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些人来不及告别就消失了,但天空记住他们曾经战斗的痕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些人来不及告别就消失了,但天空记住他们曾经战斗的痕迹

我们读到的历史往往都是大人物的故事,而这部纪录片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是个人生活史。

什么是历史?史书中的年月日大事件?我们读到的历史往往都是大人物的故事,而这部纪录片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是个人生活史。

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无数英雄献出了生命。今年7月,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以“志在冲天——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览为契机,对话中国抗日空军后人,制作了《天空中的记忆》这部纪录片,以期铭记这些英烈,片中简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那就是最后的一面了”

空军烈士姚元恺在战友的撮合下,与战友的妹妹结了婚,生下女儿姚蓉宾。在女儿的记忆中,他一有空就会帮她洗澡帮妈妈洗头,因为她妈妈那时候比较年轻,怕把她们的小胳膊小腿扭了。白发苍苍的姚蓉宾说:“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丈夫,一个非常好的父亲。”

▲姚蓉宾之父姚元恺及舅舅(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一个普通的早上,姚元恺用糖水鸡蛋哄好了自己生气的女儿,随后就离开了她们。而这也成了幼小的女儿姚蓉宾对自己父亲最后的记忆。而当时离世的姚元恺,仅仅29岁。

▲烈士后人姚蓉宾(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令姚蓉宾妈妈一直想不通的是,她的哥哥把自己介绍给他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战友,哥哥却一直不愿意结婚,说怕害别人做寡妇。战争年代,生死无常。

     有些人来不及告别就消失了,

     有些人却不得不学会告别。

据空军英烈梁鸿云之女梁孟霞讲述,1937年其父牺牲。后家人为躲避南京大屠杀对抗日家属的迫害,被逼逃难。梁孟霞之母逃难到江西乐平县时生下了妹妹梁遗霞,意为遗腹子。悲伤过度加之生活艰难,母亲产后50天就病故了。

▲烈士之女梁孟霞(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而外祖母自己最小的孩子与梁孟霞同岁,既要养小儿子又要照料外孙女,再加上遗腹子梁遗霞,难以兼顾,后来小妹妹只活了70天,被活活饿死了。

抗战伊始,梁孟霞就先后失去了三个亲人。

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

战争惨烈,却不能因此就放弃抵抗。正是英雄们的前赴后继才有了能够独立站起来的新中国。那么到了今天,在英烈们的家乡,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呢?

▲烈士陈瑞钿同乡(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据华侨空军名将陈瑞钿家乡人讲述,家乡人都是知道陈瑞钿的,也知道很多关于他的小故事。20世纪80年代,政府还有派人来查询有关陈瑞钿的档案,接待者正是这位老乡。

他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动人的小故事:据说陈瑞钿祖母在世的时候,他驾驶飞机回来,他的祖母就拿一把木梯爬上天台和他挥手,但因为他没有办法降落,后来盘旋了几周就飞走了。

▲台山台城烈士纪念碑(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然而在观影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在每个空军英烈的故乡都有这样的传说,主人公驾驶飞机回来却不能降落,只能盘旋几周后离开。后人们用这样的故事来纪念空军英烈,也在这样的故事中,更多有血有肉的空军故事却被消解掉了。

即使在空军英烈的家乡,也很少有人记得他们。

真正的历史是个人生活史

历史可以被原谅,却不可以被遗忘。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是“志在冲天——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览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团队参与了本次《天空中的记忆》的拍摄。导演丁澄用纪录片向我们展现了烈士后人们对“父”的印象,从点滴小事,到家国情怀,让观者重拾那段记忆。他们是如何看待历史传承?又是如何看待纪录片创作的呢?

为了解更多相关信息,我们采访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和《天空中的记忆》导演丁澄。

▲《天空中的记忆》对话丁澄、杨琪

GZDOC:广东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传统,传统的继承需要更多年轻人的接力,您觉得应该如何加强当代青年对历史的了解?

杨琪:对历史的了解大家都会了解一点,只是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在中学和大学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但历史教育有这样的问题:传播渠道多元,导致信息真伪区分困难,网络上有很多所谓的揭秘历史,但它的真实度很难甄别,要传达正确的历史观,采用新的传播方式把历史的真相告诉这些年轻人,比如这次我们选择这种纪录片的方式(去传播)。

GZDOC:在今后的历史信息传播过程中,这种与纪录片形式相结合的形式会不会发展下去?

杨琪:会的。博物馆要与现代的传播方式相结合,比如拍摄一些小视频等,我们都会尝试,只要它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文物和图片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我们还会保留,但我们会采取新的方式,文物是静态的,但我们用视频等方式传达出去,它就会不同。

GZDOC:您是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去进行影片拍摄的,您觉得这种切入角度对我们纪录片的拍摄有什么启示?

丁澄:在抗日空军战争的年代,我们的相关历史文献可以说是缺失的,所以我们现在对这段历史的讲述都是通过一种文艺的方式,导致每个人说的都是同样的历史,比如飞行员驾驶飞机在村子上飞啊。这些老人当时还是小孩,他们记得的很多历史也是听说的,所以我们要独辟蹊径,通过抗日英烈后人的生活故事来表达。这些故事是真实的一天一天经历下来的,他们走过了中国的各种历史变迁,原点就是他们父辈的浴血奋战,如果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中国今天的历史就要改写。

GZDOC:您的很多作品都是从人文视角出发的,比如《聆听澳门街》等,那么您觉得在拍摄人文视角的纪录片的时候,最应该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丁澄:我的纪录片有一些我个人的理想,但我最希望的是每个人看我的片子都有不同的理解。就像这些老人一样,他们每一个都是鲜活的,他们的故事好像就是我们身边人的故事。

纪录片反映普通人的意义在哪里,答案不是唯一的。我们为什么需要纪录片,核心意义就是想看到我自身的生活在别人身上的一个反照,或者用别人的生活反照我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需求。我认为纪录片不应该一定要表达某种东西,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有表达的,但我希望观众有不同的理解。

GZDOC:在历史类题材影片的处理上,应该怎样做才能吸引更多受众?

丁澄:这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帝王将相式的表达方式,也可以选择拍普通人。比如我拍《聆听澳门街》,通过今天的澳门观照了整个澳门五百年的发展史,从普通人的点点滴滴去反映这个世界。如果我们仅是在讨论大时代,讨论某个历史事件,那么我们就只能反映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某件事,牺牲了某些人。但历史没有中断,他的太太和子女依然要生活很多年,这才是反映了战争的凶险和壮烈。这样也可以从个人角度,让观众有切身之感。

GZDOC:这是《天空中的记忆》第一次公映,您有什么感触?

丁澄:我个人觉得挺好的,年轻人比较多。但中国还有很多纪录片需要发掘,好在我们现在的关注点从自然类走向人文类了,说明我们开始关注我们自己的生活了。我自己对纪录片还是很有信心的,对纪录片有信心其实是对中国有信心,对中国人有信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些人来不及告别就消失了,但天空记住他们曾经战斗的痕迹

我们读到的历史往往都是大人物的故事,而这部纪录片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是个人生活史。

什么是历史?史书中的年月日大事件?我们读到的历史往往都是大人物的故事,而这部纪录片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是个人生活史。

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无数英雄献出了生命。今年7月,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以“志在冲天——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览为契机,对话中国抗日空军后人,制作了《天空中的记忆》这部纪录片,以期铭记这些英烈,片中简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那就是最后的一面了”

空军烈士姚元恺在战友的撮合下,与战友的妹妹结了婚,生下女儿姚蓉宾。在女儿的记忆中,他一有空就会帮她洗澡帮妈妈洗头,因为她妈妈那时候比较年轻,怕把她们的小胳膊小腿扭了。白发苍苍的姚蓉宾说:“他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丈夫,一个非常好的父亲。”

▲姚蓉宾之父姚元恺及舅舅(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一个普通的早上,姚元恺用糖水鸡蛋哄好了自己生气的女儿,随后就离开了她们。而这也成了幼小的女儿姚蓉宾对自己父亲最后的记忆。而当时离世的姚元恺,仅仅29岁。

▲烈士后人姚蓉宾(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令姚蓉宾妈妈一直想不通的是,她的哥哥把自己介绍给他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战友,哥哥却一直不愿意结婚,说怕害别人做寡妇。战争年代,生死无常。

     有些人来不及告别就消失了,

     有些人却不得不学会告别。

据空军英烈梁鸿云之女梁孟霞讲述,1937年其父牺牲。后家人为躲避南京大屠杀对抗日家属的迫害,被逼逃难。梁孟霞之母逃难到江西乐平县时生下了妹妹梁遗霞,意为遗腹子。悲伤过度加之生活艰难,母亲产后50天就病故了。

▲烈士之女梁孟霞(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而外祖母自己最小的孩子与梁孟霞同岁,既要养小儿子又要照料外孙女,再加上遗腹子梁遗霞,难以兼顾,后来小妹妹只活了70天,被活活饿死了。

抗战伊始,梁孟霞就先后失去了三个亲人。

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

战争惨烈,却不能因此就放弃抵抗。正是英雄们的前赴后继才有了能够独立站起来的新中国。那么到了今天,在英烈们的家乡,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呢?

▲烈士陈瑞钿同乡(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据华侨空军名将陈瑞钿家乡人讲述,家乡人都是知道陈瑞钿的,也知道很多关于他的小故事。20世纪80年代,政府还有派人来查询有关陈瑞钿的档案,接待者正是这位老乡。

他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动人的小故事:据说陈瑞钿祖母在世的时候,他驾驶飞机回来,他的祖母就拿一把木梯爬上天台和他挥手,但因为他没有办法降落,后来盘旋了几周就飞走了。

▲台山台城烈士纪念碑(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然而在观影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在每个空军英烈的故乡都有这样的传说,主人公驾驶飞机回来却不能降落,只能盘旋几周后离开。后人们用这样的故事来纪念空军英烈,也在这样的故事中,更多有血有肉的空军故事却被消解掉了。

即使在空军英烈的家乡,也很少有人记得他们。

真正的历史是个人生活史

历史可以被原谅,却不可以被遗忘。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是“志在冲天——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览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团队参与了本次《天空中的记忆》的拍摄。导演丁澄用纪录片向我们展现了烈士后人们对“父”的印象,从点滴小事,到家国情怀,让观者重拾那段记忆。他们是如何看待历史传承?又是如何看待纪录片创作的呢?

为了解更多相关信息,我们采访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和《天空中的记忆》导演丁澄。

▲《天空中的记忆》对话丁澄、杨琪

GZDOC:广东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传统,传统的继承需要更多年轻人的接力,您觉得应该如何加强当代青年对历史的了解?

杨琪:对历史的了解大家都会了解一点,只是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在中学和大学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但历史教育有这样的问题:传播渠道多元,导致信息真伪区分困难,网络上有很多所谓的揭秘历史,但它的真实度很难甄别,要传达正确的历史观,采用新的传播方式把历史的真相告诉这些年轻人,比如这次我们选择这种纪录片的方式(去传播)。

GZDOC:在今后的历史信息传播过程中,这种与纪录片形式相结合的形式会不会发展下去?

杨琪:会的。博物馆要与现代的传播方式相结合,比如拍摄一些小视频等,我们都会尝试,只要它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文物和图片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我们还会保留,但我们会采取新的方式,文物是静态的,但我们用视频等方式传达出去,它就会不同。

GZDOC:您是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去进行影片拍摄的,您觉得这种切入角度对我们纪录片的拍摄有什么启示?

丁澄:在抗日空军战争的年代,我们的相关历史文献可以说是缺失的,所以我们现在对这段历史的讲述都是通过一种文艺的方式,导致每个人说的都是同样的历史,比如飞行员驾驶飞机在村子上飞啊。这些老人当时还是小孩,他们记得的很多历史也是听说的,所以我们要独辟蹊径,通过抗日英烈后人的生活故事来表达。这些故事是真实的一天一天经历下来的,他们走过了中国的各种历史变迁,原点就是他们父辈的浴血奋战,如果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中国今天的历史就要改写。

GZDOC:您的很多作品都是从人文视角出发的,比如《聆听澳门街》等,那么您觉得在拍摄人文视角的纪录片的时候,最应该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丁澄:我的纪录片有一些我个人的理想,但我最希望的是每个人看我的片子都有不同的理解。就像这些老人一样,他们每一个都是鲜活的,他们的故事好像就是我们身边人的故事。

纪录片反映普通人的意义在哪里,答案不是唯一的。我们为什么需要纪录片,核心意义就是想看到我自身的生活在别人身上的一个反照,或者用别人的生活反照我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需求。我认为纪录片不应该一定要表达某种东西,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有表达的,但我希望观众有不同的理解。

GZDOC:在历史类题材影片的处理上,应该怎样做才能吸引更多受众?

丁澄:这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帝王将相式的表达方式,也可以选择拍普通人。比如我拍《聆听澳门街》,通过今天的澳门观照了整个澳门五百年的发展史,从普通人的点点滴滴去反映这个世界。如果我们仅是在讨论大时代,讨论某个历史事件,那么我们就只能反映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某件事,牺牲了某些人。但历史没有中断,他的太太和子女依然要生活很多年,这才是反映了战争的凶险和壮烈。这样也可以从个人角度,让观众有切身之感。

GZDOC:这是《天空中的记忆》第一次公映,您有什么感触?

丁澄:我个人觉得挺好的,年轻人比较多。但中国还有很多纪录片需要发掘,好在我们现在的关注点从自然类走向人文类了,说明我们开始关注我们自己的生活了。我自己对纪录片还是很有信心的,对纪录片有信心其实是对中国有信心,对中国人有信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