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南方
编辑 | 赵文
2018年的9月,中国商界被两个张勇先后刷屏。9月10日马云宣布一年后的阿里巴巴20周年之际,要卸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担子,届时由现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逍遥子)接任。再是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盘中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港元(约879亿人民币),成为国内最大的餐饮类上市企业,创始人张勇身价近600亿人民币。
与逍遥子张勇的IT精英风范不同,海底捞的张勇要显得淳朴敦厚许多,明显带着草根背景的烟火气。甚至在两年前,海底捞的全资子公司颐海国际上市,张勇第一次在港交所敲锣的时候,也并未吸引如此多的媒体目光。
事实上,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和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一样,都是如今最为知名的寒门逆袭成功的范本。同样出身普通,同样白手起家,同样干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从1994年到2018年,这24年中,海底捞从寻常街头一锅热腾腾的火锅成长为搅动资本市场的头牌中式餐饮企业,张勇功不可没。
1972年出生在四川简阳的张勇从小生活环境并不富裕,童年时恰逢物资匮乏期,他印象最深的回忆几乎都与之相关,因此张勇确信“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改变命运”。张勇年少时并不爱读书,初中毕业之后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简阳一所包分配的技校学电焊。不过在技校,他结识了人生的好朋友,也是他后来的创业伙伴——施永宏。
1988年,技校毕业后的张勇进入四川拖拉机厂当电焊工,一干就是6年。改革开放的浪潮涌动,不少人辞去铁饭碗“下海”经商,骨子里爱折腾的张勇并不满足于于现状,眼看同院的阿婆仅靠卖烧鹅就成了万元户时,张勇彻底坐不住了,开始寻找做生意的机会,他倒腾过违法的“博彩机”,结果钱被人骗去了,生意不疾而终。之后倒卖过汽油,也失败了。
两次赚快钱失败的经历,让张勇意识到,“我这样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没有背景,还不认命的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别怕辛苦,别怕伺候别人。”于是在工作之余,张勇开始做起了小火锅的生意,这介于麻辣烫和火锅,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串串香。张勇的小火锅生意不错,还带火了整个简阳,但接下来,张勇有点三心二意了,把店关了然后专心地谈了半年恋爱,之后他想要办一个真正的火锅店。
1994年3月20日,张勇跟女友舒萍,以及施永宏及其女友李海燕,四个人凑齐8000块,打了四张火锅桌,开起了火锅店——海底捞的第一家店。而这四张火锅桌子,一共花了1300元,成为了海底捞早期最大的固定资产支出。
四个人都不是做餐饮出身,海底捞的口味自然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回忆起当年,张勇坦言,“那时我连炒料都不会,只好买本书……边炒边学,做出来的火锅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赔笑脸。”
这也算歪打正着,因为火锅相对于其他餐饮,品质的差别不大,因此服务就特别容易成为竞争中的差异性手段:比如下雨天顾客鞋子脏了,店员帮忙将鞋子擦干净;顾客喝酒喝得胃不舒服,张勇就熬锅小米粥;顾客说辣椒酱好吃,就给带上几瓶。这样的服务,也让海底捞逐渐在简阳做出了名气,也招揽了不少回头客。
1999年,海底捞开始走出简阳,第一站选在了有合作伙伴的西安,但事与愿违,开始几个月接连亏损,危急关头,张勇果断要求合伙人撤资,委托他派过去的得力助手杨利娟全权负责,重拾海底捞的核心理念——服务高于一切!短短两个月内,西安海底捞店居然奇迹般地扭亏为盈。
张勇的想法和做法都比较开明,“火锅外卖”就是这种开明制度下的产物。2003年的“非典”对餐饮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海底捞也未能幸免,营业额直线下降,往日宾客满座的火锅店变得冷冷清清。身为西安店经理的杨利娟认为,如果客人不愿进店就餐,那可以给客人送上门去,她马上就在报纸上发布了一条关于海底捞火锅外卖的消息。送火锅上门,这很新鲜,海底捞的订餐电话立刻响个不停。
为了送货方便,海底捞还将传统的煤气罐更换为轻便的电磁炉,前一天送餐,第二天再去取回电磁炉。这件事当时还被《焦点访谈》栏目作为餐饮业在“非典”时期的重大创新进行了专题报道。
当然,最让张勇和海底捞从公众视野中真正一跃而出的,并不是出色的服务和创新,而是张勇一套“人性化管理”的概念,再加上2011年人民大学教授黄铁鹰主笔的《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真正的把海底捞和张勇塑造成了现代企业的别类。
海底捞几乎在一夜成为企业营销的典范,它的服务已经成了“极致服务”、“变态服务”的代名词。小米创始人雷军,不仅要求高管体验海底捞,还要在服务上向海底捞学习。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曾把张勇邀请过去讲课,向海底捞学习用户体验。
在张勇的管理理念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一是“员工是一个一个吸引的”。在海底捞,“抓”靠的是服务,“吸引”靠的是家文化式的管理。海底捞在员工培训、住宿方面等非常舍得下功夫,对于员工能够放权,“家文化”成为海底捞“变态”服务的重要支撑。
张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而很坦荡地说道,“你去看一下《资本论》,就知道我是怎么剥削你们的。其实我一点都不善良,算账很清楚。我只有把账算清楚,你一个农民才可能在北京买房子。现实是残酷的,我不能天天靠理想过日子。我得打败竞争对手,我得想办法让客人来吃饭,我得赚钱!不赚钱,我死了你也死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话虽然如此,但是海底捞在员工福利的支出上依旧延续着以往的风格,这在上市招股书中也有体现:2015年海底捞员工福利支出是1.90亿,而到了2017年达到3.72亿,占收入的比重从27.3%到29.3%,占去了大部头。而正是张勇这一极端的管理理念之下,海底捞的市值和市盈率也被顺理成章地推上了一个餐饮界史无前例的新高度。
张勇对于员工,极力推崇亲情化激励方式,但对曾与自己并肩战斗的合伙人,张勇则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当初四个人合伙,每个各占25%的股份,但他很早就让自己的太太回家休息了,2004年再次劝退了联合创始人施永宏的妻子李海燕。2007年,海底捞的生意正快速起飞的时候,张勇让跟自己平起平坐的股东、最忠诚的死党、20多年的朋友施永宏也下岗了,还以原始股的价钱从施永宏夫妇手中买回18%的股份,成为海底捞的绝对控股股东。
当年那次被动的股权转让,至今让施永宏“如鲠在喉”,北大光华学院的教授黄铁鹰在写《海底捞你学不会》之时曾采访施永宏,问他怎么会同意张勇这种“强盗似的豪夺”?施永宏回答说:“不同意能怎么办,一直是他说了算。”
关于这次海底捞股权争夺的故事,网络上还盛行一种说法,大意是说:海底捞创办不久后的一天,张勇提出要开个会,而当时舒萍和李海燕正沉迷于打麻将,没理会张勇。本来就不喜欢打麻将的张勇,突然把麻将桌掀了。张勇把掀翻的桌子翻过来,脚踩着散了一地的麻将开始开会。张勇说:“一间正式运作的公司,必须要有经理,我决定我当经理。”施永宏等人都同意了。这个略带痞气的故事一度传播很广,不过后来又有记者采访过与施永宏熟识的人士,他否认了这个说法:“这太戏剧化了”,真相是“协商达成的”。
后来的发展证明,张勇这次不讲情面的“铁腕夺权”对于企业而言是正确的。在张勇的带领下,海底捞乘风破浪,业绩一路狂飙,另三名创始人近年也悉数回归海底捞,舒萍和施永宏担任公司执行董事,李海燕担任监事。
除了从海底捞扩展开的“火锅帝国”外,张勇在资本领域也有所动作。颐海国际是海底捞的底料供应商,张勇夫妇是颐海国际实际控制人,而颐海国际仅仅只是“海底捞系”的一个小分支。张勇一方面依托海底捞建立了一系列产业链关联公司,包括蜀海集团、优鼎优餐饮、微海咨询等,其中,优鼎优餐饮在新三板成功挂牌,蜀海也在IPO审批的进程中。另一方面,张勇夫妇还积极进军地产、娱乐、教育等领域,是多个上市公司的股东。
此前张勇曾坦言:“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如果发生,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乃至上年;第二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上市后,张勇面临的挑战不仅如此,而最直接的是,千亿市值均摊到363家餐厅的基础上,每家餐厅近3亿的市值,未来对餐厅的发展将如何布局?
盛名之下的海底捞,对于张勇来说摆在面前的不只是新的挑战,更是新的险滩。
声 明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转发推荐!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