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宏观固定收益团队发布研究报告称,从双目标定价机制角度分析,逆周期因子近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调贬”人民币汇率的作用。
2017年5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之前“收盘价+一篮子”的双目标定价机制转变为“收盘价+一篮子+逆周期调节因子”的三目标定价机制。因为逆周期因子的构成及权重均不透明,引入逆周期因子本质上削弱了市场供求的影响程度,加强了央行对汇率中间价的调控能力。2018年1月,央行宣布暂停逆周期因子的作用。
在平安证券发布的报告中,其将2016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实际中间价和通过双目标机制计算出的中间价之间的差异,统称为“逆周期因子”,衡量的是实际中间价报价与双目标计算报价之间的偏离程度。
根据平安证券的测算,2016年上半年,“收盘价+一篮子”双目标定价机制运行的过程中,“逆周期因子”反映出央行对于中间价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微调。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中,“逆周期因子”双向波动且波幅减小,表明“收盘价+一篮子”双目标定价机制运行平稳,央行主观干预明显降低。
2017年5月末,“收盘价+一篮子+逆周期因子”三目标定价机制正式形成,在这期间逆周期因子在起到显著“调升”人民币中间价的作用,成功扭转了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
今年3月至6月,“逆周期因子”的作用呈现出双向波动、波幅较小的特征,显示央行确实基本暂停了此前通过逆周期因子“调升”人民币的操作。
但6月以来,“逆周期因子”呈现出了“调贬”的趋势;并且,如果我们将“逆周期因子”移动平均的区间收窄,可以观察到这种调整幅度较为显著。这似乎意味着,逆周期因子在近期发挥了一定程度的“调贬”人民币的作用。
6月,在岸人民币兑美元6月份累计下跌3.4%,创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最大单月跌幅。分析师认为,人民币汇率大跌和中美货币周期分化、经济周期分化有关,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冲突也对人民币汇率施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贸易战背景下,弱势人民币有利于出口部门和制造业的平稳发展。
上周,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表示,近期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我们正在密切关注,这主要是受美元走强和外部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有些顺周期的行为。中国将继续坚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继续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运用已有经验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的调节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