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丧”需要勇气 书写现实需要更大的勇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丧”需要勇气 书写现实需要更大的勇气

本周新书关键词:上海小开、买房租房、殡葬师、全球化时代、留日知识分子……

《考工记》

王安忆 著 
花城出版社 2018年9月

《考工记》原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而眼下这本同名的《考工记》是王安忆的最新长篇小说, 小说描述了一位上海洋场“小开”陈玉书蜕变为普通劳动者的过程。上海话里的“小开”是老板儿子的意思,也泛指豪门富户的子弟。在故事的开头,1944年秋末,陈玉书历尽周折,回到上海南市的老宅,口袋里一个子都不剩。这部小说也是王安忆在《长恨歌》之后另一部以上海为故事背景的小说。在小说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物在时代中的浮沉,也可以看到上海生活的丰富细节和烟火气息,像是小孩子抢夺淘箩里的粢饭团、各房的老妈子争洗脸水、好天气要晒被褥棉花胎、无线电里小热昏唱新闻……

王安忆在日前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表示,作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作家,她的成长经历是相对幸运的,在文革中郁积的思想和情感,在80年代终于爆发了,而那时还没有来自市场的压力,所以可以不考虑讨好读者,使写作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她认为,与美国文学自然蛮荒的风格相比,英国文学更具历史感与阶级感,中国文学也有类似的特征。在最新出版的《考工记》中,这个围绕着具有鲜明历史与阶级感的上海小开而展开的故事,正体现了她的文学观念。

 《杨天乐买房记》

杨时旸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年10月

这是一本讲述外地年轻人在一线城市租房买房的小说,带有强烈的纪实色彩。在房租日益增长、房价高攀不起的当下,漂流在一线城市里的年轻人,可能会在小说一幕幕的看房、租房、搬家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在与房东斗智斗勇、与政策博弈拉锯的过程中,重新确认居无定所的辛酸和焦虑。主角杨天乐和妻子已经结婚了,但是因为没有房子,不敢过安定的家庭生活,也不敢生孩子。这不禁令人想到了另外一本英国小说《好工作》对伦敦房价飙升的吐槽,“现在,是房产支配性欲了。”更为珍贵的是,在 《杨天乐买房记》的结尾,作者并没有扮演鸡汤味的“救世主”,赋予买房者们虚妄的光明,而是坚定地“丧”了下去。

“丧”是需要勇气的,书写现实则需要更大的勇气。一方面是因为现实不像小说本身就有明确的开头结尾,永远在奔腾流动,变化无常;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容易湮没书写者本身,但现实是值得书写的,不然我们这个时代中的矛盾和痛楚都会随着时间消失殆尽。对照邻国日本,其实有许多作家作品,比如青山七惠或者小川洋子,写的都是年轻人尤其年轻女性千疮百孔甚至荒诞滑稽的城市生活,而这一题材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是稀缺的。年轻作者愿意以自己的生活作为写作的养料,将个人的苦闷凝结成时代中的作品,尤其难得。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美]托马斯·林奇 著  王圣棻 魏婉琪 译 
新星出版社 2018年10月

这本书是关于死和“如何接受死”的。作者托马斯·林奇是一位爱尔兰裔美国诗人,此外,他也担任殡葬师长达四十余年。作为曾获得美国图书大奖的《殡葬人手记》的姊妹篇,这本书将面临死亡形容为具有疗愈作用的,“当了殡葬礼仪师这么多年,我得出一个结论——‘亲眼看见’,是丧葬过程中最难但也最有帮助的部分。事实就是,即便当时非常痛苦,但这个痛苦是有疗愈力的,比起虚构或幻想效果更好。”因为亲眼看见死亡比想象死亡更好,所以生者需要通过送葬的仪式与死者作别,也让失去成为可以接受的事实。只有透过死亡,人们才能好好活着,生与死由此构成了一对辩证的关系。

中国儒家讲“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的是现世与现实,忌讳提及死后。然而,汉代乐府《薤露》、宋时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以及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悼亡诗词却流传百世。在日常生活里,人们通常对死亡避之不及,只是,百般回避只会让死与生之间更加对立。如何直面死亡,让生者重新发觉自己活着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沉浸于悲悼之中,或是完全否定死亡——这也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内容。

 《被解释的美:英语的方法和趣味》

金雯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18年9月

金雯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此前,她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和复旦大学英文系。在教授课程、学术研究之外,她还热爱在网络上分享英语学习方法以及英文学术写作技巧(她的微博叫做@莫水田,拥有11万粉丝)。在多年与网友的交流中,她不仅发现了学院之外教学相长的乐趣,也发现了学院之内学习语言与学习文化文学之间的隔阂。如同她所说的,中文系的同学可能对语言不那么重视语言,阅读外国文学时习惯阅读译文,而外文系的同学又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外语阅读和写作,在文学和文化上就显得涉猎肤浅,所以,《被解释的美》一书就是为了让语言学习不再孤零零地沦为背诵朗读的机械重复步骤,而重新与文学、文化融为一体 。 

从最基础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讲起,这本书不仅向人们推荐了一系列英文广播、网站以及入门级读物,还涉及英语学习与人文素养,甚至囊括了学术英语的写作方法,比如如何申请海外博士项目、如何书写英文电邮,以及怎么写英文论文的摘要、研究方法和序言。在美国,帮助类的书籍十分受欢迎,帮助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帮助阅读的,还有帮助写论文的,甚至是帮助写具体专业论文的。基本上只要一个人想要获得帮助,就一定能在帮助类的书架前找到特定的帮助之书。在中国,这样的书似乎还不多见——学习英文的书籍汗牛充栋,惜其良莠不齐——金雯的这本书就可以被视为英文学习的“帮助”之书。

《全球化时代:无政府主义者与反殖民想象》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著  董子云 译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8年10月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是当代著名政治学家、民族主义理论家、东南亚研究学者,其著作《想象的共同体》已经成为了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安德森在书中提出,民族的产生取决于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庭的衰败、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互相作用等等因素。在这本著作的巨大影响下,“想象的共同体”一词也不再仅仅是学术术语,不仅可以用来指涉民族的形成,也获得了与时俱进的、更为宽泛的应用,启发人们重新看待媒介、文本等等对于身份认同的塑造力量。 

《全球化时代》一书汇集了安德森近年间的研究成果,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他从文学和政治的双重角度,研究了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之间蕴藏的无政府主义力量,比如无政府主义者如何利用小说、杂志来扩散其政治观念,试图说明早期全球化时代(19世纪晚期)无政府主义如何影响了民族主义,而全球组织网络又是如何塑造了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运动。

 《东游的摩罗: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李怡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年8月

同是倡导新文化,为什么鲁迅和胡适好像走了两条路?同样书写爱情,为什么郁达夫与徐志摩的作品风貌完全不同?这与他们各自的留学背景是否相关?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东游的摩罗》一书的作者李怡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系列分歧都与留日知识分子与留美知识分子的体验差异有关。李怡,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在这本书中,他以留学日本的知识分子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他们在日本的“体验”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回到中国以后的创作与行为,并将这群人与当时留美的知识分子的风貌进行了对比。李怡写道,充满社会改造热情但学科教育不够完整的留日知识分子,常常只能在社会的中下层艰难求生,与民众更加接近,而英美留学生因为已经完成了高等专门教育,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与普通民众保持了相当的距离。正因为所处阶层的差异,接触社会面貌的不同,两类留学知识分子才会产生一系列包括“问题与主义”、“整理国故”以及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

《半生不熟:厨室的黑暗与光明》 

[美]安东尼·波登 著 蔡宸亦 译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8年11月

今年6月8日,名厨安东尼·波登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家酒店里自缢身亡,这本书也成了他自杀前的最后一部回忆录。波登毕业于美国烹饪学院,曾任纽约知名法式餐厅Les Halles主厨。在这本书之前,他凭《厨室机密》一书揭发了厨艺界内幕,引起业内外轰动;在这本《半生不熟:厨室的黑暗与光明》 中,他保持了一贯的毒舌风格,比如说麦乐鸡是他吃过的最恶心的食物。在“主厨理想”这一章节中,他诚恳又略带刻薄地对想要学习烹饪的年轻人们进行了“劝退”。他说,想上烹饪学校,最好是个富二代,或者存款丰厚,否则毕业之后的状况难以料想;至于那些不切实际的厨神理想,更要及早放弃,如果想要尽早过上稳定温暖的生活正轨,最好不要干这行。

在揭露餐饮界内幕之外,这本书也可以视作这位名厨回顾自己人生的绝笔之作——尤其是,他虽然明白且鄙视着餐饮界的黑暗面,也看到了这个光鲜世界之外的贫穷与不公平,但也对陷在其中无能为力。这份纠缠可能与他的抑郁病情有着紧密关联。在自杀前一周,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从没想过退休,他试过退休,但是最终放弃。

《骨头之书》

[美] 加布里尔·巴尔干 文  [英] 山姆·布鲁斯特 图  戴婧晶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11月

这是一本关于动物骨头的科普绘本,虽然刚翻开来可能会吓一跳,因为上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动物骷髅——骨骼。儿童对于动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心,《骨头之书》为读者展现了10种创纪录的动物骨骼,让大人和孩子都能了解动物的骨骼构造,也解答了以下问题,例如:谁的骨头最多?谁的骨头最少?谁的骨头最薄?谁的骨头最重?最的骨头最大?谁的骨头最小?

这本书的文字作者美国知名图书编辑加布里尔·巴尔干说,“动物学的研究非常艰难,因为我们很难对小臭鼬这样体型微小又敏感胆小的动物进行追踪,也不可能将蓝鲸这样的庞然大物搬进教室,当我们恰巧遇见一只动物时,我们又很难在不进行解剖的条件下了解其内部结构。因此,在选择具有特殊骨骼的动物开展研究时,人们采取了开创性的措施。”为这本书绘制了精美插图的山姆·布鲁斯特是首次参与童书制作,我们从这本书里可以发现,无论是多么客观精确的科学解剖,其中都可以保留一份童真童趣。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丧”需要勇气 书写现实需要更大的勇气

本周新书关键词:上海小开、买房租房、殡葬师、全球化时代、留日知识分子……

《考工记》

王安忆 著 
花城出版社 2018年9月

《考工记》原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而眼下这本同名的《考工记》是王安忆的最新长篇小说, 小说描述了一位上海洋场“小开”陈玉书蜕变为普通劳动者的过程。上海话里的“小开”是老板儿子的意思,也泛指豪门富户的子弟。在故事的开头,1944年秋末,陈玉书历尽周折,回到上海南市的老宅,口袋里一个子都不剩。这部小说也是王安忆在《长恨歌》之后另一部以上海为故事背景的小说。在小说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物在时代中的浮沉,也可以看到上海生活的丰富细节和烟火气息,像是小孩子抢夺淘箩里的粢饭团、各房的老妈子争洗脸水、好天气要晒被褥棉花胎、无线电里小热昏唱新闻……

王安忆在日前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表示,作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作家,她的成长经历是相对幸运的,在文革中郁积的思想和情感,在80年代终于爆发了,而那时还没有来自市场的压力,所以可以不考虑讨好读者,使写作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她认为,与美国文学自然蛮荒的风格相比,英国文学更具历史感与阶级感,中国文学也有类似的特征。在最新出版的《考工记》中,这个围绕着具有鲜明历史与阶级感的上海小开而展开的故事,正体现了她的文学观念。

 《杨天乐买房记》

杨时旸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年10月

这是一本讲述外地年轻人在一线城市租房买房的小说,带有强烈的纪实色彩。在房租日益增长、房价高攀不起的当下,漂流在一线城市里的年轻人,可能会在小说一幕幕的看房、租房、搬家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在与房东斗智斗勇、与政策博弈拉锯的过程中,重新确认居无定所的辛酸和焦虑。主角杨天乐和妻子已经结婚了,但是因为没有房子,不敢过安定的家庭生活,也不敢生孩子。这不禁令人想到了另外一本英国小说《好工作》对伦敦房价飙升的吐槽,“现在,是房产支配性欲了。”更为珍贵的是,在 《杨天乐买房记》的结尾,作者并没有扮演鸡汤味的“救世主”,赋予买房者们虚妄的光明,而是坚定地“丧”了下去。

“丧”是需要勇气的,书写现实则需要更大的勇气。一方面是因为现实不像小说本身就有明确的开头结尾,永远在奔腾流动,变化无常;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容易湮没书写者本身,但现实是值得书写的,不然我们这个时代中的矛盾和痛楚都会随着时间消失殆尽。对照邻国日本,其实有许多作家作品,比如青山七惠或者小川洋子,写的都是年轻人尤其年轻女性千疮百孔甚至荒诞滑稽的城市生活,而这一题材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是稀缺的。年轻作者愿意以自己的生活作为写作的养料,将个人的苦闷凝结成时代中的作品,尤其难得。 

《酗酒、猫与赞美诗:一个殡葬师的自白》 

[美]托马斯·林奇 著  王圣棻 魏婉琪 译 
新星出版社 2018年10月

这本书是关于死和“如何接受死”的。作者托马斯·林奇是一位爱尔兰裔美国诗人,此外,他也担任殡葬师长达四十余年。作为曾获得美国图书大奖的《殡葬人手记》的姊妹篇,这本书将面临死亡形容为具有疗愈作用的,“当了殡葬礼仪师这么多年,我得出一个结论——‘亲眼看见’,是丧葬过程中最难但也最有帮助的部分。事实就是,即便当时非常痛苦,但这个痛苦是有疗愈力的,比起虚构或幻想效果更好。”因为亲眼看见死亡比想象死亡更好,所以生者需要通过送葬的仪式与死者作别,也让失去成为可以接受的事实。只有透过死亡,人们才能好好活着,生与死由此构成了一对辩证的关系。

中国儒家讲“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的是现世与现实,忌讳提及死后。然而,汉代乐府《薤露》、宋时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以及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悼亡诗词却流传百世。在日常生活里,人们通常对死亡避之不及,只是,百般回避只会让死与生之间更加对立。如何直面死亡,让生者重新发觉自己活着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沉浸于悲悼之中,或是完全否定死亡——这也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内容。

 《被解释的美:英语的方法和趣味》

金雯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18年9月

金雯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此前,她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和复旦大学英文系。在教授课程、学术研究之外,她还热爱在网络上分享英语学习方法以及英文学术写作技巧(她的微博叫做@莫水田,拥有11万粉丝)。在多年与网友的交流中,她不仅发现了学院之外教学相长的乐趣,也发现了学院之内学习语言与学习文化文学之间的隔阂。如同她所说的,中文系的同学可能对语言不那么重视语言,阅读外国文学时习惯阅读译文,而外文系的同学又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外语阅读和写作,在文学和文化上就显得涉猎肤浅,所以,《被解释的美》一书就是为了让语言学习不再孤零零地沦为背诵朗读的机械重复步骤,而重新与文学、文化融为一体 。 

从最基础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讲起,这本书不仅向人们推荐了一系列英文广播、网站以及入门级读物,还涉及英语学习与人文素养,甚至囊括了学术英语的写作方法,比如如何申请海外博士项目、如何书写英文电邮,以及怎么写英文论文的摘要、研究方法和序言。在美国,帮助类的书籍十分受欢迎,帮助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帮助阅读的,还有帮助写论文的,甚至是帮助写具体专业论文的。基本上只要一个人想要获得帮助,就一定能在帮助类的书架前找到特定的帮助之书。在中国,这样的书似乎还不多见——学习英文的书籍汗牛充栋,惜其良莠不齐——金雯的这本书就可以被视为英文学习的“帮助”之书。

《全球化时代:无政府主义者与反殖民想象》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著  董子云 译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8年10月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是当代著名政治学家、民族主义理论家、东南亚研究学者,其著作《想象的共同体》已经成为了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安德森在书中提出,民族的产生取决于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庭的衰败、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互相作用等等因素。在这本著作的巨大影响下,“想象的共同体”一词也不再仅仅是学术术语,不仅可以用来指涉民族的形成,也获得了与时俱进的、更为宽泛的应用,启发人们重新看待媒介、文本等等对于身份认同的塑造力量。 

《全球化时代》一书汇集了安德森近年间的研究成果,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他从文学和政治的双重角度,研究了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之间蕴藏的无政府主义力量,比如无政府主义者如何利用小说、杂志来扩散其政治观念,试图说明早期全球化时代(19世纪晚期)无政府主义如何影响了民族主义,而全球组织网络又是如何塑造了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运动。

 《东游的摩罗: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李怡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年8月

同是倡导新文化,为什么鲁迅和胡适好像走了两条路?同样书写爱情,为什么郁达夫与徐志摩的作品风貌完全不同?这与他们各自的留学背景是否相关?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东游的摩罗》一书的作者李怡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系列分歧都与留日知识分子与留美知识分子的体验差异有关。李怡,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在这本书中,他以留学日本的知识分子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他们在日本的“体验”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回到中国以后的创作与行为,并将这群人与当时留美的知识分子的风貌进行了对比。李怡写道,充满社会改造热情但学科教育不够完整的留日知识分子,常常只能在社会的中下层艰难求生,与民众更加接近,而英美留学生因为已经完成了高等专门教育,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与普通民众保持了相当的距离。正因为所处阶层的差异,接触社会面貌的不同,两类留学知识分子才会产生一系列包括“问题与主义”、“整理国故”以及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

《半生不熟:厨室的黑暗与光明》 

[美]安东尼·波登 著 蔡宸亦 译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8年11月

今年6月8日,名厨安东尼·波登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家酒店里自缢身亡,这本书也成了他自杀前的最后一部回忆录。波登毕业于美国烹饪学院,曾任纽约知名法式餐厅Les Halles主厨。在这本书之前,他凭《厨室机密》一书揭发了厨艺界内幕,引起业内外轰动;在这本《半生不熟:厨室的黑暗与光明》 中,他保持了一贯的毒舌风格,比如说麦乐鸡是他吃过的最恶心的食物。在“主厨理想”这一章节中,他诚恳又略带刻薄地对想要学习烹饪的年轻人们进行了“劝退”。他说,想上烹饪学校,最好是个富二代,或者存款丰厚,否则毕业之后的状况难以料想;至于那些不切实际的厨神理想,更要及早放弃,如果想要尽早过上稳定温暖的生活正轨,最好不要干这行。

在揭露餐饮界内幕之外,这本书也可以视作这位名厨回顾自己人生的绝笔之作——尤其是,他虽然明白且鄙视着餐饮界的黑暗面,也看到了这个光鲜世界之外的贫穷与不公平,但也对陷在其中无能为力。这份纠缠可能与他的抑郁病情有着紧密关联。在自杀前一周,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从没想过退休,他试过退休,但是最终放弃。

《骨头之书》

[美] 加布里尔·巴尔干 文  [英] 山姆·布鲁斯特 图  戴婧晶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11月

这是一本关于动物骨头的科普绘本,虽然刚翻开来可能会吓一跳,因为上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动物骷髅——骨骼。儿童对于动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心,《骨头之书》为读者展现了10种创纪录的动物骨骼,让大人和孩子都能了解动物的骨骼构造,也解答了以下问题,例如:谁的骨头最多?谁的骨头最少?谁的骨头最薄?谁的骨头最重?最的骨头最大?谁的骨头最小?

这本书的文字作者美国知名图书编辑加布里尔·巴尔干说,“动物学的研究非常艰难,因为我们很难对小臭鼬这样体型微小又敏感胆小的动物进行追踪,也不可能将蓝鲸这样的庞然大物搬进教室,当我们恰巧遇见一只动物时,我们又很难在不进行解剖的条件下了解其内部结构。因此,在选择具有特殊骨骼的动物开展研究时,人们采取了开创性的措施。”为这本书绘制了精美插图的山姆·布鲁斯特是首次参与童书制作,我们从这本书里可以发现,无论是多么客观精确的科学解剖,其中都可以保留一份童真童趣。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