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叶怡兰:学会留白与呼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叶怡兰:学会留白与呼吸

由于急着完成“此生必去的国度”,难免忽略路途上的动人好风景。念及此,一直在路上的旅行、美食、生活作家叶怡兰开始放慢脚步。

知名旅行、美食、生活作家叶怡兰。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生活周刊记者 唐骋华

叶怡兰,生长于台南,工作在台北,满世界跑,为知名旅行、美食、生活作家。她的人生座右铭“以享乐为职业”,更令诸多粉丝羡慕嫉妒。不过,旁人可能很少注意,旅行了那么多年,叶怡兰的心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幸福是动词,当下就要实践

如果一个人旅行二十多年,能跑多少国家?叶怡兰数过,大约四十个。至于到过的城市,更是数以百计。看上去很可观的数据,换个角度,感受就不大一样了。据叶怡兰估算,即便像自己那样持续不断地远行,时至今日,也不过涉足了全世界17.7%的地方。

“世界真是大啊!”她感叹。当然,她老早就知道世界很大。只不过面对真相的态度随年龄和阅历而变化。

年少时叶怡兰许下宏愿,想看尽世界、走遍世界。有很多年,她的节奏是不断探访新国度、新城市,尝试新旅馆、新餐厅。“最好每一次踏足都是全新的,绝不重复。”体现到文字里,她是个不知疲倦的旅者。可能今天还在日本享受温泉旅馆,明天就跑到香港找甜品。

有读者问她:累不累?她答:“人生得意须尽欢。我心甘情愿,全意全念全力奔赴拥抱,执着无悔。”

就这样一年接一年旅行,她却渐渐发现,人还是会累的。“其实我那是对体验、对完美的过度贪婪。追求得太急切,怎么能不累呢?”更遗憾的是,由于急着完成“此生必去的国度”,难免忽略路途上的动人好风景。念及此,叶怡兰开始放慢脚步,用她的话说,叫做“学会留白与呼吸”。意谓,没有非去不可的地方,没有非吃不可的餐厅,没有非住不可的旅馆……

有关旅馆态度的改变,恐怕最关键。叶怡兰的“旅馆旅行”是出了名的,疯狂时,曾把Amanresorts散布于全球的酒店住了个遍。她形容那时的心态好比累积战利品,“拼了老命一天换一家”。后来她尝试到旅馆“隐居”,在里面读书、听音乐,一宅好几天。她惊喜地发现,每一家旅馆独有的情味,因缓慢而得以领会。

 

“尤其有些地方,有缘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再访,竟一回回生出些许彷佛相契相依的归属感情,于是竟也越来越珍惜着、牵念着,期待下次能再会。”

如今,即便是带有工作性质的旅行,叶怡兰也时刻自我提醒:“抛开执念、拉长节奏,从容自在而走。”如条件允许,她还会租住短期度假式公寓,买菜做菜,如当地人那般生活。“慢旅行,才能真正懂得、真正玩出,独属于自己的旅途中的真正喜乐和滋味。”

往深里想,往内里看,往慢里走

追溯起来,“慢”应该是浸透到叶怡兰骨子里的。她出生于台南,一座“小而老”的城市。从小长到大,生活节奏都是慢悠悠的。

“台南是全台湾最早发展、也是最早富庶之地。悠长悠久、人文荟萃的历史,使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与余裕。”叶怡兰说,无论时代如何转换,台南人总有一种“安步当车的自在徐缓”。他们不太爱改变,对新事物有着发乎本能的戒心和审慎。由此,传统得以保留和承继。人们的生活也是专注和精细的,注重生活中的大节小节。

这尤其体现在饮食上。台南人堪称“食不厌精”的典范,当地老字号非常多,几乎每一类小吃背后都有擅做此道的老牌子。对叶怡兰有深重意义的,则首推喜饼店“旧永瑞珍”。照台南习俗,文定(订婚)之日男方要做喜饼馈赠女方亲友,而从叶怡兰的外祖母起,已连续三代指定旧永瑞珍的喜饼。

代代相传既牢固了情谊,也奠定了人们的饮食原则。“台南人对饮食有见地、有主张,食物就该这么吃才是美味,茶该这么那么喝才喝得出回甘余韵。”

叶怡兰笑言并非贵族出身,也没有家厨渊源、家传食方,却写了大量有关美食的文字,以“享乐”著称,追根溯源,就在于“台南饮食的教导与启发”。简单,新鲜,原味。她用这三个词概括台南饮食的特点。具体而言,食材要现取,烹调讲求点到即止,“清清白白自然恬淡,才是真滋味。”

这奠定了叶怡兰奉行至今的美食主张。“东西不是新或贵就美就好,有时含蓄内敛朴实深厚才有味道。”

人世间的道理其实是相通的。“待人处事看世看物,也要往深里想,往内里看,往慢里走。时时留他空间留他余地,往往见到另一番天地风景。”这是叶怡兰最真切的体悟。她说人到了一定年纪,不再似年少时那般轻狂,转而崇尚简约与自然。

既有所感触,她便写出了《好日·好旅行》。书中共收录三十三篇文字,分旅行、旅事、饮食、生活四部分,涵盖旅行、饮食、设计与生活之哲学、态度、观察、方法、诀窍……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你的世界长什么样?无关奢华,只在感受。

对话Dialogue:

日日好日,次次好旅行

Q:很多人害怕身处语言不通的异地,不过我觉得你蛮享受由此带来的新鲜感的。

A:是的。我始终相信,无形的心灵与意志,有时比有形的语言,更能够跨越国界的隔阂与藩篱。因而自始至终,我也不曾真正把语言当作旅行的必备技术,不曾把语言的问题当作旅行的障碍。

讲中文、英文不通,比手划脚也成,纸画笔谈也成。一个眼神的交换、一抹微笑的传递,以及开放的心胸、灵活的头脑、敏锐的觉知、善意的容谅、随遇而安的态度、无入而不自得的乐观襟怀——我觉得,异国异地里,这种种、每一样,都往往比语言来得更必要、更好用。

Q:你也喜欢一个人旅行?

A:是的,我去一个城市游走,通常以饮食和家居杂货为主,最多逛逛博物馆、美术馆、知名旅馆,再走走几个人文街区。至于名胜景点、名牌店、Shopping Mall皆过门而不入。这样的行程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吧!而且在我看来,不管是在平常还是旅行中,除非遇上真正深心相契的同伴,否则,独处才是一种比较舒坦的状态。

Q:但以中国的人情关系说,选择一个人上路,似乎总有些对不起家人、朋友的意思。有什么好的建议,让大家放下包袱,痛痛快快地一个人去旅行?

A:我想可以约定好,大多时候仍旧一起旅行,但也许偶有一两回可以各自出发,各自选择喜爱的地点与方式,享受单独与自己相处的不同滋味。甚至即使是一同出游,也可以找一两天,白天各自走,晚上才相约一起共进晚餐,互相分享一日所见所得所感,更增情趣。

Q:旅行中会带什么样的书?

A:不带晦涩难懂的书。对我来说,平常读不下的书,带出门旅行一样不可能消化。但太过轻盈浅薄也万万不可,同样是平时就不爱,旅行中读来更觉甜腻无味。旅行中,我喜欢安静但耐读有味的小说。故事清淡有空间、文字细腻但呈现丰富的“细节”:环境、物件、氛围、知识、时代面貌或背景。更进一步,在表象文字底下,涵藏着隐隐然没说出的意念、情思、隐喻、哲学,甚至想传达的理念与针砭,让人得细细思索咀嚼;还能为旅程额外多渲染上些许奇妙的不同的颜色与气味。

Q:旅行、写作、经营网上杂货铺、编杂志……有这众多身份,你如何保持平衡?

A:多重身分多种工作,确实多年来始终是以庞大的工作量、紧凑的步调,以及高度理性思考、协调与自我管理能力来换取。至于平衡之道,其一是在家工作。除非必要尽量不外出、不参与任何无谓的活动,让自己处在一个极度安静而专注的环境中,保持心绪静定不混乱不旁骛,以能随时以最高效率状态工作。

其次,则是一年年逐步在取与舍间琢磨,慢慢摆脱个性上什么都想做做看、试试看、挑战看看的贪婪,不再把自己与生活塞得满满。最重要的是,在工作空当中仍旧寻出时间好好为自己泡茶、做饭。这是高压与忙碌节奏中的呼吸与留白出口。

本文节选于《生活周刊》1559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叶怡兰:学会留白与呼吸

由于急着完成“此生必去的国度”,难免忽略路途上的动人好风景。念及此,一直在路上的旅行、美食、生活作家叶怡兰开始放慢脚步。

知名旅行、美食、生活作家叶怡兰。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生活周刊记者 唐骋华

叶怡兰,生长于台南,工作在台北,满世界跑,为知名旅行、美食、生活作家。她的人生座右铭“以享乐为职业”,更令诸多粉丝羡慕嫉妒。不过,旁人可能很少注意,旅行了那么多年,叶怡兰的心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幸福是动词,当下就要实践

如果一个人旅行二十多年,能跑多少国家?叶怡兰数过,大约四十个。至于到过的城市,更是数以百计。看上去很可观的数据,换个角度,感受就不大一样了。据叶怡兰估算,即便像自己那样持续不断地远行,时至今日,也不过涉足了全世界17.7%的地方。

“世界真是大啊!”她感叹。当然,她老早就知道世界很大。只不过面对真相的态度随年龄和阅历而变化。

年少时叶怡兰许下宏愿,想看尽世界、走遍世界。有很多年,她的节奏是不断探访新国度、新城市,尝试新旅馆、新餐厅。“最好每一次踏足都是全新的,绝不重复。”体现到文字里,她是个不知疲倦的旅者。可能今天还在日本享受温泉旅馆,明天就跑到香港找甜品。

有读者问她:累不累?她答:“人生得意须尽欢。我心甘情愿,全意全念全力奔赴拥抱,执着无悔。”

就这样一年接一年旅行,她却渐渐发现,人还是会累的。“其实我那是对体验、对完美的过度贪婪。追求得太急切,怎么能不累呢?”更遗憾的是,由于急着完成“此生必去的国度”,难免忽略路途上的动人好风景。念及此,叶怡兰开始放慢脚步,用她的话说,叫做“学会留白与呼吸”。意谓,没有非去不可的地方,没有非吃不可的餐厅,没有非住不可的旅馆……

有关旅馆态度的改变,恐怕最关键。叶怡兰的“旅馆旅行”是出了名的,疯狂时,曾把Amanresorts散布于全球的酒店住了个遍。她形容那时的心态好比累积战利品,“拼了老命一天换一家”。后来她尝试到旅馆“隐居”,在里面读书、听音乐,一宅好几天。她惊喜地发现,每一家旅馆独有的情味,因缓慢而得以领会。

 

“尤其有些地方,有缘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再访,竟一回回生出些许彷佛相契相依的归属感情,于是竟也越来越珍惜着、牵念着,期待下次能再会。”

如今,即便是带有工作性质的旅行,叶怡兰也时刻自我提醒:“抛开执念、拉长节奏,从容自在而走。”如条件允许,她还会租住短期度假式公寓,买菜做菜,如当地人那般生活。“慢旅行,才能真正懂得、真正玩出,独属于自己的旅途中的真正喜乐和滋味。”

往深里想,往内里看,往慢里走

追溯起来,“慢”应该是浸透到叶怡兰骨子里的。她出生于台南,一座“小而老”的城市。从小长到大,生活节奏都是慢悠悠的。

“台南是全台湾最早发展、也是最早富庶之地。悠长悠久、人文荟萃的历史,使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与余裕。”叶怡兰说,无论时代如何转换,台南人总有一种“安步当车的自在徐缓”。他们不太爱改变,对新事物有着发乎本能的戒心和审慎。由此,传统得以保留和承继。人们的生活也是专注和精细的,注重生活中的大节小节。

这尤其体现在饮食上。台南人堪称“食不厌精”的典范,当地老字号非常多,几乎每一类小吃背后都有擅做此道的老牌子。对叶怡兰有深重意义的,则首推喜饼店“旧永瑞珍”。照台南习俗,文定(订婚)之日男方要做喜饼馈赠女方亲友,而从叶怡兰的外祖母起,已连续三代指定旧永瑞珍的喜饼。

代代相传既牢固了情谊,也奠定了人们的饮食原则。“台南人对饮食有见地、有主张,食物就该这么吃才是美味,茶该这么那么喝才喝得出回甘余韵。”

叶怡兰笑言并非贵族出身,也没有家厨渊源、家传食方,却写了大量有关美食的文字,以“享乐”著称,追根溯源,就在于“台南饮食的教导与启发”。简单,新鲜,原味。她用这三个词概括台南饮食的特点。具体而言,食材要现取,烹调讲求点到即止,“清清白白自然恬淡,才是真滋味。”

这奠定了叶怡兰奉行至今的美食主张。“东西不是新或贵就美就好,有时含蓄内敛朴实深厚才有味道。”

人世间的道理其实是相通的。“待人处事看世看物,也要往深里想,往内里看,往慢里走。时时留他空间留他余地,往往见到另一番天地风景。”这是叶怡兰最真切的体悟。她说人到了一定年纪,不再似年少时那般轻狂,转而崇尚简约与自然。

既有所感触,她便写出了《好日·好旅行》。书中共收录三十三篇文字,分旅行、旅事、饮食、生活四部分,涵盖旅行、饮食、设计与生活之哲学、态度、观察、方法、诀窍……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你的世界长什么样?无关奢华,只在感受。

对话Dialogue:

日日好日,次次好旅行

Q:很多人害怕身处语言不通的异地,不过我觉得你蛮享受由此带来的新鲜感的。

A:是的。我始终相信,无形的心灵与意志,有时比有形的语言,更能够跨越国界的隔阂与藩篱。因而自始至终,我也不曾真正把语言当作旅行的必备技术,不曾把语言的问题当作旅行的障碍。

讲中文、英文不通,比手划脚也成,纸画笔谈也成。一个眼神的交换、一抹微笑的传递,以及开放的心胸、灵活的头脑、敏锐的觉知、善意的容谅、随遇而安的态度、无入而不自得的乐观襟怀——我觉得,异国异地里,这种种、每一样,都往往比语言来得更必要、更好用。

Q:你也喜欢一个人旅行?

A:是的,我去一个城市游走,通常以饮食和家居杂货为主,最多逛逛博物馆、美术馆、知名旅馆,再走走几个人文街区。至于名胜景点、名牌店、Shopping Mall皆过门而不入。这样的行程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吧!而且在我看来,不管是在平常还是旅行中,除非遇上真正深心相契的同伴,否则,独处才是一种比较舒坦的状态。

Q:但以中国的人情关系说,选择一个人上路,似乎总有些对不起家人、朋友的意思。有什么好的建议,让大家放下包袱,痛痛快快地一个人去旅行?

A:我想可以约定好,大多时候仍旧一起旅行,但也许偶有一两回可以各自出发,各自选择喜爱的地点与方式,享受单独与自己相处的不同滋味。甚至即使是一同出游,也可以找一两天,白天各自走,晚上才相约一起共进晚餐,互相分享一日所见所得所感,更增情趣。

Q:旅行中会带什么样的书?

A:不带晦涩难懂的书。对我来说,平常读不下的书,带出门旅行一样不可能消化。但太过轻盈浅薄也万万不可,同样是平时就不爱,旅行中读来更觉甜腻无味。旅行中,我喜欢安静但耐读有味的小说。故事清淡有空间、文字细腻但呈现丰富的“细节”:环境、物件、氛围、知识、时代面貌或背景。更进一步,在表象文字底下,涵藏着隐隐然没说出的意念、情思、隐喻、哲学,甚至想传达的理念与针砭,让人得细细思索咀嚼;还能为旅程额外多渲染上些许奇妙的不同的颜色与气味。

Q:旅行、写作、经营网上杂货铺、编杂志……有这众多身份,你如何保持平衡?

A:多重身分多种工作,确实多年来始终是以庞大的工作量、紧凑的步调,以及高度理性思考、协调与自我管理能力来换取。至于平衡之道,其一是在家工作。除非必要尽量不外出、不参与任何无谓的活动,让自己处在一个极度安静而专注的环境中,保持心绪静定不混乱不旁骛,以能随时以最高效率状态工作。

其次,则是一年年逐步在取与舍间琢磨,慢慢摆脱个性上什么都想做做看、试试看、挑战看看的贪婪,不再把自己与生活塞得满满。最重要的是,在工作空当中仍旧寻出时间好好为自己泡茶、做饭。这是高压与忙碌节奏中的呼吸与留白出口。

本文节选于《生活周刊》1559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