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今天 如何聆听爵士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今天 如何聆听爵士乐?

在爵士乐中,重要的永远是当下,是与其他音乐家的对话。

爵士歌手提尔妮·莎顿(右)

你听过爵士乐版的《康定情歌》吗?曾获八次格莱美提名的爵士歌手提儿妮·莎顿(Tierney Sutton)刚学会这首歌,就在中国观众面前即兴演唱了两次。第一次,她用经典爵士乐《夏日时光(summertime)》融合得并不过瘾。于是第二次,她又以爵士乐手杰妮·米歇尔(Joni Mitchell)的《黄色出租车(Big Yellow Taxi)》混合演绎了这首歌。

这是昨晚未读艺术家私享课“探秘爵士奇境”上发生的一幕。四川民歌变身爵士曲,这在观众看来相当新鲜,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法其实沿袭了爵士乐一直以来的旧有习俗。在莎顿与现场观众分享的《如何听爵士》一书中,作者特德·焦亚甚至把爵士音乐家称作“拾荒者”与“乞讨者”。这是因为,早期的爵士乐演奏者从教堂音乐、从严肃音乐、从流行舞曲里到处汲取音乐灵感。而到了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家之间的交融,让各地的音乐传统融合在一起,爵士乐技法也由此获得了新的演绎。现在,爵士乐爱好者不仅能够听到爵士钢琴、萨克斯管,也能听到苏格兰风笛、日本筝和波斯乌德琴,因此,如果你在爵士乐里听到中国民歌,也不用感到意外。

《如何听爵士》
[美] 特德·焦亚 著  孙新恺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艺术家 2018-5-1

爵士乐“不再是一种音乐风格”

爵士乐诞生之地新奥尔良本身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熔炉”,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都为爵士乐的诞生作出了贡献:从布鲁斯当中,爵士音乐家学会了粗犷地进行演奏,也学会了使用弯音,在协和音和不协和音之间、在大调和小调之间大胆转换,让音色(用恰当的音色演奏)和音调(用正确的音高演奏)的主流观念受到了挑战;从拉格泰姆里,爵士乐习得了切分法,在节拍与节拍之间放进强拍节奏,打破音乐的流畅性,创造出错位感和前进感;从军乐队和铜管乐队身上,爵士乐手学会了许多技能,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超越传统的演奏技法。

可以说,从早期开创者登场以来,爵士乐就被注入了敢于打破常规的不羁精神和意志力。此后的乐手们也继承了这样的精神。在1917年第一张爵士唱片发行之后,焦亚观察到,“爵士乐革命大概每五年发生一次。”先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带着所有人和他一起进入了新世界:一个给独奏者充分空间、进行即兴演奏的世界。接着,上世纪20年代末,“爵士时代”到来了,这种音乐风靡全美,在芝加哥、纽约等主要城市盛行,并在各地扎根,形成了芝加哥爵士、哈莱姆跨奏、堪萨斯城爵士等新的爵士种类。随后,爵士管弦乐团诞生了,比波普、冷静爵士、先锋爵士……爵士运动一场一场到来,每场爵士运动都遭遇到了野心勃勃的后来居上者。

爵士乐不断前进,进行实验,迎接新的思潮。“音乐界当中没有谁能够像他们(爵士乐手)一样,愿意四处汲取灵感,”焦亚如此写到。到了二战以后,爵士音乐家对于艺术的追求开始影响到这种艺术的商业前景,年轻的听众也开始寻求其他的风格和艺术家。不过,摇滚乐的兴起为爵士乐和商业音乐提供了重新对话的机会,也扩充了爵士乐的语汇。有人认为,爵士/摇滚的融合让爵士乐向主流和商业低头并由此而变得低俗,不过,爵士乐本身就有着融合各种音乐的巨大潜能。《如何听爵士》一书中提到,“大部分主流音乐明星对爵士乐的现状并不了解,爵士乐手却对主流文化了如指掌,并会毫不犹豫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索取。”就连迈尔斯·戴维斯这样爵士小号巨匠,也曾经从平庸的商业歌手那里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流逝,爵士也在不断演进,从最开始的迪克西兰爵士乐(Dixieland)、摇摆乐(Swing)到如今的巴萨诺瓦(Bossa Nova)、爵士/摇滚融合(Jazz/Rock Fusion)等,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给它划定明确的界限。提儿妮·莎顿因此感叹道,“爵士乐已经不再是一种音乐风格了!”

爵士乐手“从来不做两次同样的演出”

如果说爵士乐不该再被定义为一种音乐风格,那么它究竟是什么?乐评家惠特尼·巴利叶特曾将爵士乐描述为“惊奇之声”,这是因为爵士乐面对着无穷的可能性:它不仅涉及不同音乐元素的不断碰撞融合,也有关每一次乐曲演绎、每一次即兴表演带来的不同惊喜。

对比爵士乐中的演绎和流行乐的翻唱,莎顿看到,在流行音乐当中,翻唱常常会和原版专辑录音一样,一样的旋律、一样的和弦,尽管可能视觉效果有差别,但在音乐上,听众会期待歌手最好做得和原曲一样。不过,在爵士乐里,在掌握了乐曲的基本部分之后,每个演绎的乐手都会有截然不同的发挥。“实际上,如果有一个特别有名的版本,爵士乐手会尽量远离。”在专辑《斯汀变奏曲》当中,提儿妮·莎顿演绎了警察(The Police)乐队斯汀创作的一系列歌曲,她对于其中《你的每一次呼吸(Every Breath You Take)》这首歌进行了与原作差别不小的改编:原版本一般被理解为一个偷窥者,在监视着前情人的一举一动。莎顿则认为,“每个人都知道,总是盯着你的那个人就是你妈妈!”因此,她选择从一个母亲的视角来演绎这首歌,面对着孩子长大成人、即将独立的情状,让这首歌同时带上了伤感和快乐的情绪。

不仅演绎尽量要与原版本不同,即使是同一首歌,爵士乐手也不会想要用完美复刻的方式来演绎。即兴演奏是爵士乐中“最具魔力的元素”,特德·焦亚这样描述。喜欢古典音乐的听众,看到节目单就会知道接下来将聆听到什么样的音符,因为从几百年前作曲家完成乐谱时起,这些音符就不曾真正变化过;在演唱会的现场,流行乐和摇滚乐的乐迷也大可以放心大胆地跟唱,不用担心歌手的演唱方式出乎意料;而爵士乐的爱好者则会知道,一切皆有可能:即便是乐手自己,也不知道今天会带来怎样的演出。“是的,这种感觉并不舒服,”莎顿说,“但是爵士乐手都喜欢让自己不舒服,因为这样可以推动自己前进。”

提儿妮·莎顿:“爵士乐手都喜欢让自己感到不舒服,因为这样可以推动自己前进。”

在《如何听爵士》这本书里,焦亚谈到了贝斯手查尔斯·明古斯的轶事:每当一个乐队成员奏出一段激情洋溢的即兴独奏,博得观众的喝彩时,明古斯就会冲着乐手大喊:“以后不能这么干了!”开始,人们还以为这是出于嫉妒,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在一段即兴独奏大受欢迎的情况下,乐手很可能会在下一次重复同样的演奏,并一直重复下去。如果乐手受到了这样的诱惑,音乐就会慢慢变得僵硬,丧失生机。明古斯正是要乐手提防这种情况。

和查尔斯·明古斯带领之下富有创造力的乐队一样,提儿妮·莎顿告诉现场观众,自己的乐队也“从来不做两次同样的演出”,因为如果早就知道要如何演出,音乐会变得毫无生趣。她说,在爵士乐这种瞬间创造的艺术当中,乐手在聆听彼此,也在诉说自己,仿佛在享受着一场让人忘却自我的对话。爵士乐“重要的永远是当下,永远是与其他音乐家的对话。如果两次演出一模一样,就会失去宝贵的瞬间”,莎顿说。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今天 如何聆听爵士乐?

在爵士乐中,重要的永远是当下,是与其他音乐家的对话。

爵士歌手提尔妮·莎顿(右)

你听过爵士乐版的《康定情歌》吗?曾获八次格莱美提名的爵士歌手提儿妮·莎顿(Tierney Sutton)刚学会这首歌,就在中国观众面前即兴演唱了两次。第一次,她用经典爵士乐《夏日时光(summertime)》融合得并不过瘾。于是第二次,她又以爵士乐手杰妮·米歇尔(Joni Mitchell)的《黄色出租车(Big Yellow Taxi)》混合演绎了这首歌。

这是昨晚未读艺术家私享课“探秘爵士奇境”上发生的一幕。四川民歌变身爵士曲,这在观众看来相当新鲜,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法其实沿袭了爵士乐一直以来的旧有习俗。在莎顿与现场观众分享的《如何听爵士》一书中,作者特德·焦亚甚至把爵士音乐家称作“拾荒者”与“乞讨者”。这是因为,早期的爵士乐演奏者从教堂音乐、从严肃音乐、从流行舞曲里到处汲取音乐灵感。而到了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家之间的交融,让各地的音乐传统融合在一起,爵士乐技法也由此获得了新的演绎。现在,爵士乐爱好者不仅能够听到爵士钢琴、萨克斯管,也能听到苏格兰风笛、日本筝和波斯乌德琴,因此,如果你在爵士乐里听到中国民歌,也不用感到意外。

《如何听爵士》
[美] 特德·焦亚 著  孙新恺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艺术家 2018-5-1

爵士乐“不再是一种音乐风格”

爵士乐诞生之地新奥尔良本身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熔炉”,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都为爵士乐的诞生作出了贡献:从布鲁斯当中,爵士音乐家学会了粗犷地进行演奏,也学会了使用弯音,在协和音和不协和音之间、在大调和小调之间大胆转换,让音色(用恰当的音色演奏)和音调(用正确的音高演奏)的主流观念受到了挑战;从拉格泰姆里,爵士乐习得了切分法,在节拍与节拍之间放进强拍节奏,打破音乐的流畅性,创造出错位感和前进感;从军乐队和铜管乐队身上,爵士乐手学会了许多技能,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超越传统的演奏技法。

可以说,从早期开创者登场以来,爵士乐就被注入了敢于打破常规的不羁精神和意志力。此后的乐手们也继承了这样的精神。在1917年第一张爵士唱片发行之后,焦亚观察到,“爵士乐革命大概每五年发生一次。”先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带着所有人和他一起进入了新世界:一个给独奏者充分空间、进行即兴演奏的世界。接着,上世纪20年代末,“爵士时代”到来了,这种音乐风靡全美,在芝加哥、纽约等主要城市盛行,并在各地扎根,形成了芝加哥爵士、哈莱姆跨奏、堪萨斯城爵士等新的爵士种类。随后,爵士管弦乐团诞生了,比波普、冷静爵士、先锋爵士……爵士运动一场一场到来,每场爵士运动都遭遇到了野心勃勃的后来居上者。

爵士乐不断前进,进行实验,迎接新的思潮。“音乐界当中没有谁能够像他们(爵士乐手)一样,愿意四处汲取灵感,”焦亚如此写到。到了二战以后,爵士音乐家对于艺术的追求开始影响到这种艺术的商业前景,年轻的听众也开始寻求其他的风格和艺术家。不过,摇滚乐的兴起为爵士乐和商业音乐提供了重新对话的机会,也扩充了爵士乐的语汇。有人认为,爵士/摇滚的融合让爵士乐向主流和商业低头并由此而变得低俗,不过,爵士乐本身就有着融合各种音乐的巨大潜能。《如何听爵士》一书中提到,“大部分主流音乐明星对爵士乐的现状并不了解,爵士乐手却对主流文化了如指掌,并会毫不犹豫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索取。”就连迈尔斯·戴维斯这样爵士小号巨匠,也曾经从平庸的商业歌手那里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流逝,爵士也在不断演进,从最开始的迪克西兰爵士乐(Dixieland)、摇摆乐(Swing)到如今的巴萨诺瓦(Bossa Nova)、爵士/摇滚融合(Jazz/Rock Fusion)等,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给它划定明确的界限。提儿妮·莎顿因此感叹道,“爵士乐已经不再是一种音乐风格了!”

爵士乐手“从来不做两次同样的演出”

如果说爵士乐不该再被定义为一种音乐风格,那么它究竟是什么?乐评家惠特尼·巴利叶特曾将爵士乐描述为“惊奇之声”,这是因为爵士乐面对着无穷的可能性:它不仅涉及不同音乐元素的不断碰撞融合,也有关每一次乐曲演绎、每一次即兴表演带来的不同惊喜。

对比爵士乐中的演绎和流行乐的翻唱,莎顿看到,在流行音乐当中,翻唱常常会和原版专辑录音一样,一样的旋律、一样的和弦,尽管可能视觉效果有差别,但在音乐上,听众会期待歌手最好做得和原曲一样。不过,在爵士乐里,在掌握了乐曲的基本部分之后,每个演绎的乐手都会有截然不同的发挥。“实际上,如果有一个特别有名的版本,爵士乐手会尽量远离。”在专辑《斯汀变奏曲》当中,提儿妮·莎顿演绎了警察(The Police)乐队斯汀创作的一系列歌曲,她对于其中《你的每一次呼吸(Every Breath You Take)》这首歌进行了与原作差别不小的改编:原版本一般被理解为一个偷窥者,在监视着前情人的一举一动。莎顿则认为,“每个人都知道,总是盯着你的那个人就是你妈妈!”因此,她选择从一个母亲的视角来演绎这首歌,面对着孩子长大成人、即将独立的情状,让这首歌同时带上了伤感和快乐的情绪。

不仅演绎尽量要与原版本不同,即使是同一首歌,爵士乐手也不会想要用完美复刻的方式来演绎。即兴演奏是爵士乐中“最具魔力的元素”,特德·焦亚这样描述。喜欢古典音乐的听众,看到节目单就会知道接下来将聆听到什么样的音符,因为从几百年前作曲家完成乐谱时起,这些音符就不曾真正变化过;在演唱会的现场,流行乐和摇滚乐的乐迷也大可以放心大胆地跟唱,不用担心歌手的演唱方式出乎意料;而爵士乐的爱好者则会知道,一切皆有可能:即便是乐手自己,也不知道今天会带来怎样的演出。“是的,这种感觉并不舒服,”莎顿说,“但是爵士乐手都喜欢让自己不舒服,因为这样可以推动自己前进。”

提儿妮·莎顿:“爵士乐手都喜欢让自己感到不舒服,因为这样可以推动自己前进。”

在《如何听爵士》这本书里,焦亚谈到了贝斯手查尔斯·明古斯的轶事:每当一个乐队成员奏出一段激情洋溢的即兴独奏,博得观众的喝彩时,明古斯就会冲着乐手大喊:“以后不能这么干了!”开始,人们还以为这是出于嫉妒,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在一段即兴独奏大受欢迎的情况下,乐手很可能会在下一次重复同样的演奏,并一直重复下去。如果乐手受到了这样的诱惑,音乐就会慢慢变得僵硬,丧失生机。明古斯正是要乐手提防这种情况。

和查尔斯·明古斯带领之下富有创造力的乐队一样,提儿妮·莎顿告诉现场观众,自己的乐队也“从来不做两次同样的演出”,因为如果早就知道要如何演出,音乐会变得毫无生趣。她说,在爵士乐这种瞬间创造的艺术当中,乐手在聆听彼此,也在诉说自己,仿佛在享受着一场让人忘却自我的对话。爵士乐“重要的永远是当下,永远是与其他音乐家的对话。如果两次演出一模一样,就会失去宝贵的瞬间”,莎顿说。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