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资料图
■《叔本华传》
作者:【美】戴维·E.卡特赖特 译者:何晓玲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叔本华与黑格尔。 资料图
马维
读毕何晓玲女士翻译的《叔本华传》,我在扉页上写下这个题目时,被自己惊讶到了。
撕掉标签意味着将简单往复杂的路上引,弥漫着种种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对叔本华这样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和他的黑历史一样丰盛,他的刻薄和他的执著一样厉害,他对女性的歧视和对世界的同情一样彻底。
在世人眼里,叔本华是一位悲观主义的哲学家,然而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见解。尼采就不相信,遛着狗,吹着笛子的人可以悲伤到哪里去。所以是否悲伤,这本来就像其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里阐述的一样,那不过是作为人的意志的表现,艰涩乏味且没有一以贯之的标准。
土豪爸爸和小说家兼交际花的妈妈,这是他不幸的根源
对于一个在30岁之前(如果不算48岁出版的《论自然中的意志》,其实这本书可以理解为进一步探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某些理念,这在第十章法兰克福的哲学家的起首篇就有介绍,在此不赘言)就把一生最著名的作品写完,然后用40年的余生去推行自己哲学观点的人,是不幸也是幸。叔本华的不幸,来自原生家庭里的土豪爸爸和小说家兼交际花的妈妈,这是他不幸的根源。
这从本传记第二章交易之旅可见一斑,为了子承父业,叔本华父亲变着法子来培养儿子未来经商的才能,开眼“看世界”,去巴黎学法语,在父亲强势的安排下去做商业学徒。但成为商人并不是叔本华的志向,而与红极一时的小说家母亲不同,他虽然热爱文学,但更多的是冷静而深沉的思考。那是一个哲学家该有的最初样子,但在他走向哲学之路时,其著作长久被人冷落,而母亲的喋喋不休,以及她的作品大红大紫对他的情绪有颇多负面的影响。
他活着的角落没有被聚光灯扫过哪怕一眼,那是一种巨大的挫败感。世界那么大,但叔本华找不到坐标,直到“父亲亡故;哲人诞生”,他才真正可以完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实与他一样如获新生的还有他的母亲,他们都曾活在他父亲的影子里,当影子倒下,他们自由了。
当然,父亲留下的一笔不菲的遗产的三分之一也成为叔本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底气,他长期专注于哲学,著书立说,在自己的事业上任性而为,不需要小心翼翼与某些利益团体维护关系。纵观一生,他身上满是“武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的狂放,就算作为异乡人旅居法兰克福也不收敛分毫。
在温良宽容者众的哲学界,叔本华的特立独行如一股泥石流,席卷与大清乾隆末期同时代的德国,那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天才的哲学后进叔本华有机会与黑格尔、歌德等人辩论或合著,可称得上千古佳话。
作为一个研究意志的人,他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意志
这一时期的叔本华就像他评价贝内克的“追名逐利太过急躁”一样,他自己也不过如此,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这一时期的叔本华的锋芒,那就是犀利。有几件事颇可解释一二。
1820年3月13日的下午,刚过而立之年的叔本华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挑战了哲学大神黑格尔,一位同样伟大的哲人。这件事件,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可以称得上冒犯,显然持绝对之物论的黑格尔并不赞同唯意志论的叔本华。两位哲学奇才如华山论剑在柏林大学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
黑格尔:当一匹马卧倒在大街上时,其动机究竟何在?
叔本华:是那身处其下、与这一疲劳的马容易出现的倾向息息相关的大地。如果它所站的地方濒临深渊,那它就不会卧倒在地了。
黑格尔:您认为动物的机能类似于动机?因此说,心脏的跳动、血液的循环等都是诸多动机的结果?
叔本华:这些不叫动物的机能。在生理学中,人们将它们称为动物身体的有意识活动。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西方,人们为真理辩论本无可厚非,但在背后将一代大哲黑格尔说成“一无所知先生”,总感觉叔本华过于小气,缺乏大哲学的风度。
如同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挑衅,同年12月,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发表两年之后,22岁的贝内克也写了一篇评论抨击叔本华,一方面对叔本华鼓吹的意志是超越于主客体间的相互关系与所有认知之上的自在之物表示怀疑,指出其自相矛盾之处;另一方面,对叔本华的人品表示堪忧,主要是批评叔本华对同时代的哲学家超出学术探讨之外的人身攻击。贝内克最让叔本华愤怒的一句话是:这类言辞极其不配一个哲学家的称号。
叔本华挑战黑格尔乃是为了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另开天地,借此一战成名天下知,这是绝对的捷径,他也有那个实力,犹如张无忌在光明顶力战各路高手,然而黑格尔并非等闲之辈,那一战黑格尔并没有趴下,反而让叔本华惹了一身骚,落下“喜好人身攻击”的把柄。
黑格尔是大山撼动不易,贝内克你算老几,几斤几两没个数吗?叔本华修书一封给报社要求编辑搞定这个年轻人,但编辑并不买账,让叔本华很不爽。直到34年之后贝内克去世,叔本华才算事了。难怪本传的原著作者戴维·E.卡特赖特在《叔本华传》中毫不客气地说,叔本华记恨人的能力堪比大象。
还有一个小插曲被广为传播,那就是史上永垂不朽的女裁缝卡罗琳娜玛尔戈,只是因为在客厅里大声说话打扰到我们的哲学家沉思,被叔本华一顿暴揍,这件小事差点让叔本华身败名裂,耗费他金钱和精力无数,这是研究者绕不开的一个小人物。作为一个研究意志的人,他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意志,让暴脾气如脱缰之马,成为攻击其人品不佳,不尊重女性的把柄。
当然,叔本华也并不是处处锋芒毕露,在与歌德的交往中就谦和很多,叔本华将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寄给歌德请求指导,希望这位德高望重的文化界泰斗提携,而后者当时正醉心色彩学,于是与叔本华一起合著《论视觉与色彩》。这一行为,无疑提升了叔本华的不少名气,为他日后进军哲学界打了个伏笔,而叔本华这位恃才傲物的哲学家也终其一生对歌德毕恭毕敬。
犀利的性格几乎掩盖住了他心酸的人生
叔本华的犀利或者说自负来自对柏拉图和康德的哲学的有机吸收以及东方哲学特别是古印度哲学的浸润和柏林大学的深造。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其极富慧根的领悟和思考。这一点在本传记第四章大学岁月,第六章歌德、色彩与东方之光都有详细的阐述,从中不难看出一个天才哲学家的横空出世之态。
叔本华爱憎分明,张扬高调又离群独居,犀利的性格几乎掩盖住了他心酸的人生。大多数学者认为叔本华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他的悲观源自长期的悲伤,说到这里必须重新谈谈叔本华的家庭。他的爸爸妈妈及孩子。前文有简单介绍他的双亲,虽然叔本华对经商的父亲没有好印象,但17岁时,父亲死于非命还是给他极大的打击,至今也没人知道他的父亲是如何浮尸于院子后面的河流,这一形象也出现在他的批评者贝内克那里,他也是浮尸于河。
而遗传给叔本华智慧和才华的母亲,因为与父亲的婚姻不理想而多少迁怒于他,这让叔本华无法接受,在多次争吵之后,母子决裂,老死不相往来,母亲去世时他也没参加葬礼,而两个女儿相继夭折,唯一的妹妹去世之后,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白色卷毛狗成为他唯一的亲人,但很快狗也死掉了,这一切无不给叔本华心里增加无限伤悲。
如果抛开哲学家的身份,重新认识叔本华,其实,他的人生足够无聊,最精彩的应该是少年时代随父母纵横四海的浪漫时光,除此之外真的乏善可陈。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过是一位出生于富裕家庭,有着暴脾气、爱吵架,还喜欢动手的有大男子主义倾向的多金大叔。但他毕竟是世界级哲学大师,早已被哲学迷们供奉于心中的殿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叔本华,一座大山一样的存在,他在哲学上的建树足以光耀整个人类文明史,因此我们在阅读这本人文合一的《叔本华传》时就自动原谅或忽略了他作为普通人的缺陷,重新温习他在不同时期写就的哲学名篇,知人论世,心平气和地对待,因为无论如何这些都是他作为叔本华的一部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