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大企业都爱谈价值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大企业都爱谈价值观?

价值观的梳理、落地与考核,是一个寻找企业DNA的过程。

中国企业并不缺价值观。如果哪家公司的墙上没有几排关于企业价值观的文字,只能说明这家公司的规模还不够大。

但当我们问到企业的一线员工,“公司的价值观是什么”,大多数企业员工的答案仅限于墙上的十几个大字。更进一步,我们去询问企业家,“公司的价值观是如何诞生的”,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公司的价值观,都是来自于老板和几个高管的闭门会议。

梳理价值观,本该是一次寻找企业DNA的过程,但不少公司把它当成了一场组词造句的文字游戏。不管造出的词句多么精彩,如果它只是贴在墙上的文字,而不能落地成商业实践中的指导标准,再漂亮的价值观也没有任何价值。

价值观就是你的行为准则

最近,一个朋友吃饭时遇上一件糟心事。

服务员在招引顾客时承诺,用信用卡消费可以打5折。结账时才发现,只有指定一款信用卡可以参与优惠。

面对这样的情景,这位为了招揽生意,随意承诺的服务员只是面无表情地反复念叨:“这张卡不可以打折。”“我们店长不在。”“这张卡不可以打折。”

可想而知,这位朋友当时有多么生气。

这是作为用户的我们都曾遇到过的一种情况,服务员(或者客服)只知道重复同样的事实,“这张卡不能打折”“我们不提供保修”“这是公司规定”“我们会跟司机核实情况”……却连一个解决办法也想不到。

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很简单,企业在员工培训时,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情况,一一列举标准动作告诉员工。

即使餐厅规定了100种如何以顾客为中心的操作流程,一定还会有第101种、第102种不在员工手册中的情况。这时,员工只能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建立紧急应对。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决定了这个解决方案很可能是低于消费者预期的。

佛语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与其畏惧发生不好的结果,不如警惕带来不好结果的原因。

用好未来CEO张邦鑫的话说,“价值观就是你的商业模式”。企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也决定了你选择哪种商业模式。

要从“结果”层面解决问题很简单,上边这位服务员之所以拒绝交流,也许是因为这样的突发情况不在她的员工手册中,或者门店手册规定了谁犯错谁买单,这5折的成本抵得上她一天的工资了。

因此只需要在员工手册中加上一条,对消费者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服务员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但超过一定范围的代价由餐厅来承担。问题似乎迎刃而解。

能从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来解决么?

价值观决定你的战略选择

我们习惯将企业高层称为“管理层”,迈克尔·波特却说,管理不等于战略。在长期的时间维度里,没有企业能凭管理赢得竞争。“战略的本质,是要选择不做哪些事情”,如果没有取舍,企业无法获得可持续的差异优势。

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选择不做什么与选择做什么同等重要。不做的那些并不是不好的,奢侈品是个好生意,大众消费品也是,但企业一定要有所取舍。一个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家企业的选择:服务哪些客户、提供怎样的产品,以及不服务哪些客户、舍弃哪些功能或服务。

2014年,微软的市值一度跌破3000亿美元,不到辉煌时期的一半。到今年7月,微软市值超过8000亿美元。这家被认为日暮西山的巨头,依托“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战略选择,重新回到巅峰时代。

微软战略转型的原点,在于第三任CEO纳德拉刷新了微软的使命,“赋能地球上的每个人和每家组织”。让每个家庭的桌上都有一台电脑只是阶段性的使命,微软的价值观是要为普通大众重建生产力和经济增长。

过去,微软的战略都是为了维持公司在PC行业的地位,一切产品都必须运行在Windows平台上。现在,所有的设备和操作系统,都可以使用微软的数据和应用服务。

仅仅以管理为中心,往往会导致企业陷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封闭循环中。战略思维并不以运营改善、盈利提升为目的,而是在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不断思考,我的使命是什么?我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做的问题。

如何把价值观落到实处

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没有梳理价值观的企业,同样有一套看不见的价值观在运行。可能是行业通行的潜规则,没有明文规定,但每个人都在沿着这条边界行走;也可能是无数分散的个体价值观,每一名员工或者每一个小团体,用自己的价值观在做出判断。

如果你不想公司被某种潜规则引导,或者让员工个人做出价值判断,梳理自己的企业价值观刻不容缓。而相比价值观的表述是否精彩,企业应该更关注以下几点:

价值观是如何提炼出来的?

梳理价值观的过程应该是高管团队全员参与、反复讨论的,这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华为基本法》经过九次修改完成后,任正非说,基本法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可以锁在抽屉里了。因为在不断讨论、修改的过程中,《华为基本法》的思路已经融入到所有高管的思想里了。

价值观能否指导企业的商业实践?

梳理价值观的过程,一定要和企业的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和员工组成结合起来,清晰地告诉所有人,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价值观就是公司的运营准则。

价值观可以被量化考核么?

不能考核等于没有价值观。企业要把价值观拆分成明确的关键行为,建立量化考核的评价标准。这些关键行为应该是和企业的运营、员工的行为紧密相关的,不然就会发生考核是考核、行为是行为的灵魂与肉体分裂。

▲阿里价值观考核关键行为标准

价值观的梳理、落地与考核,是一个寻找企业DNA的过程。如果只是照搬最漂亮或者最流行的文字,而不是到商业实践中去梳理企业成长的基因,坚信并执行,你的价值观当然不会产生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大企业都爱谈价值观?

价值观的梳理、落地与考核,是一个寻找企业DNA的过程。

中国企业并不缺价值观。如果哪家公司的墙上没有几排关于企业价值观的文字,只能说明这家公司的规模还不够大。

但当我们问到企业的一线员工,“公司的价值观是什么”,大多数企业员工的答案仅限于墙上的十几个大字。更进一步,我们去询问企业家,“公司的价值观是如何诞生的”,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公司的价值观,都是来自于老板和几个高管的闭门会议。

梳理价值观,本该是一次寻找企业DNA的过程,但不少公司把它当成了一场组词造句的文字游戏。不管造出的词句多么精彩,如果它只是贴在墙上的文字,而不能落地成商业实践中的指导标准,再漂亮的价值观也没有任何价值。

价值观就是你的行为准则

最近,一个朋友吃饭时遇上一件糟心事。

服务员在招引顾客时承诺,用信用卡消费可以打5折。结账时才发现,只有指定一款信用卡可以参与优惠。

面对这样的情景,这位为了招揽生意,随意承诺的服务员只是面无表情地反复念叨:“这张卡不可以打折。”“我们店长不在。”“这张卡不可以打折。”

可想而知,这位朋友当时有多么生气。

这是作为用户的我们都曾遇到过的一种情况,服务员(或者客服)只知道重复同样的事实,“这张卡不能打折”“我们不提供保修”“这是公司规定”“我们会跟司机核实情况”……却连一个解决办法也想不到。

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很简单,企业在员工培训时,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情况,一一列举标准动作告诉员工。

即使餐厅规定了100种如何以顾客为中心的操作流程,一定还会有第101种、第102种不在员工手册中的情况。这时,员工只能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建立紧急应对。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决定了这个解决方案很可能是低于消费者预期的。

佛语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与其畏惧发生不好的结果,不如警惕带来不好结果的原因。

用好未来CEO张邦鑫的话说,“价值观就是你的商业模式”。企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也决定了你选择哪种商业模式。

要从“结果”层面解决问题很简单,上边这位服务员之所以拒绝交流,也许是因为这样的突发情况不在她的员工手册中,或者门店手册规定了谁犯错谁买单,这5折的成本抵得上她一天的工资了。

因此只需要在员工手册中加上一条,对消费者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服务员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但超过一定范围的代价由餐厅来承担。问题似乎迎刃而解。

能从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来解决么?

价值观决定你的战略选择

我们习惯将企业高层称为“管理层”,迈克尔·波特却说,管理不等于战略。在长期的时间维度里,没有企业能凭管理赢得竞争。“战略的本质,是要选择不做哪些事情”,如果没有取舍,企业无法获得可持续的差异优势。

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选择不做什么与选择做什么同等重要。不做的那些并不是不好的,奢侈品是个好生意,大众消费品也是,但企业一定要有所取舍。一个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家企业的选择:服务哪些客户、提供怎样的产品,以及不服务哪些客户、舍弃哪些功能或服务。

2014年,微软的市值一度跌破3000亿美元,不到辉煌时期的一半。到今年7月,微软市值超过8000亿美元。这家被认为日暮西山的巨头,依托“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战略选择,重新回到巅峰时代。

微软战略转型的原点,在于第三任CEO纳德拉刷新了微软的使命,“赋能地球上的每个人和每家组织”。让每个家庭的桌上都有一台电脑只是阶段性的使命,微软的价值观是要为普通大众重建生产力和经济增长。

过去,微软的战略都是为了维持公司在PC行业的地位,一切产品都必须运行在Windows平台上。现在,所有的设备和操作系统,都可以使用微软的数据和应用服务。

仅仅以管理为中心,往往会导致企业陷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封闭循环中。战略思维并不以运营改善、盈利提升为目的,而是在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不断思考,我的使命是什么?我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做的问题。

如何把价值观落到实处

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没有梳理价值观的企业,同样有一套看不见的价值观在运行。可能是行业通行的潜规则,没有明文规定,但每个人都在沿着这条边界行走;也可能是无数分散的个体价值观,每一名员工或者每一个小团体,用自己的价值观在做出判断。

如果你不想公司被某种潜规则引导,或者让员工个人做出价值判断,梳理自己的企业价值观刻不容缓。而相比价值观的表述是否精彩,企业应该更关注以下几点:

价值观是如何提炼出来的?

梳理价值观的过程应该是高管团队全员参与、反复讨论的,这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华为基本法》经过九次修改完成后,任正非说,基本法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可以锁在抽屉里了。因为在不断讨论、修改的过程中,《华为基本法》的思路已经融入到所有高管的思想里了。

价值观能否指导企业的商业实践?

梳理价值观的过程,一定要和企业的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和员工组成结合起来,清晰地告诉所有人,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价值观就是公司的运营准则。

价值观可以被量化考核么?

不能考核等于没有价值观。企业要把价值观拆分成明确的关键行为,建立量化考核的评价标准。这些关键行为应该是和企业的运营、员工的行为紧密相关的,不然就会发生考核是考核、行为是行为的灵魂与肉体分裂。

▲阿里价值观考核关键行为标准

价值观的梳理、落地与考核,是一个寻找企业DNA的过程。如果只是照搬最漂亮或者最流行的文字,而不是到商业实践中去梳理企业成长的基因,坚信并执行,你的价值观当然不会产生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