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分裂的美国:高贵的理性与血腥的现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分裂的美国:高贵的理性与血腥的现实

在新书《这些真相》中,吉尔·莱波雷讲述了两位华盛顿截然不同的人生,而他们正是美国的理想与现实之缩影。

“叙述历史,就是通过讲述故事来阐明观点,” 吉尔·莱波雷(Jill Lepore)说道。从16世纪第一批欧洲人的到来,到特朗普成功当选总统,美国的历史漫长而复杂,充满了跌宕起伏。一位历史学家对美国历史的看法,取决于他所选择的故事。左派的许多学者认为,美国是白人男性的帝国。在这个王国当中,不同性别、种族的人都在努力抗争,试图创造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但是,大多数保守主义者认为并非如此。在他们看来,美国历史是个人追求自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好管闲事的革新主义者和狂暴的激进主义者们有时候会成为他们的阻碍。一部分人希望看到美国再次崛起;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种鼎盛时期的思维只是特权阶级的幻想而已。

哈里·华盛顿和乔治·华盛顿虽然处于同时期,但他们的生活截然不同,这便体现出,美国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乔治·华盛顿领导美洲大陆军队,打败了英帝国,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总统。他受人爱戴,这使得美国这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共和国拥有了合法性。在最后一艘英国船只驶离纽约港口的那一天,这位将军兼政治家曾向“那些为我们的自由而牺牲的英雄们致敬”。他曾宣誓道:“愿美国成为地球上遭受迫害者的庇护之地!”哈里·华盛顿则是一位出生在冈比亚的黑人。他是乔治·华盛顿的私人财产,或者说,曾经是。因为1776年,他从弗农山庄的种植园里逃了出来。后来,哈里加入了英国军队,因为英国军队曾向他以及其他所有奴隶承诺道,如果他们与美国军队作斗争,那么英国将给予他们自由。但是,这只是哈里追求自由的漫长道路中的第一站而已。

战争结束之后,哈里前往新斯科舍,参加了两位福音派牧师所带领的“北美最大的自由黑人群体”。但是,贫穷以及来自白人的敌意让哈里难以在这片土地上定居。于是,哈里又乘船回到了西非。在这里,英国的新殖民地塞拉利昂会给需要的人分发土地。但是,事实证明,这也只是个空洞的承诺而已。殖民地的统治者成为了暴君,迫使这里的定居者们再次拿起了武器。但是,这场叛乱最终被镇压了下去,胜利者们将哈里以及其他起义者们驱逐到了大西洋沿岸的地方。这里疟疾横行,1800年,哈里最终死在此地。如果哈里仍然呆在弗农山庄的话,他或许也会被埋葬在那里。因为,乔治·华盛顿曾下令,只有当自己的妻子去世之后,他的奴隶才能拥有自由。

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华盛顿的故事,看作是一种历史方面的罗夏测验(译注:一种人格测试,根据被测者对图片的联想,诊断被测者的人格特征)。大多数人会毫无疑问地认为,美国建立在卑鄙的谎言之上:乔治·华盛顿一边高喊着“自由”,一边却又强迫黑人男性和女性为自己谋取财富和地位。右翼人士则会反击道,大多数白种美国人都从未拥有过哪怕一个奴隶。他们认为,正是这位建国者对个人自由的信仰,才最终使得美国废除了“奴隶制”。

吉尔·莱波雷在自己的新书《这些真相》(These Truths)中,深刻地讲述了这两个人的故事。在书中,她既没有去谴责奴隶制,也没有为其欢呼雀跃。对她来说,美国一直是一个与悖论做斗争的国家。美国一方面拥有阳光的理想,但另一方面又有着黑暗的现实,美国就困于这两者之间。“一边是高贵与尊崇,另一边是可鄙与傲慢,”她写道,“这些就横亘在崎岖的道路之上。”美国革命不仅仅是将权力从一群富有的白人身上转移到另外一群富有的白人身上。“美国,”莱波雷写道,“它的根基在于对平等的追求。”然而,在精妙地讲述自己的观察时,她也表明,人民以及领导者常常会无法实行这个理想,或者是主动背叛了这个理想。这本书的标题来自于《独立宣言》,这个标题既体现了美国人所声称的理性和平等标准,也体现了他们的行为中并没有蕴含这种标准。

乔治·华盛顿

每隔几个月,吉尔·莱波雷就会在《纽约客》上发表一些文章。在这些文章以及她的许多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少有作家能够像她这样,对美国的历史拥有着独到、精准、睿智的刻画。这是她的第十本书。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标题为“想法(The Idea)”,讲述了美国这个国家的诞生。这也是上文那两个华盛顿的故事出现的部分。第二个部分的标题为“人民(The People)”,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以及之前的时代;第三部分的标题为“国家(The State)”,描述了联邦权威的增强;第四部分的标题为“机器(The Machine)”,暗指计算机的主导性地位,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二战之后七十年来所发生的事情。虽然吉尔·莱波雷认为自己写的是一部政治性历史,但是,这本书中也同样蕴含了她对于文化、生物以及科技的深刻理解。

在描述19世纪早期到中期的历史时,吉尔·莱波雷指出了美国的矛盾之处。当时,美国正变得越来越民主,对消费者也越来越体贴入微。但是,由于美国大选所选举出的总统会阻止奴隶制的扩散,因此,美国南部拒绝接受美国大选,这致使美国一分为二。在这些矛盾当中,有一些是属于比较私人的矛盾,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扩大美国贫富差距的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其中,床垫的价格从50美元降到了5美元,这使得美国大多数家庭能够第一次买得起床垫。但是,她也指出了这一时期内更为重要的变化。她认为,民主党曾鼓励普通白人男性竞选政府职位,并欢迎来自欧洲的移民,但同时,也正是民主党在痛斥废奴主义者,并从墨西哥攫取了大片土地。

尤利西斯·格兰特(Ulysses Grant)曾将这次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战争称之为“邪恶战争(wicked war)”。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位反对者曾为此发声。此人来自伊利诺伊州中部,是“一位年轻的、身材瘦长的众议院成员”,这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污点林肯(Spotty Lincoln)”。林肯之所以会有这个绰号,是因为他曾在国会中“提出议案”,“要求知道美国人的鲜血第一次洒在美国土地上的具体位置(spot)”。在将近二十年之后,南北战争结束的时候,林肯被刺杀身亡。他去世之后,一大批纪念碑、演讲、诗歌以及画作等涌现出来,歌颂他的伟大之处。但是,最能彰显林肯伟大之处的,其实是之后的那一批截然不同的美国人,因为林肯曾彻底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在哀悼林肯的时候,吉尔·莱波雷写道:

“美国人一直不愿去沉痛地、广泛地思考几个世纪以来的惨痛遭遇与损失。没有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切,也没有任何修正案去解决这一切。这些伤痛发生在数百万的男性、女性、儿童、被窃者、被拷住的人、被猎杀的人、被鞭打的人、被烙铁折磨的人、被强奸的人、被饿死的人,以及被埋葬在不知名墓地中的人身上。没有一位总统去他们的墓地那里悼念他们,去发表葛底斯堡演讲;没有任何委员会为他们建立纪念碑。而林肯去世之后,好像有数以百万的人涌入他的墓地,挤进无法容纳下如此庞大数量的墓地当中。”

150多年以来,黑人美国人及其同盟们一直在努力挣扎,试图创建一个能够反思悲惨历史、实现自身承诺的社会。

在整本书中,吉尔·莱波雷描写了那些拥有权力以及没有权力的美国人,是如何利用新出现的媒体形式,来实现平等的理想,或者是背叛这个理想。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于19世纪40年代成为了一位自由人,后在90年代去世。在这期间里,他曾多次坐在摄像头前面,以至于他成为了“19世纪美国拍照最多的男性”。他知道,黑人的肖像照片能够展现出他们真实的样子,能够向外界展现他们希望被外界看到的样子,从而能够反击那些传播甚广的种族主义漫画。在罗斯福入主白宫之后,广播遍布千家万户,在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曾巧妙地运用了广播讲话的艺术形式。尽管我们都知道,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有助于塑造以及维持他的人气,但是,莱波雷强调道,是罗斯福的充分准备才让炉边谈话如此地卓有成效。罗斯福能记住他在广播中所说的一切话语,而且蔑视当时那个时代中大多数播音员的煽情风格。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但是,在写到网络时代时,吉尔·莱波雷对于通讯科技的迷恋便转而变成了鄙视。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是《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的创始人,是个人电脑的引领者。他认为,这种充满魔力的机器的普遍应用,将有助于自由梦想的实现。“一种亲近的、私人的权力领域正在形成当中,” 布兰德说道,“个人所拥有的权力能够让他自己去接受教育、让他去寻找自己的灵感、去塑造自己的环境、去与任何对此感兴趣的人分享他的冒险经历。”然而,和其他敏锐的历史学家一样,莱波雷知道,科技本身并不能独自推翻有权者的制度设计。罗斯福新政曾经禁止大型媒体公司将潜在竞争者挤出市场,但在20世纪90年代,纽特·金瑞奇(Newt Gingrich)曾大力进行游说,并成功地通过了《电信法案》(Telecommunications Act),废弃了这一禁令。彼得·蒂尔(Peter Thiel)曾与他人共同创建了PayPal,并希望Paypal能够“将世界公民从政府管理的货币中解放出来”,但他另一方面也非常支持特朗普。如今,一些硅谷的十亿富翁已经同诸如彼得·蒂尔的右翼人士联合了起来。

吉尔·莱波雷主要探讨了科技对于美国理想所产生的影响,却没有过多地描写政治宗教性的不同种类,例如平等主义或者是其他主义等等。她在书中提到了废奴主义者的传教热情。她还认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巴里·戈德华特(Phyllis Schlafly)是现代基督教右派中更为高效的组织者,这一描述十分精准。但是,莱波雷却对社会福音派有所掩饰。社会福音派曾激励过许多活动家和政治家,而正是这些人物,才使得20世纪初期成为了改革突破的时期。这些人物中包括支持美国禁酒的新教徒,他们成功地让酿酒业这个分布最为广泛的消费品行业在美国被禁了10多年。美国这片土地上充斥着许多信仰,而神究竟想让美国人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是政策和权力争论的核心。有些世俗历史学家可能希望这不是真的,但是,即便是这些人也应该意识到,我们必须要去关注这个问题。

在这本书的开头,吉尔·莱波雷并没有对他人进行说教。但是,在这本书的结尾处,在讨论到当下那波诡云谲的残酷政治时,她也不可避免地做出了呆板的判断。她认为,911让许多美国人变得非常疯狂,而且在目光所及之处,这种状况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亚历克斯·琼斯(Alex Jones)曾指责是美国联邦政府使得双子塔倒塌被毁,这让他获得了大量听众,甚至让他成为了广受欢迎的阴谋论方面的领军人物。其他的阴谋论还包括认为奥巴马出生在非洲,认为奥巴马的医疗计划将会造成“死亡小组(death panels)”。在莱波雷看来,纸质报纸的阅读量下降,智能手机无处不在,这导致“真相”只存在于那些玩手机的人的大脑里,以及她或者他更偏好的相应类型的网络社区中。特朗普曾质疑过奥巴马的出生地,也曾对琼斯的讨好奉承心满意足,这似乎证明,美国已经“在迷雾当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虽然吉尔·莱波雷的担心不无道理,但在哀叹美国的长篇大论当中,她也忽视了一些关键性的细节,包括过去的以及当下的东西,而这些细节可能让这些哀叹显得没那么必要。自特朗普当选总统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订阅量大幅增加,反对特朗普的人数超过了倾慕他的人数。当然,在今年11月,到底哪方的人会出现在投票箱前,这仍然是一个问题。某场选举或某届政府“几乎将整个国家一分为二”,数百万的人民对在位总统所说的每一个重要声明的准确性都表示强烈质疑——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在美国历史上都并非第一次出现。19世纪60年代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比我们如今所经历的更为激烈、更加具有决定性。

莱波雷很好地描述了这些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冲突。“一个诞生于革命当中的国家,将会永远与混乱作斗争,”她总结道,“一个国家诞生在矛盾之中,在奴隶制土地上追求自由,在征服之地上追求主权,这样的国家将会永远为历史的意义而斗争。”能够深刻理解美国历史的作家,总是在努力描写美国人是如何和这些无法逃避的、对立性的力量进行搏斗的。菲利普·罗斯对于历史的敏感性能够与吉尔·莱波雷相匹敌。在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写给菲利普·罗斯的讣告中,她说道, “他(罗斯)总是想去了解美国,去了解它的美丽与残忍,去全面地看待它:高贵的理性,血腥的现实。”

《这些真相》

(翻译:尉艳华)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新共和

原标题:The Origins of America’s Enduring Divisions

最新更新时间:09/21 15:0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分裂的美国:高贵的理性与血腥的现实

在新书《这些真相》中,吉尔·莱波雷讲述了两位华盛顿截然不同的人生,而他们正是美国的理想与现实之缩影。

“叙述历史,就是通过讲述故事来阐明观点,” 吉尔·莱波雷(Jill Lepore)说道。从16世纪第一批欧洲人的到来,到特朗普成功当选总统,美国的历史漫长而复杂,充满了跌宕起伏。一位历史学家对美国历史的看法,取决于他所选择的故事。左派的许多学者认为,美国是白人男性的帝国。在这个王国当中,不同性别、种族的人都在努力抗争,试图创造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但是,大多数保守主义者认为并非如此。在他们看来,美国历史是个人追求自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好管闲事的革新主义者和狂暴的激进主义者们有时候会成为他们的阻碍。一部分人希望看到美国再次崛起;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种鼎盛时期的思维只是特权阶级的幻想而已。

哈里·华盛顿和乔治·华盛顿虽然处于同时期,但他们的生活截然不同,这便体现出,美国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乔治·华盛顿领导美洲大陆军队,打败了英帝国,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总统。他受人爱戴,这使得美国这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共和国拥有了合法性。在最后一艘英国船只驶离纽约港口的那一天,这位将军兼政治家曾向“那些为我们的自由而牺牲的英雄们致敬”。他曾宣誓道:“愿美国成为地球上遭受迫害者的庇护之地!”哈里·华盛顿则是一位出生在冈比亚的黑人。他是乔治·华盛顿的私人财产,或者说,曾经是。因为1776年,他从弗农山庄的种植园里逃了出来。后来,哈里加入了英国军队,因为英国军队曾向他以及其他所有奴隶承诺道,如果他们与美国军队作斗争,那么英国将给予他们自由。但是,这只是哈里追求自由的漫长道路中的第一站而已。

战争结束之后,哈里前往新斯科舍,参加了两位福音派牧师所带领的“北美最大的自由黑人群体”。但是,贫穷以及来自白人的敌意让哈里难以在这片土地上定居。于是,哈里又乘船回到了西非。在这里,英国的新殖民地塞拉利昂会给需要的人分发土地。但是,事实证明,这也只是个空洞的承诺而已。殖民地的统治者成为了暴君,迫使这里的定居者们再次拿起了武器。但是,这场叛乱最终被镇压了下去,胜利者们将哈里以及其他起义者们驱逐到了大西洋沿岸的地方。这里疟疾横行,1800年,哈里最终死在此地。如果哈里仍然呆在弗农山庄的话,他或许也会被埋葬在那里。因为,乔治·华盛顿曾下令,只有当自己的妻子去世之后,他的奴隶才能拥有自由。

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华盛顿的故事,看作是一种历史方面的罗夏测验(译注:一种人格测试,根据被测者对图片的联想,诊断被测者的人格特征)。大多数人会毫无疑问地认为,美国建立在卑鄙的谎言之上:乔治·华盛顿一边高喊着“自由”,一边却又强迫黑人男性和女性为自己谋取财富和地位。右翼人士则会反击道,大多数白种美国人都从未拥有过哪怕一个奴隶。他们认为,正是这位建国者对个人自由的信仰,才最终使得美国废除了“奴隶制”。

吉尔·莱波雷在自己的新书《这些真相》(These Truths)中,深刻地讲述了这两个人的故事。在书中,她既没有去谴责奴隶制,也没有为其欢呼雀跃。对她来说,美国一直是一个与悖论做斗争的国家。美国一方面拥有阳光的理想,但另一方面又有着黑暗的现实,美国就困于这两者之间。“一边是高贵与尊崇,另一边是可鄙与傲慢,”她写道,“这些就横亘在崎岖的道路之上。”美国革命不仅仅是将权力从一群富有的白人身上转移到另外一群富有的白人身上。“美国,”莱波雷写道,“它的根基在于对平等的追求。”然而,在精妙地讲述自己的观察时,她也表明,人民以及领导者常常会无法实行这个理想,或者是主动背叛了这个理想。这本书的标题来自于《独立宣言》,这个标题既体现了美国人所声称的理性和平等标准,也体现了他们的行为中并没有蕴含这种标准。

乔治·华盛顿

每隔几个月,吉尔·莱波雷就会在《纽约客》上发表一些文章。在这些文章以及她的许多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少有作家能够像她这样,对美国的历史拥有着独到、精准、睿智的刻画。这是她的第十本书。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标题为“想法(The Idea)”,讲述了美国这个国家的诞生。这也是上文那两个华盛顿的故事出现的部分。第二个部分的标题为“人民(The People)”,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以及之前的时代;第三部分的标题为“国家(The State)”,描述了联邦权威的增强;第四部分的标题为“机器(The Machine)”,暗指计算机的主导性地位,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二战之后七十年来所发生的事情。虽然吉尔·莱波雷认为自己写的是一部政治性历史,但是,这本书中也同样蕴含了她对于文化、生物以及科技的深刻理解。

在描述19世纪早期到中期的历史时,吉尔·莱波雷指出了美国的矛盾之处。当时,美国正变得越来越民主,对消费者也越来越体贴入微。但是,由于美国大选所选举出的总统会阻止奴隶制的扩散,因此,美国南部拒绝接受美国大选,这致使美国一分为二。在这些矛盾当中,有一些是属于比较私人的矛盾,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扩大美国贫富差距的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其中,床垫的价格从50美元降到了5美元,这使得美国大多数家庭能够第一次买得起床垫。但是,她也指出了这一时期内更为重要的变化。她认为,民主党曾鼓励普通白人男性竞选政府职位,并欢迎来自欧洲的移民,但同时,也正是民主党在痛斥废奴主义者,并从墨西哥攫取了大片土地。

尤利西斯·格兰特(Ulysses Grant)曾将这次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战争称之为“邪恶战争(wicked war)”。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位反对者曾为此发声。此人来自伊利诺伊州中部,是“一位年轻的、身材瘦长的众议院成员”,这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污点林肯(Spotty Lincoln)”。林肯之所以会有这个绰号,是因为他曾在国会中“提出议案”,“要求知道美国人的鲜血第一次洒在美国土地上的具体位置(spot)”。在将近二十年之后,南北战争结束的时候,林肯被刺杀身亡。他去世之后,一大批纪念碑、演讲、诗歌以及画作等涌现出来,歌颂他的伟大之处。但是,最能彰显林肯伟大之处的,其实是之后的那一批截然不同的美国人,因为林肯曾彻底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在哀悼林肯的时候,吉尔·莱波雷写道:

“美国人一直不愿去沉痛地、广泛地思考几个世纪以来的惨痛遭遇与损失。没有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切,也没有任何修正案去解决这一切。这些伤痛发生在数百万的男性、女性、儿童、被窃者、被拷住的人、被猎杀的人、被鞭打的人、被烙铁折磨的人、被强奸的人、被饿死的人,以及被埋葬在不知名墓地中的人身上。没有一位总统去他们的墓地那里悼念他们,去发表葛底斯堡演讲;没有任何委员会为他们建立纪念碑。而林肯去世之后,好像有数以百万的人涌入他的墓地,挤进无法容纳下如此庞大数量的墓地当中。”

150多年以来,黑人美国人及其同盟们一直在努力挣扎,试图创建一个能够反思悲惨历史、实现自身承诺的社会。

在整本书中,吉尔·莱波雷描写了那些拥有权力以及没有权力的美国人,是如何利用新出现的媒体形式,来实现平等的理想,或者是背叛这个理想。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于19世纪40年代成为了一位自由人,后在90年代去世。在这期间里,他曾多次坐在摄像头前面,以至于他成为了“19世纪美国拍照最多的男性”。他知道,黑人的肖像照片能够展现出他们真实的样子,能够向外界展现他们希望被外界看到的样子,从而能够反击那些传播甚广的种族主义漫画。在罗斯福入主白宫之后,广播遍布千家万户,在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曾巧妙地运用了广播讲话的艺术形式。尽管我们都知道,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有助于塑造以及维持他的人气,但是,莱波雷强调道,是罗斯福的充分准备才让炉边谈话如此地卓有成效。罗斯福能记住他在广播中所说的一切话语,而且蔑视当时那个时代中大多数播音员的煽情风格。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但是,在写到网络时代时,吉尔·莱波雷对于通讯科技的迷恋便转而变成了鄙视。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是《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的创始人,是个人电脑的引领者。他认为,这种充满魔力的机器的普遍应用,将有助于自由梦想的实现。“一种亲近的、私人的权力领域正在形成当中,” 布兰德说道,“个人所拥有的权力能够让他自己去接受教育、让他去寻找自己的灵感、去塑造自己的环境、去与任何对此感兴趣的人分享他的冒险经历。”然而,和其他敏锐的历史学家一样,莱波雷知道,科技本身并不能独自推翻有权者的制度设计。罗斯福新政曾经禁止大型媒体公司将潜在竞争者挤出市场,但在20世纪90年代,纽特·金瑞奇(Newt Gingrich)曾大力进行游说,并成功地通过了《电信法案》(Telecommunications Act),废弃了这一禁令。彼得·蒂尔(Peter Thiel)曾与他人共同创建了PayPal,并希望Paypal能够“将世界公民从政府管理的货币中解放出来”,但他另一方面也非常支持特朗普。如今,一些硅谷的十亿富翁已经同诸如彼得·蒂尔的右翼人士联合了起来。

吉尔·莱波雷主要探讨了科技对于美国理想所产生的影响,却没有过多地描写政治宗教性的不同种类,例如平等主义或者是其他主义等等。她在书中提到了废奴主义者的传教热情。她还认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巴里·戈德华特(Phyllis Schlafly)是现代基督教右派中更为高效的组织者,这一描述十分精准。但是,莱波雷却对社会福音派有所掩饰。社会福音派曾激励过许多活动家和政治家,而正是这些人物,才使得20世纪初期成为了改革突破的时期。这些人物中包括支持美国禁酒的新教徒,他们成功地让酿酒业这个分布最为广泛的消费品行业在美国被禁了10多年。美国这片土地上充斥着许多信仰,而神究竟想让美国人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是政策和权力争论的核心。有些世俗历史学家可能希望这不是真的,但是,即便是这些人也应该意识到,我们必须要去关注这个问题。

在这本书的开头,吉尔·莱波雷并没有对他人进行说教。但是,在这本书的结尾处,在讨论到当下那波诡云谲的残酷政治时,她也不可避免地做出了呆板的判断。她认为,911让许多美国人变得非常疯狂,而且在目光所及之处,这种状况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亚历克斯·琼斯(Alex Jones)曾指责是美国联邦政府使得双子塔倒塌被毁,这让他获得了大量听众,甚至让他成为了广受欢迎的阴谋论方面的领军人物。其他的阴谋论还包括认为奥巴马出生在非洲,认为奥巴马的医疗计划将会造成“死亡小组(death panels)”。在莱波雷看来,纸质报纸的阅读量下降,智能手机无处不在,这导致“真相”只存在于那些玩手机的人的大脑里,以及她或者他更偏好的相应类型的网络社区中。特朗普曾质疑过奥巴马的出生地,也曾对琼斯的讨好奉承心满意足,这似乎证明,美国已经“在迷雾当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虽然吉尔·莱波雷的担心不无道理,但在哀叹美国的长篇大论当中,她也忽视了一些关键性的细节,包括过去的以及当下的东西,而这些细节可能让这些哀叹显得没那么必要。自特朗普当选总统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订阅量大幅增加,反对特朗普的人数超过了倾慕他的人数。当然,在今年11月,到底哪方的人会出现在投票箱前,这仍然是一个问题。某场选举或某届政府“几乎将整个国家一分为二”,数百万的人民对在位总统所说的每一个重要声明的准确性都表示强烈质疑——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在美国历史上都并非第一次出现。19世纪60年代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比我们如今所经历的更为激烈、更加具有决定性。

莱波雷很好地描述了这些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冲突。“一个诞生于革命当中的国家,将会永远与混乱作斗争,”她总结道,“一个国家诞生在矛盾之中,在奴隶制土地上追求自由,在征服之地上追求主权,这样的国家将会永远为历史的意义而斗争。”能够深刻理解美国历史的作家,总是在努力描写美国人是如何和这些无法逃避的、对立性的力量进行搏斗的。菲利普·罗斯对于历史的敏感性能够与吉尔·莱波雷相匹敌。在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写给菲利普·罗斯的讣告中,她说道, “他(罗斯)总是想去了解美国,去了解它的美丽与残忍,去全面地看待它:高贵的理性,血腥的现实。”

《这些真相》

(翻译:尉艳华)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新共和

原标题:The Origins of America’s Enduring Divisions

最新更新时间:09/21 15:0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