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PPP市场透明度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呼吁,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市场,以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同时,为提高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参与比例,应不断提高信息透明度。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晓菊表示,中国的PPP市场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国企、地方政府势力非常强。她说,从2014年到2017年,民营企业参加了1898个PPP项目,累计规模为1.48万亿元,而央企和地方国企中标的项目则为2064个,中标规模高达4.45万亿。虽然项目个数差别不大,但国企参与的规模是民企的3倍。
根据中国政府的定义,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中,社会资本的覆盖范围比其他国际组织更广,除了私人资本、境外资本等之外,还包括国有企业资本等。
赵晓菊指出,央企和地方国企承接的PPP项目在企业退出之后,最终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债务。截止到2017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券存量规模为14.74万亿元,而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构成部分,占比约88.6%。
“现在的PPP项目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政府买单的,这不太正常。希望能有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赵晓菊说。
在当天的会上,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表示,应该扩大PPP的外资参与度,使PPP成为新时期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途径。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3月末,840多个落地示范项目中签约社会资本1400多家,其中,来自港澳的资本38家,外资16家,占比分别是2.6%和1.1%。外资参与度较低,潜力巨大。
梁国勇表示,PPP可以成为中国蓬勃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管理库中尽量多地纳入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类别的项目,增加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的社会基础设施项目。在这方面,可以借助国际资本、技术和规范来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从需求方看,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个转型的过程,各金融机构、投资主体越来越重视绿色金融,各类基金向绿色资产分配是一个大的趋势,国际上这方面的需求非常大,中国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巨大市场。PPP是一个重要的供给需求纽带。”他说。
专家指出,其他社会资本参与PPP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够公开透明。根据上海财经大学PPP研究中心和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PPP市场透明度报告》,2017年全国PPP市场透明度总指数仅为63.71分,满分为100分。
“发布、招标时是不是信息公开透明,是不是所有人一致知道,参与进去之后能不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能不能行使自己的参与权和主导权。这些是民营资本在决定是否参与PPP项目的考量中都十分重要的。”赵晓菊说。
《2017中国PPP市场透明度报告》建议,增加PPP项目信息公开的时效性考核,完善“不适用”信息和临时性重大事项信息公开的操作规范,对PPP项目设置统一清晰的ID编码,进一步明确PPP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和分工。
报告表示,PPP信息公开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众的关注和信心;有利于提升供给效率,增强公共产品绩效管理;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构建新型公共管理模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营造中国政府开放、高效的形象,展示中国的制度自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