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猥亵女童的锅,只能整个营地教育行业来背吗?这些从业者有话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猥亵女童的锅,只能整个营地教育行业来背吗?这些从业者有话说

如今的中国营地教育市场到底是什么状况,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状况?家长、机构、老师们,在这其中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人心可畏,细思极恐。商人造假、明星逃税、P2P暴雷……这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之一,就是学会面对信任与美好的崩裂倒塌。但即便如此,仍有一件事情会让你不由地出离愤怒——对孩子的伤害。

8月6日,有公众号发文称,两个12岁双胞胎在近期参加趣动旅程的寄宿制夏令营时,被一名喻姓男教练粗暴对待,并遭受摸脸、亲吻等猥亵行为。同时,该文章还指出,其夏令营的男教练可以随意进出女生宿舍,管理机制较为混乱。而文章发出后,趣动旅程公司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且已辞退喻某;并声称“有人搞我们,家长讹诈200万”。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此案展开调查。而人们的愤怒和不满,也已由针对喻某上升至声讨机构乃至整个营地教育行业的层面。不少营地教育从业者更是长叹,此事一出,整个行业都在面临信任危机。

那么如今的中国营地教育市场又是什么状况,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状况呢?家长、机构、老师们,在这其中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朱一龙(化名) 游学业者

“老师不靠谱,机构再牛也犯虎”

宏观上说,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只不过恰巧在一个营地活动中发生了。

家长通过偷听才得知孩子被猥亵,为什么孩子不能主动说出来?是不是家长、老师及学校所提供的反馈机制,存在相应问题呢?这或许也是整个社会在教育机制上的问题。

具体到该事件本身,组织方管理存在明显问题。即便是体能训练项目,1:10的师生配比、女学生配男老师等,并非专业营地机构的常规标准;同时,在人员监管方面,尤其开营过程中的实地监管,组织方显然没有做到位。

在营地教师的选拔上,目前主要判断标准是对其教学方法的考核。实际各家机构的选拔标准会有不同,以我们为例:一方面,专业老师负责知识输出,因此可以其专业水平、教学经验等作为主要指标;

另一方面,带队老师负责流程管控及组织管理,加上人员相对不固定,实则很难选拔。对此,我们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老板面试;再者是培训测试;最后是实操考察。最终合格的老师,也会按照半天活动、全天活动、过夜活动、冬夏令营、出境活动的路径,一步步锻炼和晋升。但这还是不够,即便其未有明确的猥亵或性侵犯罪记录,也不代表其没有实施过类似行为。

但我也并不认同营地教育走向标准化的观点。每个营地产品和妍游学活动都应该具备各自的特色,规范化是正确的方向,但仅靠官方或者行业协会的约束和督促也还不够,还需要以市场的力量去推动。

另外,目前组织方、家长都意识到,要严格禁止异性老师亲密接触;但实际上,同性老师过度接触的风险,也是需要警惕和防范的。我自己曾经在小时候,被一名同性男老师猥亵过。这让我意识到,同性之间的过分亲密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更大。

@鱼叔 国际教育机构负责人

“没有绝对的安全,但可以有严密的制度”

很可笑的是,趣动旅程公司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简直就是法盲般的行为。

员工在工作期间发生疑似犯罪的行为,公司直接开除员工就想避免追责,这个本身就是不成立的。既然员工在履行职务期间发生犯罪行为,家长又是与教育机构或者公司产生交易、签订合同,那么公司自然是要有所担当的。

另外,公司选择摆拍照片发给家长,实则还不够了解这个行业,无异于自掘坟墓。这难道不是一种商业诈骗吗?被这些人拉低行业名声,同业们自然不会甘愿。

但通过此事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户外教育或者说校外课堂教学,还没有被完全纳入一个比较规范的体系中进行管理,所以现在也只能通过公安体系去寻求制裁。

我本人长期在海外从事相关工作,相比之下,目前中国营地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混乱下的极度不规范。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需不需要有专业知识的进修、行业伦理的学习、法律法规的培训等?具体又应该怎么做,并达到何种标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体系,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不会太顺利。

举例来看,在英联邦的体系中,例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第一梯队的国家,会将实地考察、户外教育等等模块严格区分开来,对于不同模块的老师要求,也会有详尽完备的要求和细则。

在比如澳大利亚,一般有机会与未成年人接触的这些人,首先要提供的是无犯罪记录证明,同时还需要在提供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考取一个被允许在儿童环境内工作的许可。在考取该许可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个两天的培训,包括在工作中如何保护儿童、如何发现儿童可能遭受他人伤害等等内容。

而在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测外,你还要受到其他两个体系的监督,一个是职业守则,一个是相应法律;同时,同事之间也要互相监督,否则一旦出事,可能会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

这是一个非常严密的多维监管体系。而在中国想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会更难走。目前中国营地教育行业亟待解决的,是行业共识和岗前培训。

此外,相比国内,海外对于未成年人保护也有详尽而健全的法律法规,在惩罚方式及力度方面非常严苛。这些最终都将转化为营地的安全保障。

@珀哥 研学业者

“这一轮的冷场,见证的是家长们的成长”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会极其愤怒和厌恶。

而这件事,更是旅游业者们的耻辱——旅游行业如今后劲不足,与个别无底线的旅游企业也有一定的关系;而一旦被曝光后,想要重新获取信任、洗刷过去的形象,对于服务行业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

现在有很多旅游企业或者教育机构,为了赚快钱而介入研学市场;但其提供的产品,大多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夏令营产品,在教育内涵和成长价值方面仍有所欠缺。这个市场发展得太快,企业和机构为了逐利,用尽各种包装手段;而家长们也还不了解如何在鱼龙混杂的产品中进行挑选。最终,整个行业正在一点点走向歧途。

从这个层面来说,家长的成长无疑也会倒逼行业的进步。首先,家长的心态很重要,单纯的功利性考量确有偏激;其次,对于产品质量的判断,不仅包括产品内容本身,还要去了解产品提供方的团队构成及能力资质。而如果是营地性质的产品,还可以查询一下营地的正规合法性——是否经过相关单位批准设立?是否为教育部扶持的研学基地?

如果家长看到一个条条都满意的营地教育产品,反倒应该提高警惕了。实话实说,现阶段市面上真正的好产品并不多,能够达到高质量教育效果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家长不会判断怎样的产品才是好产品,不妨以团队专业性这一点为主要考量。

单纯的师生配比,并没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在实际开营期间,这一点很容易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变动,而且家长自己很难去监测。因此,家长不妨在前期对其团队建设、人员资质及培训过程等进行咨询。实际上,很多冬夏令营产品中的助教老师,都是在校大学生等兼职人员,这在现阶段可以被理解和接受,但关于这些人员的具体情况,家长可以留心去详细了解和追问。双方沟通越多,再华丽的包装也会露出破绽。

@常杰雅 童逸公众号创始人/主笔

“把丑话说在前面,一点儿也不丢人”

此事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趣动旅程自身的问题,更是行业性的问题。虽然对当事人是巨大的伤害;但如若此事能够为行业、为家长敲响警钟,则其对于整个行业的推动作用,还是很大的。

趣动旅程的扩张如此之快,其在人员招募及其组织培训方面的管理,难免跟不上步伐。不止这一家,整个营地行业热钱资本涌入的速度很快,而大量资本追求回报率,由此导致整个行业蒙眼狂奔、发展较为混乱。

很多投资人并不懂这个行业,只想要求规模和扩张;但教育行业一旦极速扩张,必然要牺牲服务质量,整个行业迟早会被玩坏。借由此事,也可为其建立对行业的正确期望值。师资力量,本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训、多年积累才能实现的东西,很难一蹴而就。

以此为契机,或许能够促使行业中面向C端、专门帮助家长筛选好产品的机构、平台或者服务者得以发展。一方面,很多家长对于营地产品的挑选并没有目的性,也不知道如何去找好产品;另一方面,机构自身在营销方面也相应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家长存在对营地教育基本概念缺乏,盲目跟风挑选产品;过于信任培训机构的营地产品,未去深究产品细节等情况。归根结底,这反映出了家长不会挑选适合自己孩子的营地产品——如果家长不会选择或选择不对,则很容易抱有错误的期望值,从而建立一个错误的评价体系。

 对于机构而言,其营销和产品设计是相互分离的。而在营销方面,虽然代理渠道成效甚好,但代理层很容易抓不住宣传要点或出现虚假不实宣传;而真正产品设计方、机构等,自我营销的能力有限,研发强不代表营销强。因此,这个行业从产品到顾客中间,还存在着明显的营销断裂。

综上,这也折射出目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即对家长期望值的管理;而家长对于产品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期望值变化的影响。作为一个先付费、后体验的产品,如果在前期营销及后期体验的过程中,机构或者企业为家长营造了过高的期望值,很容易造成“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情况。这对优质营地产品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实际上,目前很多营地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往往过分凸显并包装产品好的一面,而刻意回避传达种种潜在风险,这也是在误导家长树立不恰当的期望值。学会把丑话说在前面,对于机构和家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而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者本身即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再好的机构,也可能会有不优秀的老师。如此情况下,家长可以尽早与相关领队老师、专职老师等建立相应联系,并积极参与前期有关培训,不仅可以了解老师情况,也能够帮助孩子与老师提前建立情感链接,开营后孩子也会适应得更快更好。

“我总想睡一觉就能回到过去,可早上起来发现,还是没有任何变化。”

这是韩影《素媛》中,被性侵女孩的一句内心独白。很显然,有些伤害是绝对无法挽回的。我们可以惩罚作恶之人、抵制无良公司、声讨整个行业,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振臂呐喊,可受伤的孩子呢?

我们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但至少,我们需要面对悲剧的勇气和力量。而现在,是时候去改变这个行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猥亵女童的锅,只能整个营地教育行业来背吗?这些从业者有话说

如今的中国营地教育市场到底是什么状况,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状况?家长、机构、老师们,在这其中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人心可畏,细思极恐。商人造假、明星逃税、P2P暴雷……这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之一,就是学会面对信任与美好的崩裂倒塌。但即便如此,仍有一件事情会让你不由地出离愤怒——对孩子的伤害。

8月6日,有公众号发文称,两个12岁双胞胎在近期参加趣动旅程的寄宿制夏令营时,被一名喻姓男教练粗暴对待,并遭受摸脸、亲吻等猥亵行为。同时,该文章还指出,其夏令营的男教练可以随意进出女生宿舍,管理机制较为混乱。而文章发出后,趣动旅程公司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且已辞退喻某;并声称“有人搞我们,家长讹诈200万”。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此案展开调查。而人们的愤怒和不满,也已由针对喻某上升至声讨机构乃至整个营地教育行业的层面。不少营地教育从业者更是长叹,此事一出,整个行业都在面临信任危机。

那么如今的中国营地教育市场又是什么状况,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状况呢?家长、机构、老师们,在这其中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朱一龙(化名) 游学业者

“老师不靠谱,机构再牛也犯虎”

宏观上说,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只不过恰巧在一个营地活动中发生了。

家长通过偷听才得知孩子被猥亵,为什么孩子不能主动说出来?是不是家长、老师及学校所提供的反馈机制,存在相应问题呢?这或许也是整个社会在教育机制上的问题。

具体到该事件本身,组织方管理存在明显问题。即便是体能训练项目,1:10的师生配比、女学生配男老师等,并非专业营地机构的常规标准;同时,在人员监管方面,尤其开营过程中的实地监管,组织方显然没有做到位。

在营地教师的选拔上,目前主要判断标准是对其教学方法的考核。实际各家机构的选拔标准会有不同,以我们为例:一方面,专业老师负责知识输出,因此可以其专业水平、教学经验等作为主要指标;

另一方面,带队老师负责流程管控及组织管理,加上人员相对不固定,实则很难选拔。对此,我们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老板面试;再者是培训测试;最后是实操考察。最终合格的老师,也会按照半天活动、全天活动、过夜活动、冬夏令营、出境活动的路径,一步步锻炼和晋升。但这还是不够,即便其未有明确的猥亵或性侵犯罪记录,也不代表其没有实施过类似行为。

但我也并不认同营地教育走向标准化的观点。每个营地产品和妍游学活动都应该具备各自的特色,规范化是正确的方向,但仅靠官方或者行业协会的约束和督促也还不够,还需要以市场的力量去推动。

另外,目前组织方、家长都意识到,要严格禁止异性老师亲密接触;但实际上,同性老师过度接触的风险,也是需要警惕和防范的。我自己曾经在小时候,被一名同性男老师猥亵过。这让我意识到,同性之间的过分亲密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更大。

@鱼叔 国际教育机构负责人

“没有绝对的安全,但可以有严密的制度”

很可笑的是,趣动旅程公司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简直就是法盲般的行为。

员工在工作期间发生疑似犯罪的行为,公司直接开除员工就想避免追责,这个本身就是不成立的。既然员工在履行职务期间发生犯罪行为,家长又是与教育机构或者公司产生交易、签订合同,那么公司自然是要有所担当的。

另外,公司选择摆拍照片发给家长,实则还不够了解这个行业,无异于自掘坟墓。这难道不是一种商业诈骗吗?被这些人拉低行业名声,同业们自然不会甘愿。

但通过此事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户外教育或者说校外课堂教学,还没有被完全纳入一个比较规范的体系中进行管理,所以现在也只能通过公安体系去寻求制裁。

我本人长期在海外从事相关工作,相比之下,目前中国营地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混乱下的极度不规范。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需不需要有专业知识的进修、行业伦理的学习、法律法规的培训等?具体又应该怎么做,并达到何种标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体系,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不会太顺利。

举例来看,在英联邦的体系中,例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第一梯队的国家,会将实地考察、户外教育等等模块严格区分开来,对于不同模块的老师要求,也会有详尽完备的要求和细则。

在比如澳大利亚,一般有机会与未成年人接触的这些人,首先要提供的是无犯罪记录证明,同时还需要在提供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考取一个被允许在儿童环境内工作的许可。在考取该许可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个两天的培训,包括在工作中如何保护儿童、如何发现儿童可能遭受他人伤害等等内容。

而在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测外,你还要受到其他两个体系的监督,一个是职业守则,一个是相应法律;同时,同事之间也要互相监督,否则一旦出事,可能会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

这是一个非常严密的多维监管体系。而在中国想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会更难走。目前中国营地教育行业亟待解决的,是行业共识和岗前培训。

此外,相比国内,海外对于未成年人保护也有详尽而健全的法律法规,在惩罚方式及力度方面非常严苛。这些最终都将转化为营地的安全保障。

@珀哥 研学业者

“这一轮的冷场,见证的是家长们的成长”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会极其愤怒和厌恶。

而这件事,更是旅游业者们的耻辱——旅游行业如今后劲不足,与个别无底线的旅游企业也有一定的关系;而一旦被曝光后,想要重新获取信任、洗刷过去的形象,对于服务行业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

现在有很多旅游企业或者教育机构,为了赚快钱而介入研学市场;但其提供的产品,大多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夏令营产品,在教育内涵和成长价值方面仍有所欠缺。这个市场发展得太快,企业和机构为了逐利,用尽各种包装手段;而家长们也还不了解如何在鱼龙混杂的产品中进行挑选。最终,整个行业正在一点点走向歧途。

从这个层面来说,家长的成长无疑也会倒逼行业的进步。首先,家长的心态很重要,单纯的功利性考量确有偏激;其次,对于产品质量的判断,不仅包括产品内容本身,还要去了解产品提供方的团队构成及能力资质。而如果是营地性质的产品,还可以查询一下营地的正规合法性——是否经过相关单位批准设立?是否为教育部扶持的研学基地?

如果家长看到一个条条都满意的营地教育产品,反倒应该提高警惕了。实话实说,现阶段市面上真正的好产品并不多,能够达到高质量教育效果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家长不会判断怎样的产品才是好产品,不妨以团队专业性这一点为主要考量。

单纯的师生配比,并没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在实际开营期间,这一点很容易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变动,而且家长自己很难去监测。因此,家长不妨在前期对其团队建设、人员资质及培训过程等进行咨询。实际上,很多冬夏令营产品中的助教老师,都是在校大学生等兼职人员,这在现阶段可以被理解和接受,但关于这些人员的具体情况,家长可以留心去详细了解和追问。双方沟通越多,再华丽的包装也会露出破绽。

@常杰雅 童逸公众号创始人/主笔

“把丑话说在前面,一点儿也不丢人”

此事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趣动旅程自身的问题,更是行业性的问题。虽然对当事人是巨大的伤害;但如若此事能够为行业、为家长敲响警钟,则其对于整个行业的推动作用,还是很大的。

趣动旅程的扩张如此之快,其在人员招募及其组织培训方面的管理,难免跟不上步伐。不止这一家,整个营地行业热钱资本涌入的速度很快,而大量资本追求回报率,由此导致整个行业蒙眼狂奔、发展较为混乱。

很多投资人并不懂这个行业,只想要求规模和扩张;但教育行业一旦极速扩张,必然要牺牲服务质量,整个行业迟早会被玩坏。借由此事,也可为其建立对行业的正确期望值。师资力量,本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训、多年积累才能实现的东西,很难一蹴而就。

以此为契机,或许能够促使行业中面向C端、专门帮助家长筛选好产品的机构、平台或者服务者得以发展。一方面,很多家长对于营地产品的挑选并没有目的性,也不知道如何去找好产品;另一方面,机构自身在营销方面也相应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家长存在对营地教育基本概念缺乏,盲目跟风挑选产品;过于信任培训机构的营地产品,未去深究产品细节等情况。归根结底,这反映出了家长不会挑选适合自己孩子的营地产品——如果家长不会选择或选择不对,则很容易抱有错误的期望值,从而建立一个错误的评价体系。

 对于机构而言,其营销和产品设计是相互分离的。而在营销方面,虽然代理渠道成效甚好,但代理层很容易抓不住宣传要点或出现虚假不实宣传;而真正产品设计方、机构等,自我营销的能力有限,研发强不代表营销强。因此,这个行业从产品到顾客中间,还存在着明显的营销断裂。

综上,这也折射出目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即对家长期望值的管理;而家长对于产品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期望值变化的影响。作为一个先付费、后体验的产品,如果在前期营销及后期体验的过程中,机构或者企业为家长营造了过高的期望值,很容易造成“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情况。这对优质营地产品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实际上,目前很多营地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往往过分凸显并包装产品好的一面,而刻意回避传达种种潜在风险,这也是在误导家长树立不恰当的期望值。学会把丑话说在前面,对于机构和家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而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者本身即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再好的机构,也可能会有不优秀的老师。如此情况下,家长可以尽早与相关领队老师、专职老师等建立相应联系,并积极参与前期有关培训,不仅可以了解老师情况,也能够帮助孩子与老师提前建立情感链接,开营后孩子也会适应得更快更好。

“我总想睡一觉就能回到过去,可早上起来发现,还是没有任何变化。”

这是韩影《素媛》中,被性侵女孩的一句内心独白。很显然,有些伤害是绝对无法挽回的。我们可以惩罚作恶之人、抵制无良公司、声讨整个行业,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振臂呐喊,可受伤的孩子呢?

我们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但至少,我们需要面对悲剧的勇气和力量。而现在,是时候去改变这个行业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