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英国王室的前尘往事之温莎王朝:战火中改姓成全大英荣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英国王室的前尘往事之温莎王朝:战火中改姓成全大英荣耀

1947年,伊丽莎白与希腊王子菲利普结婚,菲利普放弃希腊王位继承权,并跟着舅父改姓蒙巴顿。1960年,伊丽莎白二世发布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其后裔的姓氏为蒙巴顿-温莎,王朝名号仍是温莎。

文 | 立佳

编辑 | 美龄

英国王室历经了11个王朝,41位国王和女王,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室之一。英国的历史文化深深地浸润在英国皇室的更迭、英国王朝的千年演变中,了解英国皇室的历史对了解英国甚至欧洲的历史文化都很重要,因为英国皇室和王朝与欧洲其他的王室都是血脉相连,恩恩怨怨纠缠交织在一起,联姻和争夺王位都与这些王朝间割舍不掉的关系密切相关。

英国历经工业革命的淬炼,熔铸为世界强盛帝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日不落帝国”的强盛达到巅峰。到二十世纪初,以英国为首的欧陆强权,挟带新帝国主义的君主联盟主导国际局势。其后,英国进入温莎王朝时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虽然两次都是战胜国,但英殖民帝国在二战后迅速瓦解,殖民地陆续宣布独立,令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但通过各种妥协方式,令英国在前殖民地区的影响力依然举足轻重。这些妥协包括成立英联邦,和允许一些国家独立自主,但仍奉英王为国家元首。直至今天,仍有15个国家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其中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令英王至今依然为名义上统治最大面积领土的君主。

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的英国王权,已经完全退出国家政治决策中心,成为形同虚设的“政治花瓶”。从理论上讲,英国国王拥有国家元首权、立法权和行政权,国王是国家元首、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英联邦首领;在理论上有权停止、解散和召集议会, 有权宣战或媾和,有权批评法律或进行审判,有权加封贵族、授勋或任免政府各部大臣等;议会法案须经国王签署方能生效成为法律,但实际上,国王只是在执行议会和内阁的命令,没有拒绝的权力。

温莎城堡-见证英国王朝千年的历史

1840年2月10日,英女王维多利亚和她的表弟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亲王阿尔伯特结婚,萨克森—科堡-哥达这个德国姓氏就此带入英国王室。维多利亚女王死后,她的长子爱德华七世即位。由于爱德华七世冠父姓,汉诺威王朝就此正式结束,王朝改名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7)。

乔治五世肖像

靠着维多利亚时代积累的鼎盛国力和巨大财富,爱德华七世开创了奢华、浮躁、享乐的统治风格,史称“爱德华十年”。1910年,爱德华七世因肺炎死于白金汉宫。王位传给了其子威尔士亲王乔治,是为乔治五世。

乔治五世与玛丽皇后身着御袍,站立在皇家徽章前合影。

乔治五世是爱德华七世的次子,他本来是一名出色的海军军官,年轻时喜欢张着船帆作漫长的远航,还热衷于参加快艇比赛。长兄阿尔伯特王子因肺炎意外去世后,乔治被封为威尔士亲王。乔治王子与符腾堡王国郡主玛丽结婚,两人育有五子一女,感情非常好。面临当时的潮流,国王迷惑不解时,王后总是能够带给他宽慰和希望。

乔治五世之妻玛丽皇后肖像

乔治五世即位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已到强弩之末,上下两院的纷争导致了严重的宪法危机。严峻的形势,逼迫他开始全面恢复祖母的勤政和改革作风。1910年11月17日,他签署命令,增补贵族封号,以此削减上院的权力,保证下院对法案的主导权。这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宪法修正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通过王权的自我削弱,度过了一场危机。

乔治五世皇室全家福。前排左起:玛丽公主、乔治五世、玛丽王后;后排左起:爱德华八世、格洛斯特公爵亨利王子、约克公爵乔治六世、肯特公爵乔治亲王。

1914年,一战爆发,英德交战,英军节节败退,英国人对德国的仇恨一发不可收拾。1917年6月,伦敦东区惨遭德国哥达型轰炸机空袭,造成162人罹难,上百余人重伤。历经此劫,加上不少孩童受难,伦敦民众群情激愤,反德意识持续高涨,笼罩全英,就连德国人开设的店铺也被砸毁。温莎家族原来姓“萨克森-科堡-哥达”(Saxe-Coburg and Gotha),当德国的“哥达”型轰炸机染指伦敦时,民众剧烈的反德声浪对皇室而言无疑是一大警示,他们必须划清与德国的界限。

乔治五世目睹这一切,于1917年7月17日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为表明和同姓的德皇血战到底的决心,王室不再采用祖父阿尔伯特的德国姓氏“哥达”,将王朝以英国的“温莎”命名,改名温莎王朝, 即英国现在的王朝。

1930年代,乔治五世诞辰,国王与众位王子在白金汉宫前接受士兵们行礼

战争期间,乔治五世还把两个王子送到军中服役,频繁视察军队,慰问伤员,走访兵工厂,甚至在视察时从马背上摔下,骨盆受伤。乔治五世着手打造了一个亲和的皇室品牌,他将财产捐给国库,对内安抚民心,凝聚英国人民的团结,共同抵抗敌对的同盟国。1918年11月11日,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欧洲大陆的诸多王室,在大战后纷纷退出历史舞台,温莎王朝由于爱国,依旧得到民众支持。

乔治五世对国民发表圣诞致辞

战争让英国经济一蹶不振,“大萧条”席卷资本主义各国,1932年圣诞节,乔治五世对着英国广播公司的麦克风,向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臣民发表圣诞讲话,鼓励大家战胜经济危机:“我现在坐在家里,向大家发表我内心由衷的祝福。”无数平民第一次听到国王的声音。这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低迷的士气,乔治五世的威望由此达到了巅峰。

乔治五世和表弟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合影

1936年,乔治五世逝世,举国哀痛,遗体运到威斯敏特大教堂,有将近100万人不分白天黑夜前来凭吊。

乔治五世去世后,长子爱德华八世即位。爱德华16岁时受封威尔士亲王,并在一战时加入陆军服役,虽然服役时因其王位继承人的身份,在服役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却令他受到参战者的爱戴。

爱德华八世

年轻的爱德华拥有俊俏英挺的外表,受到大众喜爱,符合人们对童话故事中白马王子的想像和爱慕。但他与父亲乔治五世的关系却并不太好,还十分厌恶皇室的虚礼与各种礼教形式。而他丰富的感情生活,则让整个皇室家族最为忧心。对于爱德华八世丰富的感情生活和一系列不顾皇室体面的作为,重病中的乔治五世曾失望地对首相透露:“我死后,这孩子会在12个月内就毁掉自己!”

显然知子莫若父,爱德华八世即位后,为了娶美国名媛华丽丝 辛普森(双方认识的时候,华丽丝仍是已婚状态),和臣民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英国政府、各自治领政府、普通民众和国教教会都反对他迎娶当时已经离婚两次的美国人辛普森夫人。如果爱德华违背民意引起政府辞职,那么他就违背了君主立宪制国王保持政治中立的基本宪法方针。

爱德华八式退位诏书

爱德华爱得深切,他提出可以不给辛普森王后头衔,他们未来的孩子也不继承王位,只求结个婚。但这个要求也不可以。仅仅325天后,爱德华八世签署退位公告,成为了英国和英联邦历史上唯一自动退位的国王,留下了一段“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历史迷案。英国也由此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王室危机。1936年12月11日,爱德华八世的弟弟乔治,就这样毫无准备地被推上王位,成为了乔治六世。

爱德华八世照片

1937年3月8日,乔治六世为其兄长、前国王创建了一个名衔——温莎公爵。同年6月3日温莎公爵跟华里丝 辛普森在法国举行了私人婚礼,英国王室的成员一个也没有出席。

一战时服役的爱德华八世

不过也有史料称,英国王室和政府遗弃了温莎公爵夫妇是因为怀疑他们是纳粹德国的支持者,不过这一观点一直没有得到英国人的认同。

温莎公爵检阅纳粹党卫军

爱德华八世为个人感情而抛弃国王重任的不负责任之举,让王室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加之退位后成为温莎公爵的爱德华对德国态度暧昧,还曾经去德国进行私人访问,与希特勒会晤。二战爆发后,民众对英国王室更加加深。接任国王的乔治六世在数年间重振王室威望,靠的就是强有力的爱国姿态。

乔治六世加冕礼,高举手臂者为伊丽莎白

乔治六世十分害羞,终身都患有严重的口吃,在他即位时,曾经说过,“今天,我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与在座诸位会面的,这在我们这个国家是史无前例的。事已至此……我决心倾尽全力,我的妻子将与我共渡难关,希望所有的国民也能支持我。”他选择父亲的名号作为自己的名号,成为乔治六世。日后的事实证明,他配得上这个名号。

乔治六世肖像

1939年9月3日,英国向法西斯德国宣战。同一天,乔治六世拒绝了内阁提出的王室撤离伦敦的请求。他宣布,他和全家都会留守伦敦,直到战争结束,赢得全国人民感动。

乔治六世与伊丽莎白王后以及两个女儿

二战爆发时,13岁的伊丽莎白公主和妹妹玛格丽特正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有人建议,应该把小公主送到远离战火的加拿大,遭到乔治六世的反对。其后,王后安慰伦敦市民时说的一句话迅速传开:“小公主们会始终和我待在一起,我会一直陪伴在国王的身边,国王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国家!”从此,《国王还在伦敦呢!》成了战时广为流传的民谣。

乔治六世与蒙哥马利

1940年5月,英国军队被希特勒的大军逼入绝境。危急的形势,使乔治六世决心放弃绥靖政策。他召见主战派大臣温斯顿 丘吉尔,令其出任首相并组阁,带领英国度过危机。

1923年,乔治六世(当时为约克公爵)和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在西敏寺成婚场景。

这一年的圣诞节,在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声中,乔治六世克服了他严重的口吃障碍,通过收音机发表著名的圣诞演说《与民同在》:“在这样一个严峻的时刻,可能是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我向我的子民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传达这个消息。我们被迫卷入冲突,必须保护国家,但我们必将胜利!”这个声音感动了无数躲在防空洞里的伦敦市民。这也是后来那部享誉全球的电影《国王的演讲》的历史素材。

1923年,当时为王子的乔治六世(左四)大婚,右一为乔治五世

1945年5月8日,“欧洲胜利日”来临。乔治六世一家四口出现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但他们把正中间的位置,留给了民族英雄丘吉尔。狂欢的人们注意到,谦逊的国王比以前更瘦弱、苍白。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病逝。丘吉尔亲笔写下悼词:“勇者无敌”。

乔治六世与伊丽莎白王后以及两个女儿

由于乔治六世没有男嗣,所以即位后便立伊丽莎白为王储,并在身体每况愈下之际,将很多公众事务交由女儿打理。1952年2月,正当伊丽莎白访问肯尼亚期间,乔治六世驾崩。翌年6月,伊丽莎白正式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加冕仪式。

1945年,身着中尉制服的伊丽莎白公主

伊丽莎白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责任,二战爆发时,13岁的伊丽莎白公主首次发表了广播演讲,谈话的对象是所有正在躲避战火的孩子。1945年,她还说服父亲让自己加入英军女子辅助服务团,编号是第230873号。她和同龄人一起在伦敦受训,学习机械知识和驾驶技术,还获得了第二中尉军衔。

伊丽莎白与菲利普的结婚照

1947年,伊丽莎白与希腊王子菲利普结婚,菲利普放弃希腊王位继承权,并跟着舅父改姓蒙巴顿。1960年,伊丽莎白二世发布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其后裔的姓氏为蒙巴顿-温莎,王朝名号仍是温莎。这意味着未来很长时间,“温莎王朝”不会更改。菲利普曾自嘲:“在英国,只有我的儿子不能跟父亲的姓。”而在王室乃至英国民众看来,“温莎”这个姓氏所承载的爱国意蕴,是不能轻易改动它的缘由。

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登基时,“日不落帝国”慢慢走向没落,统治版图不断缩小,前殖民地纷纷摆脱英国统治,米字旗在两个大洲的许多地方降下。已是英联邦首脑的女王欣然接受了这一转变,并不断努力试图保持前殖民地与英国的特殊关系,她也的确为保持这种关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泰晤士河远眺温莎城堡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曾经表示,“在过去超过63年的时间里,世界瞬息万变,但女王陛下稳如磐石,她为英国民众无私奉献的意识不仅在国内受到钦佩,更得到世界赞誉。”

从少女到暮年,女王的生命早已经和英国纠缠在一起。有媒体评论称,“伊丽莎白从二战时期到现在的和平年代,见证着英国从辉煌到衰落,再到慢慢重塑,再次占据世界舞台的重要位置。伊丽莎白二世的一生足以写成一本英国现代的变迁史,有浪漫绚丽,有壮阔辉煌,也有苦难和辛酸。”但她始终把女王的尊严、责任,置于个人之上,严肃而认真地活着。

传记作家汤姆 利文曾这样描述英国王室:“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政体形式,并且充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体制可谓老而弥坚、腐而不朽,虽源远流长,却与时代相背离。然而,它却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女王90大寿四世同堂

在伊丽莎白女王带领下的王室,一直在诠释何为王室的责任与担当,她懂得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王室的行为和权限。而且女王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让王室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王室周边产品及王室品牌效应还带动了英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英国人来说,“贤君伊丽莎白女王”是他们能找得到的最好的道德楷模。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英国王室的前尘往事之温莎王朝:战火中改姓成全大英荣耀

1947年,伊丽莎白与希腊王子菲利普结婚,菲利普放弃希腊王位继承权,并跟着舅父改姓蒙巴顿。1960年,伊丽莎白二世发布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其后裔的姓氏为蒙巴顿-温莎,王朝名号仍是温莎。

文 | 立佳

编辑 | 美龄

英国王室历经了11个王朝,41位国王和女王,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室之一。英国的历史文化深深地浸润在英国皇室的更迭、英国王朝的千年演变中,了解英国皇室的历史对了解英国甚至欧洲的历史文化都很重要,因为英国皇室和王朝与欧洲其他的王室都是血脉相连,恩恩怨怨纠缠交织在一起,联姻和争夺王位都与这些王朝间割舍不掉的关系密切相关。

英国历经工业革命的淬炼,熔铸为世界强盛帝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日不落帝国”的强盛达到巅峰。到二十世纪初,以英国为首的欧陆强权,挟带新帝国主义的君主联盟主导国际局势。其后,英国进入温莎王朝时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虽然两次都是战胜国,但英殖民帝国在二战后迅速瓦解,殖民地陆续宣布独立,令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但通过各种妥协方式,令英国在前殖民地区的影响力依然举足轻重。这些妥协包括成立英联邦,和允许一些国家独立自主,但仍奉英王为国家元首。直至今天,仍有15个国家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其中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令英王至今依然为名义上统治最大面积领土的君主。

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的英国王权,已经完全退出国家政治决策中心,成为形同虚设的“政治花瓶”。从理论上讲,英国国王拥有国家元首权、立法权和行政权,国王是国家元首、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英联邦首领;在理论上有权停止、解散和召集议会, 有权宣战或媾和,有权批评法律或进行审判,有权加封贵族、授勋或任免政府各部大臣等;议会法案须经国王签署方能生效成为法律,但实际上,国王只是在执行议会和内阁的命令,没有拒绝的权力。

温莎城堡-见证英国王朝千年的历史

1840年2月10日,英女王维多利亚和她的表弟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亲王阿尔伯特结婚,萨克森—科堡-哥达这个德国姓氏就此带入英国王室。维多利亚女王死后,她的长子爱德华七世即位。由于爱德华七世冠父姓,汉诺威王朝就此正式结束,王朝改名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7)。

乔治五世肖像

靠着维多利亚时代积累的鼎盛国力和巨大财富,爱德华七世开创了奢华、浮躁、享乐的统治风格,史称“爱德华十年”。1910年,爱德华七世因肺炎死于白金汉宫。王位传给了其子威尔士亲王乔治,是为乔治五世。

乔治五世与玛丽皇后身着御袍,站立在皇家徽章前合影。

乔治五世是爱德华七世的次子,他本来是一名出色的海军军官,年轻时喜欢张着船帆作漫长的远航,还热衷于参加快艇比赛。长兄阿尔伯特王子因肺炎意外去世后,乔治被封为威尔士亲王。乔治王子与符腾堡王国郡主玛丽结婚,两人育有五子一女,感情非常好。面临当时的潮流,国王迷惑不解时,王后总是能够带给他宽慰和希望。

乔治五世之妻玛丽皇后肖像

乔治五世即位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已到强弩之末,上下两院的纷争导致了严重的宪法危机。严峻的形势,逼迫他开始全面恢复祖母的勤政和改革作风。1910年11月17日,他签署命令,增补贵族封号,以此削减上院的权力,保证下院对法案的主导权。这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宪法修正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通过王权的自我削弱,度过了一场危机。

乔治五世皇室全家福。前排左起:玛丽公主、乔治五世、玛丽王后;后排左起:爱德华八世、格洛斯特公爵亨利王子、约克公爵乔治六世、肯特公爵乔治亲王。

1914年,一战爆发,英德交战,英军节节败退,英国人对德国的仇恨一发不可收拾。1917年6月,伦敦东区惨遭德国哥达型轰炸机空袭,造成162人罹难,上百余人重伤。历经此劫,加上不少孩童受难,伦敦民众群情激愤,反德意识持续高涨,笼罩全英,就连德国人开设的店铺也被砸毁。温莎家族原来姓“萨克森-科堡-哥达”(Saxe-Coburg and Gotha),当德国的“哥达”型轰炸机染指伦敦时,民众剧烈的反德声浪对皇室而言无疑是一大警示,他们必须划清与德国的界限。

乔治五世目睹这一切,于1917年7月17日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为表明和同姓的德皇血战到底的决心,王室不再采用祖父阿尔伯特的德国姓氏“哥达”,将王朝以英国的“温莎”命名,改名温莎王朝, 即英国现在的王朝。

1930年代,乔治五世诞辰,国王与众位王子在白金汉宫前接受士兵们行礼

战争期间,乔治五世还把两个王子送到军中服役,频繁视察军队,慰问伤员,走访兵工厂,甚至在视察时从马背上摔下,骨盆受伤。乔治五世着手打造了一个亲和的皇室品牌,他将财产捐给国库,对内安抚民心,凝聚英国人民的团结,共同抵抗敌对的同盟国。1918年11月11日,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欧洲大陆的诸多王室,在大战后纷纷退出历史舞台,温莎王朝由于爱国,依旧得到民众支持。

乔治五世对国民发表圣诞致辞

战争让英国经济一蹶不振,“大萧条”席卷资本主义各国,1932年圣诞节,乔治五世对着英国广播公司的麦克风,向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臣民发表圣诞讲话,鼓励大家战胜经济危机:“我现在坐在家里,向大家发表我内心由衷的祝福。”无数平民第一次听到国王的声音。这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低迷的士气,乔治五世的威望由此达到了巅峰。

乔治五世和表弟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合影

1936年,乔治五世逝世,举国哀痛,遗体运到威斯敏特大教堂,有将近100万人不分白天黑夜前来凭吊。

乔治五世去世后,长子爱德华八世即位。爱德华16岁时受封威尔士亲王,并在一战时加入陆军服役,虽然服役时因其王位继承人的身份,在服役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却令他受到参战者的爱戴。

爱德华八世

年轻的爱德华拥有俊俏英挺的外表,受到大众喜爱,符合人们对童话故事中白马王子的想像和爱慕。但他与父亲乔治五世的关系却并不太好,还十分厌恶皇室的虚礼与各种礼教形式。而他丰富的感情生活,则让整个皇室家族最为忧心。对于爱德华八世丰富的感情生活和一系列不顾皇室体面的作为,重病中的乔治五世曾失望地对首相透露:“我死后,这孩子会在12个月内就毁掉自己!”

显然知子莫若父,爱德华八世即位后,为了娶美国名媛华丽丝 辛普森(双方认识的时候,华丽丝仍是已婚状态),和臣民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英国政府、各自治领政府、普通民众和国教教会都反对他迎娶当时已经离婚两次的美国人辛普森夫人。如果爱德华违背民意引起政府辞职,那么他就违背了君主立宪制国王保持政治中立的基本宪法方针。

爱德华八式退位诏书

爱德华爱得深切,他提出可以不给辛普森王后头衔,他们未来的孩子也不继承王位,只求结个婚。但这个要求也不可以。仅仅325天后,爱德华八世签署退位公告,成为了英国和英联邦历史上唯一自动退位的国王,留下了一段“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历史迷案。英国也由此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王室危机。1936年12月11日,爱德华八世的弟弟乔治,就这样毫无准备地被推上王位,成为了乔治六世。

爱德华八世照片

1937年3月8日,乔治六世为其兄长、前国王创建了一个名衔——温莎公爵。同年6月3日温莎公爵跟华里丝 辛普森在法国举行了私人婚礼,英国王室的成员一个也没有出席。

一战时服役的爱德华八世

不过也有史料称,英国王室和政府遗弃了温莎公爵夫妇是因为怀疑他们是纳粹德国的支持者,不过这一观点一直没有得到英国人的认同。

温莎公爵检阅纳粹党卫军

爱德华八世为个人感情而抛弃国王重任的不负责任之举,让王室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加之退位后成为温莎公爵的爱德华对德国态度暧昧,还曾经去德国进行私人访问,与希特勒会晤。二战爆发后,民众对英国王室更加加深。接任国王的乔治六世在数年间重振王室威望,靠的就是强有力的爱国姿态。

乔治六世加冕礼,高举手臂者为伊丽莎白

乔治六世十分害羞,终身都患有严重的口吃,在他即位时,曾经说过,“今天,我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与在座诸位会面的,这在我们这个国家是史无前例的。事已至此……我决心倾尽全力,我的妻子将与我共渡难关,希望所有的国民也能支持我。”他选择父亲的名号作为自己的名号,成为乔治六世。日后的事实证明,他配得上这个名号。

乔治六世肖像

1939年9月3日,英国向法西斯德国宣战。同一天,乔治六世拒绝了内阁提出的王室撤离伦敦的请求。他宣布,他和全家都会留守伦敦,直到战争结束,赢得全国人民感动。

乔治六世与伊丽莎白王后以及两个女儿

二战爆发时,13岁的伊丽莎白公主和妹妹玛格丽特正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有人建议,应该把小公主送到远离战火的加拿大,遭到乔治六世的反对。其后,王后安慰伦敦市民时说的一句话迅速传开:“小公主们会始终和我待在一起,我会一直陪伴在国王的身边,国王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国家!”从此,《国王还在伦敦呢!》成了战时广为流传的民谣。

乔治六世与蒙哥马利

1940年5月,英国军队被希特勒的大军逼入绝境。危急的形势,使乔治六世决心放弃绥靖政策。他召见主战派大臣温斯顿 丘吉尔,令其出任首相并组阁,带领英国度过危机。

1923年,乔治六世(当时为约克公爵)和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在西敏寺成婚场景。

这一年的圣诞节,在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声中,乔治六世克服了他严重的口吃障碍,通过收音机发表著名的圣诞演说《与民同在》:“在这样一个严峻的时刻,可能是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我向我的子民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传达这个消息。我们被迫卷入冲突,必须保护国家,但我们必将胜利!”这个声音感动了无数躲在防空洞里的伦敦市民。这也是后来那部享誉全球的电影《国王的演讲》的历史素材。

1923年,当时为王子的乔治六世(左四)大婚,右一为乔治五世

1945年5月8日,“欧洲胜利日”来临。乔治六世一家四口出现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但他们把正中间的位置,留给了民族英雄丘吉尔。狂欢的人们注意到,谦逊的国王比以前更瘦弱、苍白。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病逝。丘吉尔亲笔写下悼词:“勇者无敌”。

乔治六世与伊丽莎白王后以及两个女儿

由于乔治六世没有男嗣,所以即位后便立伊丽莎白为王储,并在身体每况愈下之际,将很多公众事务交由女儿打理。1952年2月,正当伊丽莎白访问肯尼亚期间,乔治六世驾崩。翌年6月,伊丽莎白正式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加冕仪式。

1945年,身着中尉制服的伊丽莎白公主

伊丽莎白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责任,二战爆发时,13岁的伊丽莎白公主首次发表了广播演讲,谈话的对象是所有正在躲避战火的孩子。1945年,她还说服父亲让自己加入英军女子辅助服务团,编号是第230873号。她和同龄人一起在伦敦受训,学习机械知识和驾驶技术,还获得了第二中尉军衔。

伊丽莎白与菲利普的结婚照

1947年,伊丽莎白与希腊王子菲利普结婚,菲利普放弃希腊王位继承权,并跟着舅父改姓蒙巴顿。1960年,伊丽莎白二世发布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其后裔的姓氏为蒙巴顿-温莎,王朝名号仍是温莎。这意味着未来很长时间,“温莎王朝”不会更改。菲利普曾自嘲:“在英国,只有我的儿子不能跟父亲的姓。”而在王室乃至英国民众看来,“温莎”这个姓氏所承载的爱国意蕴,是不能轻易改动它的缘由。

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登基时,“日不落帝国”慢慢走向没落,统治版图不断缩小,前殖民地纷纷摆脱英国统治,米字旗在两个大洲的许多地方降下。已是英联邦首脑的女王欣然接受了这一转变,并不断努力试图保持前殖民地与英国的特殊关系,她也的确为保持这种关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泰晤士河远眺温莎城堡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曾经表示,“在过去超过63年的时间里,世界瞬息万变,但女王陛下稳如磐石,她为英国民众无私奉献的意识不仅在国内受到钦佩,更得到世界赞誉。”

从少女到暮年,女王的生命早已经和英国纠缠在一起。有媒体评论称,“伊丽莎白从二战时期到现在的和平年代,见证着英国从辉煌到衰落,再到慢慢重塑,再次占据世界舞台的重要位置。伊丽莎白二世的一生足以写成一本英国现代的变迁史,有浪漫绚丽,有壮阔辉煌,也有苦难和辛酸。”但她始终把女王的尊严、责任,置于个人之上,严肃而认真地活着。

传记作家汤姆 利文曾这样描述英国王室:“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政体形式,并且充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体制可谓老而弥坚、腐而不朽,虽源远流长,却与时代相背离。然而,它却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女王90大寿四世同堂

在伊丽莎白女王带领下的王室,一直在诠释何为王室的责任与担当,她懂得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王室的行为和权限。而且女王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让王室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王室周边产品及王室品牌效应还带动了英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英国人来说,“贤君伊丽莎白女王”是他们能找得到的最好的道德楷模。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