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广州设计周的展览上 艺术家表达了他们对于家的看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广州设计周的展览上 艺术家表达了他们对于家的看法

“家”并不仅仅由物理空间和物质产品构成,它可能是情感幽微处的栖息之地,也可能是生命脉络中的大江大河,是人生体验里的幽微之境。

侯莹作品 《归》

“对于现实层面具体的‘家’,我们都不陌生,它日常可见,似乎人人都可拥有……我们又知道,‘家’并不仅仅由物理空间和物质产品构成,它可能是情感幽微处的栖息之地,也可能是生命脉络中的大江大河,是人生体验里的幽微之境。”

11月26日下午,在广州太古汇三楼玻璃盒子开幕的展览“来处”的前言中,策展人杨青这样写道。以产业化会展为主的广州设计周在第十二届之际迎来了第一个艺术展览,结合广州设计周的家居主题,杨青选取了“家”作为此次展览的主题。

“幽微”,这个杨青在前言中多次提到的词汇,也是她希望此次展览达到的意境。因此在艺术家的选择上,她特地选择了在作品呈现上细腻且质朴的艺术家(何健翔、胡庆泰、胡尹萍、侯莹、蒋志、李景湖、梁硕、马秋莎、孙宇、叶凌瀚、张爽、张小川)。他们的作品呈现了家的不同面向,也挑战着人们对“家”这个字眼的常规性理解。

公共空间 VS 私人场所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景湖特地选取了占有兵拍摄的一张照片来阐释自己心目中的“家”。占有兵是长安镇日报社的摄影记者,这二十年来他一直拿着相机,在街上有意识地记录周边人的生活状态。在这张照片中,一对情侣躺在马路旁边的一个木制座椅上,他们的身体倚靠着对方,安然熟睡,全然不顾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李景湖认为这张照片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很多在外打工的民工没有自己的家,他们租住的出租屋其实很狭窄,环境很恶劣。所以他们反而在公共空间可以放松,就像我们在家里的客厅一样躺着。”

占有兵/摄

李景湖很早就开始了有关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思考。2013年,受到策展人付晓东的邀请,他完成了一个名为《在家流浪》的行为艺术作品。他将家中自己的所有衣物都寄到北京,在空间站展出,只在家中留下一个背包和几件换洗的衣物。在采访中李景湖称:“我把家和社会的关系翻转过来,私密的物品成为展品,个人空间成为一个流浪的场所。”

这种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反转的行为,与占有兵那张照片中呈现的两位年轻人的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此次展览中,这种公共和私人空间的翻转与模糊,也作为展览的主题之一屡次出现。

有的人选择将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呈现在公众面前。比如艺术家胡庆泰的录像作品《室内及携至室内演变》。作品首先介绍和描绘了自己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室内花草植物,包括这些植物的名称和寓意,接着这个室内空间逐渐变为房屋主人施加个人意志的场所。通过对于个人居室的这种现象学式的描述,胡庆泰完成了对于个人私密居所以及室内活动的一次写真。

艺术家胡庆泰的录像作品《室内及携至室内演变》

艺术家梁硕的作品《梁闻道的小屋》也是在公共空间展示私人居所的一次尝试。梁闻道是梁硕的儿子。2012年6月,梁硕接到一个包装箱,并被要求以任何方式来制作一个作品,时间不限。因此梁硕将这个包装箱的处理权交给儿子。具体的功能、颜色和布置,他都征求儿子的意见,并让儿子参与了所有的改装制作过程。在六年的时间中,这个小屋伴随着梁闻道的成长,也跟随着梁硕工作室的不断搬迁产生了功能上的变化——从树屋到空中储藏室,从卧室到被搁置在仓库中。这个小屋见证了梁闻道的成长,也见证了父子之间的联结和纽带。

对于此次受邀进行展览开幕表演的艺术家和舞蹈家侯莹来说,最为公共的空间,同时也是最为私密的,是她流动的处所,也是她身体和心灵的栖居之地。在发表在“打边炉”的口述文章《家,就是要不断地出走》中,侯莹谈到,她的家就是漂泊,“不管是物质上的居所还是心灵上的归处,这么多年,一直不停地在漂泊着。”侯莹继续说:“在迁徙之中,每个落脚的地方都如此不同,对此你的身体会有反应,你的心会有反应。这种反应跟这个城市有关,跟城市的人有关,跟城市的节奏有关,跟整个城市散发出的味道有关。”因此,恰恰是移动和不断地出走带给侯莹安全和安定的感觉。侯莹喜欢看空间设计,但目的并非要去拥有和设计一个空间,而是研究空间作为艺术的功用。因为侯莹清楚,空间无法长久,因为总要不断地走出去。“相比之下,你所在的居所或者城市的大环境,才能值得去在意、去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侯莹而言,恰恰是城市的公共空间,构成了她艺术创作中家的概念。身体唯有在不断流动和变幻之中,心灵才能找到皈依之处。正如此次她在展览“来处”的开幕表演中所传达的观念,来处也即归处。对于侯莹的舞蹈而言,随处都是理想的发生地点和戏剧舞台。在这样的公共空间中,心灵会找到自身的归宿。

艺术家、舞蹈家侯莹

中产的居室幻景 VS 工人的居无定所

如果说广州设计周的贸易和展出生动地诠释了本雅明口中的中产阶级及其营造的居室幻景,那么来自东莞的艺术家李景湖带来的作品则是对于这种美好幻景的打破,但他的打破并非冰冷的、残酷的,反而如策展人杨青所言,充满了“高贵的诗意”。

出生并长期居住在东莞的李景湖参考天空白云的自然形态,将工厂里生产线上那种日光灯管排列成形状高低不同的六块“白云”,悬挂在展厅上空。中国用短短四十年时间,从农业大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大国。这对于身处东莞的李景湖来说,体会尤为深刻。1996年,李景湖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毕业后,在深圳一家中学找到了一份美术老师的工作。2002年,由于家里在东莞长安锦厦分了土地盖出租屋,在阔别家乡12年之后,李景湖重新回到东莞。“以前这些地方都是田地啊,回来发现都是工厂,满大街都是来打工的人!”在他儿时经常去的田埂边上,李景湖已经无法抬头寻找天边的白云。目之所及,只有工厂厂房窗户里整天亮着的日光灯。这种令人惊异的变化直接启发了他,让他创作出了《白云》这个作品。

李景湖作品《白云》

李景湖2018年的新作《栖息》在展厅中位于《白云》的正下方。李景湖将城市中用来阻隔和防护的不锈钢圆管焊接成一棵树的枝干部分,而枝叶则由他收集的不同家庭的家具构件组成。在树梢上,悬挂了三部智能手机,每部收集循环播放一只小鸟的叫声,以模仿自然界的树。三种婉转悠长的鸟鸣在展厅中回荡,连同头顶的日光灯白云,提示着人们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将目光投向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以及在那里拼搏忙碌的工人,对李景湖来说是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因为这就是根植于他生活的日常经验。李景湖反对那种猎奇式的对于工厂工人的窥探,在他看来,要了解工人的生活,并不需要去工厂里,你甚至可以就坐在工厂的入口处,坐上一天,观察往来工人的生活状态。人的生存状态,始终是李景湖艺术创作的核心。他的艺术创作根植于对于人的日常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的观察。

而他的作品出现在以家居设计为主题的广州设计周的首次展览上,也颇具对照的意味。当中产阶级在努力营造属于他们的居室天堂时,当他们在追求品味、格调以及显示自己阶级地位的优越性时,李景湖通过他的创作告诉我们:这种美好的、稳定的居室幻景背后,隐藏着众多不被看见的劳动力,他们牺牲了自己温馨有序的居室空间,来到工厂,来到生产线,日复一日,如螺丝钉般机械地工作。

李景湖作品《栖息》

家庭性别分工,以及被遮蔽的创造力

除了阶级问题,展览也指向了“家”中的性别面向。来自北京的艺术家胡尹萍将起初的一个善意的谎言,发展成了一个带动老家小镇诸多女性参与其中的艺术项目。

2015年初,胡尹萍在回四川老家时,发现母亲和镇上的其他妇女一起在编织一种劣质的毛线帽子,这些辛勤劳动在当地被廉价收购。回到北京之后,胡尹萍找到一位名叫小芳的朋友,冒充收购者,以较高价格收购母亲的帽子。这个善意的谎言给母亲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变化。由于工作需要,母亲学会了使用微信、网上银行、淘宝,以及收发快递等一系列技能。在接下里的一年中,母亲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出一百多种奇怪的帽子。母亲的这一行为引来了小镇上其他阿姨的羡慕。胡尹萍于是将小镇阿姨组织起来,一起织制。为了让母亲以及她的伙伴们更好地创作,胡尹萍将胡小芳作为原创品牌,在中国和法国进行注册,并于2017年4月22日在全球首发。

胡尹萍作品《小芳》

渐渐地,这个项目从一个编织者——胡尹萍的母亲,拓展到一个编织共同体。这其中包含着胡尹萍家乡50名妇女的创造力。但起初的热情却因为阿姨们超时工作带来的疲劳逐渐消退,帽子的款式也逐渐出现局限性。此后,小芳伪造了一场法国比基尼大赛。比赛规定,在一年时间内,编织者为各自的家庭成员设计比基尼,并最终选出85件最好的手工比基尼在法国展出。这个最初由一个善意的谎言发展而来的项目,既改变了艺术家母亲的生活,也改变了当地小镇很多母亲的生活,同时,它也影响和改造着小镇的经济动态。镇中心的一个房间被指定为编织者的聚会场所,编织者可以在此处寻求建议、囤积纱线、进行社交活动。这个社交场所变得非常受欢迎,以至当地的麻将馆都关门歇业。小镇上的阿姨们在这个编织项目中,逐渐发挥和显示出那一代人被忽视的创造力,因为编织,她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和姐妹情谊,同时也在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和价值上的认可。

阿姨们编织的比基尼

如今,这个项目仍在进行中。胡尹萍的妈妈连同小镇上的阿姨们,仍然并不知情。而在这些作品展出后,有很多人想收购这些作品,可在胡尹萍看来,这个项目的目的是收藏母亲的时间,将其作为独一无二的物件以及时间流逝的物理记录。因此,胡尹萍目前靠出售自己的雕塑作品资助这个项目。胡尹萍的作品诙谐、轻松、有趣,同时也将传统家庭性别分工中女性时常被遮蔽的劳动力创造性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创造力和社会成就感。

(“来处”于11月26日至12月16日在广州太古汇三楼玻璃盒子举行。)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广州设计周的展览上 艺术家表达了他们对于家的看法

“家”并不仅仅由物理空间和物质产品构成,它可能是情感幽微处的栖息之地,也可能是生命脉络中的大江大河,是人生体验里的幽微之境。

侯莹作品 《归》

“对于现实层面具体的‘家’,我们都不陌生,它日常可见,似乎人人都可拥有……我们又知道,‘家’并不仅仅由物理空间和物质产品构成,它可能是情感幽微处的栖息之地,也可能是生命脉络中的大江大河,是人生体验里的幽微之境。”

11月26日下午,在广州太古汇三楼玻璃盒子开幕的展览“来处”的前言中,策展人杨青这样写道。以产业化会展为主的广州设计周在第十二届之际迎来了第一个艺术展览,结合广州设计周的家居主题,杨青选取了“家”作为此次展览的主题。

“幽微”,这个杨青在前言中多次提到的词汇,也是她希望此次展览达到的意境。因此在艺术家的选择上,她特地选择了在作品呈现上细腻且质朴的艺术家(何健翔、胡庆泰、胡尹萍、侯莹、蒋志、李景湖、梁硕、马秋莎、孙宇、叶凌瀚、张爽、张小川)。他们的作品呈现了家的不同面向,也挑战着人们对“家”这个字眼的常规性理解。

公共空间 VS 私人场所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景湖特地选取了占有兵拍摄的一张照片来阐释自己心目中的“家”。占有兵是长安镇日报社的摄影记者,这二十年来他一直拿着相机,在街上有意识地记录周边人的生活状态。在这张照片中,一对情侣躺在马路旁边的一个木制座椅上,他们的身体倚靠着对方,安然熟睡,全然不顾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李景湖认为这张照片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很多在外打工的民工没有自己的家,他们租住的出租屋其实很狭窄,环境很恶劣。所以他们反而在公共空间可以放松,就像我们在家里的客厅一样躺着。”

占有兵/摄

李景湖很早就开始了有关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思考。2013年,受到策展人付晓东的邀请,他完成了一个名为《在家流浪》的行为艺术作品。他将家中自己的所有衣物都寄到北京,在空间站展出,只在家中留下一个背包和几件换洗的衣物。在采访中李景湖称:“我把家和社会的关系翻转过来,私密的物品成为展品,个人空间成为一个流浪的场所。”

这种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反转的行为,与占有兵那张照片中呈现的两位年轻人的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此次展览中,这种公共和私人空间的翻转与模糊,也作为展览的主题之一屡次出现。

有的人选择将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呈现在公众面前。比如艺术家胡庆泰的录像作品《室内及携至室内演变》。作品首先介绍和描绘了自己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室内花草植物,包括这些植物的名称和寓意,接着这个室内空间逐渐变为房屋主人施加个人意志的场所。通过对于个人居室的这种现象学式的描述,胡庆泰完成了对于个人私密居所以及室内活动的一次写真。

艺术家胡庆泰的录像作品《室内及携至室内演变》

艺术家梁硕的作品《梁闻道的小屋》也是在公共空间展示私人居所的一次尝试。梁闻道是梁硕的儿子。2012年6月,梁硕接到一个包装箱,并被要求以任何方式来制作一个作品,时间不限。因此梁硕将这个包装箱的处理权交给儿子。具体的功能、颜色和布置,他都征求儿子的意见,并让儿子参与了所有的改装制作过程。在六年的时间中,这个小屋伴随着梁闻道的成长,也跟随着梁硕工作室的不断搬迁产生了功能上的变化——从树屋到空中储藏室,从卧室到被搁置在仓库中。这个小屋见证了梁闻道的成长,也见证了父子之间的联结和纽带。

对于此次受邀进行展览开幕表演的艺术家和舞蹈家侯莹来说,最为公共的空间,同时也是最为私密的,是她流动的处所,也是她身体和心灵的栖居之地。在发表在“打边炉”的口述文章《家,就是要不断地出走》中,侯莹谈到,她的家就是漂泊,“不管是物质上的居所还是心灵上的归处,这么多年,一直不停地在漂泊着。”侯莹继续说:“在迁徙之中,每个落脚的地方都如此不同,对此你的身体会有反应,你的心会有反应。这种反应跟这个城市有关,跟城市的人有关,跟城市的节奏有关,跟整个城市散发出的味道有关。”因此,恰恰是移动和不断地出走带给侯莹安全和安定的感觉。侯莹喜欢看空间设计,但目的并非要去拥有和设计一个空间,而是研究空间作为艺术的功用。因为侯莹清楚,空间无法长久,因为总要不断地走出去。“相比之下,你所在的居所或者城市的大环境,才能值得去在意、去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侯莹而言,恰恰是城市的公共空间,构成了她艺术创作中家的概念。身体唯有在不断流动和变幻之中,心灵才能找到皈依之处。正如此次她在展览“来处”的开幕表演中所传达的观念,来处也即归处。对于侯莹的舞蹈而言,随处都是理想的发生地点和戏剧舞台。在这样的公共空间中,心灵会找到自身的归宿。

艺术家、舞蹈家侯莹

中产的居室幻景 VS 工人的居无定所

如果说广州设计周的贸易和展出生动地诠释了本雅明口中的中产阶级及其营造的居室幻景,那么来自东莞的艺术家李景湖带来的作品则是对于这种美好幻景的打破,但他的打破并非冰冷的、残酷的,反而如策展人杨青所言,充满了“高贵的诗意”。

出生并长期居住在东莞的李景湖参考天空白云的自然形态,将工厂里生产线上那种日光灯管排列成形状高低不同的六块“白云”,悬挂在展厅上空。中国用短短四十年时间,从农业大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大国。这对于身处东莞的李景湖来说,体会尤为深刻。1996年,李景湖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本科毕业后,在深圳一家中学找到了一份美术老师的工作。2002年,由于家里在东莞长安锦厦分了土地盖出租屋,在阔别家乡12年之后,李景湖重新回到东莞。“以前这些地方都是田地啊,回来发现都是工厂,满大街都是来打工的人!”在他儿时经常去的田埂边上,李景湖已经无法抬头寻找天边的白云。目之所及,只有工厂厂房窗户里整天亮着的日光灯。这种令人惊异的变化直接启发了他,让他创作出了《白云》这个作品。

李景湖作品《白云》

李景湖2018年的新作《栖息》在展厅中位于《白云》的正下方。李景湖将城市中用来阻隔和防护的不锈钢圆管焊接成一棵树的枝干部分,而枝叶则由他收集的不同家庭的家具构件组成。在树梢上,悬挂了三部智能手机,每部收集循环播放一只小鸟的叫声,以模仿自然界的树。三种婉转悠长的鸟鸣在展厅中回荡,连同头顶的日光灯白云,提示着人们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将目光投向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以及在那里拼搏忙碌的工人,对李景湖来说是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因为这就是根植于他生活的日常经验。李景湖反对那种猎奇式的对于工厂工人的窥探,在他看来,要了解工人的生活,并不需要去工厂里,你甚至可以就坐在工厂的入口处,坐上一天,观察往来工人的生活状态。人的生存状态,始终是李景湖艺术创作的核心。他的艺术创作根植于对于人的日常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的观察。

而他的作品出现在以家居设计为主题的广州设计周的首次展览上,也颇具对照的意味。当中产阶级在努力营造属于他们的居室天堂时,当他们在追求品味、格调以及显示自己阶级地位的优越性时,李景湖通过他的创作告诉我们:这种美好的、稳定的居室幻景背后,隐藏着众多不被看见的劳动力,他们牺牲了自己温馨有序的居室空间,来到工厂,来到生产线,日复一日,如螺丝钉般机械地工作。

李景湖作品《栖息》

家庭性别分工,以及被遮蔽的创造力

除了阶级问题,展览也指向了“家”中的性别面向。来自北京的艺术家胡尹萍将起初的一个善意的谎言,发展成了一个带动老家小镇诸多女性参与其中的艺术项目。

2015年初,胡尹萍在回四川老家时,发现母亲和镇上的其他妇女一起在编织一种劣质的毛线帽子,这些辛勤劳动在当地被廉价收购。回到北京之后,胡尹萍找到一位名叫小芳的朋友,冒充收购者,以较高价格收购母亲的帽子。这个善意的谎言给母亲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变化。由于工作需要,母亲学会了使用微信、网上银行、淘宝,以及收发快递等一系列技能。在接下里的一年中,母亲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出一百多种奇怪的帽子。母亲的这一行为引来了小镇上其他阿姨的羡慕。胡尹萍于是将小镇阿姨组织起来,一起织制。为了让母亲以及她的伙伴们更好地创作,胡尹萍将胡小芳作为原创品牌,在中国和法国进行注册,并于2017年4月22日在全球首发。

胡尹萍作品《小芳》

渐渐地,这个项目从一个编织者——胡尹萍的母亲,拓展到一个编织共同体。这其中包含着胡尹萍家乡50名妇女的创造力。但起初的热情却因为阿姨们超时工作带来的疲劳逐渐消退,帽子的款式也逐渐出现局限性。此后,小芳伪造了一场法国比基尼大赛。比赛规定,在一年时间内,编织者为各自的家庭成员设计比基尼,并最终选出85件最好的手工比基尼在法国展出。这个最初由一个善意的谎言发展而来的项目,既改变了艺术家母亲的生活,也改变了当地小镇很多母亲的生活,同时,它也影响和改造着小镇的经济动态。镇中心的一个房间被指定为编织者的聚会场所,编织者可以在此处寻求建议、囤积纱线、进行社交活动。这个社交场所变得非常受欢迎,以至当地的麻将馆都关门歇业。小镇上的阿姨们在这个编织项目中,逐渐发挥和显示出那一代人被忽视的创造力,因为编织,她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和姐妹情谊,同时也在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和价值上的认可。

阿姨们编织的比基尼

如今,这个项目仍在进行中。胡尹萍的妈妈连同小镇上的阿姨们,仍然并不知情。而在这些作品展出后,有很多人想收购这些作品,可在胡尹萍看来,这个项目的目的是收藏母亲的时间,将其作为独一无二的物件以及时间流逝的物理记录。因此,胡尹萍目前靠出售自己的雕塑作品资助这个项目。胡尹萍的作品诙谐、轻松、有趣,同时也将传统家庭性别分工中女性时常被遮蔽的劳动力创造性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创造力和社会成就感。

(“来处”于11月26日至12月16日在广州太古汇三楼玻璃盒子举行。)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