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丽的胡言乱语:外语文身有什么好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丽的胡言乱语:外语文身有什么好处?

即便时常“失败”,但外语文身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思考和体验超越国籍的文化与思想。

图片来源:HASSAN AMMAR / AP

“看!”

我的瑜伽教练兴奋地露出手臂,在瑜伽馆昏暗的灯光下,我眯眼望去,那是一个文身,但我却辨认不出形状。

“这是什么?”我不自在地问道。

“Salaam!”他激动地说,“在阿拉伯语中代表‘和平’的意思!”

作为一名阿拉伯语教授,经常有人请我欣赏他们的文身,或帮忙检查用词。对此我也早就习以为常了。我又仔细看了看,的确能辨认出几个字符,分别代表“s”“l”“a”和“m”——也就是组成“和平”一词的几个字母。但它们是分开的,所以刚开始我没认出来。阿拉伯语要求以连笔的方式书写,相邻字母须互相粘连,否则就会显得莫名其妙。我实在不忍心告诉教练,他印刻在皮肤里的,不过是一串毫无意义的符号而已。

如今,嘲讽“失败”的文身已经成为许多语言学者和键盘侠最爱的业余消遣。对他们来说,文身拼写及含义错误正是乏味的商品化全球主义的体现,并且还将成为受害者身上永久的烙印。然而对于其他成千上万的人(包括我的瑜伽教练)而言,把一门外语文字印刻在皮肤上,代表着他们对自身存在感和情感附着的普遍追求。尽管文身有可能引发诸多尴尬,他们也甘愿承担。因为外语文身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去思考和体验超越国籍的文化与思想。即使文字本身存在错误,但这背后的努力却仍然可以成功。

人类对自身的改造由来已久,文身最早的用途之一,即心理学家提出的“社会标签”。例如,早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在进行交易之前给奴隶文身,以便区分。奴隶也因此被强行贴上了“外群”的标签。到了十六世纪初,情况则恰恰相反,欧洲水手在到访北美和南太平洋后,在原住民部落居民身上学到了大量文身图案设计。在那个全球旅行并不普遍的时代,这些文身无疑让水手和好奇的旁观者感受到了“充满异国情调的时尚”。

出于类似的原因,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总是热衷于在艺术、服装甚至人体上使用外来词语,试图将平常的物品打造得精致诱人,借此提升社会价值。比如,中世纪欧洲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就曾频繁使用阿拉伯文字,尽管视觉上耀眼炫目,但它们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大英百科全书》更是将此类文本定义为“美丽的胡言乱语”。这种做法也成为了近期争议的根源,此前一位研究人员声称在一些维京人的葬衣上印有“阿拉”(Allah)的字样,不过这一荒谬论调很快便被其他学者揭穿。在维多利亚时代,许多英格兰人曾前往日本旅行,并选择文身作为永久的旅途纪念品带回家。如今,许多西方旅行者仍然热衷于此。

70岁的Bishram将神的名字文在自己脸上  图片来源:Adnan Abidi/Reuters

由于缺乏与其本源文化持续且有意义的接触,这些外语文身已经不再承载文化意义,而仅仅具有装饰性效用。一些人认为,外语文身代表着一种空洞的世界主义,人们将远方的民族视为一种奢侈商品,而非值得通过语言学习或海外经历深入了解的社区群体。为此,一名剑桥大学的古典学者甚至放弃了自己收入颇丰的副业——检查古拉丁语文身。他认为,文身曾经代表的“桀骜不驯的个人主义”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没头没脑的猎奇心理,以及过分盛行的矇昧主义。

互联网的存在,使人们开始热衷于对那些翻译糟糕的文身进行审视和品评。而社交媒体的普及,则将这些错误直观地展现在了所有人面前。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外语人体艺术中的神秘色彩。除此之外,由于文身在西方国家变得越来越常见,加之图案设计的相互影响,导致错误也愈发普遍。有些人很纳闷,为什么在有着其他途径的前提下,依然有人宁愿冒着一辈子尴尬的风险,只为追求一时的快感或俗气的时尚呢。

但是,将外语文身仅仅视作无趣的旅行纪念或文化挪用都是极其片面的,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人们选择文身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自我表达、叛逆心理、个人主义、群体认同、文化传统、纪念,抑或只是一瞬间的冲动。在这些文身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同生活磨难抗争的故事。许多人在抑郁、药瘾以及恶劣的情感关系中苦苦挣扎,对他们而言,战胜这些苦难和挑战的经历是值得被永远铭记的。因此,将文身艺术片面地标榜为修饰品或乏味的消费主义,是对人为努力和斗争的蔑视与嘲讽。

我与教练之间尴尬的小故事,只是我众多经历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多年来,很多学生都曾请我帮忙检查和翻译单词,或是用阿拉伯语组织语句。在这些学生当中,有许多军人和女性试图重温旅途中的记忆而向我求助。其他人告诉我,文身有时也会被一些驻扎在阿拉伯语国家的士兵用来当作震慑敌人的手段。

有一个故事始终令我难以忘怀。曾经有朋友请我帮忙寻找表达“感激”的阿拉伯语词汇(我们选择了“al-shukr”,它在古兰经中表示对上帝祝福的感谢),尽管有些难为情,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问她为什么选择阿拉伯语。她在邮件中解释道:“我和一个颇有天赋的算命师认识蛮久了,最近她告诉我,我有一世曾经生活在埃及。虽然无法证实真伪,但在我内心却产生了共鸣。古埃及语言已经消失,所以我选择阿拉伯语。”

尽管并非每一个选择外语文身的人都拥有某种与神性的联结,但当人们通过一门外语的崭新视角来看待普通的日常事物时,确实会感受到某种魔力。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词组“carpe diem”(拉丁语,意为“及时行乐,抓住今天”)就比直接使用英文“use time wisely”更让人印象深刻。而词组esprit de corps(法语,意为“团队精神”)听起来也比英文“team spirit”更富有诗意。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插入一些已知其义,但在形式上却更为大胆独特的词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化敏感及审美创造性有关。

中文文身在西方国家也越来越流行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许多不会说中文的西方人热衷于中文文身,这很容易令异国情调显得粗鲁且愚蠢。我的瑜伽教练对阿拉伯语的兴趣也并非出自瑜伽,毕竟后者来源于印度传统文化,但旁人却可能将其误解为对不同肤色文化的分辨无能。在当代西方社会,一些人认为阿拉伯语带有侵略性,而拉丁语则代表着上层文化和精英主义。这些现象都是外语文身可能引发的风险。

但是,尽管伴随着风险,文身也不该被全盘否定。纵使它们出了差错,人体艺术设计仍然是人类对自身存在感追求的范例。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说,对“外国”事物的获取是对自身局限的超越,对环境的抵抗和对自我认知界限的突破;是在与自我截然不同的维度中找寻自我。在选择永久性的文身时,语言准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该忽视文身所带来的自我审视的机会。即便这样的人体艺术偶尔会“失败”,这也是我们甘愿承担的代价。

(翻译:杨雅兰)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The Benefits of a Foreign-Language Tattoo

最新更新时间:12/19 14:4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丽的胡言乱语:外语文身有什么好处?

即便时常“失败”,但外语文身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思考和体验超越国籍的文化与思想。

图片来源:HASSAN AMMAR / AP

“看!”

我的瑜伽教练兴奋地露出手臂,在瑜伽馆昏暗的灯光下,我眯眼望去,那是一个文身,但我却辨认不出形状。

“这是什么?”我不自在地问道。

“Salaam!”他激动地说,“在阿拉伯语中代表‘和平’的意思!”

作为一名阿拉伯语教授,经常有人请我欣赏他们的文身,或帮忙检查用词。对此我也早就习以为常了。我又仔细看了看,的确能辨认出几个字符,分别代表“s”“l”“a”和“m”——也就是组成“和平”一词的几个字母。但它们是分开的,所以刚开始我没认出来。阿拉伯语要求以连笔的方式书写,相邻字母须互相粘连,否则就会显得莫名其妙。我实在不忍心告诉教练,他印刻在皮肤里的,不过是一串毫无意义的符号而已。

如今,嘲讽“失败”的文身已经成为许多语言学者和键盘侠最爱的业余消遣。对他们来说,文身拼写及含义错误正是乏味的商品化全球主义的体现,并且还将成为受害者身上永久的烙印。然而对于其他成千上万的人(包括我的瑜伽教练)而言,把一门外语文字印刻在皮肤上,代表着他们对自身存在感和情感附着的普遍追求。尽管文身有可能引发诸多尴尬,他们也甘愿承担。因为外语文身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去思考和体验超越国籍的文化与思想。即使文字本身存在错误,但这背后的努力却仍然可以成功。

人类对自身的改造由来已久,文身最早的用途之一,即心理学家提出的“社会标签”。例如,早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在进行交易之前给奴隶文身,以便区分。奴隶也因此被强行贴上了“外群”的标签。到了十六世纪初,情况则恰恰相反,欧洲水手在到访北美和南太平洋后,在原住民部落居民身上学到了大量文身图案设计。在那个全球旅行并不普遍的时代,这些文身无疑让水手和好奇的旁观者感受到了“充满异国情调的时尚”。

出于类似的原因,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总是热衷于在艺术、服装甚至人体上使用外来词语,试图将平常的物品打造得精致诱人,借此提升社会价值。比如,中世纪欧洲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就曾频繁使用阿拉伯文字,尽管视觉上耀眼炫目,但它们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大英百科全书》更是将此类文本定义为“美丽的胡言乱语”。这种做法也成为了近期争议的根源,此前一位研究人员声称在一些维京人的葬衣上印有“阿拉”(Allah)的字样,不过这一荒谬论调很快便被其他学者揭穿。在维多利亚时代,许多英格兰人曾前往日本旅行,并选择文身作为永久的旅途纪念品带回家。如今,许多西方旅行者仍然热衷于此。

70岁的Bishram将神的名字文在自己脸上  图片来源:Adnan Abidi/Reuters

由于缺乏与其本源文化持续且有意义的接触,这些外语文身已经不再承载文化意义,而仅仅具有装饰性效用。一些人认为,外语文身代表着一种空洞的世界主义,人们将远方的民族视为一种奢侈商品,而非值得通过语言学习或海外经历深入了解的社区群体。为此,一名剑桥大学的古典学者甚至放弃了自己收入颇丰的副业——检查古拉丁语文身。他认为,文身曾经代表的“桀骜不驯的个人主义”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没头没脑的猎奇心理,以及过分盛行的矇昧主义。

互联网的存在,使人们开始热衷于对那些翻译糟糕的文身进行审视和品评。而社交媒体的普及,则将这些错误直观地展现在了所有人面前。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外语人体艺术中的神秘色彩。除此之外,由于文身在西方国家变得越来越常见,加之图案设计的相互影响,导致错误也愈发普遍。有些人很纳闷,为什么在有着其他途径的前提下,依然有人宁愿冒着一辈子尴尬的风险,只为追求一时的快感或俗气的时尚呢。

但是,将外语文身仅仅视作无趣的旅行纪念或文化挪用都是极其片面的,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人们选择文身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自我表达、叛逆心理、个人主义、群体认同、文化传统、纪念,抑或只是一瞬间的冲动。在这些文身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同生活磨难抗争的故事。许多人在抑郁、药瘾以及恶劣的情感关系中苦苦挣扎,对他们而言,战胜这些苦难和挑战的经历是值得被永远铭记的。因此,将文身艺术片面地标榜为修饰品或乏味的消费主义,是对人为努力和斗争的蔑视与嘲讽。

我与教练之间尴尬的小故事,只是我众多经历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多年来,很多学生都曾请我帮忙检查和翻译单词,或是用阿拉伯语组织语句。在这些学生当中,有许多军人和女性试图重温旅途中的记忆而向我求助。其他人告诉我,文身有时也会被一些驻扎在阿拉伯语国家的士兵用来当作震慑敌人的手段。

有一个故事始终令我难以忘怀。曾经有朋友请我帮忙寻找表达“感激”的阿拉伯语词汇(我们选择了“al-shukr”,它在古兰经中表示对上帝祝福的感谢),尽管有些难为情,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问她为什么选择阿拉伯语。她在邮件中解释道:“我和一个颇有天赋的算命师认识蛮久了,最近她告诉我,我有一世曾经生活在埃及。虽然无法证实真伪,但在我内心却产生了共鸣。古埃及语言已经消失,所以我选择阿拉伯语。”

尽管并非每一个选择外语文身的人都拥有某种与神性的联结,但当人们通过一门外语的崭新视角来看待普通的日常事物时,确实会感受到某种魔力。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词组“carpe diem”(拉丁语,意为“及时行乐,抓住今天”)就比直接使用英文“use time wisely”更让人印象深刻。而词组esprit de corps(法语,意为“团队精神”)听起来也比英文“team spirit”更富有诗意。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插入一些已知其义,但在形式上却更为大胆独特的词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化敏感及审美创造性有关。

中文文身在西方国家也越来越流行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许多不会说中文的西方人热衷于中文文身,这很容易令异国情调显得粗鲁且愚蠢。我的瑜伽教练对阿拉伯语的兴趣也并非出自瑜伽,毕竟后者来源于印度传统文化,但旁人却可能将其误解为对不同肤色文化的分辨无能。在当代西方社会,一些人认为阿拉伯语带有侵略性,而拉丁语则代表着上层文化和精英主义。这些现象都是外语文身可能引发的风险。

但是,尽管伴随着风险,文身也不该被全盘否定。纵使它们出了差错,人体艺术设计仍然是人类对自身存在感追求的范例。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说,对“外国”事物的获取是对自身局限的超越,对环境的抵抗和对自我认知界限的突破;是在与自我截然不同的维度中找寻自我。在选择永久性的文身时,语言准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该忽视文身所带来的自我审视的机会。即便这样的人体艺术偶尔会“失败”,这也是我们甘愿承担的代价。

(翻译:杨雅兰)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The Benefits of a Foreign-Language Tattoo

最新更新时间:12/19 14:4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