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傅蔚冈:暂停顺风车业务,是应对乘客受害案的好办法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傅蔚冈:暂停顺风车业务,是应对乘客受害案的好办法吗?

如果哪天滴滴和出租车一样无法享受同等的待遇——即遇上恶性事故却没有人来批评平台,那才是悲剧的开始:那意味着公众对平台已经丧失了期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傅蔚冈,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浙江乐清滴滴顺风车女乘客遇难事件发生后,浙江省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局紧急约谈滴滴平台浙江区负责人,以该业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为由暂停浙江区域内的顺风车业务。但是,这样做对吗?

必须要明确的是,没有了滴滴顺风车并不会减少这种顺风车的需求。

自有交通工具以来,一直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量上的,二是结构上的。总量供给不足非常好理解,那就是供给太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城市里所说的“打车难”和春运时期火车票一票难求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解决这个问题的简单做法就是增加供给。但是在解决了总量之后,还会遇到结构上的难题,比如说在A地有100个需求,也有100辆车来满足这种需求,但是这个供给和需求之间在空间和时空上是不匹配的:郊区和城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满足了上下班高峰期的需求,就会导致平峰期的供过于求。当正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灰色甚至黑色市场就出现了。

如何解决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因为财政和技术上的原因,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公共交通不可能分布到城市每个角落,它有线路和营运时间的限制。于是,单纯增加供给的办法无法解决这个结构上的不匹配。而最近几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到来而兴起的共享经济似乎就要解决这个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解决方案就是把那些非专业司机发动起来加入供给。原因就在于海量的非专业司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供给满足乘客的需求。

此前我曾经以北京为例来分析共享出行的可能性。《2017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底北京私人小微型客车保有量为436.1万辆,而在中心城区小汽车的出行人次为575万人次,这意味着平均每辆车每天只运送1.32人次;假如每辆车的运送人次能达到2人次,那么小汽车出行人次就可以达到872.2万人次,这个数量相当于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两者出行人次之和——2016年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的出行人次分别是481万人次和396万人次。我的结论就是,把私家车共享起来,不需要额外新增供给就可以最大程度上解决城市出行难问题,而且还可以减少庞大的财政支出。

当然,所谓的共享出行不可能是由私家车主和用户自法解决,他们之间的需求无法自动匹配。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第三方平台,通过收集供需之间的信息匹配需求,这就是滴滴顺风车和嘀嗒拼车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滴滴们现在做的事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也有很多公司在做,我们在很多城市的BBS上可以见到类似的拼车信息集合,大家在BBS上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线下电话联系解决支付问题。当然,那里的匹配没有移动互联网这么高效。有意思的是,即便现在滴滴顺风车如此普及,类似通过BBS来解决顺风车的还大有人在,如果不相信可以看看各大城市的生活论坛和58同城旗下的全国拼车网,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发布拼车信息,更不要说为数众多的微信群和QQ群里的拼车。

能解决用户的出行难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其自身的风险也不可小视。出行问题和一般服务不同的是,它要面对的风险程度比较高,不仅要面对出行本身固有的交通事故: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发生212846起交通事故,其中汽车交通事故共145820起;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为63093人,汽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45990 。同时更要面对那些在一个移动的密闭空间里导致的“见财起意”或者“见色起意”,从全世界各国的数据来看,出租车司机里发生抢劫或者性侵的概率都高于一般的行业。尽管滴滴顺风车通过移动支付和人脸识别等手段来提高安全性,但是并不能够在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发生。

以那位已经遇难的乐清女孩为例。当她遇到这位心怀叵测的司机时,悲剧实际上已经酿就——当地已经有女士在社交媒体上说在此前一天该司机试图对她不轨。尽管出行事故无法杜绝,但是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滴滴至少在面对投诉时的应急反应出现了问题。就像评论人“阑夕”在其微博上说的,“与客服的对话记录看得让人捉急,滴滴依然没有区分普通售后和紧急联系之间的区别,把两项需求完全不同的场景合并在一起”。尽管很有可能滴滴在接到那位女孩朋友的投诉后第一时间联系车主或者联系当地警方也是为时已晚,但是那多少会缓和其它用户的心态,觉得平台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是目前的流程只能觉得滴滴不把用户投诉——尤其是有关生命的投诉放在最优先级的位置上。

如何应对此类突发事件,恐怕是滴滴在今后相当长一段内需要认真面对并投入重大资源解决的问题。用户之所以选择滴滴,就是相信平台能够解决这类问题——尽管网约车确实提高了安全,快速合理的应急不仅能够让用户感到平台的努力,更能成为法律上豁免责任的依据。当然,每天面对海量的用户投诉区分出轻重缓急也不是件容易事,但正是这才显示了平台的价值:如果平台无法应对,那么这和打黑车又有什么区别呢?难道只是在去世后获得更多的赔偿?

尽管滴滴在报警流程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对浙江省道路运输局基于滴滴顺风车业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为由而“暂停浙江区域顺风车业务”的要求还是有异议,因为关闭了滴滴顺风车业务并不会减少顺风车的需求,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起专车或者快车,那么这些用户可能会转而寻求更不安全的黑车来满足其需求。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滴滴作为全世界出行领域内的领跑者,今天媒体对它的批评实际上是对它有所期待。如果哪天滴滴和出租车一样无法享受同等的待遇——即遇上恶性事故却没有人来批评平台,那才是悲剧的开始:那意味着公众对平台已经丧失了期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滴滴出行

416
  • 高德在港低调上线打车服务,但网约车业务仍受限
  • 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合资公司获批,2025年推出首款商业化L4车型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傅蔚冈:暂停顺风车业务,是应对乘客受害案的好办法吗?

如果哪天滴滴和出租车一样无法享受同等的待遇——即遇上恶性事故却没有人来批评平台,那才是悲剧的开始:那意味着公众对平台已经丧失了期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傅蔚冈,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浙江乐清滴滴顺风车女乘客遇难事件发生后,浙江省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局紧急约谈滴滴平台浙江区负责人,以该业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为由暂停浙江区域内的顺风车业务。但是,这样做对吗?

必须要明确的是,没有了滴滴顺风车并不会减少这种顺风车的需求。

自有交通工具以来,一直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量上的,二是结构上的。总量供给不足非常好理解,那就是供给太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城市里所说的“打车难”和春运时期火车票一票难求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解决这个问题的简单做法就是增加供给。但是在解决了总量之后,还会遇到结构上的难题,比如说在A地有100个需求,也有100辆车来满足这种需求,但是这个供给和需求之间在空间和时空上是不匹配的:郊区和城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满足了上下班高峰期的需求,就会导致平峰期的供过于求。当正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灰色甚至黑色市场就出现了。

如何解决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因为财政和技术上的原因,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公共交通不可能分布到城市每个角落,它有线路和营运时间的限制。于是,单纯增加供给的办法无法解决这个结构上的不匹配。而最近几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到来而兴起的共享经济似乎就要解决这个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解决方案就是把那些非专业司机发动起来加入供给。原因就在于海量的非专业司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供给满足乘客的需求。

此前我曾经以北京为例来分析共享出行的可能性。《2017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底北京私人小微型客车保有量为436.1万辆,而在中心城区小汽车的出行人次为575万人次,这意味着平均每辆车每天只运送1.32人次;假如每辆车的运送人次能达到2人次,那么小汽车出行人次就可以达到872.2万人次,这个数量相当于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两者出行人次之和——2016年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的出行人次分别是481万人次和396万人次。我的结论就是,把私家车共享起来,不需要额外新增供给就可以最大程度上解决城市出行难问题,而且还可以减少庞大的财政支出。

当然,所谓的共享出行不可能是由私家车主和用户自法解决,他们之间的需求无法自动匹配。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第三方平台,通过收集供需之间的信息匹配需求,这就是滴滴顺风车和嘀嗒拼车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滴滴们现在做的事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也有很多公司在做,我们在很多城市的BBS上可以见到类似的拼车信息集合,大家在BBS上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线下电话联系解决支付问题。当然,那里的匹配没有移动互联网这么高效。有意思的是,即便现在滴滴顺风车如此普及,类似通过BBS来解决顺风车的还大有人在,如果不相信可以看看各大城市的生活论坛和58同城旗下的全国拼车网,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发布拼车信息,更不要说为数众多的微信群和QQ群里的拼车。

能解决用户的出行难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其自身的风险也不可小视。出行问题和一般服务不同的是,它要面对的风险程度比较高,不仅要面对出行本身固有的交通事故: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发生212846起交通事故,其中汽车交通事故共145820起;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为63093人,汽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45990 。同时更要面对那些在一个移动的密闭空间里导致的“见财起意”或者“见色起意”,从全世界各国的数据来看,出租车司机里发生抢劫或者性侵的概率都高于一般的行业。尽管滴滴顺风车通过移动支付和人脸识别等手段来提高安全性,但是并不能够在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发生。

以那位已经遇难的乐清女孩为例。当她遇到这位心怀叵测的司机时,悲剧实际上已经酿就——当地已经有女士在社交媒体上说在此前一天该司机试图对她不轨。尽管出行事故无法杜绝,但是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滴滴至少在面对投诉时的应急反应出现了问题。就像评论人“阑夕”在其微博上说的,“与客服的对话记录看得让人捉急,滴滴依然没有区分普通售后和紧急联系之间的区别,把两项需求完全不同的场景合并在一起”。尽管很有可能滴滴在接到那位女孩朋友的投诉后第一时间联系车主或者联系当地警方也是为时已晚,但是那多少会缓和其它用户的心态,觉得平台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是目前的流程只能觉得滴滴不把用户投诉——尤其是有关生命的投诉放在最优先级的位置上。

如何应对此类突发事件,恐怕是滴滴在今后相当长一段内需要认真面对并投入重大资源解决的问题。用户之所以选择滴滴,就是相信平台能够解决这类问题——尽管网约车确实提高了安全,快速合理的应急不仅能够让用户感到平台的努力,更能成为法律上豁免责任的依据。当然,每天面对海量的用户投诉区分出轻重缓急也不是件容易事,但正是这才显示了平台的价值:如果平台无法应对,那么这和打黑车又有什么区别呢?难道只是在去世后获得更多的赔偿?

尽管滴滴在报警流程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对浙江省道路运输局基于滴滴顺风车业务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为由而“暂停浙江区域顺风车业务”的要求还是有异议,因为关闭了滴滴顺风车业务并不会减少顺风车的需求,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起专车或者快车,那么这些用户可能会转而寻求更不安全的黑车来满足其需求。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滴滴作为全世界出行领域内的领跑者,今天媒体对它的批评实际上是对它有所期待。如果哪天滴滴和出租车一样无法享受同等的待遇——即遇上恶性事故却没有人来批评平台,那才是悲剧的开始:那意味着公众对平台已经丧失了期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