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玫瑰少年之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玫瑰少年之死

一个不幸身亡的少年,一位献身于人权保障的平凡母亲,催生了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法》,台湾玫瑰少年的悲剧也才最终画上了句点。

①纪录片《不一样又怎样》。

②纪录片《不一样又怎样》。叶妈妈的努力鼓励着很多面临着同样问题的人。

③幼年叶永志和妈妈陈汝君。

作者:俞飞

在人们对于性别特质、性别认知越来越多元化的当下,很难想象还有许多人,曾经,甚至正在因此而受到霸凌。

18年前,台湾屏东15岁的“娘娘腔”男生叶永志,暴尸于学校厕所。

到底是谁“杀死”了爱子?妈妈陈君汝强忍心中悲痛,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毅然决定将官司一路打到底,最终赢得了一场来之不易的刑事官司。

一个不幸身亡的少年,一位献身于人权保障的平凡母亲,催生了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法》,台湾玫瑰少年的悲剧也才最终画上了句点。

玫瑰少年早早凋谢

2000年4月20日上午,就读于高树国中三年级二班的叶永志,在他最喜欢的音乐课上尽情高歌。音乐老师带着学生一连唱了8首歌,最后以一首《珍重再见》结束。

唱完之后,叶永志举手告诉老师想去厕所,此时距离下课还有5分钟。因为他平时表现很好,老师点头同意,没想到这一去,少年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很快,二年级同学发现叶永志倒在学校厕所里,血流不止。叶永志被送医院急救,次日不治而亡。在未报案的情况下,老师擅自将厕所的血迹清洗干净,看起来像没有事情发生过一样,这大概是学校厕所最干净的一天。

撇清责任为上,校方对外声称死去的叶永志患有心脏病,死亡纯属意外,一切与学校无干云云。

讲到当时要给儿子解剖验尸,接受采访的叶妈妈泣不成声:“我先生和我小叔一起进去看他解剖,我没有进去。检察官说没有解剖你怎么知道他有没有生病?他们一直在讲我小孩生病,其实不是啦。”母亲的身影在斑驳的光影里看起来孤独又让人心疼。

事有蹊跷,爱子为何偏偏选择在上课时间上厕所?叶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知情人偷偷告诉叶妈妈,叶永志个性较为女性化,在学校总会被男同学强行脱裤欺负。见怪不怪的老师,拒不伸出援手,使他不得不选择上课时间一个人去厕所。

屏东当地的报纸后来披露:叶永志从小喜欢玩炒菜游戏,不喜欢玩电动玩具;声音尖细的他,参加学校合唱团,成为唯一的男生;因为举止扭捏,标准动作是兰花指,课间上厕所时,他受尽羞辱,常遭男生脱裤取笑。

妈妈见儿子总是喜欢做女孩子做的事情,难免有些担忧。通过当地卫生所护士的介绍,在儿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曾带着他到高雄医学院找心理医师做性向测验。当时他们家人每个星期都一起去与医师面谈。

医师告诉叶妈妈,永志没有病。如果觉得有问题的话,那有问题的是父母。听进去医师建议的叶妈妈,选择接受儿子,让他依自己的意愿发展。

在妈妈心中,叶永志是一个非常贴心的小孩。平常有客人来家里做头发,儿子都会帮忙洗头。他会关心妈妈是不是有白头发了,每天都帮妈妈按摩。放学回家什么家务都做,围裙一围就去煮饭、端午节帮忙包粽子。村子里的人都说叶妈妈好幸福,不用生女孩。

无奈,叶永志的阴柔特质导致他遭受学校男同学的欺负,被迫帮忙抄写作业。叶永志在周记中写到:“自己的作业都写不完,还要帮同学写作业,心里很痛苦。”只是写完,他又把这一页撕下来,怕老师知道这件事,而遭同学报复。

整理遗物时,叶妈妈才发现这个事实。

儿子原应享有的基本人格权、性别尊重和最起码的生理需求,在校园中都遭到剥夺。老师并未将学生不敢正常地上厕所视为问题,予以正视与处理。校方对于在厕所与教室中强行脱裤的性别侮辱与性别暴力也是淡然处之,“这并不是很过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男生只是好奇而已”。

从教室走到厕所的那条路,累积了叶永志短短一生的全部恐惧。校园暴力对叶永志而言,每天如影随形,无所不在。这种性别歧视下的性别暴力,剥夺了学生成长所应有的正常校园环境。

叶永志的死,暴露出台湾校园因性别气质不符社会期待而遭受同伴歧视与欺负的可悲现实。

一位少年的死亡,一部法律的诞生

悲剧发生后,数名已经成年的“娘娘腔”男生彷佛看到自己的过去。他们拍案而起,在网络上讨论,认为少年永志的死因必有玄机。后来台湾纪录片导演陈俊志把这件事拍成了纪录片,名字就叫《玫瑰少年》。

鉴于校方调查处理不当,台湾两性平等委员会提案介入调查。“从新闻中,我看到娘娘腔、玩洋娃娃、脱裤验明正身、不敢上厕所等熟悉的字眼,而一个国中男生无故倒卧厕所中,竟然致死,我心中也隐隐作痛。”一位委员回忆。

两性平等委员会4位委员专门驱车两次来到屏东,访谈了叶永志的男女同学、学校行政主管、任课教师,以及永志的家人,甚至以他的病历请教医师。

“他的行为导致有些男生看了不习惯,因此两方都有问题。如果有辅导的话,他就会改。”学校的主任怪罪叶永志自己没有性别平等的观念,“因为他只跟女同学在一起,很少与男同学来往。”这种性别平等的新解,让人无法接受。如果这是学校教师的性别平等观,那么性别教育的路上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了,也更容易想象校园中无数个“娘娘腔”,会面临怎样恐怖的校园处境。

像叶永志这样具有女性气质的男生,从过去到现在,从南到北都可轻易发现。当时台北市中学生的性别体验征文中,可以发现许多具体的例子:“在小学时,班上有一个说话很娘娘腔的男生。所以大家都欺负他,不是打他就是踢他。他成为男生玩弄的对象,他们常常脱他的裤子,反正能欺负他的把戏,都用过了”“娘娘腔的一举一动真令我恨不得想扁他,声调举止女性化也就罢了,连个性都跟女生一样。其实娘娘腔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知去反省,懂了吧——一位真正的男子汉留”。

显而易见,“娘娘腔”男生遭受各种歧视、嘲笑,甚至凌辱。

当时,台湾《两性平等教育法》正在研拟,很多中小学老师以为性别教育就是在处理女性遭受性骚扰、性侵害的问题。正是因为叶永志的死,立法机构的院会记录立法理由的说明中,提及叶永志死亡事件,让研拟中的《两性平等教育法》改成《性别平等教育法》,也才有了这样明确的法条:“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别、性倾向、性别特质或性别认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别之待遇。”性别从此不只是男女两性,而是多元跨性别。

2004年,《性别平等教育法》正式实施。

向标签化的教育环境宣战

案发两个月后,屏东地检署检察官蒋忠义以“学校设备安全不足”业务过失理由,对高树国中校长林胜利、总务主任林智慧及庶务组长李宝树等人提起公诉。

一审屏东地方法院判决被告无罪,叶妈妈原本打算放弃,但是法官的理由竟是儿子有心脏方面的疾病,让她难以接受,决定继续上诉。其间多位律师和法学教授接力支持,免费撰写诉状。

一路走来,伤心、愤怒、失望不断袭来,几度让她无法承受,“最初一天哭几十次,洗澡时用头撞墙,才能宣泄心中的不满,甚至向精神科医师求助”。一介乡妇为了爱子,一次次站上法庭,要为孩子讨回公道。

二审判决,再次败诉。2006年8月,在给法院的上诉书中,叶妈妈直言:“当我们心疼永志的离去时,也担心是不是也有其他的孩子遭受这个社会,甚至于在求学过程的教育环境中,遭受到像永志一样,连最基本的人性尊严都被这个社会、教育环境忽略而受到如此不平等的对待?有多少人像永志这样孤单,要用自己的生存方式,与这个大环境妥协?我们是永志的父母,多年来,我们对于永志所受到的欺凌无能为力,而错在于谁?”

“我们知道,纵然法院判他们有罪,永志也不会回来,这6年来,大家都在受苦,每一次的诉讼程序对我们也是一次折磨,我们必须一次次面对无法结痂的伤痛,要去描述失去永志的情形,这样的痛苦还会持续吗?”

最后叶妈妈动之以情:“我们真的恳求法官,请将我们的陈述以被害人父母的陈述意见,无论以判决本文或是附件方式,这样的作为对我们是非常具有意义的。虽然,我们自己无法让涉案人等三人向永志道歉,但至少我们让代表司法正义的法官知道,并且看到了永志生前所受的苦,把爸爸妈妈的话与悲恸写入了判决书,可以留在历史。我的孩子,希望你能体谅爸爸妈妈的无能为力,无法保护你。6年来,我们也只能用这样可能的方式,让你的委屈能够透过判决的文字,能够留在司法的历史!”

检察官、律师、法学家联手帮叶妈妈打官司,厚厚的上诉状提到,在永志死亡当晚,高树国中学校的操场上有人用刀插香祭拜,令人印象深刻。

“法律人让我看到,法律人可以同时是专业但也是温暖的。这让我对于台湾的法学教育有了新的希望。”台湾法学家陈惠馨予以高度肯定。

同年9月好消息传来,台湾地区“最高法院”判决出现大逆转,改以厕所漏水,学校未善尽管理之责导致学生死亡,依业务过失改判3名被告3到5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可易科罚金,全案不得上诉。

叶案引起各界重视,同性恋团体齐力声援。媒体使用“同志大团结”“叶永志的遭遇,已在台湾同志圈割出一道深深的伤口”为题进行报道。台湾地区性别平等教育协会与人本基金会指出,此案促成《性别平等教育法》的公布实施,该判决是校园性别友善环境重大指标。

等了6年,“老天爷终于还我一个公道!”叶妈妈沉痛地说,“既然救不了自己的儿子,也不要其他类似的孩子受苦,希望学校正视性别差异问题,不要在孩子身上贴标签;希望大众以宽广的心来包容他们,让这起事件成为最后一起校园悲剧。”

拥抱玫瑰少年

同年,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出版《拥抱玫瑰少年》记录叶永志事件,探讨其性别教育含义。2007年,台湾拍摄了纪录片《玫瑰少年》,2009年,发行至岛内高中作为教材。

2010年,高雄同志大游行上,站在台上的叶妈妈说:“我很高兴见到你们,孩子们你们要勇敢,天地创造你们这样的一个人,一定有一道曙光让你们去争取人权,要做自己,不要怕。”台上台下哭成一片。

2015年,蔡依林在世界巡回演唱会台北站上演唱了一首《不一样又怎样》的歌曲,同时在大屏幕上播放了“叶永志与妈妈”的故事。短片最后,叶妈妈说:“我的小孩子没有了,我要去救像他这样的小孩子,我们没有错,我们要向着阳光去争取我们的权利。”

2016年,日本出版《认识台湾60章》,其中一章——《性少数运动:解严后一路走来》,里面有这样一段:“2004年,规定教育机关中的两性平等的《两性平等教育法》改称《性别平等教育法》,内容上从过去生物学上的男女平等,再加上了尊重性气质与性倾向。但是这是一个人失去性命换来的结果。因为性气质不同受到欺负而丧命的中学生叶永志与母亲。母亲受到儿子的死亡的冲击,宣称要为和自己孩子一样受苦的性少数的孩子而战。”

叶永志的死,让台湾社会深刻反省传统男性价值中厌女症与同性恋恐惧症。叶妈妈的抗争,赢得全社会的同情和理解。

“作为一个法律人,我知道每次的诉讼过程,对于他们是一个多大的伤害与痛苦。每次出庭的审理或与协会朋友讨论案情,都是让他们无法回避地再度回到永志死亡的当天。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经验,但是,他们却愿意忍着这样的伤痛,将永志案献给这个社会。让我们有机会去省思,我们可以如何创造一个可以接受多元与差异的社会。”陈惠馨盛赞叶妈妈的百折不挠。

当年,在叶永志的告别式上,同学们唱了他最喜欢的一首歌《听海》。18年弹指一挥间,再次聆听:“听!海哭的声音。叹惜着谁又被伤了心……”

责任编辑:马蓉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玫瑰少年之死

一个不幸身亡的少年,一位献身于人权保障的平凡母亲,催生了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法》,台湾玫瑰少年的悲剧也才最终画上了句点。

①纪录片《不一样又怎样》。

②纪录片《不一样又怎样》。叶妈妈的努力鼓励着很多面临着同样问题的人。

③幼年叶永志和妈妈陈汝君。

作者:俞飞

在人们对于性别特质、性别认知越来越多元化的当下,很难想象还有许多人,曾经,甚至正在因此而受到霸凌。

18年前,台湾屏东15岁的“娘娘腔”男生叶永志,暴尸于学校厕所。

到底是谁“杀死”了爱子?妈妈陈君汝强忍心中悲痛,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毅然决定将官司一路打到底,最终赢得了一场来之不易的刑事官司。

一个不幸身亡的少年,一位献身于人权保障的平凡母亲,催生了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法》,台湾玫瑰少年的悲剧也才最终画上了句点。

玫瑰少年早早凋谢

2000年4月20日上午,就读于高树国中三年级二班的叶永志,在他最喜欢的音乐课上尽情高歌。音乐老师带着学生一连唱了8首歌,最后以一首《珍重再见》结束。

唱完之后,叶永志举手告诉老师想去厕所,此时距离下课还有5分钟。因为他平时表现很好,老师点头同意,没想到这一去,少年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很快,二年级同学发现叶永志倒在学校厕所里,血流不止。叶永志被送医院急救,次日不治而亡。在未报案的情况下,老师擅自将厕所的血迹清洗干净,看起来像没有事情发生过一样,这大概是学校厕所最干净的一天。

撇清责任为上,校方对外声称死去的叶永志患有心脏病,死亡纯属意外,一切与学校无干云云。

讲到当时要给儿子解剖验尸,接受采访的叶妈妈泣不成声:“我先生和我小叔一起进去看他解剖,我没有进去。检察官说没有解剖你怎么知道他有没有生病?他们一直在讲我小孩生病,其实不是啦。”母亲的身影在斑驳的光影里看起来孤独又让人心疼。

事有蹊跷,爱子为何偏偏选择在上课时间上厕所?叶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知情人偷偷告诉叶妈妈,叶永志个性较为女性化,在学校总会被男同学强行脱裤欺负。见怪不怪的老师,拒不伸出援手,使他不得不选择上课时间一个人去厕所。

屏东当地的报纸后来披露:叶永志从小喜欢玩炒菜游戏,不喜欢玩电动玩具;声音尖细的他,参加学校合唱团,成为唯一的男生;因为举止扭捏,标准动作是兰花指,课间上厕所时,他受尽羞辱,常遭男生脱裤取笑。

妈妈见儿子总是喜欢做女孩子做的事情,难免有些担忧。通过当地卫生所护士的介绍,在儿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曾带着他到高雄医学院找心理医师做性向测验。当时他们家人每个星期都一起去与医师面谈。

医师告诉叶妈妈,永志没有病。如果觉得有问题的话,那有问题的是父母。听进去医师建议的叶妈妈,选择接受儿子,让他依自己的意愿发展。

在妈妈心中,叶永志是一个非常贴心的小孩。平常有客人来家里做头发,儿子都会帮忙洗头。他会关心妈妈是不是有白头发了,每天都帮妈妈按摩。放学回家什么家务都做,围裙一围就去煮饭、端午节帮忙包粽子。村子里的人都说叶妈妈好幸福,不用生女孩。

无奈,叶永志的阴柔特质导致他遭受学校男同学的欺负,被迫帮忙抄写作业。叶永志在周记中写到:“自己的作业都写不完,还要帮同学写作业,心里很痛苦。”只是写完,他又把这一页撕下来,怕老师知道这件事,而遭同学报复。

整理遗物时,叶妈妈才发现这个事实。

儿子原应享有的基本人格权、性别尊重和最起码的生理需求,在校园中都遭到剥夺。老师并未将学生不敢正常地上厕所视为问题,予以正视与处理。校方对于在厕所与教室中强行脱裤的性别侮辱与性别暴力也是淡然处之,“这并不是很过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男生只是好奇而已”。

从教室走到厕所的那条路,累积了叶永志短短一生的全部恐惧。校园暴力对叶永志而言,每天如影随形,无所不在。这种性别歧视下的性别暴力,剥夺了学生成长所应有的正常校园环境。

叶永志的死,暴露出台湾校园因性别气质不符社会期待而遭受同伴歧视与欺负的可悲现实。

一位少年的死亡,一部法律的诞生

悲剧发生后,数名已经成年的“娘娘腔”男生彷佛看到自己的过去。他们拍案而起,在网络上讨论,认为少年永志的死因必有玄机。后来台湾纪录片导演陈俊志把这件事拍成了纪录片,名字就叫《玫瑰少年》。

鉴于校方调查处理不当,台湾两性平等委员会提案介入调查。“从新闻中,我看到娘娘腔、玩洋娃娃、脱裤验明正身、不敢上厕所等熟悉的字眼,而一个国中男生无故倒卧厕所中,竟然致死,我心中也隐隐作痛。”一位委员回忆。

两性平等委员会4位委员专门驱车两次来到屏东,访谈了叶永志的男女同学、学校行政主管、任课教师,以及永志的家人,甚至以他的病历请教医师。

“他的行为导致有些男生看了不习惯,因此两方都有问题。如果有辅导的话,他就会改。”学校的主任怪罪叶永志自己没有性别平等的观念,“因为他只跟女同学在一起,很少与男同学来往。”这种性别平等的新解,让人无法接受。如果这是学校教师的性别平等观,那么性别教育的路上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了,也更容易想象校园中无数个“娘娘腔”,会面临怎样恐怖的校园处境。

像叶永志这样具有女性气质的男生,从过去到现在,从南到北都可轻易发现。当时台北市中学生的性别体验征文中,可以发现许多具体的例子:“在小学时,班上有一个说话很娘娘腔的男生。所以大家都欺负他,不是打他就是踢他。他成为男生玩弄的对象,他们常常脱他的裤子,反正能欺负他的把戏,都用过了”“娘娘腔的一举一动真令我恨不得想扁他,声调举止女性化也就罢了,连个性都跟女生一样。其实娘娘腔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知去反省,懂了吧——一位真正的男子汉留”。

显而易见,“娘娘腔”男生遭受各种歧视、嘲笑,甚至凌辱。

当时,台湾《两性平等教育法》正在研拟,很多中小学老师以为性别教育就是在处理女性遭受性骚扰、性侵害的问题。正是因为叶永志的死,立法机构的院会记录立法理由的说明中,提及叶永志死亡事件,让研拟中的《两性平等教育法》改成《性别平等教育法》,也才有了这样明确的法条:“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别、性倾向、性别特质或性别认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别之待遇。”性别从此不只是男女两性,而是多元跨性别。

2004年,《性别平等教育法》正式实施。

向标签化的教育环境宣战

案发两个月后,屏东地检署检察官蒋忠义以“学校设备安全不足”业务过失理由,对高树国中校长林胜利、总务主任林智慧及庶务组长李宝树等人提起公诉。

一审屏东地方法院判决被告无罪,叶妈妈原本打算放弃,但是法官的理由竟是儿子有心脏方面的疾病,让她难以接受,决定继续上诉。其间多位律师和法学教授接力支持,免费撰写诉状。

一路走来,伤心、愤怒、失望不断袭来,几度让她无法承受,“最初一天哭几十次,洗澡时用头撞墙,才能宣泄心中的不满,甚至向精神科医师求助”。一介乡妇为了爱子,一次次站上法庭,要为孩子讨回公道。

二审判决,再次败诉。2006年8月,在给法院的上诉书中,叶妈妈直言:“当我们心疼永志的离去时,也担心是不是也有其他的孩子遭受这个社会,甚至于在求学过程的教育环境中,遭受到像永志一样,连最基本的人性尊严都被这个社会、教育环境忽略而受到如此不平等的对待?有多少人像永志这样孤单,要用自己的生存方式,与这个大环境妥协?我们是永志的父母,多年来,我们对于永志所受到的欺凌无能为力,而错在于谁?”

“我们知道,纵然法院判他们有罪,永志也不会回来,这6年来,大家都在受苦,每一次的诉讼程序对我们也是一次折磨,我们必须一次次面对无法结痂的伤痛,要去描述失去永志的情形,这样的痛苦还会持续吗?”

最后叶妈妈动之以情:“我们真的恳求法官,请将我们的陈述以被害人父母的陈述意见,无论以判决本文或是附件方式,这样的作为对我们是非常具有意义的。虽然,我们自己无法让涉案人等三人向永志道歉,但至少我们让代表司法正义的法官知道,并且看到了永志生前所受的苦,把爸爸妈妈的话与悲恸写入了判决书,可以留在历史。我的孩子,希望你能体谅爸爸妈妈的无能为力,无法保护你。6年来,我们也只能用这样可能的方式,让你的委屈能够透过判决的文字,能够留在司法的历史!”

检察官、律师、法学家联手帮叶妈妈打官司,厚厚的上诉状提到,在永志死亡当晚,高树国中学校的操场上有人用刀插香祭拜,令人印象深刻。

“法律人让我看到,法律人可以同时是专业但也是温暖的。这让我对于台湾的法学教育有了新的希望。”台湾法学家陈惠馨予以高度肯定。

同年9月好消息传来,台湾地区“最高法院”判决出现大逆转,改以厕所漏水,学校未善尽管理之责导致学生死亡,依业务过失改判3名被告3到5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可易科罚金,全案不得上诉。

叶案引起各界重视,同性恋团体齐力声援。媒体使用“同志大团结”“叶永志的遭遇,已在台湾同志圈割出一道深深的伤口”为题进行报道。台湾地区性别平等教育协会与人本基金会指出,此案促成《性别平等教育法》的公布实施,该判决是校园性别友善环境重大指标。

等了6年,“老天爷终于还我一个公道!”叶妈妈沉痛地说,“既然救不了自己的儿子,也不要其他类似的孩子受苦,希望学校正视性别差异问题,不要在孩子身上贴标签;希望大众以宽广的心来包容他们,让这起事件成为最后一起校园悲剧。”

拥抱玫瑰少年

同年,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出版《拥抱玫瑰少年》记录叶永志事件,探讨其性别教育含义。2007年,台湾拍摄了纪录片《玫瑰少年》,2009年,发行至岛内高中作为教材。

2010年,高雄同志大游行上,站在台上的叶妈妈说:“我很高兴见到你们,孩子们你们要勇敢,天地创造你们这样的一个人,一定有一道曙光让你们去争取人权,要做自己,不要怕。”台上台下哭成一片。

2015年,蔡依林在世界巡回演唱会台北站上演唱了一首《不一样又怎样》的歌曲,同时在大屏幕上播放了“叶永志与妈妈”的故事。短片最后,叶妈妈说:“我的小孩子没有了,我要去救像他这样的小孩子,我们没有错,我们要向着阳光去争取我们的权利。”

2016年,日本出版《认识台湾60章》,其中一章——《性少数运动:解严后一路走来》,里面有这样一段:“2004年,规定教育机关中的两性平等的《两性平等教育法》改称《性别平等教育法》,内容上从过去生物学上的男女平等,再加上了尊重性气质与性倾向。但是这是一个人失去性命换来的结果。因为性气质不同受到欺负而丧命的中学生叶永志与母亲。母亲受到儿子的死亡的冲击,宣称要为和自己孩子一样受苦的性少数的孩子而战。”

叶永志的死,让台湾社会深刻反省传统男性价值中厌女症与同性恋恐惧症。叶妈妈的抗争,赢得全社会的同情和理解。

“作为一个法律人,我知道每次的诉讼过程,对于他们是一个多大的伤害与痛苦。每次出庭的审理或与协会朋友讨论案情,都是让他们无法回避地再度回到永志死亡的当天。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经验,但是,他们却愿意忍着这样的伤痛,将永志案献给这个社会。让我们有机会去省思,我们可以如何创造一个可以接受多元与差异的社会。”陈惠馨盛赞叶妈妈的百折不挠。

当年,在叶永志的告别式上,同学们唱了他最喜欢的一首歌《听海》。18年弹指一挥间,再次聆听:“听!海哭的声音。叹惜着谁又被伤了心……”

责任编辑:马蓉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