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央行徐忠:财政政策空间充足,中央财政赤字可扩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央行徐忠:财政政策空间充足,中央财政赤字可扩大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现阶段,短期需求管理应优先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第九届财新峰会上表示,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预计2019年还将延续。财政政策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传导路径短、见效快、力度强,能有效支持经济增长。我国财政政策空间充足,中央财政赤字仍有扩大的空间。

徐忠指出,经济下行压力既有经济增长转型的客观因素,也有前期政策落实不到位的主观因素。而且,前期政策落实不到位的主观因素影响更为显著,政策调控存在“一刀切”倾向。比如,在整顿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同时,未考虑补短板基建建设资金的缺口,导致基建投资迅速下跌;房地产市场存在补库存的压力下,通过限制政策打击投机需求,但也误伤了合理的改善性住房需求;行政性去产能更多是去产量,改善中上游行业的盈利;运动式环保加大了企业负担,很多有效率的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

徐忠说,一些宏观政策相互不协调,政策效应横向叠加,导致合成谬误。初衷是好的政策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及国有企业、财税体系、市场准入等深层次改革迟迟未能有效推进,导致政策预期不稳,市场信心不足。

他认为,当前宏观调控应该更加注重以改革的思路进行短期需求管理,稳定经济增长和市场信心。同时,还需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避免政策不协调效应同向叠加。就货币政策来说,现阶段货币政策重点应该是维护适宜的货币环境,盲目追求M2和社融扩张不可取。

徐忠指出,以改革的思路进行需求侧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加快出台稳定经济和促进需求作用的改革措施,比如税制改革;另一方面是改变工作方式,加强宏观政策的统筹协调,提高政策科学性,评估政策的潜在影响,避免“一刀切”,用力过猛。

财政扩张还有空间

徐忠指出,我国财政政策空间充足,财政政策力度主要是受中央财政赤字安排偏低的约束,中央财政赤字仍有扩大的空间。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因资金配套不足,导致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闲置,亟需盘活几万亿国库资金。同时,财政资金使用碎片化,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补短板也有改善空间。

他说,从短期看,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聚焦基础设施投资短板,保证有效投资力度,但不能走大水漫灌的老路,而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致力于补短板、扩内需。长期看,要加快建设性财政向公共性财政转型,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可市场化的基础设施项目支出,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环保、扶贫等公共利益的支出,提供有效率的让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

总之,徐忠表示,我国可以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存在所谓的资源约束。从凯恩斯定理引申来看,需求创造供给。财政支出不仅增加投资,也会增加储蓄,不受当前储蓄水平的制约。当然,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条件下,财政支出如何充分融资,财政债券如何有效发行,财政防风险如何安全控制,这些问题也应该深入研究。但算大帐,财政支出具有“自我融资”的功能,并不存在储蓄资源约束财政空间的问题。

在谈到减税时,徐忠说,增值税理论上不构成企业负担,但是中国增值税制存在扭曲,导致企业税负感较重。在真正的增值税制度下,增值税表面上由企业缴纳,但企业可以通过商品定价将其转嫁给最终消费者。但在中国的增值税征管实践中,增值税抵扣链条没有彻底打通,进项抵扣不足,企业无法充分转嫁。因此,除下调增值税率外,还应推动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减少税制中存在的扭曲效应,使增值税成为真正的中性税收。

至于个人所得税,徐忠认为,由于税负结构不合理,中国的中低收入工薪阶层成为纳税主体,中低收入群体税负太重。相反,对一些高收入群体的税收监管偏松,该收的没收上来。因此,短期看,可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要提高起征点;长期看,应不断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征管。

地方债要看净值而非规模

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堵后门”力度大大增强,但“开前门”力度太小,导致基建投资增速回落较大,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徐忠表示,财政预算中安排的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远低于现实中的合理需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来可控,要警惕因为处置风险而产生的风险。

徐忠说,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问题,核心应该是净值,而非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在右手举债的过程中,左手资产端也积累了相当规模的优质资产,包括土地、国有企业股权等,完全可以覆盖现有债务。净资产充足,只是缺乏资产变现用于债务偿还的意愿和渠道。

他表示,从短期看,考虑到各地情况差异,“前门”要开的足够大,允许有条件有需求的地方政府市场化举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从地方政府债务现状看,各地风险状况不一样,有的地方负债较多,需要硬化预算约束,有的地方净资产充足,尚有举债空间,不能一概而论。长期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没有理顺,是地方政府债务背后的体制根源,应从完善央地财政关系入手。

徐忠还指出,从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看,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人流尚在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在人口流入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还有大量基建需求和潜力,不应“一刀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央行徐忠:财政政策空间充足,中央财政赤字可扩大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现阶段,短期需求管理应优先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第九届财新峰会上表示,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预计2019年还将延续。财政政策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传导路径短、见效快、力度强,能有效支持经济增长。我国财政政策空间充足,中央财政赤字仍有扩大的空间。

徐忠指出,经济下行压力既有经济增长转型的客观因素,也有前期政策落实不到位的主观因素。而且,前期政策落实不到位的主观因素影响更为显著,政策调控存在“一刀切”倾向。比如,在整顿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同时,未考虑补短板基建建设资金的缺口,导致基建投资迅速下跌;房地产市场存在补库存的压力下,通过限制政策打击投机需求,但也误伤了合理的改善性住房需求;行政性去产能更多是去产量,改善中上游行业的盈利;运动式环保加大了企业负担,很多有效率的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

徐忠说,一些宏观政策相互不协调,政策效应横向叠加,导致合成谬误。初衷是好的政策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及国有企业、财税体系、市场准入等深层次改革迟迟未能有效推进,导致政策预期不稳,市场信心不足。

他认为,当前宏观调控应该更加注重以改革的思路进行短期需求管理,稳定经济增长和市场信心。同时,还需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避免政策不协调效应同向叠加。就货币政策来说,现阶段货币政策重点应该是维护适宜的货币环境,盲目追求M2和社融扩张不可取。

徐忠指出,以改革的思路进行需求侧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加快出台稳定经济和促进需求作用的改革措施,比如税制改革;另一方面是改变工作方式,加强宏观政策的统筹协调,提高政策科学性,评估政策的潜在影响,避免“一刀切”,用力过猛。

财政扩张还有空间

徐忠指出,我国财政政策空间充足,财政政策力度主要是受中央财政赤字安排偏低的约束,中央财政赤字仍有扩大的空间。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因资金配套不足,导致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闲置,亟需盘活几万亿国库资金。同时,财政资金使用碎片化,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补短板也有改善空间。

他说,从短期看,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聚焦基础设施投资短板,保证有效投资力度,但不能走大水漫灌的老路,而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致力于补短板、扩内需。长期看,要加快建设性财政向公共性财政转型,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可市场化的基础设施项目支出,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环保、扶贫等公共利益的支出,提供有效率的让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

总之,徐忠表示,我国可以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存在所谓的资源约束。从凯恩斯定理引申来看,需求创造供给。财政支出不仅增加投资,也会增加储蓄,不受当前储蓄水平的制约。当然,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条件下,财政支出如何充分融资,财政债券如何有效发行,财政防风险如何安全控制,这些问题也应该深入研究。但算大帐,财政支出具有“自我融资”的功能,并不存在储蓄资源约束财政空间的问题。

在谈到减税时,徐忠说,增值税理论上不构成企业负担,但是中国增值税制存在扭曲,导致企业税负感较重。在真正的增值税制度下,增值税表面上由企业缴纳,但企业可以通过商品定价将其转嫁给最终消费者。但在中国的增值税征管实践中,增值税抵扣链条没有彻底打通,进项抵扣不足,企业无法充分转嫁。因此,除下调增值税率外,还应推动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减少税制中存在的扭曲效应,使增值税成为真正的中性税收。

至于个人所得税,徐忠认为,由于税负结构不合理,中国的中低收入工薪阶层成为纳税主体,中低收入群体税负太重。相反,对一些高收入群体的税收监管偏松,该收的没收上来。因此,短期看,可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要提高起征点;长期看,应不断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征管。

地方债要看净值而非规模

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堵后门”力度大大增强,但“开前门”力度太小,导致基建投资增速回落较大,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徐忠表示,财政预算中安排的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远低于现实中的合理需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来可控,要警惕因为处置风险而产生的风险。

徐忠说,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问题,核心应该是净值,而非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在右手举债的过程中,左手资产端也积累了相当规模的优质资产,包括土地、国有企业股权等,完全可以覆盖现有债务。净资产充足,只是缺乏资产变现用于债务偿还的意愿和渠道。

他表示,从短期看,考虑到各地情况差异,“前门”要开的足够大,允许有条件有需求的地方政府市场化举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从地方政府债务现状看,各地风险状况不一样,有的地方负债较多,需要硬化预算约束,有的地方净资产充足,尚有举债空间,不能一概而论。长期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没有理顺,是地方政府债务背后的体制根源,应从完善央地财政关系入手。

徐忠还指出,从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看,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人流尚在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在人口流入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还有大量基建需求和潜力,不应“一刀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