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们缘何对金发趋之若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们缘何对金发趋之若鹜?

打开电视或是社交软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清一色的金发——而全世界人口中只有2%是生来就有一头金发的。

打开电视或者刷一下Instagram,不难发现无论是政治家、新闻评论员、名流还是社交媒体红人,几乎清一色地都是金发。碧昂丝、爱莉安娜·格兰德、金·卡戴珊和贾斯汀·比伯的黑发当中也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金色点缀。在总统选举中获得主要政党提名的首名女性希拉里·克林顿把头发染成了金色。仅就特朗普政府团队而言,总统自己、女儿伊万卡·特朗普、凯莉安妮·康薇、基斯廷·尼尔森、贝特西·德沃斯和琳达·麦克马洪(后四人分别为特朗普的竞选经理、国土安全部长、教育部长、小企业管理局局长——译注)都是一头金发——惟有其公关总监霍普·希克斯的深色头发显得独树一帜。

金发在美国这么火,究竟是什么原因?在2016年总统大选来临之际,著有《公民:一部美式抒情诗》(Citizen: An American Lyric)的诗人克劳蒂亚·兰金(Claudia Rankine)和摄影师、电影制片人约翰·卢卡斯(John Lucas)率先对金发缘何如此流行进行了探究——特别是刻意染的金发。一名黑人教授曾向在耶鲁大学教授诗学的兰金发问,希望知道她对黑人学生把自己头发漂白这类现象的看法。兰金一时竟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

“当我开始考察这一现象时,金发的风靡程度让我觉得十分有意思,”兰金告诉我,并提到了希拉里和特朗普这两个例子。“从亚裔男性到白人女性,放眼望去几乎所有人都在染发。”借助一部iPhone和录音笔,兰金和卢卡斯花了两年时间,拍摄和访问了一百余名曾染过金发的人,他们来自各种各样的地方和群体——伦敦、纽约、共和党全国大会、非裔朋克(Afropunk)、餐厅和博物馆。

这些照片和访谈在布鲁克林的先锋艺术中心(Pioneer Works)新近举办的“贴上邮票”(Stamped)展览上展出,它属于种族想象学会(Racial Imaginary Institute)为研究白人性(whiteness)而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会的部分资金来源于兰金所获得的麦克阿瑟奖学金,它在艺术家、画廊和相关的机构之间牵线搭桥,举办展览、讲座和其它以种族为主题的对话活动)。

图片来源:John Lucas

尽管艺术家们不会要求受访人表明其种族或族群背景,但“贴上邮票”的访谈对象的确具有丰富多元的背景。展览包括一系列的照片,其中有些经过了缩小处理,以适应邮票的篇幅,配有来自实地访谈的录音,橱窗上还相应地列出了金发染料的成分表。邮票上的影像内容是各种人工染成的金发特写,常常与染发者乌黑的发根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自然产生的金发并不常见:据估计全世界人口中只有2%是生来就有一头金发的——在美国白人当中也只有5%左右。金发是基因突变的产物,在北欧人身上较为常见,但有少量的澳洲原住民、北非人和亚洲人也会如此。

即便如此,各大陆的人们多年以来仍以柠檬汁、双氧水和指甲花染料来为自己染发。黄金时代的著名演员珍·哈露(Jean Harlow)在1930年代曾被誉为拥有一头“白金般秀发”(platinum blond)的新星,她甚至同时动用了漂白剂、双氧水、氨水和力士的肥皂渣来实现发色的渐变。1956年,伊卡璐又首次推出了家用染发套装,号称可以“提亮、染色、修护与洗发一步到位,”染金发就此进入了美国的大众生活。

就某人为何选择金发而言,可以提出一大堆理由。对“贴上邮票”里的受访者们来说,它是一种掩盖头发花白,让自己更年轻,获得更好的待遇,变得更好看,或者让人更能做自己的途径:

“关键在于,头发染了之后跟我的性格更匹配了”

“染成这个颜色之后我更爱自己了。”

“我的美容师告诉我不妨一试。她的说法大概是,‘这跟你的肤色很配。’”

“我想干些不同凡响的事情。”

话说回来,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兰金没有提醒的话,受访者基本不会注意到白人性和金发之间的紧密关联。“我认为,身为美国人而言,一定程度上讲,白人和人民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兰金说,“这样一来,当人们想起金发的时候,他们想到的就是‘人民’的发色,亦即那些有价值的人群。但他们未能理解这种价值是跟白人性联系在一起的。”

以此观之,金发就构成了一种颇为复杂的自我表达形式。它可以标示年轻、美丽、特权与从众性。但也能代表叛逆、独立以及获得关注和尊重的欲望。这一选择既有彰显个性的成分,又与社会教给人们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交织。兰金和卢卡斯专门为此提出了一个术语:共谋性自由(complicit freedom)。

“就算你自由地选择了染金发,它仍与白人性所推崇的价值……密不可分,”兰金说道,“这么一来,如果你不是白人的话,到头来就不由自主地沉迷其中了,受困于自我施加的压迫,而不论你认为自己是否有自由这么做。”不过,说起非白人群体对染金发的推崇,疯狂“漂白”倒未必是对种族的拒斥:它只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所有权宣示,并不真正指向任何越轨行为,而是企图拥有一些没法被拥有的东西,”兰金说。

图片来源:John Lucas

“我认为,染金发起初可能是一种同化(assimilation)的形式。金发令人更容易被社会接纳,”一名男子在展览的访谈中对兰金说,“我觉得现在的有色人种群体不再这么考虑问题了,他们染金发只是单纯因为自己想染而已。”或者再考虑一下演员葛雷塔·李(Greta Lee)的情况,在《纽约时报》近期某篇有关亚裔女性染金发的潮流的文章中,她接受了时尚作家安德莉亚·程(Andrea Cheng)的访谈,并表示染金发就是一种单纯的宣示:“我在这里。请关注我。看见我。”

兰金和卢卡斯表示,他们在展览中使用邮票,是希望借它来表明金发乃是某种形式的通货、一种达到某一新终点的途径——得到接纳、承认、好评和自我感。“试想,当你想把某个东西寄到某处的时候,是不是会贴上一张邮票?你想要抵达某个全新的去处。你自己又怎么看呢?你觉得自己想要去到什么地方?”卢卡斯指出,归根结底,“没贴邮票的信封是哪里都去不了的。”

兰金和卢卡斯的展览当然不是要公开反对人们染金发或者主张人必须因循守旧(“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理应如此,”兰金坚称)。但“贴上邮票”的确也邀请观众展开追问:为什么金发几乎无处不在、人人趋之若鹜?它能为眼下热门的有关种族、归属和特权的广泛讨论提供什么启示?如兰金所言,“当你对我说出‘染了金发以后人们待我更好了,态度更和善了,我觉得自己简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在一个推崇白人性胜过一切的社会里,这番话究竟又有怎样的真实含义?”

(翻译:林达)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The Pursuit of Blondnes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们缘何对金发趋之若鹜?

打开电视或是社交软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清一色的金发——而全世界人口中只有2%是生来就有一头金发的。

打开电视或者刷一下Instagram,不难发现无论是政治家、新闻评论员、名流还是社交媒体红人,几乎清一色地都是金发。碧昂丝、爱莉安娜·格兰德、金·卡戴珊和贾斯汀·比伯的黑发当中也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金色点缀。在总统选举中获得主要政党提名的首名女性希拉里·克林顿把头发染成了金色。仅就特朗普政府团队而言,总统自己、女儿伊万卡·特朗普、凯莉安妮·康薇、基斯廷·尼尔森、贝特西·德沃斯和琳达·麦克马洪(后四人分别为特朗普的竞选经理、国土安全部长、教育部长、小企业管理局局长——译注)都是一头金发——惟有其公关总监霍普·希克斯的深色头发显得独树一帜。

金发在美国这么火,究竟是什么原因?在2016年总统大选来临之际,著有《公民:一部美式抒情诗》(Citizen: An American Lyric)的诗人克劳蒂亚·兰金(Claudia Rankine)和摄影师、电影制片人约翰·卢卡斯(John Lucas)率先对金发缘何如此流行进行了探究——特别是刻意染的金发。一名黑人教授曾向在耶鲁大学教授诗学的兰金发问,希望知道她对黑人学生把自己头发漂白这类现象的看法。兰金一时竟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

“当我开始考察这一现象时,金发的风靡程度让我觉得十分有意思,”兰金告诉我,并提到了希拉里和特朗普这两个例子。“从亚裔男性到白人女性,放眼望去几乎所有人都在染发。”借助一部iPhone和录音笔,兰金和卢卡斯花了两年时间,拍摄和访问了一百余名曾染过金发的人,他们来自各种各样的地方和群体——伦敦、纽约、共和党全国大会、非裔朋克(Afropunk)、餐厅和博物馆。

这些照片和访谈在布鲁克林的先锋艺术中心(Pioneer Works)新近举办的“贴上邮票”(Stamped)展览上展出,它属于种族想象学会(Racial Imaginary Institute)为研究白人性(whiteness)而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会的部分资金来源于兰金所获得的麦克阿瑟奖学金,它在艺术家、画廊和相关的机构之间牵线搭桥,举办展览、讲座和其它以种族为主题的对话活动)。

图片来源:John Lucas

尽管艺术家们不会要求受访人表明其种族或族群背景,但“贴上邮票”的访谈对象的确具有丰富多元的背景。展览包括一系列的照片,其中有些经过了缩小处理,以适应邮票的篇幅,配有来自实地访谈的录音,橱窗上还相应地列出了金发染料的成分表。邮票上的影像内容是各种人工染成的金发特写,常常与染发者乌黑的发根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自然产生的金发并不常见:据估计全世界人口中只有2%是生来就有一头金发的——在美国白人当中也只有5%左右。金发是基因突变的产物,在北欧人身上较为常见,但有少量的澳洲原住民、北非人和亚洲人也会如此。

即便如此,各大陆的人们多年以来仍以柠檬汁、双氧水和指甲花染料来为自己染发。黄金时代的著名演员珍·哈露(Jean Harlow)在1930年代曾被誉为拥有一头“白金般秀发”(platinum blond)的新星,她甚至同时动用了漂白剂、双氧水、氨水和力士的肥皂渣来实现发色的渐变。1956年,伊卡璐又首次推出了家用染发套装,号称可以“提亮、染色、修护与洗发一步到位,”染金发就此进入了美国的大众生活。

就某人为何选择金发而言,可以提出一大堆理由。对“贴上邮票”里的受访者们来说,它是一种掩盖头发花白,让自己更年轻,获得更好的待遇,变得更好看,或者让人更能做自己的途径:

“关键在于,头发染了之后跟我的性格更匹配了”

“染成这个颜色之后我更爱自己了。”

“我的美容师告诉我不妨一试。她的说法大概是,‘这跟你的肤色很配。’”

“我想干些不同凡响的事情。”

话说回来,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兰金没有提醒的话,受访者基本不会注意到白人性和金发之间的紧密关联。“我认为,身为美国人而言,一定程度上讲,白人和人民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兰金说,“这样一来,当人们想起金发的时候,他们想到的就是‘人民’的发色,亦即那些有价值的人群。但他们未能理解这种价值是跟白人性联系在一起的。”

以此观之,金发就构成了一种颇为复杂的自我表达形式。它可以标示年轻、美丽、特权与从众性。但也能代表叛逆、独立以及获得关注和尊重的欲望。这一选择既有彰显个性的成分,又与社会教给人们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交织。兰金和卢卡斯专门为此提出了一个术语:共谋性自由(complicit freedom)。

“就算你自由地选择了染金发,它仍与白人性所推崇的价值……密不可分,”兰金说道,“这么一来,如果你不是白人的话,到头来就不由自主地沉迷其中了,受困于自我施加的压迫,而不论你认为自己是否有自由这么做。”不过,说起非白人群体对染金发的推崇,疯狂“漂白”倒未必是对种族的拒斥:它只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所有权宣示,并不真正指向任何越轨行为,而是企图拥有一些没法被拥有的东西,”兰金说。

图片来源:John Lucas

“我认为,染金发起初可能是一种同化(assimilation)的形式。金发令人更容易被社会接纳,”一名男子在展览的访谈中对兰金说,“我觉得现在的有色人种群体不再这么考虑问题了,他们染金发只是单纯因为自己想染而已。”或者再考虑一下演员葛雷塔·李(Greta Lee)的情况,在《纽约时报》近期某篇有关亚裔女性染金发的潮流的文章中,她接受了时尚作家安德莉亚·程(Andrea Cheng)的访谈,并表示染金发就是一种单纯的宣示:“我在这里。请关注我。看见我。”

兰金和卢卡斯表示,他们在展览中使用邮票,是希望借它来表明金发乃是某种形式的通货、一种达到某一新终点的途径——得到接纳、承认、好评和自我感。“试想,当你想把某个东西寄到某处的时候,是不是会贴上一张邮票?你想要抵达某个全新的去处。你自己又怎么看呢?你觉得自己想要去到什么地方?”卢卡斯指出,归根结底,“没贴邮票的信封是哪里都去不了的。”

兰金和卢卡斯的展览当然不是要公开反对人们染金发或者主张人必须因循守旧(“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理应如此,”兰金坚称)。但“贴上邮票”的确也邀请观众展开追问:为什么金发几乎无处不在、人人趋之若鹜?它能为眼下热门的有关种族、归属和特权的广泛讨论提供什么启示?如兰金所言,“当你对我说出‘染了金发以后人们待我更好了,态度更和善了,我觉得自己简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在一个推崇白人性胜过一切的社会里,这番话究竟又有怎样的真实含义?”

(翻译:林达)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The Pursuit of Blondnes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