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标价:模特行业的规则》 资料图
禾刀
“当我踏进模特经纪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一个充满伦理、政治、女性主义的研究困境。”阿什利·米尔斯的这句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关于模特的新大门,他们不仅有T台上的光鲜亮丽,还有舞台背后的光怪陆离。
阿什利·米尔斯曾在纽约和伦敦做过模特,如今她以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波士顿大学副教授的身份重新审视模特这个行业。
阿什利·米尔斯所著的《美丽的标价:模特行业的规则》,并不是一本关于模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传记,而是一部深入探讨模特行业规则的社会学作品,也成了我们窥视时尚行业隐秘的最佳途径。
本书中,她以社会学视角,对男模、女模、经纪人、客户、摄影师、造型师等角色进行访谈,展现了魅力产业背后的政治与经济关联。在阿什利看来,T台光鲜的背后,是外形与美丽、T台与商业、女模与男模之间的矛盾对立——某种意义上,T台就像是社会的一块调色板,模特的遭遇,本质上是社会的集中投射。
美丽与丑陋之间的模特标准
19世纪末,在巴黎打拼的英国裁缝查尔斯·沃斯突然脑洞大开,试着让女职员、后来的夫人玛丽·弗内穿上他设计的服装在沙龙里来回走动,结果不仅这些服装在巴黎女子中引起轰动,模特也因此诞生,还开创了新的时尚潮流。
今天,模特现象早已深入人心,也赢来无数人艳羡的目光,但鲜有人知道,模特外形与大众化审美之间并没有等号。一些红得发紫的超模,若以大众审美标准度之,除了感觉身材更加匀称外,实在难言漂亮。
那么,模特选拔到底有没有标准呢?有,也没有。
模特是碗青春饭。在业内,一个年仅22岁的模特很可能被视为“放酸了的牛奶”。1985年出生的阿什利·米尔斯在20岁出头的时候和两个16岁的女孩一起面试一个身体乳广告。最后选角导演告诉她可以走了,其他两个人进入下一轮面试。非常简单,相比16岁的小姑娘,20岁出头的阿什莉已经太“老”了。
谁也无法用一句可操作性的规范来概括模特选拔的标准。几乎每位经纪人、客户、摄影师,每场T台秀,对模特的选择标准都不一样。久经T台生涯的阿什利也只是觉得模特普遍“处于美丽与丑陋之间”。如果不是早就被捧红,鲜有模特能够成为各种秀场的常胜将军。
阿什利指出,“在这条深藏不露的文化生产流水线上,好看不是唯一的标准,合适的外形才是时尚的起源”。隐约中,这又像一条悖论,即作为时尚展示的活动“衣架”,一方面媒体和商业希望模特外表具备鲜明的骨架特征,最大限度展示时尚内涵;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模特具备太过出色的大众审美容貌,至而掠走时尚风头。简单点说,尽可能彰显4个字,即“人靠衣装”。
大众审美难免过俗,但偏离大众审美太远,模特界对外形绞尽脑汁的追求,极可能因为一味标新立异、剑走偏锋而堕入畸形审美陷阱,比如“瘦是王道”的审美规律。
T台上的模特是前卫的,她们“不是商业上的漂亮,而是一种背离了传统吸引力标准的外形代码”。大众流行的漂亮服装,在她们身上早就被斥为一种“俗”。阿什利称“前卫是一种不明确的特质”,为“挑战艺术革新的极限”而诞生。
T台虽然是商业的前奏与引领,但T台并不受制于商业。全球知名的米兰、巴黎、伦敦时装均“轻商业而重视创意和艺术”“为了时尚而时尚”“许多走秀款的设计并不实用,或者说并不适穿,也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在历史上,那些在服装沙龙中亮相的最引人注目的展示品从未投入生产,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引起公众注意,提高高级定制的声望”。
男权社会的审美习惯决定了T台的潮流
半个多世纪前,T台上还是白人女性的天下。后来有了男模,再后来又有了黑人等其他有色人种。从市场角度看,这似乎是满足各种不同审美受众需求。对此,阿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模特(有色人种)主要在照片拍摄和走秀中被用来诠释‘异域’主题,选择他们是为了增加‘对于当时流行思想的额外颤动’”。
20世纪上半叶,两次横扫全球的世界大战落下帷幕后,战场上硝烟散尽,而女权与黑人权利的斗争却进入白热化。尤其是作为世界头号大国的美国面临女权和黑人权利两大运动。女权运动以著名女权运动家贝蒂·弗里丹登为代表,她推出的《女性的奥秘》唤醒了广大美国女性;黑人权利运动则是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
在两大权利运动的不断催化下,敏感而又前卫的T台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成为彰显政治平等的舞台。男性与黑人等有色人种的登台,表面看丰富了T台内涵,实则成为社会“政治审美”的一个花瓶。因为直到今天,“我们所谈论的所有高端时尚都是崇尚白种人的”。
T台只是生活的一种折射,或者说T台表面的光鲜掩盖了社会现实的真实面目。据调查,时下美国黑人主妇穿衣花费一年共220亿美元,而“全美的服装销售额达到1810亿美元,黑人市场仅占其中的13%”。
是黑人妇女不爱美?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黑人主妇的购买力较差似乎有多方面因素,但如同那个给光脚丫的原住民卖鞋的故事,市场是可以培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在以白人妇女为中心的时尚界,黑人妇女的审美不太可能得到充分展示。许多黑人甚至渴望淡化自己的肤色。
如果说有色人种遭遇T台的不平等还算隐性的话,那么“女尊男卑”现象则显得赤裸裸。首先是收入问题,“女性的收入要比男性高出25%到75%”;其次是对男模更为苛刻。同样是为了延长T台寿命,在年龄和三围上撒谎者屡见不鲜。尽管求证并不难,但只要供需双方“对上眼”,对需求方而言,谎言并不是特别重要。然而,同样是撒谎,女性不仅比男性多,似乎也更容易令人接受;还有,女性超模比比皆是,男超模则要少得多。女模离开T台后还可以从事大量与时尚有关的工作,甚至是转战娱乐圈,男模则要难得多。
可以肯定的是,“女尊男卑”现象不是因为女性地位比男性高。实际上,决定这种地位的是T台下的受众主体,即男性,正所谓“花为悦已者容”。或者说,正是男权社会的审美习惯,才决定了T台的潮流。
T台本质上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仅照出模特行业的各种潜规则,还照出了T台下面的人间百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