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何说私立学校伤害了公众利益?该如何解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何说私立学校伤害了公众利益?该如何解决?

为何说私立学校伤害了公众利益?该如何解决那些拥有巨大自治权,能够影响变革的学校不应该是堡垒和孤岛,而应该成为实验室和灯塔。

英国伊顿公学一景

私立学校和公众利益之间有何关联?通常来说,是坚守个人选择还是投身于公共福利,这种二分的思想影响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然而,私立学校和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能否化解,成了我们讨论问题时的一个盲区。

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社会地位的竞争。美国家庭出于种种原因爱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在历史上,宗教信仰是选择这类学校的最大驱动力。然而现在对许多家长来说,送孩子上私立学校,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比同龄人多一点竞争筹码,而这一点和公众利益是互不相容的。假如在整个社会将私立教育铺展开来,提升地位成了上学的主要目的,那么每个人最后都得遭罪,那些享受特权的人也不例外。

无论把孩子送到哪一类学校,家长们都希望他们能拥有面面俱到、充满人文主义的教育。但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则力挺另一种观念:投资总会获得回报。这样一来,私立学校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让学生比其他学校的孩子更具优势,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名校的录取率上。反过来说,在这种模式下,教育就成为了一种特别的商品——经济学家称之为“地位商品”。这种地位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固有价值决定的,而是通过与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两相比较得出的。这就在两方面直接损害了公众利益。

首先,如果说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一部分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具优势,那么教育的内容就不那么重要了。相反,如果我们把教育视作一种公众利益,那么学习就是唯一值得上心的事情。我们的年轻人是不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成为能够献出自己一份力的社会成员呢?他们有没有学会一些有趣且有用的技能,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如果我们真把教育学生当回事儿的话,就必须回答这些问题。不过,如果说教育不过是一种地位商品,那么我们就只需要问:我们孩子手中的文凭比其他人的更值钱吗?这就阻碍了各类学生的学习进程,包括那些在名校读书的学生。

社会地位的竞争与公众利益水火不容,第二个原因在于:如果说更高的社会地位是教育的目的,那么一定会产生失败者——而且人数众多。归根结底,如果说我们每个人的起跑位置都大致相同,那么社会经济回报的不平等分配就没有其基础。因此,有价值的教育就不仅仅需要和真正的学习勉强扯上点关系,更得建立在大多数年轻人抽中下下签的基础之上。

在发达国家,社会不平等正在将社会结构中的裂痕逐步拉大,而私立学校也因为不断累加优势而饱受批评。如果私立学校想要为自己的存在辩解,提出充分理由,就得防止地位竞争衍生出来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固有冲突。这些学校脱离了市场上的公共教育系统,他们能在高端客户面前以一种高端教育选择的形象展示自己。只要私立学校仍然占据有利地形,帮助学生追求地位优势,他们就必须协调和公共利益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会是什么样子呢?

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讲,私立学校必须代表广泛的社会全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代表某个特定孩子,为他们争取个人利益,同时又照顾到公众利益。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全面挖掘每个学生个体的潜能,最终的效益一定会外溢,惠及整个社区。然而,要想为公众利益服务,就必须有一个合适的代表性群体。总体来说,和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的学生组成没有那么多样化,不过它们的一个好处在于,私立学校能营造出高度多样化的校园。

不过,在私立学校读书就意味着学生脱离了绝大多数孩子接受的公共教育系统。因此,即便私立学校的学生构成足够多元且具有代表性,同时真正以育人为目的,而不是追求具有含金量的一纸文凭,学校的教育活动局限在校园内,这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语境下,“公众”这个词就被狭隘化了。私立学校是一个封闭的网络,与外界更广阔的的教育领域没什么联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如果公共利益事关重大的话,私立学校就应该把自己融入到更大的教育系统中。

瑞士博所莱伊学院

试想另一种情形:如果有一所优质学校,拥有高度自主权和海量资源,能够进行教学实验。假设这座学校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实验室,其任务就是对有前途光明的实践活动进行检验。要是这所学校利用其自主权和资源对外界施加影响,那么许多学校都能受益。想想看,这所学校可能会将艺术教育融入传统的学术课程中,并且深度开发、强力且持续地执行下去。这种做法肯定是需要时间的,老师们也得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开发新课程。学校需要通过检验,辨别出哪些是关键程序,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丢弃。然而,不管哪种方式能奏效,都可以记录下来,捕捉这些经验并且传播出去。这样一来,学校就不仅能提升本校学生的水平,更能惠及其他更多孩子。不用说,当下绝大多数的私立学校都不是这么做的。

要做到这些,成本有多高?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然而对于真正的学习来说,可以说是零成本的。事实上,以上举措能改善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有鉴于此,私立学校要达到两个目的,既推进深度学习,又服务公众利益,二者相辅相成,而这必须着眼于三个具体目标。

首先,私立学校必须聚焦于教育实践,而不是最终达到的社会地位。在私立学校,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内在的教育质量却比普通公立学校要低下,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可能。归根结底,地位和质量不是总能划上等号的,更多的时候,二者存在冲突。从甄选教师到招录学生,再到与家长、社会的沟通,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学校都必须思考:我们这么做是为了改善学习体验,还是为了追求社会地位?学校必须意识到,如果上学是为了获取地位利益——个人利益中最为黑暗的一部分——那么更为广泛的公众利益必将受损。

其次,私立学校必须把多样性放在优先级之首——不是为了公益慈善,而是将其作为学校的核心教学任务。在一个多元环境校园中的学生可以学会更好地社交,对这个世界形成更丰富的了解,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能产生共情。在学业上,学生们也能有所裨益,这也是为什么顶尖高校录取学生前会不考虑经济状况,先录取再根据学生需要予以资助的原因。他们明白,学生构成越是多元,教育效果就显著。深度学习并非依靠一味积累知识,而是需要从方方面面洞察这个世界,让自己看得更全面、更透彻。

最后,私立学校必须把创新放在首位,与更广阔的的教育连接交流。具有革新精神的学校能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其他学校共享,最终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与此同时,这类学校自己的学生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教育创新是一个时髦的词语,而人们往往把它与采购新的科技设备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总的来说,科技进步代表教育领域的“创新”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不断与现状进行对比,观察其过程与成果、分析其优势与短板,通过理论研究,提出假设,生成新的想法并进行检验,在铺展实验的过程中保持跟踪记录。而需要重申的是,当教育创新能够记录下来,并传播到更广的范围时,公众利益才能达到最大受惠。

一所学校想要发挥其全部潜力、服务公众利益的话,一定不能将自己定义为私立的、地方的甚至是独立的。这些词语的言下之意便是所有权、竞争、不和与断裂。那些拥有巨大自治权,能够影响变革的学校不应该是堡垒和孤岛,而应该成为实验室和灯塔。而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不管把孩子送到什么样的学校,应该承担起守护者的角色,照顾那些在光之所及的地方的所有孩子。

本文作者Jack Schneider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卢维尔分校研究教育史和教育政策的学者,著有《超越考试成绩》(Beyond Test Scores,2017)、《从象牙塔到校舍》(From the Ivory Tower to the Schoolhouse,2014)和《人人卓越》(Excellence For All,2011)。他也是《华盛顿邮报》和《大西洋月刊》固定撰稿人、教育博客“Have You Heard”栏目的联合主播。

(翻译:马昕)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Aeon

原标题:Private schools are anti-democratic. Can they be redeemed?

最新更新时间:07/23 10:3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何说私立学校伤害了公众利益?该如何解决?

为何说私立学校伤害了公众利益?该如何解决那些拥有巨大自治权,能够影响变革的学校不应该是堡垒和孤岛,而应该成为实验室和灯塔。

英国伊顿公学一景

私立学校和公众利益之间有何关联?通常来说,是坚守个人选择还是投身于公共福利,这种二分的思想影响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然而,私立学校和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能否化解,成了我们讨论问题时的一个盲区。

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社会地位的竞争。美国家庭出于种种原因爱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在历史上,宗教信仰是选择这类学校的最大驱动力。然而现在对许多家长来说,送孩子上私立学校,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比同龄人多一点竞争筹码,而这一点和公众利益是互不相容的。假如在整个社会将私立教育铺展开来,提升地位成了上学的主要目的,那么每个人最后都得遭罪,那些享受特权的人也不例外。

无论把孩子送到哪一类学校,家长们都希望他们能拥有面面俱到、充满人文主义的教育。但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则力挺另一种观念:投资总会获得回报。这样一来,私立学校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让学生比其他学校的孩子更具优势,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名校的录取率上。反过来说,在这种模式下,教育就成为了一种特别的商品——经济学家称之为“地位商品”。这种地位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固有价值决定的,而是通过与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两相比较得出的。这就在两方面直接损害了公众利益。

首先,如果说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一部分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具优势,那么教育的内容就不那么重要了。相反,如果我们把教育视作一种公众利益,那么学习就是唯一值得上心的事情。我们的年轻人是不是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成为能够献出自己一份力的社会成员呢?他们有没有学会一些有趣且有用的技能,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如果我们真把教育学生当回事儿的话,就必须回答这些问题。不过,如果说教育不过是一种地位商品,那么我们就只需要问:我们孩子手中的文凭比其他人的更值钱吗?这就阻碍了各类学生的学习进程,包括那些在名校读书的学生。

社会地位的竞争与公众利益水火不容,第二个原因在于:如果说更高的社会地位是教育的目的,那么一定会产生失败者——而且人数众多。归根结底,如果说我们每个人的起跑位置都大致相同,那么社会经济回报的不平等分配就没有其基础。因此,有价值的教育就不仅仅需要和真正的学习勉强扯上点关系,更得建立在大多数年轻人抽中下下签的基础之上。

在发达国家,社会不平等正在将社会结构中的裂痕逐步拉大,而私立学校也因为不断累加优势而饱受批评。如果私立学校想要为自己的存在辩解,提出充分理由,就得防止地位竞争衍生出来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固有冲突。这些学校脱离了市场上的公共教育系统,他们能在高端客户面前以一种高端教育选择的形象展示自己。只要私立学校仍然占据有利地形,帮助学生追求地位优势,他们就必须协调和公共利益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会是什么样子呢?

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讲,私立学校必须代表广泛的社会全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代表某个特定孩子,为他们争取个人利益,同时又照顾到公众利益。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全面挖掘每个学生个体的潜能,最终的效益一定会外溢,惠及整个社区。然而,要想为公众利益服务,就必须有一个合适的代表性群体。总体来说,和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的学生组成没有那么多样化,不过它们的一个好处在于,私立学校能营造出高度多样化的校园。

不过,在私立学校读书就意味着学生脱离了绝大多数孩子接受的公共教育系统。因此,即便私立学校的学生构成足够多元且具有代表性,同时真正以育人为目的,而不是追求具有含金量的一纸文凭,学校的教育活动局限在校园内,这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语境下,“公众”这个词就被狭隘化了。私立学校是一个封闭的网络,与外界更广阔的的教育领域没什么联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如果公共利益事关重大的话,私立学校就应该把自己融入到更大的教育系统中。

瑞士博所莱伊学院

试想另一种情形:如果有一所优质学校,拥有高度自主权和海量资源,能够进行教学实验。假设这座学校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实验室,其任务就是对有前途光明的实践活动进行检验。要是这所学校利用其自主权和资源对外界施加影响,那么许多学校都能受益。想想看,这所学校可能会将艺术教育融入传统的学术课程中,并且深度开发、强力且持续地执行下去。这种做法肯定是需要时间的,老师们也得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开发新课程。学校需要通过检验,辨别出哪些是关键程序,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丢弃。然而,不管哪种方式能奏效,都可以记录下来,捕捉这些经验并且传播出去。这样一来,学校就不仅能提升本校学生的水平,更能惠及其他更多孩子。不用说,当下绝大多数的私立学校都不是这么做的。

要做到这些,成本有多高?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然而对于真正的学习来说,可以说是零成本的。事实上,以上举措能改善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有鉴于此,私立学校要达到两个目的,既推进深度学习,又服务公众利益,二者相辅相成,而这必须着眼于三个具体目标。

首先,私立学校必须聚焦于教育实践,而不是最终达到的社会地位。在私立学校,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内在的教育质量却比普通公立学校要低下,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可能。归根结底,地位和质量不是总能划上等号的,更多的时候,二者存在冲突。从甄选教师到招录学生,再到与家长、社会的沟通,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学校都必须思考:我们这么做是为了改善学习体验,还是为了追求社会地位?学校必须意识到,如果上学是为了获取地位利益——个人利益中最为黑暗的一部分——那么更为广泛的公众利益必将受损。

其次,私立学校必须把多样性放在优先级之首——不是为了公益慈善,而是将其作为学校的核心教学任务。在一个多元环境校园中的学生可以学会更好地社交,对这个世界形成更丰富的了解,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能产生共情。在学业上,学生们也能有所裨益,这也是为什么顶尖高校录取学生前会不考虑经济状况,先录取再根据学生需要予以资助的原因。他们明白,学生构成越是多元,教育效果就显著。深度学习并非依靠一味积累知识,而是需要从方方面面洞察这个世界,让自己看得更全面、更透彻。

最后,私立学校必须把创新放在首位,与更广阔的的教育连接交流。具有革新精神的学校能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其他学校共享,最终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与此同时,这类学校自己的学生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教育创新是一个时髦的词语,而人们往往把它与采购新的科技设备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总的来说,科技进步代表教育领域的“创新”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不断与现状进行对比,观察其过程与成果、分析其优势与短板,通过理论研究,提出假设,生成新的想法并进行检验,在铺展实验的过程中保持跟踪记录。而需要重申的是,当教育创新能够记录下来,并传播到更广的范围时,公众利益才能达到最大受惠。

一所学校想要发挥其全部潜力、服务公众利益的话,一定不能将自己定义为私立的、地方的甚至是独立的。这些词语的言下之意便是所有权、竞争、不和与断裂。那些拥有巨大自治权,能够影响变革的学校不应该是堡垒和孤岛,而应该成为实验室和灯塔。而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不管把孩子送到什么样的学校,应该承担起守护者的角色,照顾那些在光之所及的地方的所有孩子。

本文作者Jack Schneider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卢维尔分校研究教育史和教育政策的学者,著有《超越考试成绩》(Beyond Test Scores,2017)、《从象牙塔到校舍》(From the Ivory Tower to the Schoolhouse,2014)和《人人卓越》(Excellence For All,2011)。他也是《华盛顿邮报》和《大西洋月刊》固定撰稿人、教育博客“Have You Heard”栏目的联合主播。

(翻译:马昕)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Aeon

原标题:Private schools are anti-democratic. Can they be redeemed?

最新更新时间:07/23 10:3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