽众生”作为传承后代的经营理念,也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仁生”店创办那天,是余广培独子余东璇两周岁的生日。

清末广东平远有个大富豪,名叫姚德胜,是梅州客家人;他生前财富无数、生意遍及东南亚,当年慈禧老佛爷封他为“天下雄财”,国父孙中山为他颁发“一等嘉禾勋章”,还有英皇赐勋、马来王迎见。您可能好奇,姚德胜靠啥攀上风光无限的财富巅峰?答案就是开锡矿,他号称“锡矿大王”。同一时期余广培的创富,也与姚德胜一样,因矿而开“仁生”店,也因开锡矿发家。

“余仁生”二代掌门人余东旋

在亲友帮助下,余广培也取得雾边的包税权和锡矿开采权,另外,“仁生”店也开了数间连锁,一点一滴地积攒财富。1891年初,当余家日渐兴旺之际,38岁的余广培因罹患恶疾离世。余广培去世那年,独子余东旋才13岁,在佛山老家。直到1982年,余广培的二房太太文氏,才把余东旋接来槟城,并让他接受西式教育,准备传承家业,而当时的家族生意,则委托余广培的苏格兰律师暂时托管。

余东旋是家族二代掌门人,被称为“余仁生”的中兴之主。他生于1877年,接管家族事业是在21岁,就是他父亲去世7年后的1898年,才子承父业。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接管的却是一个“烂摊子”,家底差不多“漏”光了。二位叔叔嗜赌,店上的现金、货物差不多败光,而包税权因政策变动,也等于放弃,锡矿也采得近乎枯竭。

如何重振家业?余东旋还是走上父亲那条发家之路,从锡矿入手。后来,他重新找矿、开发新矿,也差不多10年间,他手上已拥有11座锡矿,每年可得数千万的收入,余氏家族企业已再现勃发生机。后来,橡胶业兴起,他又不断用锡矿赚来的钱投资发展橡胶业。不久,余氏家族成为与陈嘉庚齐富的马来西亚华人家族。

位于新加坡牛车水一带的桥南路“余仁生”中药店

凭借锡矿和橡胶种植业务发家致富的余东旋,开始将生意网络扩展到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大陆,尤其是在大马和新加坡商界,更是打响名堂。而余仁生中药店,自余东旋起,由“仁生”更名为“余仁生”,并从最初在马来亚雾边和金宝两地,逐渐伸展到槟城、怡保、吉隆坡、香港和新加坡等地。1910年,“余仁生”新加坡店开办,至今,这家108年的老中药店依旧在桥南路开着。从那时起,余东旋一家开始由马来西亚迁移到新加坡居住。

取号“余仁生”,以姓氏冠名,烙上深深的家族印记,也代表一种以家族信用为企业背书,从长远来看,已为家族企业传承打下基石,利于从中培育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经营理念。

另外,迁移新加坡,也是一个影响家族企业的重大决策。表面上,新加坡的治安好于马来西亚,是宜居之所,可这仅是次要因素,更主要的还是从家族企业成长出发,除锡矿、橡胶、百货以及中药业,到上世纪10~20年代,余氏家族的触角已延伸汇款、投资等金融事业,新加坡已慢慢崛起为东南亚金融、贸易中心。一战期间,他与另一位华商吴胜鹏家族,于1920年合伙创办了利华银行,乃当时东南亚一家规模最大的华资银行之一。

此外,余氏家族包括后面一次“迁都”香港,也是基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变动背景而为。同一时期的华人首富、印尼前首富及糖王黄奕住家族之所以回归祖国,就是因为严加拒绝加入荷兰籍或日本籍。上世纪20年代,他不仅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1000多幢别墅住宅,还创办了中南银行等事业,成为民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家。

余东旋一家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少华商家族深受其害,甚至就此没落、破产,陈嘉庚也是在1934年开始淡出东南亚生意;可余东旋家族却逃过此劫,危机期间,他已开始转型,将矿业、橡胶生意迅速转入银行业这一重心业务,另外就是再次“迁都”,把总部由新加坡移到香港,并定居下来。

一战期间,余东旋捐了一架战斗机、一辆坦克车给英国政府,二战时,他又为英国政府大笔捐资。与之同时,还担任了反鸦片会副会长、反对赌博,并捐资给香港大学,图书馆、学校以及支持慈善等活动。黄花岗烈士余东雄、郭继枚牺牲后,其家属就是由余东旋出资抚养。

1941年,余东璇因心脏病在香港去世。过世时,其名下财产不少变卖出去,拥有的房地产业也平分给13个儿子,导致公司股权被大幅稀释,在第三代掌门人手上,因一时群龙无首、各自为营,四分五裂,家族企业由盛转衰,甚至连利华银行、“余仁生”也被其他企业收购易主,具体细节及相关剖析下文继续展开。

百年“余仁生”的故事并没有就此打住,到第四代接班人余义明身上,又担负起复兴家业的重任。重振河山的余仁生家族,挣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后,已步入稳健发展的轨道。如今的余仁生集团,以传统中医药为基础,积极推动中药现代化,已是亚洲最大的中药保健企业之一。余仁生,在中国大陆、港澳、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拥有超过300家门市,经营20多间中医诊所,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潮安井里500年“镇村之宝” 一支药膏打天下

上市药企中,以堂号冠名的企业不少,比如同仁堂、广生堂、一心堂等,其中,太安堂独具特色,现任太安堂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柯树泉,以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经”“易经”治企,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布局,兴建五大药厂。

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似乎成了不少评说家族企业传承的标准答案;那么,当家族事业“接力棒”传递到柯氏第十三代传人柯树泉手中,还能继续凭着“一支药膏打天下”吗?

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井里村,俗称井头,古称景德乡,聚落呈块状凤形。为何称“井里”?有一段历史由头,原来创乡始祖柯辛伍是明代永乐年间从福建莆田大井乡迁居此地,后为不忘故乡,故而易名“井里”。

(清刻版医术《万氏医贯》)

井里村有一件“镇村之宝”: 一本古医书《万氏医贯》,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位当朝太医万宁(邦宁)留下的医书,至今近500年。几百年来,村里家家户户传抄收藏,一代代后人“悬壶济世”, 井里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名医村。

井里村人的行医传统,源自明代嘉靖年间名医柯玉井;1567年,即明代隆庆元年,柯玉井恭接御赐医学宝典《万氏医贯》,深得太医院院使万邦宁真传,创办了太安堂。此后,太安堂柯氏历代传人因“宝典”在手,皆从医,且名医辈出、医林荟萃;故有“岐黄第一村,源起太安堂”之说。太安堂集团董事长柯树泉,生于1948年,乃柯玉井第13代世孙,也是太安堂第13代传人。

位于井里村的太安堂旧址

薪火相传,柯树泉的人生也是以行医开始。文化大革命时期,柯树泉听从父亲叮嘱,没有参加“串联”, 锁门在家里读了4年医书,后又接受潮州卫生学校的专业培训,1982年,他“子承父业”在潮州创办了一家诊所,开始了行医生涯。作为一名医生,柯树泉主治妇科病和皮肤病。当时,病人很多,天还没亮就有人敲门求医,只不过,柯树泉也没赚什么大钱,按当地人的话就是“出牛力吃猫饭”。

改革开放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柯树泉也顺潮而起,开始从事一些中药材贸易及成品药销售代理工作,既积攒了一点资本,也逐渐积累了自己的客户资源及商业人脉。

提起太安堂,业内的人马上会提及皮宝制药,必然联想到他们的拳头产品“皮宝霜”。 1995年,孙柯树创办了汕头市皮宝卫生制品有限公司,公司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号称中药皮肤第一圣药——太安皮宝霜,乃柯树泉以祖传秘方结合从医经验研制而成;产品推出后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开启了太安堂“一支药膏打天下”的传承复兴历程。

太安堂集团董事长柯树泉

2007年,柯树泉在收购汕头麒麟制药的基础上,重组创办了广东太安堂制药有限公司,并推出了另一个家传特色产品“麒麟丸”,主要治疗男女不孕不育方面,集团在原有的中药皮肤药基础上,增加了心血管用药、妇儿科用药等,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特效中成药体系。2010年,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太安堂,成功登陆深圳中小板。

在柯树泉眼中,太安堂要持续发展,必须立位于两个坐标轴之上,即战略和文化。为展现柯氏十三代中医药世家的历史渊源和太安堂发展轨迹,柯树泉在汕头金园的制药厂区内建起了太安堂中医药历史博物馆,又以先祖柯玉井的故事为素材,投资拍摄电视连续剧《太安堂·玉井传奇》。

众所周知,传统中医药沉淀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能让传统中医药带上互联网的翅膀腾飞,一直是中医药界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

对此,一波说创始人、汇金乾方家业传承研究院创院院长、600年鹤年堂顶层设计首席专家杨一波教授认为:“传统中医药要在传承中创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精粹,也是国魂所在。中医药的领导品牌鹤年堂能适时而动,顺应国家‘互联网+’大战略,运用‘互联网+’现代技术和方法推进传统中医药行业资源整合,创新发展,这对于传承传统医学,促进传统中医药企业升级转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太安堂上市后,有一个最大亮点,那就是耗资3.5亿收购当时互联网的第一药店“康爱多”,快速切入医药电商,从而令太安堂进入“泛互联网化”新时代。看来,借助“互联网+”,也是传统药企传承创新的一个重要成长路径。

从公司股权结构上看,上市药企太安堂是一家典型的家族式企业。柯树良、柯杏銮夫妇育有一儿一女,柯氏家族共同持有太安堂39.45%股权。

太安堂股权结构图

其中,由柯树良的太太柯杏銮100%控股的“广东金皮宝”,在太安堂占股1.71%,柯树良的女儿柯少芳个人持有5.15%股权,而公司创始人柯树良及其儿子柯少彬,则通过太安堂集团持有32.59%比例的股份。目前,柯树良、柯少彬父子100%控股太安堂集团,分别持有69.35%、30.65%股权。

目前,太安堂“药二代”已走上前台,柯氏家族二代进入了接班过渡期。从公开的信息显示,“少帅” 柯少彬已被称为太安堂第14代传人,故此可以推定,子承父业模式应该是太安堂代际传承主旋律。

2010年,柯少芳参加央视基尼斯颁奖

女儿柯少芳,今年45岁,任职太安堂常务副总经理已有数年。《天仙配》有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若是拿到家族企业二代,是否可为“你守业来我帮忙”。与男性企业二代相比,女性在思考方式上会更加缜密谨慎一些。难怪有心理学家称,从性别特征而言,家族企业“公主”们更适合于守业,理想的接班协作者。

有人给当今“富二代”女儿接班起了个“三好”歌,即“女婿上门服务好,父女无间沟通好,思维西化协作好!”多年来,柯少芳时常与父亲柯树良一起,或者个人接待外宾,出现在公众场合;即便如此,在太安堂的传承计划中,她也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性力量。

家族企业林林总总、各式各样,选择传承模式也各有打算,可哪个不想基业长青、长盛不衰、传个三代、五代甚至更多呢!如何才能摆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实现权力与财富的顺利交接?是每一个家族企业都需要去完成的“家庭作业”。

成功的家族企业,必须妥善好处理二大难题:一是创造成功的事业,并通过合适的家族内部治理方式,维持家族间的凝聚力;第二,就是找一位成功的接班人。

一位成功的接班人,首先必须拥有领导力、企业家精神、工作伦理等特质;不过,就中国家族企业而言,企业领导人在选取“谁来接班”时,也会考虑到地域特点及自身的行业特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传承百年,中药老字号“富过三代”的秘方

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似乎成了不少评说家族企业传承的标准答案;而那些传承百年的企业又是如何绵延多年、屹立不倒?

百年余仁生的传奇历程

从1879年开设首家“仁生”中药店算起,中药行“余仁生”迄今已走过139年历史。老字号“余仁生”的传奇历程,篆刻着一代人下南洋的印迹,是一部丰厚的华商家族企业史。

余仁生,穿梭了139年时光隧道,历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依旧“老当益壮”、弥久日新,其摆脱“富不过三代”、基业长青的秘笈在哪呢?

余仁生中药行

说起老字号“余仁生”,先说一下1910年广州黄花岗起义。

在黄花岗72烈士中,年纪最轻的仅有17岁,他就是来自百年老字号中药集团余仁生家族的余东雄,他就是2017年退休后专任余仁生非执行主席、也是余氏家族第四代传人余义明的堂叔公。

在台北的国民党中央党史馆里,收藏着一封余东雄与郭继枚联名写的“诀别信”,收信人是马来西亚同盟会霹雳分会正副会长郑螺生与李源水,诀别信最后写道:“视死如归弟之素志,但求马革裹尸以为荣”。

再说一点“余仁生”家族的花絮故事。“余仁生”的创始人是来自广东佛山的余广培(又名余广),他下南洋,1879年在马来亚霹雳务边创设了这一家百年老字号,而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儿子余东旋,即烈士余东雄的堂哥。

香港邵氏兄弟电影、TVB老板邵逸夫的结发妻子——黄美珍,来自新加坡富商家族,曾经是邵逸夫挚友余东旋的女友。后来,两人是获得余东旋的谅解祝福之后,才结婚的。此外,“维他奶”是市面上一款常见的营养饮品,其创始人罗桂祥,曾因家贫辍学,他到香港大学读书,就是受了余东旋的资助。毕业后,罗桂祥成了余东旋的私人秘书,又被提拔为公司总经理,直到自主创业才离开。

在上世纪10年代,余仁生家族的余东旋,与著名华侨领袖、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二人,是马来西亚最富有的华人,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富足程度。

让我们来回溯一下百年“余仁生”的传奇历程吧!

一百多年前,许多中国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下南洋,“余仁生”创始人余广培(又名余广)就是此中一位,原籍是广东佛山。1873年,21岁的余广培离开佛山,带着妻子梁亚有、弟弟余广进三人,来到马来西亚霹雳洲采矿市镇谋生。

霹雳洲太平市一百多年前的采矿区域,如今已是旅游景点,采矿池已变成湖泊,整个采矿区花草树木、鸟语花香,当然也就无法去追寻余广培当年初到此地的场景。当年余广培发现,那些挖矿的矿工缺医少药,常以吸食鸦片来分解苦痛,于是,他用祖传的中医术帮助矿工,并于1879年7月23日创办了一家中药店,起名“仁生”,即余仁生老字号的起源。

“仁生”堂号,代表“仁爱”和“生命”,起意为“仁泽众生”;自“余仁生”家族二代起,就以“仁泽众生”作为传承后代的经营理念,也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仁生”店创办那天,是余广培独子余东璇两周岁的生日。

清末广东平远有个大富豪,名叫姚德胜,是梅州客家人;他生前财富无数、生意遍及东南亚,当年慈禧老佛爷封他为“天下雄财”,国父孙中山为他颁发“一等嘉禾勋章”,还有英皇赐勋、马来王迎见。您可能好奇,姚德胜靠啥攀上风光无限的财富巅峰?答案就是开锡矿,他号称“锡矿大王”。同一时期余广培的创富,也与姚德胜一样,因矿而开“仁生”店,也因开锡矿发家。

“余仁生”二代掌门人余东旋

在亲友帮助下,余广培也取得雾边的包税权和锡矿开采权,另外,“仁生”店也开了数间连锁,一点一滴地积攒财富。1891年初,当余家日渐兴旺之际,38岁的余广培因罹患恶疾离世。余广培去世那年,独子余东旋才13岁,在佛山老家。直到1982年,余广培的二房太太文氏,才把余东旋接来槟城,并让他接受西式教育,准备传承家业,而当时的家族生意,则委托余广培的苏格兰律师暂时托管。

余东旋是家族二代掌门人,被称为“余仁生”的中兴之主。他生于1877年,接管家族事业是在21岁,就是他父亲去世7年后的1898年,才子承父业。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接管的却是一个“烂摊子”,家底差不多“漏”光了。二位叔叔嗜赌,店上的现金、货物差不多败光,而包税权因政策变动,也等于放弃,锡矿也采得近乎枯竭。

如何重振家业?余东旋还是走上父亲那条发家之路,从锡矿入手。后来,他重新找矿、开发新矿,也差不多10年间,他手上已拥有11座锡矿,每年可得数千万的收入,余氏家族企业已再现勃发生机。后来,橡胶业兴起,他又不断用锡矿赚来的钱投资发展橡胶业。不久,余氏家族成为与陈嘉庚齐富的马来西亚华人家族。

位于新加坡牛车水一带的桥南路“余仁生”中药店

凭借锡矿和橡胶种植业务发家致富的余东旋,开始将生意网络扩展到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大陆,尤其是在大马和新加坡商界,更是打响名堂。而余仁生中药店,自余东旋起,由“仁生”更名为“余仁生”,并从最初在马来亚雾边和金宝两地,逐渐伸展到槟城、怡保、吉隆坡、香港和新加坡等地。1910年,“余仁生”新加坡店开办,至今,这家108年的老中药店依旧在桥南路开着。从那时起,余东旋一家开始由马来西亚迁移到新加坡居住。

取号“余仁生”,以姓氏冠名,烙上深深的家族印记,也代表一种以家族信用为企业背书,从长远来看,已为家族企业传承打下基石,利于从中培育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经营理念。

另外,迁移新加坡,也是一个影响家族企业的重大决策。表面上,新加坡的治安好于马来西亚,是宜居之所,可这仅是次要因素,更主要的还是从家族企业成长出发,除锡矿、橡胶、百货以及中药业,到上世纪10~20年代,余氏家族的触角已延伸汇款、投资等金融事业,新加坡已慢慢崛起为东南亚金融、贸易中心。一战期间,他与另一位华商吴胜鹏家族,于1920年合伙创办了利华银行,乃当时东南亚一家规模最大的华资银行之一。

此外,余氏家族包括后面一次“迁都”香港,也是基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变动背景而为。同一时期的华人首富、印尼前首富及糖王黄奕住家族之所以回归祖国,就是因为严加拒绝加入荷兰籍或日本籍。上世纪20年代,他不仅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1000多幢别墅住宅,还创办了中南银行等事业,成为民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大银行家。

余东旋一家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少华商家族深受其害,甚至就此没落、破产,陈嘉庚也是在1934年开始淡出东南亚生意;可余东旋家族却逃过此劫,危机期间,他已开始转型,将矿业、橡胶生意迅速转入银行业这一重心业务,另外就是再次“迁都”,把总部由新加坡移到香港,并定居下来。

一战期间,余东旋捐了一架战斗机、一辆坦克车给英国政府,二战时,他又为英国政府大笔捐资。与之同时,还担任了反鸦片会副会长、反对赌博,并捐资给香港大学,图书馆、学校以及支持慈善等活动。黄花岗烈士余东雄、郭继枚牺牲后,其家属就是由余东旋出资抚养。

1941年,余东璇因心脏病在香港去世。过世时,其名下财产不少变卖出去,拥有的房地产业也平分给13个儿子,导致公司股权被大幅稀释,在第三代掌门人手上,因一时群龙无首、各自为营,四分五裂,家族企业由盛转衰,甚至连利华银行、“余仁生”也被其他企业收购易主,具体细节及相关剖析下文继续展开。

百年“余仁生”的故事并没有就此打住,到第四代接班人余义明身上,又担负起复兴家业的重任。重振河山的余仁生家族,挣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后,已步入稳健发展的轨道。如今的余仁生集团,以传统中医药为基础,积极推动中药现代化,已是亚洲最大的中药保健企业之一。余仁生,在中国大陆、港澳、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拥有超过300家门市,经营20多间中医诊所,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潮安井里500年“镇村之宝” 一支药膏打天下

上市药企中,以堂号冠名的企业不少,比如同仁堂、广生堂、一心堂等,其中,太安堂独具特色,现任太安堂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柯树泉,以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经”“易经”治企,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布局,兴建五大药厂。

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似乎成了不少评说家族企业传承的标准答案;那么,当家族事业“接力棒”传递到柯氏第十三代传人柯树泉手中,还能继续凭着“一支药膏打天下”吗?

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井里村,俗称井头,古称景德乡,聚落呈块状凤形。为何称“井里”?有一段历史由头,原来创乡始祖柯辛伍是明代永乐年间从福建莆田大井乡迁居此地,后为不忘故乡,故而易名“井里”。

(清刻版医术《万氏医贯》)

井里村有一件“镇村之宝”: 一本古医书《万氏医贯》,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位当朝太医万宁(邦宁)留下的医书,至今近500年。几百年来,村里家家户户传抄收藏,一代代后人“悬壶济世”, 井里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名医村。

井里村人的行医传统,源自明代嘉靖年间名医柯玉井;1567年,即明代隆庆元年,柯玉井恭接御赐医学宝典《万氏医贯》,深得太医院院使万邦宁真传,创办了太安堂。此后,太安堂柯氏历代传人因“宝典”在手,皆从医,且名医辈出、医林荟萃;故有“岐黄第一村,源起太安堂”之说。太安堂集团董事长柯树泉,生于1948年,乃柯玉井第13代世孙,也是太安堂第13代传人。

位于井里村的太安堂旧址

薪火相传,柯树泉的人生也是以行医开始。文化大革命时期,柯树泉听从父亲叮嘱,没有参加“串联”, 锁门在家里读了4年医书,后又接受潮州卫生学校的专业培训,1982年,他“子承父业”在潮州创办了一家诊所,开始了行医生涯。作为一名医生,柯树泉主治妇科病和皮肤病。当时,病人很多,天还没亮就有人敲门求医,只不过,柯树泉也没赚什么大钱,按当地人的话就是“出牛力吃猫饭”。

改革开放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柯树泉也顺潮而起,开始从事一些中药材贸易及成品药销售代理工作,既积攒了一点资本,也逐渐积累了自己的客户资源及商业人脉。

提起太安堂,业内的人马上会提及皮宝制药,必然联想到他们的拳头产品“皮宝霜”。 1995年,孙柯树创办了汕头市皮宝卫生制品有限公司,公司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号称中药皮肤第一圣药——太安皮宝霜,乃柯树泉以祖传秘方结合从医经验研制而成;产品推出后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开启了太安堂“一支药膏打天下”的传承复兴历程。

太安堂集团董事长柯树泉

2007年,柯树泉在收购汕头麒麟制药的基础上,重组创办了广东太安堂制药有限公司,并推出了另一个家传特色产品“麒麟丸”,主要治疗男女不孕不育方面,集团在原有的中药皮肤药基础上,增加了心血管用药、妇儿科用药等,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特效中成药体系。2010年,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太安堂,成功登陆深圳中小板。

在柯树泉眼中,太安堂要持续发展,必须立位于两个坐标轴之上,即战略和文化。为展现柯氏十三代中医药世家的历史渊源和太安堂发展轨迹,柯树泉在汕头金园的制药厂区内建起了太安堂中医药历史博物馆,又以先祖柯玉井的故事为素材,投资拍摄电视连续剧《太安堂·玉井传奇》。

众所周知,传统中医药沉淀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能让传统中医药带上互联网的翅膀腾飞,一直是中医药界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

对此,一波说创始人、汇金乾方家业传承研究院创院院长、600年鹤年堂顶层设计首席专家杨一波教授认为:“传统中医药要在传承中创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精粹,也是国魂所在。中医药的领导品牌鹤年堂能适时而动,顺应国家‘互联网+’大战略,运用‘互联网+’现代技术和方法推进传统中医药行业资源整合,创新发展,这对于传承传统医学,促进传统中医药企业升级转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太安堂上市后,有一个最大亮点,那就是耗资3.5亿收购当时互联网的第一药店“康爱多”,快速切入医药电商,从而令太安堂进入“泛互联网化”新时代。看来,借助“互联网+”,也是传统药企传承创新的一个重要成长路径。

从公司股权结构上看,上市药企太安堂是一家典型的家族式企业。柯树良、柯杏銮夫妇育有一儿一女,柯氏家族共同持有太安堂39.45%股权。

太安堂股权结构图

其中,由柯树良的太太柯杏銮100%控股的“广东金皮宝”,在太安堂占股1.71%,柯树良的女儿柯少芳个人持有5.15%股权,而公司创始人柯树良及其儿子柯少彬,则通过太安堂集团持有32.59%比例的股份。目前,柯树良、柯少彬父子100%控股太安堂集团,分别持有69.35%、30.65%股权。

目前,太安堂“药二代”已走上前台,柯氏家族二代进入了接班过渡期。从公开的信息显示,“少帅” 柯少彬已被称为太安堂第14代传人,故此可以推定,子承父业模式应该是太安堂代际传承主旋律。

2010年,柯少芳参加央视基尼斯颁奖

女儿柯少芳,今年45岁,任职太安堂常务副总经理已有数年。《天仙配》有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若是拿到家族企业二代,是否可为“你守业来我帮忙”。与男性企业二代相比,女性在思考方式上会更加缜密谨慎一些。难怪有心理学家称,从性别特征而言,家族企业“公主”们更适合于守业,理想的接班协作者。

有人给当今“富二代”女儿接班起了个“三好”歌,即“女婿上门服务好,父女无间沟通好,思维西化协作好!”多年来,柯少芳时常与父亲柯树良一起,或者个人接待外宾,出现在公众场合;即便如此,在太安堂的传承计划中,她也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性力量。

家族企业林林总总、各式各样,选择传承模式也各有打算,可哪个不想基业长青、长盛不衰、传个三代、五代甚至更多呢!如何才能摆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实现权力与财富的顺利交接?是每一个家族企业都需要去完成的“家庭作业”。

成功的家族企业,必须妥善好处理二大难题:一是创造成功的事业,并通过合适的家族内部治理方式,维持家族间的凝聚力;第二,就是找一位成功的接班人。

一位成功的接班人,首先必须拥有领导力、企业家精神、工作伦理等特质;不过,就中国家族企业而言,企业领导人在选取“谁来接班”时,也会考虑到地域特点及自身的行业特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