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思想界】世界杯:民族主义的集体宣泄还是全球化的自由狂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思想界】世界杯:民族主义的集体宣泄还是全球化的自由狂欢?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世界杯的民族主义狂欢,以及新出版的爱因斯坦旅行日记引发的争议。

来源:视觉中国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世界杯的民族主义狂欢,以及新出版的爱因斯坦旅行日记引发的争议。

6月14日,随着东道主俄罗斯以5-0的比分大胜沙特阿拉伯,为期一个月的2018年世界杯正式拉开帷幕。根据国际足联的统计,2010年和2014年世界杯观看实况转播的观众分别约有32亿人,本届世界杯估计能吸引34亿观众,这意味着2018年世界杯有望成为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史上观众第二多的实况转播赛事。世界杯一直被认为是最容易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场合之一,然而在这个足球产业高度商业化、全球人口与信息流动的时代,足球赛事在民族主义之外拥有了更丰富的含义,一方面国家队在资本裹挟下强弱地位逐渐固化,另一方面,球迷则在支持本国球队之余拥有了更多元化的欣赏选择。

5月29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爱因斯坦日记首次以英文全译本的形式出版,出人意料的是,在日记中他流露出了很多包含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观点,其中有许多歧视性观点针对中国。他认为中国人“肮脏迟钝”,“如果中国人取代其他所有的民族,那就太遗憾了”,并对中国女人的性吸引力表示不解。

有观点认为,爱因斯坦的这种言论不过是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够不上种族主义。然而在争论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之余,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我们寻常对公众人物有标签化、脸谱化的认知,往往忽视了人性的复杂和幽暗之处,事实上,误解、偏见、歧视与仇外情绪会如此轻易地支配人们的思想,让我们至今都在纷争中见证社会撕裂。

世界杯拉开序幕:民族主义的集体宣泄还是全球化的自由狂欢?

世界杯一直被认为是最容易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场合之一。《裸猿》作者、英国著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在《为什么是足球》一书中论断,足球赛事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宗教仪式”扮演着塑造社区凝聚力的重要角色。他认为,一直以来宗教集会除了是一种公共祈祷仪式之外,也是一种打造归属感的群体认同表达,当教堂礼拜的习俗开始退出公共生活,舞厅和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也受到电视机、电脑等私人娱乐设施的大冲击,都市居民越来越渴望大型的社区集会,借此强化某种本地认同感。

“不知怎地,足球比赛倒是在这些变化之中存活了下来,如今还发挥着一个更加重要的作用:人们得以借机展示自己对当地社区的忠诚,”莫里斯在书中写道,“对于年轻的足球爱好者来说,许多人都在工厂或商店中过着单调而重复的生活,足球比赛则是‘慢性’的一周中的一个‘急性’的时刻。对于他们而言,比赛是一种心理上的巅峰体验,他们获得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可以通过颜色与标志、歌唱与欢呼,展现他们在社区中的存在感,以及他们对一个共同目标的共同信念。”

但所谓世界杯,就是本国球迷为由本国球员组成的国家队摇旗呐喊,热血沸腾的民族主义场合吗?从参赛球队的人员构成来看,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界面新闻”一篇题为《外国裔与归化球员:纠结的民族认同》的报道指出,在参加今年世界杯的700多名队员中,超过1/10都不是在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出生的。有些球员在青少年时期主动选择“技术移民”,在异国他乡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还有些人因为父辈的迁徙或国家的殖民历史而拥有了移民或外国裔身份。

以代表葡萄牙出战本届世界杯的佩佩为例,他在未成年时便离开巴西前往葡萄牙踢球,虽然在2006年他曾有机会代表巴西出战,但他当时已决定在葡萄牙入籍后代表葡萄牙参加国际比赛。佩佩曾明确表示,在家乡缺乏认可是他决定加入葡萄牙队的原因。

迭戈·科斯塔(左)和佩佩分别代表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战,他们二人均出生于巴西。

界面报道指出,越来越多的海外球员是21世纪移民时代的缩影,国际足联也为此在2009年进一步放宽国家队的限制——球员可以选择代表其长期居住的国家出战,也可选择代表其出生国,还可以选择代表其父母或祖父母的国家出战;在21岁前他可以选择代表一个国家比赛,21岁后还可选择代表另一国家出战。在美国新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托尼·卡伦(Tony Karon)看来,这反映了当下国籍概念的不确定性和非二元性特点。

很大程度上来说,足球俱乐部、足球联赛等现代足球商业化和全球秩序的建立正在消解足球本身的民族主义叙事,并且加剧了国家队之间在绿茵场上的不平等。“腾讯·大家”作者、英国历史学家基思·罗威(Keith Lowe)在《世界杯是全球最伟大的赛事》一文中指出,足球运动带来的巨额金钱大多集中在西欧,这甚至令一些拉美足球大国近年来都在国际赛事上举步维艰。巴西曾五次夺冠,是世界杯历史上获胜次数最多的国家,然而在2006年和2010年,巴西队在1/4决赛被淘汰,2014年的半决赛里,巴西队在家门口以1-7不敌德国队,举世震惊。

罗威认为,巴西输球的原因在于虽然巴西拥有天赋异禀的明星球员,但德国队作为一个团队的战斗力更强。与巴西队不同的是,德国球员除了两人以外都是在德国踢球成名的,有一半以上的球员属于同一家俱乐部拜仁慕尼黑,这让球员之间的配合更加亲密无间,令德国队赢得了那一届世界杯。

“凤凰文化”刊发的一篇题为《足球,从工人阶级平民运动到资本主义商业游戏》的文章认为,现代足球正在越来越“同质化”,在资本的加持下,欧洲球队的夺冠优势正在不断加强,带有非欧洲民族特色的打法越来越难以为继:“随着整个世界足球的产业体系以欧洲五大联赛为金字塔塔尖,五大联赛豪门掌握绝对竞争力,欧洲大陆足球的风格正在迅速挤占其它国家与民族特色风格的生存空间。当五大联赛的豪强掌握最优渥的资金、最先进的训练体系、最高曝光度的平台,盛产足球‘金童’的地区也只能将自己的青训人才交付欧洲。”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国际人才济济的明星俱乐部对于所在国的国家队而言也是一件祸福相依的事。罗威认为,英国队在国际赛事上表现不佳,是因为英国足球俱乐部拥有大量国际人才——富有的英国俱乐部用重金购买外援,导致大量英国球员永远没有机会在最强的队里打比赛,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技艺,也就没有办法完全释放潜力。

从球迷的角度来说,全球化时代的人口与信息流动也让“支持本国球队”不再是欣赏世界杯的唯一选项。根据“国家地理中文网”的报道,首次参加世界杯就在小组赛成功逼平劲旅阿根廷队的冰岛队拥有一群特别的粉丝——把冰岛视为第二故乡的波兰人。

冰岛队的“维京战吼”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波兰人一直是冰岛最大的移民群体,达到1.2万人。2016年,冰岛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建筑业的工作机会充足,也促使更多波兰人前往冰岛谋求经济机会。在冰岛扎根后,许多波兰人也爱上了冰岛足球。在冰岛生活十年的波兰移民Tomasz Kwiatkowski在接受采访时称:“当你在一个国家居住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开始对这个国家产生认同。波兰人和冰岛人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比如胆量和勇气、永不放弃的精神。冰岛国家队就体现了这些价值观。”

在罗威看来,足球是当下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中少有的能让大家团结起来的事情——不同阶层、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可以放下争议,一起为自己的国家队喝彩,不同国家的人也能够为同一场球赛血脉贲张,这令世界杯拥有了超越民族主义的魅力。“我知道很多中国人会在连续几周里为某个国家的球队喝彩,仿佛它是自己的国家队。这肯定是好事。”

爱因斯坦日记称中国人“迟钝肮脏”,所以他是种族主义者吗?

1922年秋,爱因斯坦和第二任妻子艾尔莎接受邀请去日本做相对论讲座,随即开始了一次长达五个半月的旅行。他们先是在香港、新加坡停留,之后又在中国大陆的两座城市短暂停留,然后前往日本。六周后,他们在巴勒斯坦待了12天,又在西班牙停留了三周。1923年3月,爱因斯坦夫妇返回德国。

这是爱因斯坦首次前往远东和中东地区。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次旅行中关于科学、哲学、艺术、政治的思考,以及他对旅途见闻的直接感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日前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这位知名科学家日记首次以英语全译本的形式出版,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些私人文字中,他流露出了很多含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观点。

在香港:

“我发现这里的男人和女人几乎没什么差别,我不明白中国女性有什么致命吸引力,能让中国男性如此着迷,以至于他们无力抵抗繁衍后代的强大力量。”

在中国大陆:

“勤劳、肮脏、迟钝的人。”

“中国人吃饭时不坐在长凳上,而是像欧洲人在茂密的树林里大小便时那样蹲着。一切都安静、肃穆。连孩子也无精打采,看起来很迟钝。”

“如果中国人取代所有其他种族,那就太遗憾了。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光是这样想想,就觉得特别沮丧。”

“就连那些沦落到像马一样工作的人似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痛苦。特别像畜群的民族。他们往往更像机器人,而不像人。”

在日本:

“这里的人有着其他地方的人所没有的纯净灵魂。这个国家值得喜爱和钦佩。”

“这个国家对智识的需求似乎没有对艺术的需求强烈——天生的性情?”

爱因斯坦在日本的笔记

此次旅行的十年后——1932年12月——爱因斯坦夫妇前往美国展开为期三个月的旅行。然而因为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次月掌控了德国政府,爱因斯坦就此滞留在了美国,并在随后的岁月中对美国黑人的境遇表达了深切同情,成为美国民权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甚至为此受到FBI的监视。直到爱因斯坦去世为止,FBI收集了关于其长达1500页的资料。1946年,他曾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黑人学院宾州林肯大学发表毕业典礼演讲,“美国将有色人种从白人中隔离开来。这种分隔不是有色人种的疾病,这是白人的疾病。我不打算对此保持沉默。”

这位因种族歧视和迫害远走他乡的犹太裔科学家留下的与种族相关的种种文字与言论令世人大跌眼镜,又迷惑不解:我们可以称爱因斯坦是一位种族主义者吗?《纽约时报》、BBC等外国媒体注意到,不少中国网民似乎更愿意把爱因斯坦往好处想,甚至同意他的观点。以《纽约时报》援引的两段微博留言为例:

“那时的中国人,给世界就是这样的印象。要是现在,爱因斯坦也不会说这样的话。”

“私人日记是个人思想的延伸,思想是无罪的。无论他怎么想,只要没有种族歧视的行为和言论,就不能推及有罪,更不要说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他年轻时的个人局限了。”

微博大V、科学科普博主李苦舟在《如何看待爱因斯坦的种族言论》一文中驳斥了这种“历史局限论”。他认为,“那个时代中国人就是那样”的潜台词是“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改变了,和那个时代比起来,现在的中国人是优秀的、进步的”,但种族主义就是把经济、政治、地理、文化等后天影响和肤色这样的客观特征等同起来,爱因斯坦并没有在日记中认为中国人将在未来为世界贡献伟大思想,恰恰相反,他认为中国人不会进步,永远是一个有着旺盛生殖力但智力低劣的民族,这和鲁迅著文讨伐的“民族劣根性”有着根本区别,后者指出的是当时中国人存在的问题,他对中国人的未来还是抱有美好希望的。

“爱因斯坦的种族主义思想,不会影响到他在科学方面的伟大。但同时,他在科学方面的伟大,也不能掩盖他是一个种族主义者的事实。”李苦舟写道。

负责翻译、编辑该书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爱因斯坦文献计划”负责人之一、资深编辑罗森克兰兹(Ze'ev Rosenkranz)同样认为“爱因斯坦的言论在当时很常见”这样的观点站不住脚,他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这是我通常会遇到的反应——我们必须理解,他不过是反映了时代精神——但我已经尝试给出这些言论的大背景了。事实上,当时也存在许多其他更加宽容的言论。”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你会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但他在那些年里没有这样认为。也许他在之后改变态度了。”罗森克兰兹告诉CNN

爱因斯坦

在该书的前言中,罗森克兰兹指出,爱因斯坦这一不为人知的一面提醒我们,误解、偏见、歧视与仇外情绪是如此轻易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爱因斯坦本人曾是一个难民,他的头像曾被用于联合国难民署的宣传,配以口号“一捆财物并不是难民带给新国家的唯一物品”。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针对他遇到的人发表种族歧视言论?

罗森克兰兹认为,这在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的当下尤其具有警示意义:“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与当今世界非常相关,如今许多地方的仇恨依然猖獗。即使是爱因斯坦,有时也很难在另一个人面前认出自己。”

在另一方面,这也提醒了我们谨慎对待公众人物非黑即白的脸谱化形象,承认人性的复杂性。阿肯色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百科全书》作者丹尼尔·肯尼菲克(Daniel Kennefick)认为,正是因为爱因斯坦一直以圣人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的此番言论显得尤为惊人。但事实上,爱因斯坦一直对公众将他视为偶像心存忧虑。“他觉得人们把他放在了高台上膜拜。他的确意识到了这一点,人们倾向于认为他是个可爱的人,从来不会有任何糟糕的想法。”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思想界】世界杯:民族主义的集体宣泄还是全球化的自由狂欢?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世界杯的民族主义狂欢,以及新出版的爱因斯坦旅行日记引发的争议。

来源:视觉中国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世界杯的民族主义狂欢,以及新出版的爱因斯坦旅行日记引发的争议。

6月14日,随着东道主俄罗斯以5-0的比分大胜沙特阿拉伯,为期一个月的2018年世界杯正式拉开帷幕。根据国际足联的统计,2010年和2014年世界杯观看实况转播的观众分别约有32亿人,本届世界杯估计能吸引34亿观众,这意味着2018年世界杯有望成为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史上观众第二多的实况转播赛事。世界杯一直被认为是最容易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场合之一,然而在这个足球产业高度商业化、全球人口与信息流动的时代,足球赛事在民族主义之外拥有了更丰富的含义,一方面国家队在资本裹挟下强弱地位逐渐固化,另一方面,球迷则在支持本国球队之余拥有了更多元化的欣赏选择。

5月29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爱因斯坦日记首次以英文全译本的形式出版,出人意料的是,在日记中他流露出了很多包含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观点,其中有许多歧视性观点针对中国。他认为中国人“肮脏迟钝”,“如果中国人取代其他所有的民族,那就太遗憾了”,并对中国女人的性吸引力表示不解。

有观点认为,爱因斯坦的这种言论不过是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够不上种族主义。然而在争论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之余,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我们寻常对公众人物有标签化、脸谱化的认知,往往忽视了人性的复杂和幽暗之处,事实上,误解、偏见、歧视与仇外情绪会如此轻易地支配人们的思想,让我们至今都在纷争中见证社会撕裂。

世界杯拉开序幕:民族主义的集体宣泄还是全球化的自由狂欢?

世界杯一直被认为是最容易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场合之一。《裸猿》作者、英国著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在《为什么是足球》一书中论断,足球赛事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宗教仪式”扮演着塑造社区凝聚力的重要角色。他认为,一直以来宗教集会除了是一种公共祈祷仪式之外,也是一种打造归属感的群体认同表达,当教堂礼拜的习俗开始退出公共生活,舞厅和电影院等公共场所也受到电视机、电脑等私人娱乐设施的大冲击,都市居民越来越渴望大型的社区集会,借此强化某种本地认同感。

“不知怎地,足球比赛倒是在这些变化之中存活了下来,如今还发挥着一个更加重要的作用:人们得以借机展示自己对当地社区的忠诚,”莫里斯在书中写道,“对于年轻的足球爱好者来说,许多人都在工厂或商店中过着单调而重复的生活,足球比赛则是‘慢性’的一周中的一个‘急性’的时刻。对于他们而言,比赛是一种心理上的巅峰体验,他们获得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可以通过颜色与标志、歌唱与欢呼,展现他们在社区中的存在感,以及他们对一个共同目标的共同信念。”

但所谓世界杯,就是本国球迷为由本国球员组成的国家队摇旗呐喊,热血沸腾的民族主义场合吗?从参赛球队的人员构成来看,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界面新闻”一篇题为《外国裔与归化球员:纠结的民族认同》的报道指出,在参加今年世界杯的700多名队员中,超过1/10都不是在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出生的。有些球员在青少年时期主动选择“技术移民”,在异国他乡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还有些人因为父辈的迁徙或国家的殖民历史而拥有了移民或外国裔身份。

以代表葡萄牙出战本届世界杯的佩佩为例,他在未成年时便离开巴西前往葡萄牙踢球,虽然在2006年他曾有机会代表巴西出战,但他当时已决定在葡萄牙入籍后代表葡萄牙参加国际比赛。佩佩曾明确表示,在家乡缺乏认可是他决定加入葡萄牙队的原因。

迭戈·科斯塔(左)和佩佩分别代表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战,他们二人均出生于巴西。

界面报道指出,越来越多的海外球员是21世纪移民时代的缩影,国际足联也为此在2009年进一步放宽国家队的限制——球员可以选择代表其长期居住的国家出战,也可选择代表其出生国,还可以选择代表其父母或祖父母的国家出战;在21岁前他可以选择代表一个国家比赛,21岁后还可选择代表另一国家出战。在美国新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托尼·卡伦(Tony Karon)看来,这反映了当下国籍概念的不确定性和非二元性特点。

很大程度上来说,足球俱乐部、足球联赛等现代足球商业化和全球秩序的建立正在消解足球本身的民族主义叙事,并且加剧了国家队之间在绿茵场上的不平等。“腾讯·大家”作者、英国历史学家基思·罗威(Keith Lowe)在《世界杯是全球最伟大的赛事》一文中指出,足球运动带来的巨额金钱大多集中在西欧,这甚至令一些拉美足球大国近年来都在国际赛事上举步维艰。巴西曾五次夺冠,是世界杯历史上获胜次数最多的国家,然而在2006年和2010年,巴西队在1/4决赛被淘汰,2014年的半决赛里,巴西队在家门口以1-7不敌德国队,举世震惊。

罗威认为,巴西输球的原因在于虽然巴西拥有天赋异禀的明星球员,但德国队作为一个团队的战斗力更强。与巴西队不同的是,德国球员除了两人以外都是在德国踢球成名的,有一半以上的球员属于同一家俱乐部拜仁慕尼黑,这让球员之间的配合更加亲密无间,令德国队赢得了那一届世界杯。

“凤凰文化”刊发的一篇题为《足球,从工人阶级平民运动到资本主义商业游戏》的文章认为,现代足球正在越来越“同质化”,在资本的加持下,欧洲球队的夺冠优势正在不断加强,带有非欧洲民族特色的打法越来越难以为继:“随着整个世界足球的产业体系以欧洲五大联赛为金字塔塔尖,五大联赛豪门掌握绝对竞争力,欧洲大陆足球的风格正在迅速挤占其它国家与民族特色风格的生存空间。当五大联赛的豪强掌握最优渥的资金、最先进的训练体系、最高曝光度的平台,盛产足球‘金童’的地区也只能将自己的青训人才交付欧洲。”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国际人才济济的明星俱乐部对于所在国的国家队而言也是一件祸福相依的事。罗威认为,英国队在国际赛事上表现不佳,是因为英国足球俱乐部拥有大量国际人才——富有的英国俱乐部用重金购买外援,导致大量英国球员永远没有机会在最强的队里打比赛,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技艺,也就没有办法完全释放潜力。

从球迷的角度来说,全球化时代的人口与信息流动也让“支持本国球队”不再是欣赏世界杯的唯一选项。根据“国家地理中文网”的报道,首次参加世界杯就在小组赛成功逼平劲旅阿根廷队的冰岛队拥有一群特别的粉丝——把冰岛视为第二故乡的波兰人。

冰岛队的“维京战吼”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波兰人一直是冰岛最大的移民群体,达到1.2万人。2016年,冰岛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建筑业的工作机会充足,也促使更多波兰人前往冰岛谋求经济机会。在冰岛扎根后,许多波兰人也爱上了冰岛足球。在冰岛生活十年的波兰移民Tomasz Kwiatkowski在接受采访时称:“当你在一个国家居住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开始对这个国家产生认同。波兰人和冰岛人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比如胆量和勇气、永不放弃的精神。冰岛国家队就体现了这些价值观。”

在罗威看来,足球是当下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中少有的能让大家团结起来的事情——不同阶层、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可以放下争议,一起为自己的国家队喝彩,不同国家的人也能够为同一场球赛血脉贲张,这令世界杯拥有了超越民族主义的魅力。“我知道很多中国人会在连续几周里为某个国家的球队喝彩,仿佛它是自己的国家队。这肯定是好事。”

爱因斯坦日记称中国人“迟钝肮脏”,所以他是种族主义者吗?

1922年秋,爱因斯坦和第二任妻子艾尔莎接受邀请去日本做相对论讲座,随即开始了一次长达五个半月的旅行。他们先是在香港、新加坡停留,之后又在中国大陆的两座城市短暂停留,然后前往日本。六周后,他们在巴勒斯坦待了12天,又在西班牙停留了三周。1923年3月,爱因斯坦夫妇返回德国。

这是爱因斯坦首次前往远东和中东地区。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次旅行中关于科学、哲学、艺术、政治的思考,以及他对旅途见闻的直接感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日前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这位知名科学家日记首次以英语全译本的形式出版,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些私人文字中,他流露出了很多含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观点。

在香港:

“我发现这里的男人和女人几乎没什么差别,我不明白中国女性有什么致命吸引力,能让中国男性如此着迷,以至于他们无力抵抗繁衍后代的强大力量。”

在中国大陆:

“勤劳、肮脏、迟钝的人。”

“中国人吃饭时不坐在长凳上,而是像欧洲人在茂密的树林里大小便时那样蹲着。一切都安静、肃穆。连孩子也无精打采,看起来很迟钝。”

“如果中国人取代所有其他种族,那就太遗憾了。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光是这样想想,就觉得特别沮丧。”

“就连那些沦落到像马一样工作的人似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痛苦。特别像畜群的民族。他们往往更像机器人,而不像人。”

在日本:

“这里的人有着其他地方的人所没有的纯净灵魂。这个国家值得喜爱和钦佩。”

“这个国家对智识的需求似乎没有对艺术的需求强烈——天生的性情?”

爱因斯坦在日本的笔记

此次旅行的十年后——1932年12月——爱因斯坦夫妇前往美国展开为期三个月的旅行。然而因为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次月掌控了德国政府,爱因斯坦就此滞留在了美国,并在随后的岁月中对美国黑人的境遇表达了深切同情,成为美国民权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甚至为此受到FBI的监视。直到爱因斯坦去世为止,FBI收集了关于其长达1500页的资料。1946年,他曾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黑人学院宾州林肯大学发表毕业典礼演讲,“美国将有色人种从白人中隔离开来。这种分隔不是有色人种的疾病,这是白人的疾病。我不打算对此保持沉默。”

这位因种族歧视和迫害远走他乡的犹太裔科学家留下的与种族相关的种种文字与言论令世人大跌眼镜,又迷惑不解:我们可以称爱因斯坦是一位种族主义者吗?《纽约时报》、BBC等外国媒体注意到,不少中国网民似乎更愿意把爱因斯坦往好处想,甚至同意他的观点。以《纽约时报》援引的两段微博留言为例:

“那时的中国人,给世界就是这样的印象。要是现在,爱因斯坦也不会说这样的话。”

“私人日记是个人思想的延伸,思想是无罪的。无论他怎么想,只要没有种族歧视的行为和言论,就不能推及有罪,更不要说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他年轻时的个人局限了。”

微博大V、科学科普博主李苦舟在《如何看待爱因斯坦的种族言论》一文中驳斥了这种“历史局限论”。他认为,“那个时代中国人就是那样”的潜台词是“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改变了,和那个时代比起来,现在的中国人是优秀的、进步的”,但种族主义就是把经济、政治、地理、文化等后天影响和肤色这样的客观特征等同起来,爱因斯坦并没有在日记中认为中国人将在未来为世界贡献伟大思想,恰恰相反,他认为中国人不会进步,永远是一个有着旺盛生殖力但智力低劣的民族,这和鲁迅著文讨伐的“民族劣根性”有着根本区别,后者指出的是当时中国人存在的问题,他对中国人的未来还是抱有美好希望的。

“爱因斯坦的种族主义思想,不会影响到他在科学方面的伟大。但同时,他在科学方面的伟大,也不能掩盖他是一个种族主义者的事实。”李苦舟写道。

负责翻译、编辑该书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爱因斯坦文献计划”负责人之一、资深编辑罗森克兰兹(Ze'ev Rosenkranz)同样认为“爱因斯坦的言论在当时很常见”这样的观点站不住脚,他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这是我通常会遇到的反应——我们必须理解,他不过是反映了时代精神——但我已经尝试给出这些言论的大背景了。事实上,当时也存在许多其他更加宽容的言论。”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你会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但他在那些年里没有这样认为。也许他在之后改变态度了。”罗森克兰兹告诉CNN

爱因斯坦

在该书的前言中,罗森克兰兹指出,爱因斯坦这一不为人知的一面提醒我们,误解、偏见、歧视与仇外情绪是如此轻易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爱因斯坦本人曾是一个难民,他的头像曾被用于联合国难民署的宣传,配以口号“一捆财物并不是难民带给新国家的唯一物品”。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针对他遇到的人发表种族歧视言论?

罗森克兰兹认为,这在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的当下尤其具有警示意义:“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与当今世界非常相关,如今许多地方的仇恨依然猖獗。即使是爱因斯坦,有时也很难在另一个人面前认出自己。”

在另一方面,这也提醒了我们谨慎对待公众人物非黑即白的脸谱化形象,承认人性的复杂性。阿肯色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百科全书》作者丹尼尔·肯尼菲克(Daniel Kennefick)认为,正是因为爱因斯坦一直以圣人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的此番言论显得尤为惊人。但事实上,爱因斯坦一直对公众将他视为偶像心存忧虑。“他觉得人们把他放在了高台上膜拜。他的确意识到了这一点,人们倾向于认为他是个可爱的人,从来不会有任何糟糕的想法。”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