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总计3383字,阅读时长6分钟。
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
我还是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木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我们想要一牵手就可以结婚的爱情,但却生活在上了床都没有结果的年代。
——饶雪漫
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的心灵鸡汤大V们都会狂发一通这些金句,每每此时,饶雪漫这个名字,就会再一次被提及,特别是那些幽幽怨怨,怅惘迷失的花季雨季少男少女们。
说到饶雪漫,对于90后和00后来说,并不陌生,她于这两个时代年轻人的意义,就和琼瑶对于80后一样,既是青春的标志,也是最纯粹时光的记忆。自14岁步入文坛开始,饶雪漫已出版作品五十余部,《小妖的金色城堡》、《左耳》、《沙漏》、《离歌》、《秘果》……以及最近刚刚出版的《大约在冬季》,都为大众所熟知,其中《左耳》在2014还改编拍成了电影,由苏有朋执导,杨洋、马思纯、关晓彤等一众现在已然大热的明星主演,在当年的影视圈掀起了一股青春电影的风潮。
饶雪漫还有很多别称,“文字女巫”,指她文风飘逸;“文坛后妈”,说她的书中人物感情都不圆满;还有所谓的“青春疼痛文学教母”,是因其小说都在直面青春的伤痕与泪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眼中都有着不一样的饶雪漫。十几岁的男孩女孩们因书中角色而疯狂,爱慕、模仿,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则评述着小说情节的幼稚与矫情,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忧心忡忡,害怕自己的小孩看了饶雪漫,也会爱一场梦一场,陷入早恋的旋涡。这样一个作家,大概很多人都会好奇文字世界之外的她,是怎样的存在。
2018年9月1日,我在广州的一家书店见到了饶雪漫。
我并不是饶雪漫的书粉,这也让我可以有别于那些在签售会激动得颤抖痛哭的粉丝,清醒冷静地看到一个真实的饶雪漫,并与她聊到一些争议性话题,她非常健谈,我们聊到了她的新书《大约在冬季》,也聊到了部分网友对她的评论,后来她聊得开心了,提到了苏有朋、马思纯,以及前两年引发网络热议的公布春夏自荐信事件,这也是饶雪漫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正式聊到这件事。
与饶雪漫一起,重返十七岁
十七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也许那时候的你正在暗恋隔壁班的女孩,煞费苦心地制造着一次次“偶遇”;
也许那段时间你正在叛逆高峰,逃学打架翻墙蹲网吧,无一不精;
又或者,那个时候你正在为高考奋力一搏,日夜苦读;
饶雪漫写过一句话:“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十七岁,一个美好的年纪,情窦初开、满心憧憬、任性、骄傲、无知、也无畏……饶雪漫小说中的每一个字,都在写17岁。有人说,饶雪漫是最懂17岁的人,也有人说,17岁的人因为饶雪漫而懂得了人生。
17岁,成年未满,十七岁时候的饶雪漫,是在四川自贡度过的。那里有很出名的恐龙岩,在那个年代,自贡相对比较闭塞,年轻人没有更多的乐子可寻,但饶雪漫有着自己的消遣,读三毛的书,听齐秦的歌,成为她青春时代最满足的事。这两个兴趣无形中也影响着饶雪漫此后的人生,在多年以后的今天,饶雪漫和三毛的侄女成为了特别好的朋友,也和齐秦交情颇深,新书《大约在冬季》就是由齐秦的同名歌而得来。也许生命中有很多的东西,在17岁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只是身处其中的人不得而知罢了。
17岁,也是一个开始体会离别的年纪,在饶雪漫的世界观里,别离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或者身边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饶雪漫书中人物的影子,在饶雪漫看来,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对别离,可能跟自己的亲人别离,可能跟自己深爱的人别离,也可能是离开喜欢的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别离是一直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功课。就像《大约在冬季》,也许会相聚,也许不会。
《大约在冬季》出来之后,受到了很多书迷的喜欢,马思纯、齐秦、林心如、路金波等众多名人在微博晒书以示支持。别人很难想象,这本书饶雪漫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写成了,她说:“写作对我来说不需要一个事情触动才能去落笔,我可以毫不汗颜地说我是一个专业的作家,因为已经有五六十本书在那里,写作除了天赋以外也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曾经有一次饶雪漫签售的时候,一个小朋友问她:“我想买你的书,能不能送我一本?”
饶雪漫好奇:“为什么你不自己买?”
小朋友说:“妈妈不让我买,妈妈说看完你的书会早恋。”
饶雪漫就笑了,告诉他:“你去告诉你妈妈,不看我的书你一样早恋,但是看完我的书你知道怎么去早恋。”
一个好的文艺作品都有它的力量,在饶雪漫的心里,觉得如果那些少男少女因为看了她的书,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活在这个世界,也不是一个异类在奋力生存,了解到不是只有自己想要变坏,想要叛逆,觉得孤单,那她写这些故事的目的就达到了。在饶雪漫看来,她的书一直在讲成长,她希望别人能在故事中去找到更多成长的真相和力量,以便成长过程中出现创口时,不至于那么疼痛。
“如何才能真正地忘记一个人呢?
你就当他死了。”
青春的故事永不落幕,饶雪漫用自己的文字,带无数的人进入青春中痛与美的世界,她像一个心灵捕手,捕捉每个人内心最青涩最隐秘的故事。
饶雪漫书中有一句话,马思纯特别喜欢:“这世界所有的死别都好过生离。”也许很多人并不理解,觉得活着就是最好的,其实在饶雪漫看来,活着,并不单只肉体的存活。可能你一辈子再也不能相见,明明知道他还在这个世界,却无法相见的那种痛苦,与他死了没什么两样,你不能交流,不管你多么想念他,你也只能面对别离,学会放下,学会思念。
李宗盛有一句歌词:“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饶雪漫的书,也许更多的是在教会大家如何去面对爱,特别是那种没有办法得到的爱。
上网搜索饶雪漫,不乏很多质疑他的言论,有人说她更像一个商人,而非作家,有人说她写的小说没有真正的文学价值,于文坛而言形同鸡肋。饶雪漫说:“我很反感很多人没有读过所有的文学作品就去评价,想当然,我也不介意任何人给我的标签。”早在电影《左耳》上映前,也有很多人质疑饶雪漫,认为一个作家涉足影视并不能出到好的作品,那样的青春片也未必能有好的市场,饶雪漫从来都不去理会这些声音。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饶雪漫也是一样。所以她从不愿为了取悦读者,而去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她认为那样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非常残忍。生命是充满变数的,可是一个睿智的足够聪明的人,知道在变数中如何保持自己不变的心态,那就是认真地、努力地、勇敢地、真诚地活下去。
现在的饶雪漫,有着多重的身份,既是作家,也是编剧。
身为作家,她说:“作家靠写作养活不了自己是可耻的。”因为她觉得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自己的梦想,但是自己的梦想要自己养。
身为编剧,她说:“写剧本太难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也没有完全地适应。”她觉得一个编剧既要考虑导演怎么想,还要顾及演员怎么演,甚至要考虑制片成本,实在太难。
饶雪漫回应春夏自荐信事件
饶雪漫的小说不光影响了无数书迷,也挖掘了一大批当下流量担当的明星,蒋劲夫、林更新、马思纯、王子文、陈意涵……都在其列,但是很多网友更喜欢讨论的,是当年饶雪漫公布了春夏的自荐信事件。
对于这件事,在多年后的今天,饶雪漫很认真地做了一次正式回应。
饶雪漫:“我印象很深刻,春夏当时来参与我们《左耳》的海选,她是我一个特别好的朋友茉莉推荐给我的,海选结束之后她应该是给我们的公众号写了一封自荐信,因为当时我们《左耳》在选角的时候有一个公共的邮箱,她应该是把自荐信投到了这样一个邮箱,但是实际上当时我因为特别忙我没有完整地去看这样的一封信,然后当时有工作人员问我说你能不能去问一下春夏我们可不可以公布这样的一封信,然后我因为没有她的联系方式我就问了茉莉,我说茉莉你帮我去问一下春夏可不可以公布这封信,然后茉莉后来回复我说春夏说完全没有问题,其实我们当时工作人员也没有什么样的想法,他只是觉得这封信把他打动了,因为春夏那封信写得特别好,然后就想着说可能对我们的选角会有一些帮助,看有这么多的雪漫姐的读者,或者是一些热爱演艺事业的年轻人他们愿意来选角,可能我觉得当时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就后来当影后之后这封信被扒出来,就变成了我去怎么样,但其实我从来没有做过解释,我跟春夏也有朋友圈,我们也经常联络我们也从来没有去在意过这件事情,相反在意的可能是她的粉丝太热爱她了,所以真正了解她真正热爱她的人就不要去在意这样一件事情,因为我感觉春夏本人是没有很在意的,因为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这份过去我觉得当它一览无遗地展示在别人面前的时候其实是这个人最勇敢的时候,她都如此的勇敢你还担心她的人生有什么问题呢。”
读者说
▲小丹,21岁,八年书粉。
小丹:“看《大约在冬季》,我哭了三次,我觉得她的小说很贴近我们青春时期的一些生活经历,饶雪漫的小说里面,总有一本有我们自己的影子,现在长大了,再回去看同一个故事,感受也不一样,不至于觉得情节幼稚,但现实中自己处事可能会成熟一点。”
▲罗光敏,29岁,十年书粉。
罗光敏:“读高中的时候开始看她的书,现在工作了,就少看了,但是她的书总会让我想起青春时候的自己,想起那会儿一帮人逃课,想起自己学书里面的情节去追女孩子。”
▲郑佳佳,22岁,八年书粉。
郑佳佳:“我家里有饶雪漫所有的书,而且各种版本的都有,她书里的感情观一直在影响我,教会我自立自强自信,一些女生在恋爱中会放低自己,但是她的书让我懂得一个女孩要学会爱自己多一点,要不卑不亢。”
- END -
本期故事制作团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