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书展】全面复苏还是依然下滑?实体书店的迷离与探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书展】全面复苏还是依然下滑?实体书店的迷离与探索

一方面,有声音说实体书店还没真正复苏,另一方面,新店开业如火如荼。

“最近几年,大家都说实体书店复苏了。在去年年底,整个实体书店确实有微幅的同比上涨,改变了前两年的下降趋势;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看来,整个局面还是有问题的,实体书店还没有真正走出下降通道。”在上海书展期间的“中国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年会”上,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晞亮以行业数据为依据,如此概括实体书店的整体状况。

开卷信息提供的数据显示,就图书零售市场而言,实体书店渠道从2012年335亿的零售市场到18年的344亿,多年来行业的增长“几乎为零,甚至为负”,情形并不乐观。与开卷数据相一致,在去年召开的中国实体年会上,黑龙江新华书店副总经理张琳在报告中称,2016全年中国图书网上渠道零售的销售额首次超过实体书店。2016年成为了网上销售额超出实体书店的元年,而仅在6年以前,网络销售的码洋仅有实体店的七分之一。

中国图书零售线上线下数据(开卷信息)

实体书店还在走下坡路吗?在上海,似乎是另一番景象。据初步统计,上海仅2017年一年就有20多家实体书店开业,2018年也已有多家开业,包括以外文书为特色的思南书局、以海派江南文化为标识的朵云书院,还有全国首家无人书店志达未来书店以及依托校园的陇上书店等等。

一方面,有声音说实体书店还未真正复苏,另一方面,新店开业如火如荼。实体书店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8月16日,来自全国31个省会城市新华书店的“掌门人”,与来自全国出版机构特色实体书店的代表,在“中国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年会”上共同讨论了新零售时代实体书店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去年的实体书店年会报道中,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为读者呈现了地方实体书店的突围之策,包括四川的24小时智能书店、安徽的共享书店以及深圳的街道书吧。今年的与会者对于实体书店的发展又有哪些新鲜建议呢?让我们一一听来。

开卷信息:除了“花哨体验”,实体书店还要明确消费者是谁

在对书店业进行“反省”之时,蒋晞亮探访了国内许多新型书店。他发觉,除了重视“颜值”和“花哨”的体验之外,书店更应该做好运营,包括选品和消费者两个方面。他通过观察其他行业发现,别的行业是通过“商品的贵贱”勾勒消费群体画像的,而书店过去是以图书的不同品类来期待不同的消费者的(比如人文书店、少儿书店等)。现在书店都在关注全品类图书,就更需要以一系列的选品配套来确定消费者的画像。选品不光要关注书籍品类否畅销,也要关注整体的调性。“有些不畅销的品类也必须要摆进去,因为这代表了我们对消费者的筛选过程。”蒋晞亮表示,“麦当劳用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店铺的灯光还有配套的设置来确定自己的定位,而图书行业一直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他提到,大量书店希望通过“文化卖场”的概念提高客单价,希望读者进来了以后能够买更多的周边产品,而周边产品的价格设置与图书不配套,可能会导致读者并不买账,即使是在颇负盛名的蔦屋书店里,价格过于高昂的家电品类也卖得不好。“中产阶级来书店买书,周边产品一个壶卖2000块,他能不能买得起?”与这个问题相关,蒋晞亮认为,线下书店要成为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空间。对于实体书店来说,最大的弱点其实是缺乏消费者的消费数据,“许多书店的会员活跃度是非常低的,一年买一两次书,对我们来说没有意义。”他说,实体书店需要有互联网的流量销售和转化率的概念,需要获取流量数据、销售数据,还要有转化率的逻辑。

志达书店

来自开卷信息的建议令人想起今年春天在上海开张的志达书店。人们用手机刷二维码进入书店,购买完成后,直接携带所购图书出闸口,手机将自动完成支付。志达书店合作方天猫图书总经理张炜形容说,书店将会成为一个盒子,而读者就是开盒子的人,“你来开这个盒子,我得知道是谁来开;同时你出去带走了一本书,也同意把这个信息记录下来。”书店还会对出入店门的读者的个人信息及其购买行为进行记录和汇总。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有开书店的优势

上海三联书店 筑蹊生活

开卷数据从运营的角度提出了对实体书店发展的建议,上海三联书店则是以出版人的身份“跨界”做实体书店。近年来,出版社或出版机构创建书店的消息屡屡传出,例如北京新经典的PageOne书店,以及世纪文景参与创建的思南书局·概念店。在此前的报道中,界面文化曾梳理分析了这一现象。

自2015年开始,上海三联书店接连开设了自己的几家书店,包括上海的朱家角店、金山城市沙滩店,北京的回+书店,还有宁波的筑蹊生活。2017年,筑蹊生活还被评为了十家“最美的书店”之一。在开设书店之外,上海三联书店还将阅读空间渗入了更多的场合,包括酒店、会场、街道等等。

上海三联书店副总经理陈逸凌表示,出版社开实体书店的想法在上海三联内部一直存有争议,因为图书业的产业链长期以来就是作者—出版商—批发商—零售商—读者。“中间的批发商、出版商和零售商始终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被取代、被整合的危机。” 他说,在互联网进入图书业之后,出版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三个环节就危机重重。因此,出版商开实体书店只是在原有的产业链走了一条寻常的顺势而为的路,甚至谈不上是创新。 

如陈逸凌所言,出版社做书店不算创新,因为在民国时期,出版与发行并不分家,新月书店、北新书局、开明书局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出版社兼书店;自1950年始,中国才正式将图书出版与发行进行了分工——形成新华书店统一发行图书、书店只卖书不出书的局面。直至进入上世纪90年代,这个局面才渐渐松动。

具体而言,出版社开书店具有什么样的竞争力?陈逸凌认为,书店之美在于拥有“灵魂”,“国内每年图书新品有几十万种,读者要怎么挑选?书店的作用就是帮助你的读者选到心仪的图书,但一般的书店恰恰最难做到这点。”因此,以出版社为背景的书店,优势就在于对于图书的理解和作者资源。“上海三联以人文社科出版为特长,我们对人文图书的理解比较深刻。我们的实体书店每天都会有各种活动,这些是普通书店缺少的资源。”

出版社开设实体店可以更密切地将读者与作者联系起来,但书店毕竟是门生意,这门生意又该如何运营?他提出,在当前,因为书店不可避免地与商业地产、资本挂钩,因此业内的精英人员常常以资本的思维在谈论流量和估值。然而对于上海三联书店而言,他们是在“跨业”不是“转行”,更为关注的是有多少人阅读,以及阅读习惯如何普及。“阅读人群基础的小阅读习惯没有普及,是书店不盈利的根本原因。如果哪一天书籍成为我们的必需品,不可缺少,那时书店一定会盈利。”日前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居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所以,出版人做书店,应当营造需求、扩大需求,将书店做得够美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步。

大隐书局:小书店有小书店的“内涵” 

大隐书局  创智天地店

如果说开卷的数据分析是针对于整个书店行业,那么大隐书局就是立足于上海的一个案例。2016年,大隐书局的第一家店开在淮海路上的武康大楼里,提出了“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的口号。两年来,大隐书局已经有了6家直营店和2家合作店。大隐书局总经理何旋说,作为实体书店的后来者,大隐书局相对钟书阁、言几又、方所而言,体量偏小,也无力发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新零售业务,所以只能在“内涵创新”方面做尝试。内涵就体现在书店的细节设置中,比如说书店里那些以词牌命名的空间——青玉案、天净沙、苍梧谣等等,还有一系列富有中国色彩的互动活动,诸如竹编、剪纸、陶瓷镶嵌、旗袍盘扣等。

以蔦屋书屋为借鉴对象,大隐书局也在试图将阅读活动渗透进上海市民的生活场景之中。以开在复旦大学、五角场商业区附近的创智天地店为例,书店不仅将录音棚、朗读亭、一人食引进书店,还针对这个街区高校学生多、白领多、深夜加班多的现象提出了“深夜书房”的理念,也由此成为了上海唯一营业到两点的深夜书房。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夜书房”诞生前不久,运营多年的大众书局24小时店刚刚歇业。据何旋称,创智天地店目前日均接待读者2600人次,周末峰值达5500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大隐书局的诸多尝试其实不算新鲜。界面文化在此前的报道中也分析过书体书店的的 “转型”或者“冒泡”现象,诸如大众书局、言几又、西西弗,这些转型之后的实体书店,效仿台湾或日本一些书店的“复合式”经营方式,开拓空间卖咖啡、卖文创、做活动等等。 而新的问题在于,这是否意味着书店将更多的空间和位置“让”给了图书以外的商品?当图书销售收入不再是书店总收入的主要部分,图书市场还会安好吗?

实体书店的真正突围,还有待继续。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书展】全面复苏还是依然下滑?实体书店的迷离与探索

一方面,有声音说实体书店还没真正复苏,另一方面,新店开业如火如荼。

“最近几年,大家都说实体书店复苏了。在去年年底,整个实体书店确实有微幅的同比上涨,改变了前两年的下降趋势;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看来,整个局面还是有问题的,实体书店还没有真正走出下降通道。”在上海书展期间的“中国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年会”上,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晞亮以行业数据为依据,如此概括实体书店的整体状况。

开卷信息提供的数据显示,就图书零售市场而言,实体书店渠道从2012年335亿的零售市场到18年的344亿,多年来行业的增长“几乎为零,甚至为负”,情形并不乐观。与开卷数据相一致,在去年召开的中国实体年会上,黑龙江新华书店副总经理张琳在报告中称,2016全年中国图书网上渠道零售的销售额首次超过实体书店。2016年成为了网上销售额超出实体书店的元年,而仅在6年以前,网络销售的码洋仅有实体店的七分之一。

中国图书零售线上线下数据(开卷信息)

实体书店还在走下坡路吗?在上海,似乎是另一番景象。据初步统计,上海仅2017年一年就有20多家实体书店开业,2018年也已有多家开业,包括以外文书为特色的思南书局、以海派江南文化为标识的朵云书院,还有全国首家无人书店志达未来书店以及依托校园的陇上书店等等。

一方面,有声音说实体书店还未真正复苏,另一方面,新店开业如火如荼。实体书店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8月16日,来自全国31个省会城市新华书店的“掌门人”,与来自全国出版机构特色实体书店的代表,在“中国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年会”上共同讨论了新零售时代实体书店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去年的实体书店年会报道中,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为读者呈现了地方实体书店的突围之策,包括四川的24小时智能书店、安徽的共享书店以及深圳的街道书吧。今年的与会者对于实体书店的发展又有哪些新鲜建议呢?让我们一一听来。

开卷信息:除了“花哨体验”,实体书店还要明确消费者是谁

在对书店业进行“反省”之时,蒋晞亮探访了国内许多新型书店。他发觉,除了重视“颜值”和“花哨”的体验之外,书店更应该做好运营,包括选品和消费者两个方面。他通过观察其他行业发现,别的行业是通过“商品的贵贱”勾勒消费群体画像的,而书店过去是以图书的不同品类来期待不同的消费者的(比如人文书店、少儿书店等)。现在书店都在关注全品类图书,就更需要以一系列的选品配套来确定消费者的画像。选品不光要关注书籍品类否畅销,也要关注整体的调性。“有些不畅销的品类也必须要摆进去,因为这代表了我们对消费者的筛选过程。”蒋晞亮表示,“麦当劳用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店铺的灯光还有配套的设置来确定自己的定位,而图书行业一直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他提到,大量书店希望通过“文化卖场”的概念提高客单价,希望读者进来了以后能够买更多的周边产品,而周边产品的价格设置与图书不配套,可能会导致读者并不买账,即使是在颇负盛名的蔦屋书店里,价格过于高昂的家电品类也卖得不好。“中产阶级来书店买书,周边产品一个壶卖2000块,他能不能买得起?”与这个问题相关,蒋晞亮认为,线下书店要成为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空间。对于实体书店来说,最大的弱点其实是缺乏消费者的消费数据,“许多书店的会员活跃度是非常低的,一年买一两次书,对我们来说没有意义。”他说,实体书店需要有互联网的流量销售和转化率的概念,需要获取流量数据、销售数据,还要有转化率的逻辑。

志达书店

来自开卷信息的建议令人想起今年春天在上海开张的志达书店。人们用手机刷二维码进入书店,购买完成后,直接携带所购图书出闸口,手机将自动完成支付。志达书店合作方天猫图书总经理张炜形容说,书店将会成为一个盒子,而读者就是开盒子的人,“你来开这个盒子,我得知道是谁来开;同时你出去带走了一本书,也同意把这个信息记录下来。”书店还会对出入店门的读者的个人信息及其购买行为进行记录和汇总。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有开书店的优势

上海三联书店 筑蹊生活

开卷数据从运营的角度提出了对实体书店发展的建议,上海三联书店则是以出版人的身份“跨界”做实体书店。近年来,出版社或出版机构创建书店的消息屡屡传出,例如北京新经典的PageOne书店,以及世纪文景参与创建的思南书局·概念店。在此前的报道中,界面文化曾梳理分析了这一现象。

自2015年开始,上海三联书店接连开设了自己的几家书店,包括上海的朱家角店、金山城市沙滩店,北京的回+书店,还有宁波的筑蹊生活。2017年,筑蹊生活还被评为了十家“最美的书店”之一。在开设书店之外,上海三联书店还将阅读空间渗入了更多的场合,包括酒店、会场、街道等等。

上海三联书店副总经理陈逸凌表示,出版社开实体书店的想法在上海三联内部一直存有争议,因为图书业的产业链长期以来就是作者—出版商—批发商—零售商—读者。“中间的批发商、出版商和零售商始终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被取代、被整合的危机。” 他说,在互联网进入图书业之后,出版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三个环节就危机重重。因此,出版商开实体书店只是在原有的产业链走了一条寻常的顺势而为的路,甚至谈不上是创新。 

如陈逸凌所言,出版社做书店不算创新,因为在民国时期,出版与发行并不分家,新月书店、北新书局、开明书局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出版社兼书店;自1950年始,中国才正式将图书出版与发行进行了分工——形成新华书店统一发行图书、书店只卖书不出书的局面。直至进入上世纪90年代,这个局面才渐渐松动。

具体而言,出版社开书店具有什么样的竞争力?陈逸凌认为,书店之美在于拥有“灵魂”,“国内每年图书新品有几十万种,读者要怎么挑选?书店的作用就是帮助你的读者选到心仪的图书,但一般的书店恰恰最难做到这点。”因此,以出版社为背景的书店,优势就在于对于图书的理解和作者资源。“上海三联以人文社科出版为特长,我们对人文图书的理解比较深刻。我们的实体书店每天都会有各种活动,这些是普通书店缺少的资源。”

出版社开设实体店可以更密切地将读者与作者联系起来,但书店毕竟是门生意,这门生意又该如何运营?他提出,在当前,因为书店不可避免地与商业地产、资本挂钩,因此业内的精英人员常常以资本的思维在谈论流量和估值。然而对于上海三联书店而言,他们是在“跨业”不是“转行”,更为关注的是有多少人阅读,以及阅读习惯如何普及。“阅读人群基础的小阅读习惯没有普及,是书店不盈利的根本原因。如果哪一天书籍成为我们的必需品,不可缺少,那时书店一定会盈利。”日前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居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所以,出版人做书店,应当营造需求、扩大需求,将书店做得够美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步。

大隐书局:小书店有小书店的“内涵” 

大隐书局  创智天地店

如果说开卷的数据分析是针对于整个书店行业,那么大隐书局就是立足于上海的一个案例。2016年,大隐书局的第一家店开在淮海路上的武康大楼里,提出了“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的口号。两年来,大隐书局已经有了6家直营店和2家合作店。大隐书局总经理何旋说,作为实体书店的后来者,大隐书局相对钟书阁、言几又、方所而言,体量偏小,也无力发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新零售业务,所以只能在“内涵创新”方面做尝试。内涵就体现在书店的细节设置中,比如说书店里那些以词牌命名的空间——青玉案、天净沙、苍梧谣等等,还有一系列富有中国色彩的互动活动,诸如竹编、剪纸、陶瓷镶嵌、旗袍盘扣等。

以蔦屋书屋为借鉴对象,大隐书局也在试图将阅读活动渗透进上海市民的生活场景之中。以开在复旦大学、五角场商业区附近的创智天地店为例,书店不仅将录音棚、朗读亭、一人食引进书店,还针对这个街区高校学生多、白领多、深夜加班多的现象提出了“深夜书房”的理念,也由此成为了上海唯一营业到两点的深夜书房。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夜书房”诞生前不久,运营多年的大众书局24小时店刚刚歇业。据何旋称,创智天地店目前日均接待读者2600人次,周末峰值达5500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大隐书局的诸多尝试其实不算新鲜。界面文化在此前的报道中也分析过书体书店的的 “转型”或者“冒泡”现象,诸如大众书局、言几又、西西弗,这些转型之后的实体书店,效仿台湾或日本一些书店的“复合式”经营方式,开拓空间卖咖啡、卖文创、做活动等等。 而新的问题在于,这是否意味着书店将更多的空间和位置“让”给了图书以外的商品?当图书销售收入不再是书店总收入的主要部分,图书市场还会安好吗?

实体书店的真正突围,还有待继续。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