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剧本被乱改,没有署名权?编剧行业乱象丛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剧本被乱改,没有署名权?编剧行业乱象丛生

编剧不是烂剧的唯一原因,烂剧都是群体努力的结果。

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70%取决于编剧的水平,因为除了导演的把控和演员的演绎之外,剧情才是最根本的“魂”,无论是雷人也好还是抓人也罢,全在编剧那一双妙手的掌握之中。编剧作为影视剧幕后工作者,不会像荧屏前的演员明星们一样被观众熟知,但他们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却一路陪伴我们的成长。

近年来,国内市场烂剧频出,许多观众把这些“罪过”全怪在了剧本头上,然而编剧并非烂剧的唯一原因。

剧本被“注水”编剧也无奈?

“制作方多剪出一集就多卖1200万”

一部电视剧中,编剧是决定戏剧逻辑和内容的人。但在如今动辄七八十集的“长篇巨制”中,那些生拉硬拽的注水内容,却一点都显示不出编剧应有的水平,这也引得不少网友直呼:现在看个剧都要开二倍速。

说起在剧中大量注水这事,不少编剧表示不是他们特意抻长,而是制作方利益使然的结果。“很多时候剧集是按照单集来售卖,如果多剪一集那就多卖一集。到2018年初,一集戏已经能卖1200万。”汪海林直言,“1200万意味着什么,80集长剧就是10个亿的销售额,这是相当有诱惑力的。”制作方通过注水来提高售出价格,播出平台肯定不会当冤大头,它也会通过重新剪辑、注水剧情等再一次拉长剧集,以稀释成本。“毕竟剧集越长,植入广告的空间越多。”

剧本被改是常态,大咖自带编剧入组

去年,宋丹丹与宋方金的“两宋”口水战,让演员乱改剧本的现象引发热议。在此之前,历史剧《楚汉传奇》也曾因乱改剧本闹出笑话。剧中,秦朝人读三字经、汉武帝以后才有的欢呼语“吾皇万岁万万岁”、三国时期才有的典故“刮目相看”,都过早出现。网友疯狂吐槽,该剧编剧之一汪海林撂下狠话,“从今天起,网友骂哪段,我就贴哪段原剧本。”表示“冤有头债有主”,拒绝替剧组背黑锅。

像这种业界常态,就连高满堂、刘和平这样的编剧协会“领导”也要被欺负。刘和平说,当年写《雍正王朝》,严格按照史实写了年羹尧西北大战,但投资方为了省钱,让他把这段战争戏给换了,说给五万。他连夜把剧本改了,最后还是一分钱没拿到。

业内人士还透露,大咖演员自带编剧进组已成标配。某知名男演员在拍戏时,把私人导演、编剧全给带上了,小编剧成天帮他捋台词,丰富人物。去年的某大热律政剧拍摄期间,男女主闹得不可开交,也是因为各自都要改台词所致。

先有市场再谈创作,写剧本跟写作业一样

写《闯关东》时,高满堂做了大量采风工作。在“国内最擅长讲故事”的知名编剧高满堂眼里,剧本跟工艺品一样,需要时间打磨,精雕细琢——资料收集、实地探访采风、反复改稿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写《闯关东》,他带着采风小组走了数万公里,写了八年;写《大河儿女》,16次走访河南;在创作《老农民》时,他花了五年调研取材,走遍五个省份,采访了包括管农业的副省长、市委书记、农会主任、组长等200多人,最终成就了这部号称“中国农民正传”的经典。

而放眼时下的电视荧屏,注水剧和烂剧越来越多,“八年抗战开始了”、“我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鬼子残忍地杀害了”,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台词层出不穷。于是,观众和专业人士对影视编剧的质疑声甚嚣尘上,题材扎堆、剧情狗血、台词漏洞百出……但其实,编剧也有很多委屈要说。

“三十年前国产剧刚起步的时候,都是先有剧本,但现在情况完全反了,”影视策划人谢晓虎感叹,“写原创剧本的编剧尚不及二十分之一,剧本全都成了‘命题作文’。”

现在国内大多数编剧的创作模式是“委约制”,简单说就是,编剧接受制片方委托创作。片方往往本着“市场先行”原则,要求剧本按照某特定路线进行操作。中广协电视剧编剧协会现有400多名会员。协会会员、编剧张晓芸称,连她在内,写原创剧本的编剧不超过五个,“万一写了没人买呢,风险太大”。最近,随着《嘿,老头!》的热播,编剧刘东岳、俞露在业界赢得不少掌声,因为他们就是闷着头憋出了剧本。

“资本乱入,外行指挥内行”

中国的编剧除了在曾经行业正常的时候,已经靠作品打出名气的那部分人,现在想凭真本事打出名气可谓是难上加难。在资本的乱象中,资本已经找到了钱生钱的快速通道,编剧们想慢慢打磨剧本,想找到好的选题立意,用几年时间调研采风,丰富故事已经成为了奢望。

《编剧的章法》中写道,编剧的目的是激发观众的情绪。但是像现在的编剧们的“创造”频率,有的时候某个电视剧的类型大热,导演要求一个月就要出剧本,出完之后,还要在导演、各个演员、经纪公司、宣传团队等各方势力下存活已属不易。每年这样“创造”下来,哪里有心情和时间去感受生活,但是没有生活经验和感受的剧本,又怎么能感动观众,激发他们的情绪呢?久而久之,这样的创造环境对于编剧来说,无疑是一种消耗。

这种大环境下的畸形生态,知识产权的淡薄让编剧行业进入了一个恶性的闭环。在剧组中,编剧是除了场务、群演以外的剧组底层,编剧出了剧本后,对剧本的控制能力就不断减弱,跟组编剧几乎形同虚设,在国内剧组,或导演强势、或演员强势的当下,临时改剧本是家常便饭,编剧可能都不知情。 大环境的急功近利,可以对比建筑行业,影视行业现在不在乎质量和内涵,拼的是速度和外在的噱头,宣传电视剧时的几亿投资的口吻像极了建筑行业的,“我们是亚洲第一高楼。”

资本热钱的进入,让有名气的演员和导演成为一个电视剧是否成功的前期衡量标准,剧本的成熟和出色被大大的忽视,编剧地位的低下带来成就感的低下,导致行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倒退。国内的编剧薪酬仅为韩国的1/116,在业内得不到尊重,没有话语权。在电视剧产业质量发达的韩国,知名编剧的地位和薪酬甚至超过明星,顶级编剧能每集能拿一亿韩元,比很多一线韩星的薪酬都高。不仅薪酬,创造环境也非常堪忧。

对比来看,无论是好莱坞还是近邻的影视大国,编剧从来都不是被忽略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在剧的前期招商和宣传阶段,编剧都是证明该剧优质的显性条件,是金字招牌,而在影视行业草莽生长的中国,恰恰相反。所以编剧不是烂剧的唯一原因,烂剧都是群体努力的结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剧本被乱改,没有署名权?编剧行业乱象丛生

编剧不是烂剧的唯一原因,烂剧都是群体努力的结果。

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70%取决于编剧的水平,因为除了导演的把控和演员的演绎之外,剧情才是最根本的“魂”,无论是雷人也好还是抓人也罢,全在编剧那一双妙手的掌握之中。编剧作为影视剧幕后工作者,不会像荧屏前的演员明星们一样被观众熟知,但他们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却一路陪伴我们的成长。

近年来,国内市场烂剧频出,许多观众把这些“罪过”全怪在了剧本头上,然而编剧并非烂剧的唯一原因。

剧本被“注水”编剧也无奈?

“制作方多剪出一集就多卖1200万”

一部电视剧中,编剧是决定戏剧逻辑和内容的人。但在如今动辄七八十集的“长篇巨制”中,那些生拉硬拽的注水内容,却一点都显示不出编剧应有的水平,这也引得不少网友直呼:现在看个剧都要开二倍速。

说起在剧中大量注水这事,不少编剧表示不是他们特意抻长,而是制作方利益使然的结果。“很多时候剧集是按照单集来售卖,如果多剪一集那就多卖一集。到2018年初,一集戏已经能卖1200万。”汪海林直言,“1200万意味着什么,80集长剧就是10个亿的销售额,这是相当有诱惑力的。”制作方通过注水来提高售出价格,播出平台肯定不会当冤大头,它也会通过重新剪辑、注水剧情等再一次拉长剧集,以稀释成本。“毕竟剧集越长,植入广告的空间越多。”

剧本被改是常态,大咖自带编剧入组

去年,宋丹丹与宋方金的“两宋”口水战,让演员乱改剧本的现象引发热议。在此之前,历史剧《楚汉传奇》也曾因乱改剧本闹出笑话。剧中,秦朝人读三字经、汉武帝以后才有的欢呼语“吾皇万岁万万岁”、三国时期才有的典故“刮目相看”,都过早出现。网友疯狂吐槽,该剧编剧之一汪海林撂下狠话,“从今天起,网友骂哪段,我就贴哪段原剧本。”表示“冤有头债有主”,拒绝替剧组背黑锅。

像这种业界常态,就连高满堂、刘和平这样的编剧协会“领导”也要被欺负。刘和平说,当年写《雍正王朝》,严格按照史实写了年羹尧西北大战,但投资方为了省钱,让他把这段战争戏给换了,说给五万。他连夜把剧本改了,最后还是一分钱没拿到。

业内人士还透露,大咖演员自带编剧进组已成标配。某知名男演员在拍戏时,把私人导演、编剧全给带上了,小编剧成天帮他捋台词,丰富人物。去年的某大热律政剧拍摄期间,男女主闹得不可开交,也是因为各自都要改台词所致。

先有市场再谈创作,写剧本跟写作业一样

写《闯关东》时,高满堂做了大量采风工作。在“国内最擅长讲故事”的知名编剧高满堂眼里,剧本跟工艺品一样,需要时间打磨,精雕细琢——资料收集、实地探访采风、反复改稿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写《闯关东》,他带着采风小组走了数万公里,写了八年;写《大河儿女》,16次走访河南;在创作《老农民》时,他花了五年调研取材,走遍五个省份,采访了包括管农业的副省长、市委书记、农会主任、组长等200多人,最终成就了这部号称“中国农民正传”的经典。

而放眼时下的电视荧屏,注水剧和烂剧越来越多,“八年抗战开始了”、“我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鬼子残忍地杀害了”,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台词层出不穷。于是,观众和专业人士对影视编剧的质疑声甚嚣尘上,题材扎堆、剧情狗血、台词漏洞百出……但其实,编剧也有很多委屈要说。

“三十年前国产剧刚起步的时候,都是先有剧本,但现在情况完全反了,”影视策划人谢晓虎感叹,“写原创剧本的编剧尚不及二十分之一,剧本全都成了‘命题作文’。”

现在国内大多数编剧的创作模式是“委约制”,简单说就是,编剧接受制片方委托创作。片方往往本着“市场先行”原则,要求剧本按照某特定路线进行操作。中广协电视剧编剧协会现有400多名会员。协会会员、编剧张晓芸称,连她在内,写原创剧本的编剧不超过五个,“万一写了没人买呢,风险太大”。最近,随着《嘿,老头!》的热播,编剧刘东岳、俞露在业界赢得不少掌声,因为他们就是闷着头憋出了剧本。

“资本乱入,外行指挥内行”

中国的编剧除了在曾经行业正常的时候,已经靠作品打出名气的那部分人,现在想凭真本事打出名气可谓是难上加难。在资本的乱象中,资本已经找到了钱生钱的快速通道,编剧们想慢慢打磨剧本,想找到好的选题立意,用几年时间调研采风,丰富故事已经成为了奢望。

《编剧的章法》中写道,编剧的目的是激发观众的情绪。但是像现在的编剧们的“创造”频率,有的时候某个电视剧的类型大热,导演要求一个月就要出剧本,出完之后,还要在导演、各个演员、经纪公司、宣传团队等各方势力下存活已属不易。每年这样“创造”下来,哪里有心情和时间去感受生活,但是没有生活经验和感受的剧本,又怎么能感动观众,激发他们的情绪呢?久而久之,这样的创造环境对于编剧来说,无疑是一种消耗。

这种大环境下的畸形生态,知识产权的淡薄让编剧行业进入了一个恶性的闭环。在剧组中,编剧是除了场务、群演以外的剧组底层,编剧出了剧本后,对剧本的控制能力就不断减弱,跟组编剧几乎形同虚设,在国内剧组,或导演强势、或演员强势的当下,临时改剧本是家常便饭,编剧可能都不知情。 大环境的急功近利,可以对比建筑行业,影视行业现在不在乎质量和内涵,拼的是速度和外在的噱头,宣传电视剧时的几亿投资的口吻像极了建筑行业的,“我们是亚洲第一高楼。”

资本热钱的进入,让有名气的演员和导演成为一个电视剧是否成功的前期衡量标准,剧本的成熟和出色被大大的忽视,编剧地位的低下带来成就感的低下,导致行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倒退。国内的编剧薪酬仅为韩国的1/116,在业内得不到尊重,没有话语权。在电视剧产业质量发达的韩国,知名编剧的地位和薪酬甚至超过明星,顶级编剧能每集能拿一亿韩元,比很多一线韩星的薪酬都高。不仅薪酬,创造环境也非常堪忧。

对比来看,无论是好莱坞还是近邻的影视大国,编剧从来都不是被忽略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在剧的前期招商和宣传阶段,编剧都是证明该剧优质的显性条件,是金字招牌,而在影视行业草莽生长的中国,恰恰相反。所以编剧不是烂剧的唯一原因,烂剧都是群体努力的结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