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美丽有时很无聊 丑陋却有无限可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美丽有时很无聊 丑陋却有无限可能”

本周关键词:卡尔维诺、单身女性、遗忘、丑陋、星空、足球……

《收藏沙子的旅人》《论童话》《文学机器》《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王建全 黄丽媛 魏怡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5

卡尔维诺被同代人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之一”。在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年的时间里,他先是创作现实主义作品,后来转向了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尤其是他技巧丰富、构思奇特并且童话意味浓厚的小说,让读者和评论人士十分推崇。不过,你是否也会好奇,如果刨去一切幻想元素,卡尔维诺会如何创作非虚构作品?​

在《收藏沙子的旅人》里,卡尔维诺写下了自己居住读书、外出看展的心得和旅行的体会。卡尔维诺曾经做过一次脑外科手术,医生称这是他一生里见到过的最精妙最复杂的大脑,而从这些随笔当中,读者也可以直观感受到,卡尔维诺的思维方式与常人如何迥异——他用自己的想象力,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务都进行了独具一格的解读,天马行空的思维令人惊叹。

《论童话》是卡尔维诺对整理意大利童话这项工作的记录。从整理如何开始,到怎样确定标准,再到怎样进入丰富的童话王国,进而梳理了德国、爱尔兰、非洲等世界童话的趣味和寓意,探索经典童话的基本规律。这本书是《意大利童话》编写背后卡尔维诺下的苦功夫,也让人看到,正因为有了这样了解童话的作家进行整理和改写工作,《意大利童话》才能够成为童话故事当中的经典。

《文学机器》《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则向我们揭示出了卡尔维诺创作的秘密,并构建出了文学和社会的结合。正是因为卡尔维诺有着对自己所处时代社会、历史和自然的认知与思考,他才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文学创作的灵感。他将哲学、政治学、科学等等零件放入文字机器之中,让写作成为文学的实验,带来无限的新可能。

《查无此人》

于是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3

我们能够真正认识上一代人吗?生长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都市移民后代子清,一向缺失家族观念,却被迫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由于父亲有阿尔兹海默症,子清不得不去东北替父亲寻亲,她惊讶地发现,远亲记忆中的父母和自己认识的父母亲有着巨大的差异。对于东北亲人们众所周知的事实,她却一无所知,并由此感受到了和上一代人极大的隔阂。她也发现,就连父母经历的那个动荡的年代,也如同失去记忆的老人,渐渐被遗忘和告别。​

从“网络的白垩纪时代”起就开始在文学论坛创作的于是,最初以创作都市言情小说而成名。后来,她翻译过珍妮特·温特森、斯蒂芬·金、保罗·奥斯特等人的作品,也为很多时尚杂志采访和写稿,过着自由的旅行生活。而她重新回到小说创作的契机是因为要照顾自己的父亲,他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失去了所有的空间、数字概念,也已不认识自己的女儿。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和父亲去世以后的日子,让害怕自己也会渐渐习惯遗忘的于是决定,必须创作这部小说,而老年病的故事也渐渐她在笔下扩展为了一个家族、三代人、两代移民的故事。于是想以本书告诉读者,“在以遗忘为表象的疾病背后,还有一场又一场庞大的遗忘事件:集体的、自发的、被迫的、历史性的大遗忘。”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梅贻琦 著  黄延复 王小宁 整理
中华书局 2018-5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31年,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就职校长之位时,说出了这样的话。当时美金升值、学校经费绰绰有余,各院系大量购买图书、仪器,并有大兴土木之风。但他强调,大学的好坏不取决于大楼有多高,而在于大师有多少。在西南联大的八年里,他在三位校长(张伯苓为南开大学校长、蒋梦麟为北京大学校长、梅贻琦为清华大学校长)中,论资历论年龄都排在最末,却是实际的主政者。在那贪污腐败无孔不入的年代,梅贻琦家和西南联大其他教师家庭一样穷困,梅贻琦夫人韩咏华要自己制作“定胜糕”维持生计。而不论是高管要员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女儿,只要没有达到分数线,他绝不破例让他们进校读书。在战争结束之后,梅贻琦离开中国大陆,先后去了欧洲、美国、中国台湾……后来,他在台湾建了一所大学,也叫清华。在掌管台湾清华大学的几十年间,他手握巨额基金,却过得极其清贫。在他去世后,人们打开他随身携带多年却从不示人的皮包,发现里面全是清华基金的账目,规规矩矩,分毫不差。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收录了梅贻琦从1941-1946年在昆明主持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校务时期的日记,其中也有一些记录的间断和缺失。从这本日记里,读者可以看到,在敌机时常轰炸昆明、摧毁联大财产、炸死联大职工的时候,校方怎样和学生一起共度时艰;在物价飞涨、生活紧张的情况下,学校领导如何到处筹款,设法增加教职员工补助;还可以看到梅贻琦等学校领导为了维持联大运转,如何同各级政府与军阀周旋,和金融界、银行界打交道,又如何进行国际联系,接待海外学者和使团……梅贻琦曾经把西南联大时期的清华比作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那么我们不妨把《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看作船长的航行记录,看一看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代学人如何鼓起勇气坚忍前进,在漫漫长夜中迎接天明风停。

《单身女性的时代》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著  贺梦菲 薛轲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8-5

难道所有有趣的女主人公都要一长大就结婚吗?很小的时候,美国新闻记者丽贝卡·特雷斯特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文学作品里,无论是《绿山墙的安妮》里叛逆的安妮·雪莉,还是《简·爱》里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简,到最后都逃不过结婚的宿命。而那些终身未婚的女性,不管是出于自身选择,还是生活不经意的安排,她们或者一辈子守着那件无法穿上的婚纱,或者变成神经质的老太太,还时常被贴上标签、遭人唾弃。这似乎和波伏娃的观点不谋而合——她把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分为四种:结了婚的、结过婚的、打算结婚的、因结不了婚而痛苦的。

可是,世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到2009年,美国已婚女性的比例已经降至50%以下,初婚的平均年龄也上升到了27岁,大城市中到35岁还单身的女性比比皆是,过去受人贬损的“老处女”如今已经转变成了“独身主义者”。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可以不用担心没有婚姻的未来会是怎么样,女性的选择权大大增加了。在过去,不论拥有什么样理想抱负、不论结婚对象是否合适,女性都必须生儿育女,而现在,丽贝卡·特雷斯特告诉我们:女性可以通过无数的办法在这个世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生育孩子只是其中之一。

在《单身女性的时代》当中,丽贝卡·特雷斯特聚焦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群体,从近百个访谈中遴选出大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展现了美国当代单身女性的生活群像。她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族裔,也有着不同的单身经历。丽贝卡·特雷斯特提醒读者注意,“单身时代”的确十分美好,而独立往往也要付出代价。在女性单身已经成为了一种解放、不用生孩子的自由改变着世界的同时,许多单身女性生活贫困,甚至难以为继。在美国330万最低收入人群中,有将近50%是单身的女性。她们并不认为自己身处于一个全新的、以单身人士为主导的世界。恰恰相反,她们觉得受人排斥,压力重重,还要面对家人和身边人的不满,她们的处境也一样引人深思。

《美妙的丑陋》

[美]格雷琴·亨德森 著  白鸽 译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5

美丽有时很无聊。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称:美丽的事物总是遵循一定的标准,而丑陋却无可预计,带有无限可能。

《美妙的丑陋》是一部探讨“丑”的文化史的作品。作者格雷琴·亨德森对丑陋的兴趣源于艺术史、文学和残疾这三个领域的交叉研究,她想要了解人们对何人及何物会感到“害怕或恐惧”的文化反应,并对“丑陋”这个的词义成型和发生变化的历史瞬间进行了研究。在本书当中,作者不想为“丑陋”重新下定义,而是试图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挖掘出“丑陋”的近义词,根据它在历史中的不对称姿态,探索丑陋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涉及文学、历史、音乐、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

作者从处于人兽混血杂交边缘的人物“丑八怪”谈起,并将“丑陋”的个人延伸到“丑陋”群体,审视在与种族、性、阶级、年龄以及残疾有关的“丑陋”以及在“丑陋”群体周围形成的惯例习俗。作者还指出,描绘身体畸形的艺术品使得“丑陋”并不停留在表面的视觉解读,感官的丑陋(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使得文化边界发生了变化:一度被讥讽为折磨听众耳朵的难听爵士乐和摇滚乐成为了时尚,伦敦和纽约的艺术馆开始宣传有关“丑陋”的展览,丑娃娃成为了潮牌玩具……随着文化背景的改变,丑陋带来的变化预示着某种先锋性,并让人们重新定义丑陋甚至定义自己。

《另眼看艺术》

[英]朱利安·巴恩斯 著  陈星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2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任何一个想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管是准备搞音乐、美术、文学还是其他,都得和现代主义过过招:弄懂它,消化它,搞明白为什么它要改造现实、又是怎么改造现实的,然后想清楚,作为后来人,作为一名潜在的、未来的艺术家,经过了现代主义,你的位置在哪里。”英国作家、布克奖得主朱利安·巴恩斯认为,人们无法彻底无视现代主义运动的存在。他称自己在还不知道自己会走上写作道路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喜欢现代艺术。并且,他了解现代主义不是通过文学,而更多地是通过美术。

巴恩斯没有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只是把逛展览、看名画看作是业余活动。一次他参观了巴黎的莫罗纪念馆,生平第一次积极、有意识地欣赏画作,从此找到了逛展的乐趣,并慢慢开始进行相关的写作。在《另眼看艺术》中,巴恩斯收集了自己在《现代画家》《泰晤士文学副刊》《伦敦书评》等期刊发表的17篇艺术随笔。他发现自己的写作始终围绕着艺术(主要是法国艺术)是如何从浪漫主义走到了写实主义,最后又进入了现代主义。在这段时间里,艺术家以真为本,从根本上重审了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巴恩斯对此十分着迷。

虽然巴恩斯不是一位艺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但他身为一位作家,能够旁征博引,围绕画家的作品,讲述画家的轶事、作品的创作过程、观众的反应,讲出有趣的故事,他能够用一位作家擅长的讲故事的方式来分析画作,也能够把画作置于画家一生的创作经历当中和美术史的进程当中。不过,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故事集锦,它们原本就作为展评发表在较为专业的刊物上,针对的人群是一部分对画作比较熟悉甚至是专业的读者,再加上巴恩斯本人就是以“聪明”著称的作家,因此,这本书不仅默认读者对画作的背景有所了解,而且其中的旁征博引可能会让人应接不暇。本书的译者已经在试图用长长的注释来弥补读者和作者之间知识储备的差异,即便是这样,对德拉克洛瓦、马奈、勃拉克等画家原本一无所知的读者或许还是会感到一头雾水。

《为什么是足球?》

[英]德斯蒙德·莫里斯 著  易晨光 译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6-1

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曾制作过许多探讨人类与动物行为的电视节目与影片。他最受读者熟知的作品是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裸猿》(The Naked Ape),莫里斯在这本畅销书中指出,人类虽然拥有精巧的外表,但究其根本也不过是一种灵长类动物而已。1981年,身为足球迷的他出版了《为什么是足球》一书,把足球与“部落”作对比,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些“裸猿”踢足球、爱足球,并且永远离不开足球。

莫里斯认为,在经历了超过一百万年的狩猎和采集之后,大约一万年前,人类的猎人祖先成为了农民,可是他们心中依然存在着对竞技挑战、猎杀快感的追求。于是,人们先是把狩猎活动当作娱乐消遣,后来又建立起斗兽场,将狩猎活动局限在封闭的空间。随着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工业革命的发展,竞技场血腥运动的时代逐渐终结。球类运动——一种不流血的、与动物无关的竞技场项目诞生了,普通民众和城市工薪阶层迎来了“伪狩猎”的新时代。

如今,全世界有七种拥有固定规则的现代足球运动。而英式足球,也就是被通称为足球的运动最具影响力:它在208个不同的国家流行,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甚至可以宣称,它麾下飞扬的旗帜比联合国的还多。可是,即使是狂热地爱了一辈子、踢了一辈子足球的人,或许也没有思考过,足球比赛其实也是一种仪式性的狩猎、一种程式化的战斗、一种戏剧表演,也是一项宗教仪式……除了足球的起源以外,莫里斯还解读了足球和部落的象征关系,把足球比赛的规则和部落的律法、运动场馆和部落的领地、阵型和部落战略等等进行了比较。告诉读者,为什么一场世界杯的比赛,可以让数十亿人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把注意力放在一块绿茵场上,关心22个球员拼命争抢一个足球。

《星空图鉴》

[法]埃马纽埃尔·博杜安 著  张俊峰 译
新星出版社 2018-6

夜空中最亮的星具体是哪一颗?奥特曼居住的M78星云在哪呢?陪你去看流星雨,观看的合适时机和器材是什么?你或许早就听说过“夏季大三角”、“冬季大花环”这些名词,又或许只是一个以为小天狼星只是《哈利·波特》角色名字的天文学小白,不过,只要对宇宙心怀好奇,这一本集作者30余年星空观测与摄影经验的作品都值得读上一读。

从太阳系的常见天象、星球出发,到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从地平线到宇宙的边缘,巴黎第十一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马纽埃尔·博杜安一一列举出常见的天文现象,并指出它们如何被发现,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怎样的故事,又如何激发文学家、艺术家的灵感,以及如何寻找合适的观测场地用肉眼或者家用望远镜进行观测。读者不仅可以阅读到宇宙深处那些星球、星系与黑洞的秘密,了解人类认识星空的过程中经历的观念革新,而且可以从二百多幅插图当中看到日珥的舞蹈、星系的撞击、银河的裂缝,那些或者恢弘壮丽或者神秘遥远的星空图景。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美丽有时很无聊 丑陋却有无限可能”

本周关键词:卡尔维诺、单身女性、遗忘、丑陋、星空、足球……

《收藏沙子的旅人》《论童话》《文学机器》《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王建全 黄丽媛 魏怡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5

卡尔维诺被同代人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之一”。在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年的时间里,他先是创作现实主义作品,后来转向了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尤其是他技巧丰富、构思奇特并且童话意味浓厚的小说,让读者和评论人士十分推崇。不过,你是否也会好奇,如果刨去一切幻想元素,卡尔维诺会如何创作非虚构作品?​

在《收藏沙子的旅人》里,卡尔维诺写下了自己居住读书、外出看展的心得和旅行的体会。卡尔维诺曾经做过一次脑外科手术,医生称这是他一生里见到过的最精妙最复杂的大脑,而从这些随笔当中,读者也可以直观感受到,卡尔维诺的思维方式与常人如何迥异——他用自己的想象力,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务都进行了独具一格的解读,天马行空的思维令人惊叹。

《论童话》是卡尔维诺对整理意大利童话这项工作的记录。从整理如何开始,到怎样确定标准,再到怎样进入丰富的童话王国,进而梳理了德国、爱尔兰、非洲等世界童话的趣味和寓意,探索经典童话的基本规律。这本书是《意大利童话》编写背后卡尔维诺下的苦功夫,也让人看到,正因为有了这样了解童话的作家进行整理和改写工作,《意大利童话》才能够成为童话故事当中的经典。

《文学机器》《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则向我们揭示出了卡尔维诺创作的秘密,并构建出了文学和社会的结合。正是因为卡尔维诺有着对自己所处时代社会、历史和自然的认知与思考,他才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文学创作的灵感。他将哲学、政治学、科学等等零件放入文字机器之中,让写作成为文学的实验,带来无限的新可能。

《查无此人》

于是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3

我们能够真正认识上一代人吗?生长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都市移民后代子清,一向缺失家族观念,却被迫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由于父亲有阿尔兹海默症,子清不得不去东北替父亲寻亲,她惊讶地发现,远亲记忆中的父母和自己认识的父母亲有着巨大的差异。对于东北亲人们众所周知的事实,她却一无所知,并由此感受到了和上一代人极大的隔阂。她也发现,就连父母经历的那个动荡的年代,也如同失去记忆的老人,渐渐被遗忘和告别。​

从“网络的白垩纪时代”起就开始在文学论坛创作的于是,最初以创作都市言情小说而成名。后来,她翻译过珍妮特·温特森、斯蒂芬·金、保罗·奥斯特等人的作品,也为很多时尚杂志采访和写稿,过着自由的旅行生活。而她重新回到小说创作的契机是因为要照顾自己的父亲,他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失去了所有的空间、数字概念,也已不认识自己的女儿。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和父亲去世以后的日子,让害怕自己也会渐渐习惯遗忘的于是决定,必须创作这部小说,而老年病的故事也渐渐她在笔下扩展为了一个家族、三代人、两代移民的故事。于是想以本书告诉读者,“在以遗忘为表象的疾病背后,还有一场又一场庞大的遗忘事件:集体的、自发的、被迫的、历史性的大遗忘。”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梅贻琦 著  黄延复 王小宁 整理
中华书局 2018-5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31年,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就职校长之位时,说出了这样的话。当时美金升值、学校经费绰绰有余,各院系大量购买图书、仪器,并有大兴土木之风。但他强调,大学的好坏不取决于大楼有多高,而在于大师有多少。在西南联大的八年里,他在三位校长(张伯苓为南开大学校长、蒋梦麟为北京大学校长、梅贻琦为清华大学校长)中,论资历论年龄都排在最末,却是实际的主政者。在那贪污腐败无孔不入的年代,梅贻琦家和西南联大其他教师家庭一样穷困,梅贻琦夫人韩咏华要自己制作“定胜糕”维持生计。而不论是高管要员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女儿,只要没有达到分数线,他绝不破例让他们进校读书。在战争结束之后,梅贻琦离开中国大陆,先后去了欧洲、美国、中国台湾……后来,他在台湾建了一所大学,也叫清华。在掌管台湾清华大学的几十年间,他手握巨额基金,却过得极其清贫。在他去世后,人们打开他随身携带多年却从不示人的皮包,发现里面全是清华基金的账目,规规矩矩,分毫不差。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收录了梅贻琦从1941-1946年在昆明主持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校务时期的日记,其中也有一些记录的间断和缺失。从这本日记里,读者可以看到,在敌机时常轰炸昆明、摧毁联大财产、炸死联大职工的时候,校方怎样和学生一起共度时艰;在物价飞涨、生活紧张的情况下,学校领导如何到处筹款,设法增加教职员工补助;还可以看到梅贻琦等学校领导为了维持联大运转,如何同各级政府与军阀周旋,和金融界、银行界打交道,又如何进行国际联系,接待海外学者和使团……梅贻琦曾经把西南联大时期的清华比作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那么我们不妨把《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看作船长的航行记录,看一看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代学人如何鼓起勇气坚忍前进,在漫漫长夜中迎接天明风停。

《单身女性的时代》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著  贺梦菲 薛轲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8-5

难道所有有趣的女主人公都要一长大就结婚吗?很小的时候,美国新闻记者丽贝卡·特雷斯特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在文学作品里,无论是《绿山墙的安妮》里叛逆的安妮·雪莉,还是《简·爱》里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简,到最后都逃不过结婚的宿命。而那些终身未婚的女性,不管是出于自身选择,还是生活不经意的安排,她们或者一辈子守着那件无法穿上的婚纱,或者变成神经质的老太太,还时常被贴上标签、遭人唾弃。这似乎和波伏娃的观点不谋而合——她把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分为四种:结了婚的、结过婚的、打算结婚的、因结不了婚而痛苦的。

可是,世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到2009年,美国已婚女性的比例已经降至50%以下,初婚的平均年龄也上升到了27岁,大城市中到35岁还单身的女性比比皆是,过去受人贬损的“老处女”如今已经转变成了“独身主义者”。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可以不用担心没有婚姻的未来会是怎么样,女性的选择权大大增加了。在过去,不论拥有什么样理想抱负、不论结婚对象是否合适,女性都必须生儿育女,而现在,丽贝卡·特雷斯特告诉我们:女性可以通过无数的办法在这个世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生育孩子只是其中之一。

在《单身女性的时代》当中,丽贝卡·特雷斯特聚焦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群体,从近百个访谈中遴选出大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展现了美国当代单身女性的生活群像。她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族裔,也有着不同的单身经历。丽贝卡·特雷斯特提醒读者注意,“单身时代”的确十分美好,而独立往往也要付出代价。在女性单身已经成为了一种解放、不用生孩子的自由改变着世界的同时,许多单身女性生活贫困,甚至难以为继。在美国330万最低收入人群中,有将近50%是单身的女性。她们并不认为自己身处于一个全新的、以单身人士为主导的世界。恰恰相反,她们觉得受人排斥,压力重重,还要面对家人和身边人的不满,她们的处境也一样引人深思。

《美妙的丑陋》

[美]格雷琴·亨德森 著  白鸽 译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5

美丽有时很无聊。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称:美丽的事物总是遵循一定的标准,而丑陋却无可预计,带有无限可能。

《美妙的丑陋》是一部探讨“丑”的文化史的作品。作者格雷琴·亨德森对丑陋的兴趣源于艺术史、文学和残疾这三个领域的交叉研究,她想要了解人们对何人及何物会感到“害怕或恐惧”的文化反应,并对“丑陋”这个的词义成型和发生变化的历史瞬间进行了研究。在本书当中,作者不想为“丑陋”重新下定义,而是试图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挖掘出“丑陋”的近义词,根据它在历史中的不对称姿态,探索丑陋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涉及文学、历史、音乐、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

作者从处于人兽混血杂交边缘的人物“丑八怪”谈起,并将“丑陋”的个人延伸到“丑陋”群体,审视在与种族、性、阶级、年龄以及残疾有关的“丑陋”以及在“丑陋”群体周围形成的惯例习俗。作者还指出,描绘身体畸形的艺术品使得“丑陋”并不停留在表面的视觉解读,感官的丑陋(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使得文化边界发生了变化:一度被讥讽为折磨听众耳朵的难听爵士乐和摇滚乐成为了时尚,伦敦和纽约的艺术馆开始宣传有关“丑陋”的展览,丑娃娃成为了潮牌玩具……随着文化背景的改变,丑陋带来的变化预示着某种先锋性,并让人们重新定义丑陋甚至定义自己。

《另眼看艺术》

[英]朱利安·巴恩斯 著  陈星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2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任何一个想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管是准备搞音乐、美术、文学还是其他,都得和现代主义过过招:弄懂它,消化它,搞明白为什么它要改造现实、又是怎么改造现实的,然后想清楚,作为后来人,作为一名潜在的、未来的艺术家,经过了现代主义,你的位置在哪里。”英国作家、布克奖得主朱利安·巴恩斯认为,人们无法彻底无视现代主义运动的存在。他称自己在还不知道自己会走上写作道路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喜欢现代艺术。并且,他了解现代主义不是通过文学,而更多地是通过美术。

巴恩斯没有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只是把逛展览、看名画看作是业余活动。一次他参观了巴黎的莫罗纪念馆,生平第一次积极、有意识地欣赏画作,从此找到了逛展的乐趣,并慢慢开始进行相关的写作。在《另眼看艺术》中,巴恩斯收集了自己在《现代画家》《泰晤士文学副刊》《伦敦书评》等期刊发表的17篇艺术随笔。他发现自己的写作始终围绕着艺术(主要是法国艺术)是如何从浪漫主义走到了写实主义,最后又进入了现代主义。在这段时间里,艺术家以真为本,从根本上重审了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巴恩斯对此十分着迷。

虽然巴恩斯不是一位艺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但他身为一位作家,能够旁征博引,围绕画家的作品,讲述画家的轶事、作品的创作过程、观众的反应,讲出有趣的故事,他能够用一位作家擅长的讲故事的方式来分析画作,也能够把画作置于画家一生的创作经历当中和美术史的进程当中。不过,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故事集锦,它们原本就作为展评发表在较为专业的刊物上,针对的人群是一部分对画作比较熟悉甚至是专业的读者,再加上巴恩斯本人就是以“聪明”著称的作家,因此,这本书不仅默认读者对画作的背景有所了解,而且其中的旁征博引可能会让人应接不暇。本书的译者已经在试图用长长的注释来弥补读者和作者之间知识储备的差异,即便是这样,对德拉克洛瓦、马奈、勃拉克等画家原本一无所知的读者或许还是会感到一头雾水。

《为什么是足球?》

[英]德斯蒙德·莫里斯 著  易晨光 译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6-1

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曾制作过许多探讨人类与动物行为的电视节目与影片。他最受读者熟知的作品是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裸猿》(The Naked Ape),莫里斯在这本畅销书中指出,人类虽然拥有精巧的外表,但究其根本也不过是一种灵长类动物而已。1981年,身为足球迷的他出版了《为什么是足球》一书,把足球与“部落”作对比,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些“裸猿”踢足球、爱足球,并且永远离不开足球。

莫里斯认为,在经历了超过一百万年的狩猎和采集之后,大约一万年前,人类的猎人祖先成为了农民,可是他们心中依然存在着对竞技挑战、猎杀快感的追求。于是,人们先是把狩猎活动当作娱乐消遣,后来又建立起斗兽场,将狩猎活动局限在封闭的空间。随着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工业革命的发展,竞技场血腥运动的时代逐渐终结。球类运动——一种不流血的、与动物无关的竞技场项目诞生了,普通民众和城市工薪阶层迎来了“伪狩猎”的新时代。

如今,全世界有七种拥有固定规则的现代足球运动。而英式足球,也就是被通称为足球的运动最具影响力:它在208个不同的国家流行,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甚至可以宣称,它麾下飞扬的旗帜比联合国的还多。可是,即使是狂热地爱了一辈子、踢了一辈子足球的人,或许也没有思考过,足球比赛其实也是一种仪式性的狩猎、一种程式化的战斗、一种戏剧表演,也是一项宗教仪式……除了足球的起源以外,莫里斯还解读了足球和部落的象征关系,把足球比赛的规则和部落的律法、运动场馆和部落的领地、阵型和部落战略等等进行了比较。告诉读者,为什么一场世界杯的比赛,可以让数十亿人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把注意力放在一块绿茵场上,关心22个球员拼命争抢一个足球。

《星空图鉴》

[法]埃马纽埃尔·博杜安 著  张俊峰 译
新星出版社 2018-6

夜空中最亮的星具体是哪一颗?奥特曼居住的M78星云在哪呢?陪你去看流星雨,观看的合适时机和器材是什么?你或许早就听说过“夏季大三角”、“冬季大花环”这些名词,又或许只是一个以为小天狼星只是《哈利·波特》角色名字的天文学小白,不过,只要对宇宙心怀好奇,这一本集作者30余年星空观测与摄影经验的作品都值得读上一读。

从太阳系的常见天象、星球出发,到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从地平线到宇宙的边缘,巴黎第十一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马纽埃尔·博杜安一一列举出常见的天文现象,并指出它们如何被发现,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怎样的故事,又如何激发文学家、艺术家的灵感,以及如何寻找合适的观测场地用肉眼或者家用望远镜进行观测。读者不仅可以阅读到宇宙深处那些星球、星系与黑洞的秘密,了解人类认识星空的过程中经历的观念革新,而且可以从二百多幅插图当中看到日珥的舞蹈、星系的撞击、银河的裂缝,那些或者恢弘壮丽或者神秘遥远的星空图景。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