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母性》:“不育主义者与母亲同等重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母性》:“不育主义者与母亲同等重要”

生育与艺术该如何抉择,是一项矛盾而复杂的深入研究。

西纳·赫迪作品中的叙述人可能是她自己,也可能不是 图片来源:Ulf Andersen/Getty Images

以母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热情、焦虑、为有孕而欣喜,以及为不育而心碎等情绪元素,但这类作品中鲜少提及那些“自愿放弃生育”的女性。许多女性已做好打算,把生孩子这件事从自己的人生计划中剔除,这种“不愿生育”的心态遭到了比“母性矛盾”更多的忌虑。近年来有一些作品探讨了这种心态和现象,包括梅根·多姆(Meghan Daum)于2015年编辑出版的文集《自私、肤浅与自我陶醉》(Selfish, Shallow and Self-Absorbed),以及几本自我激励书籍。但现在西纳·赫迪(Sheila Heti)的新书《母性》(Motherhood)似乎将成为这个话题下最掷地有声的文学作品,这部新作是一本充满矛盾、可从多角度解读的小说,它并没有对任何事物——包括书的主题“不生育”,以及书的标题“母性”——下一个绝对的定义,这也许就是它获得好评的主要原因。

赫迪作品中的叙述者——这个人可能是赫迪自己,也可能不是——在她37岁生日前夕提出了一个可怕的问题:她是否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对于赫迪来说,目前的境况似乎并不适合迎接新生命:她生活拮据、离异,而且一心扑在写作上。但她现在与自己的爱人Miles有着一段稳定的关系,她也愿意敞开心扉,感受怀孕和分娩的独特魔力。可她也担心抚养孩子会使自己的生活趋于平淡,情趣大减,同时她也认为,母性“曾经是每个女人的必备品,但现在是只有感性之时才会拥有的东西”。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她决定先把自己的探求记录下来,她要创作一件艺术品,让自己的注意力从对孩子的渴望上转移开。她把整个过程组织编写成了一系列对话,并把问题的答案交由三个硬币决定,硬币的正反面分别指代“是”或“否”,这颇有些中国古代卜卦的意趣。

她的探索持续了三年,此时她已40岁了,这场探索也已不仅仅局限于不生育的主题,而是为她的人生带来了许多启迪。在作品开篇,叙述者提到了一个一直在她脑海中盘桓不去的词组:“时间的灵魂”。她不知道这个聚合的灵魂究竟是“属于时间,抑或就是时间本身”,也不确定是否“我们的生命——我们——是时间的灵魂”。若是能够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与永恒对话的大门也将向她敞开。她在书中提到,我们会利用孩子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不受心灵缺陷的困扰。反之,坚持不要孩子的人则会陷入天人交战,逼迫自己“抹去心灵和肉体的边界,让它们合二为一”,这与《圣经·创世纪》中雅各与天使摔跤的场景颇为相似。

这段关于心灵成长的叙述与另一段有明显目的性的女权主义叙述相互交织,其中,作者谈到了孩子和抚育孩子在我们文化中占有的地位。人们总是对母性过度看重,而且默认女性的身体不属于她自己,而是属于所有人,这些想法让赫迪十分不悦。“社会对不要孩子的女性抱着固有的敌意……她们难道还能惹出大麻烦不成?”在某个阶段,她曾经认真考虑过,要不要把自己留着养孩子的钱捐给某个帮助堕胎女性的慈善机构。

《母性》

这些话看起来过于强硬和绝对了,它们也确实如此,但这些内容不乏矛盾之处,它们如同一条条细丝交织成线,又由一根根线最终汇编成了这本小说。这本书最具小说特质的元素大概是它对一般现在时时态的广泛使用(这使读者能实时感受故事的发展,而不是仅仅阅读对过去事情的记录),书中还通过层层铺垫,让读者意识到这本书本身比叙述者知晓的更多,读者由此得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她的害怕、愤怒和天真。最具小说特质的场景则是对叙述者与Miles情感关系的描写,这也是书中万千线索汇集的终点。对与Miles的对话、争吵与性爱的刻画,构成了讲述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内容。

这些矛盾与挣扎也让这段感情变得不朽。Miles的耐心和笃定让她深感挫败;他已经有过一个孩子,而且对他们现在的情侣状态心满意足,他并不想再跟她生一个孩子。但书中的叙述者冲动且任性,她担心他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因为爱她爱得不够深。但经过思考,她认为,他对现状的满足也许本身就是一种爱的表白:“我想,他不需要我生孩子,代表着他其实深深尊重着我,尊重着整个女性群体,我自己对女性的尊重甚至都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赫迪是一个对艺术有追求的人,她也认识到了艺术对于自己的重量,这使得她离时间的灵魂更近了一步,并且能够坦然接受自己在其中所处的位置。书中有一段写得十分感人:在叙述者眼中,那些对她影响至深的作家把她往后拉,让她感受过去祖先年代的文坛盛况,而母性则把她往前推,让她畅想未来与孩子共度的愉快生活。这一段暗示着,她在文学创作上既受传统的影响,也有自己的创新理解。

自己的书能创造什么价值,她问道,答案有很多很多。由于其复杂性,我们很难用三两句话作出评述。这本书更像是一块织锦——一份美好而雅致的艺术品。它的价值与孩子相比如何?价值是低于还是高于孩子呢?“不育主义者与母亲同等重要,”叙述者得出了结论,“如果一个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不想要孩子,那么他可以设想一下,把自己对孩子投入的感情转移到别的地方去——转移到一种充满希望、追求、美好未来和温暖关怀的生活上。”

(翻译:黄婧思)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Motherhood by Sheila Heti review – to breed or not to bree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母性》:“不育主义者与母亲同等重要”

生育与艺术该如何抉择,是一项矛盾而复杂的深入研究。

西纳·赫迪作品中的叙述人可能是她自己,也可能不是 图片来源:Ulf Andersen/Getty Images

以母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热情、焦虑、为有孕而欣喜,以及为不育而心碎等情绪元素,但这类作品中鲜少提及那些“自愿放弃生育”的女性。许多女性已做好打算,把生孩子这件事从自己的人生计划中剔除,这种“不愿生育”的心态遭到了比“母性矛盾”更多的忌虑。近年来有一些作品探讨了这种心态和现象,包括梅根·多姆(Meghan Daum)于2015年编辑出版的文集《自私、肤浅与自我陶醉》(Selfish, Shallow and Self-Absorbed),以及几本自我激励书籍。但现在西纳·赫迪(Sheila Heti)的新书《母性》(Motherhood)似乎将成为这个话题下最掷地有声的文学作品,这部新作是一本充满矛盾、可从多角度解读的小说,它并没有对任何事物——包括书的主题“不生育”,以及书的标题“母性”——下一个绝对的定义,这也许就是它获得好评的主要原因。

赫迪作品中的叙述者——这个人可能是赫迪自己,也可能不是——在她37岁生日前夕提出了一个可怕的问题:她是否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对于赫迪来说,目前的境况似乎并不适合迎接新生命:她生活拮据、离异,而且一心扑在写作上。但她现在与自己的爱人Miles有着一段稳定的关系,她也愿意敞开心扉,感受怀孕和分娩的独特魔力。可她也担心抚养孩子会使自己的生活趋于平淡,情趣大减,同时她也认为,母性“曾经是每个女人的必备品,但现在是只有感性之时才会拥有的东西”。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她决定先把自己的探求记录下来,她要创作一件艺术品,让自己的注意力从对孩子的渴望上转移开。她把整个过程组织编写成了一系列对话,并把问题的答案交由三个硬币决定,硬币的正反面分别指代“是”或“否”,这颇有些中国古代卜卦的意趣。

她的探索持续了三年,此时她已40岁了,这场探索也已不仅仅局限于不生育的主题,而是为她的人生带来了许多启迪。在作品开篇,叙述者提到了一个一直在她脑海中盘桓不去的词组:“时间的灵魂”。她不知道这个聚合的灵魂究竟是“属于时间,抑或就是时间本身”,也不确定是否“我们的生命——我们——是时间的灵魂”。若是能够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与永恒对话的大门也将向她敞开。她在书中提到,我们会利用孩子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不受心灵缺陷的困扰。反之,坚持不要孩子的人则会陷入天人交战,逼迫自己“抹去心灵和肉体的边界,让它们合二为一”,这与《圣经·创世纪》中雅各与天使摔跤的场景颇为相似。

这段关于心灵成长的叙述与另一段有明显目的性的女权主义叙述相互交织,其中,作者谈到了孩子和抚育孩子在我们文化中占有的地位。人们总是对母性过度看重,而且默认女性的身体不属于她自己,而是属于所有人,这些想法让赫迪十分不悦。“社会对不要孩子的女性抱着固有的敌意……她们难道还能惹出大麻烦不成?”在某个阶段,她曾经认真考虑过,要不要把自己留着养孩子的钱捐给某个帮助堕胎女性的慈善机构。

《母性》

这些话看起来过于强硬和绝对了,它们也确实如此,但这些内容不乏矛盾之处,它们如同一条条细丝交织成线,又由一根根线最终汇编成了这本小说。这本书最具小说特质的元素大概是它对一般现在时时态的广泛使用(这使读者能实时感受故事的发展,而不是仅仅阅读对过去事情的记录),书中还通过层层铺垫,让读者意识到这本书本身比叙述者知晓的更多,读者由此得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她的害怕、愤怒和天真。最具小说特质的场景则是对叙述者与Miles情感关系的描写,这也是书中万千线索汇集的终点。对与Miles的对话、争吵与性爱的刻画,构成了讲述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内容。

这些矛盾与挣扎也让这段感情变得不朽。Miles的耐心和笃定让她深感挫败;他已经有过一个孩子,而且对他们现在的情侣状态心满意足,他并不想再跟她生一个孩子。但书中的叙述者冲动且任性,她担心他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因为爱她爱得不够深。但经过思考,她认为,他对现状的满足也许本身就是一种爱的表白:“我想,他不需要我生孩子,代表着他其实深深尊重着我,尊重着整个女性群体,我自己对女性的尊重甚至都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赫迪是一个对艺术有追求的人,她也认识到了艺术对于自己的重量,这使得她离时间的灵魂更近了一步,并且能够坦然接受自己在其中所处的位置。书中有一段写得十分感人:在叙述者眼中,那些对她影响至深的作家把她往后拉,让她感受过去祖先年代的文坛盛况,而母性则把她往前推,让她畅想未来与孩子共度的愉快生活。这一段暗示着,她在文学创作上既受传统的影响,也有自己的创新理解。

自己的书能创造什么价值,她问道,答案有很多很多。由于其复杂性,我们很难用三两句话作出评述。这本书更像是一块织锦——一份美好而雅致的艺术品。它的价值与孩子相比如何?价值是低于还是高于孩子呢?“不育主义者与母亲同等重要,”叙述者得出了结论,“如果一个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不想要孩子,那么他可以设想一下,把自己对孩子投入的感情转移到别的地方去——转移到一种充满希望、追求、美好未来和温暖关怀的生活上。”

(翻译:黄婧思)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原标题:Motherhood by Sheila Heti review – to breed or not to bree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