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01现象背后:我们身处时代的“流行”变化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01现象背后:我们身处时代的“流行”变化了吗?

《创造101》流行了吗?这个问题似乎不用回答,它有着对社会痛点洞察的精准能力,能满足受众偏好的多元需求,带来的话题度也无可争议。

文 | 渔火

“C位以待又一轮好戏纷呈”。在《创造101》成团之夜的现场,黑暗处有一把椅子。两个小时后它会光芒万丈的迎来“C位成团”的主人。

此时,李宇春作为嘉宾上场,表演了歌曲《流行+野蛮生长》,这两首歌的搭配,加上李宇春略带攻击性的造型和唱词,似乎都在审视着场下“一路尖叫”和场外“嬉笑怒骂”的我们。

晚上十点,马上就要公布最后的点赞数了。《创造101》的舞台成一个杠铃形,一端是灯火炫丽的三角舞台,一端是拾级而上的成团宝座。李宇春站在11个座位的下面,对站在彼岸等待结果的成员说:“女孩子在舞台上面,其实有很多种不一样的模样,有很多不同的韧劲,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蜕变,去成长。”

她把该吐槽的留在了歌里,又把最真挚的祝福送给了面前即将成团的成员。

有人说,“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如此矛盾和诙谐:一方面生机盎然,一方面分崩离析; 一方面众声喧哗,一方面鸦雀无声。”

在刚下过雨的杭州郊外,瓜沥镇文体中心。在天色未暗的入场时刻,几乎能凭借周遭商场的海报大小,来判定一个人的人气。“肯定是孟美岐C位成团了”,旁边有女生议论纷纷,因为整个场馆几乎被孟美岐的应援物围绕。

2018年的这个夏天,孟美岐以185244357个赞C位成团。偶像类节目发展的十三年中,虽然渠道、方式变了,甚至参与人数都呈量级翻倍,但成员与观众的基本模式关系却几乎未变——即让人气决定一切。

是的,最后人气最高的两位成员孟美岐和吴宣仪几乎没有悬念的坐在了第一二名的位置。从自发点赞,到贴吧集结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粉丝应援的战场。

流行的同时又意味着“稍纵即逝”,在《创造101》的成团之夜现场请李宇春当表演嘉宾,似乎有着一种“非她不可”的隐喻。

当22岁的李宇春“突然走红”的那个夏天,孟美岐刚刚6岁,他们在彼时此刻几乎面对着相似的高光时刻。14年过去,随着李宇春登《时代》杂志、上春晚,更多人注意到的是她一路在中国娱乐不曾缺席的热闹,但少有人看到走过的痕迹中,时代和个体某种奥妙、难以解释的化合作用。

在李宇春之后,后来因为政策管控、观众审美疲劳等缘故,偶像类节目显得进退维谷,《创造101》是这么些年少有的一档完全以点赞来决定成员位置的节目。所以《创造101》的流行,突如其来,又顺理成章。

罗志祥在公布最终排名前,送给了成员一道思考题:“如何做一个在这个行业里,可以永远生存的艺人?”他说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你们必须要知道,这三个月的速成班,不可能给你们一个长久的职业生命,更没有一夜爆红这件事。”

但是对于站在舞台上的成员,包括舞台对面的李宇春似乎都经历过“一夜爆红”带来的所有荣光与批评。

“爆红之后不想昙花一现,难度更大。”罗志祥说。而李宇春刚好用自己14年的从艺经历给后辈们上了一课,她事业稳定(一直在创作)、形象健康(无炒作嫌疑),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偶像,她甚至极少上微博。

她在《流行》里略带讽刺的唱词也似乎都在说——跟随不是流行,做自己才是。看王菊的走红,才会发现,即便在审美渐次多元的2018年,“做自己”的世界观依然崭新明亮。

对艺人来说,李宇春给了答案。那对节目来说,什么是流行?

2005年,美国在华传媒调研机构“盛华商通”(PRCDIRECT)做了一次市场调查,观众对偶像类节目最大的关注度集中在“人人可以参与的形式新颖/创意好”、“参赛人员参差不齐的水平觉得有新鲜感”等方面。

再用当时的结果来看《创造101》,人们可能会再问一次,流行是否有规律?“人和人之间会有区别,然后再把这种细节全部深耕出来,这个节目才会有多元的可能性。”《创造101》制片人、企鹅影视天相工作室副总经理邱越说。

从“想唱就唱”到“逆风翻盘”,节目始终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当时有多少人喜欢李宇春、周笔畅,就有多少人渴望不顾一切的改变;而今天喜欢王菊、孟美岐、杨超越的人吵得有多厉害,就知道这个社会里的个性有多么不一样了,大家都没错,喜欢孟美岐的人相信努力就有实力,有实力就能有一切。而喜欢杨超越的人他们面对不幸,哪怕处处短人一截,时常碰壁,却依旧能在日常失望中活下去,我们也无法想象这个群体的庞大。

流行已经成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工具。这个世界是变化的,所以流行的当然不一样。

《创造101》最大的成功之处,便是深植于自己的时代背景,在合适的时候做出合适的选择。邱越说,“很多细节的逻辑设计是为了去投射到普通中国人的内心层面,我们的调整也不是为改而改,它一定是为了跟用户有共鸣,为了去接近。”

观众可能会发现节目中有不少洪涛导演的镜头,很少人知道《创作101》的制作团队大部分由曾经的电视湘军构成,我们在舞美、镜头调度、甚至那些充满仪式感的环节中都能看到曾经电视节目的影子。

这档节目的主创团队大部分都是女性,人们诟病它是否过于矫情。在这样一场“女团”选拔中,最值得庆幸的是,节目没有沦为一个“女性消费”的侩子手,《创造101》在它极力倡导的女性独立、向上等特质时,又是否与李宇春一代曾经撕开那道大众审美裂缝相关呢?

滚石乐队米克 贾格主唱说过一句话,记者问他,生命是什么样的?他说,生命就是一场稍纵即逝的流行。当李宇春站到那些101女孩对面的时候,她们是否又会恍惚觉得,成为眼前这个人,比坐到那个“高高在上”的C位难多了。

 《创造101》流行了吗?这个问题似乎不用回答,它有着对社会痛点洞察的精准能力,能满足受众偏好的多元需求,带来的话题度也无可争议。

研究者张念曾说,“人们不需要理性以及知识情绪的准备,就可以踏着正步,碾过精致的思维,而达成统一的判断。”比赛结束,在杭州萧山区瓜沥镇这个体育馆的外面散落着不少还发着余光的灯牌。在群体的跟风、一夜“爆红”或成为“爆款”之后,观众注目潮水退去后的黑暗荒原里,她们还能发光吗?

但在英文里,流行的准确释义其实不是fashion,而是trend。《创造101》和它的成员们一样,都需要去寻找罗志祥提出那道思考题的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01现象背后:我们身处时代的“流行”变化了吗?

《创造101》流行了吗?这个问题似乎不用回答,它有着对社会痛点洞察的精准能力,能满足受众偏好的多元需求,带来的话题度也无可争议。

文 | 渔火

“C位以待又一轮好戏纷呈”。在《创造101》成团之夜的现场,黑暗处有一把椅子。两个小时后它会光芒万丈的迎来“C位成团”的主人。

此时,李宇春作为嘉宾上场,表演了歌曲《流行+野蛮生长》,这两首歌的搭配,加上李宇春略带攻击性的造型和唱词,似乎都在审视着场下“一路尖叫”和场外“嬉笑怒骂”的我们。

晚上十点,马上就要公布最后的点赞数了。《创造101》的舞台成一个杠铃形,一端是灯火炫丽的三角舞台,一端是拾级而上的成团宝座。李宇春站在11个座位的下面,对站在彼岸等待结果的成员说:“女孩子在舞台上面,其实有很多种不一样的模样,有很多不同的韧劲,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蜕变,去成长。”

她把该吐槽的留在了歌里,又把最真挚的祝福送给了面前即将成团的成员。

有人说,“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如此矛盾和诙谐:一方面生机盎然,一方面分崩离析; 一方面众声喧哗,一方面鸦雀无声。”

在刚下过雨的杭州郊外,瓜沥镇文体中心。在天色未暗的入场时刻,几乎能凭借周遭商场的海报大小,来判定一个人的人气。“肯定是孟美岐C位成团了”,旁边有女生议论纷纷,因为整个场馆几乎被孟美岐的应援物围绕。

2018年的这个夏天,孟美岐以185244357个赞C位成团。偶像类节目发展的十三年中,虽然渠道、方式变了,甚至参与人数都呈量级翻倍,但成员与观众的基本模式关系却几乎未变——即让人气决定一切。

是的,最后人气最高的两位成员孟美岐和吴宣仪几乎没有悬念的坐在了第一二名的位置。从自发点赞,到贴吧集结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粉丝应援的战场。

流行的同时又意味着“稍纵即逝”,在《创造101》的成团之夜现场请李宇春当表演嘉宾,似乎有着一种“非她不可”的隐喻。

当22岁的李宇春“突然走红”的那个夏天,孟美岐刚刚6岁,他们在彼时此刻几乎面对着相似的高光时刻。14年过去,随着李宇春登《时代》杂志、上春晚,更多人注意到的是她一路在中国娱乐不曾缺席的热闹,但少有人看到走过的痕迹中,时代和个体某种奥妙、难以解释的化合作用。

在李宇春之后,后来因为政策管控、观众审美疲劳等缘故,偶像类节目显得进退维谷,《创造101》是这么些年少有的一档完全以点赞来决定成员位置的节目。所以《创造101》的流行,突如其来,又顺理成章。

罗志祥在公布最终排名前,送给了成员一道思考题:“如何做一个在这个行业里,可以永远生存的艺人?”他说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你们必须要知道,这三个月的速成班,不可能给你们一个长久的职业生命,更没有一夜爆红这件事。”

但是对于站在舞台上的成员,包括舞台对面的李宇春似乎都经历过“一夜爆红”带来的所有荣光与批评。

“爆红之后不想昙花一现,难度更大。”罗志祥说。而李宇春刚好用自己14年的从艺经历给后辈们上了一课,她事业稳定(一直在创作)、形象健康(无炒作嫌疑),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偶像,她甚至极少上微博。

她在《流行》里略带讽刺的唱词也似乎都在说——跟随不是流行,做自己才是。看王菊的走红,才会发现,即便在审美渐次多元的2018年,“做自己”的世界观依然崭新明亮。

对艺人来说,李宇春给了答案。那对节目来说,什么是流行?

2005年,美国在华传媒调研机构“盛华商通”(PRCDIRECT)做了一次市场调查,观众对偶像类节目最大的关注度集中在“人人可以参与的形式新颖/创意好”、“参赛人员参差不齐的水平觉得有新鲜感”等方面。

再用当时的结果来看《创造101》,人们可能会再问一次,流行是否有规律?“人和人之间会有区别,然后再把这种细节全部深耕出来,这个节目才会有多元的可能性。”《创造101》制片人、企鹅影视天相工作室副总经理邱越说。

从“想唱就唱”到“逆风翻盘”,节目始终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当时有多少人喜欢李宇春、周笔畅,就有多少人渴望不顾一切的改变;而今天喜欢王菊、孟美岐、杨超越的人吵得有多厉害,就知道这个社会里的个性有多么不一样了,大家都没错,喜欢孟美岐的人相信努力就有实力,有实力就能有一切。而喜欢杨超越的人他们面对不幸,哪怕处处短人一截,时常碰壁,却依旧能在日常失望中活下去,我们也无法想象这个群体的庞大。

流行已经成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工具。这个世界是变化的,所以流行的当然不一样。

《创造101》最大的成功之处,便是深植于自己的时代背景,在合适的时候做出合适的选择。邱越说,“很多细节的逻辑设计是为了去投射到普通中国人的内心层面,我们的调整也不是为改而改,它一定是为了跟用户有共鸣,为了去接近。”

观众可能会发现节目中有不少洪涛导演的镜头,很少人知道《创作101》的制作团队大部分由曾经的电视湘军构成,我们在舞美、镜头调度、甚至那些充满仪式感的环节中都能看到曾经电视节目的影子。

这档节目的主创团队大部分都是女性,人们诟病它是否过于矫情。在这样一场“女团”选拔中,最值得庆幸的是,节目没有沦为一个“女性消费”的侩子手,《创造101》在它极力倡导的女性独立、向上等特质时,又是否与李宇春一代曾经撕开那道大众审美裂缝相关呢?

滚石乐队米克 贾格主唱说过一句话,记者问他,生命是什么样的?他说,生命就是一场稍纵即逝的流行。当李宇春站到那些101女孩对面的时候,她们是否又会恍惚觉得,成为眼前这个人,比坐到那个“高高在上”的C位难多了。

 《创造101》流行了吗?这个问题似乎不用回答,它有着对社会痛点洞察的精准能力,能满足受众偏好的多元需求,带来的话题度也无可争议。

研究者张念曾说,“人们不需要理性以及知识情绪的准备,就可以踏着正步,碾过精致的思维,而达成统一的判断。”比赛结束,在杭州萧山区瓜沥镇这个体育馆的外面散落着不少还发着余光的灯牌。在群体的跟风、一夜“爆红”或成为“爆款”之后,观众注目潮水退去后的黑暗荒原里,她们还能发光吗?

但在英文里,流行的准确释义其实不是fashion,而是trend。《创造101》和它的成员们一样,都需要去寻找罗志祥提出那道思考题的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