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苏伟铭:相比质量问题,沟通才是大众的危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苏伟铭:相比质量问题,沟通才是大众的危机

苏伟铭:我并不认为“质量”是大众的危机。但社交媒体上消费者的讨论,以及我们与这部分消费者的沟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危机。我们并没有建立一个体制内最快速、最及时的反馈。

在很多人看来,大众汽车集团执行副总裁、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兼执行副总裁苏伟铭是一个喜欢折腾的高管,想法非常多,也非常愿意付诸实施,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可能有失败的风险,也愿意坚持尝试。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苏伟铭的很多尝试并不成功。除了与整体汽车市场氛围的格格不入之外,苏伟铭的改革也确实在动着各种行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而这样的改革,在市场花好月圆的年份,尤其容易受到抵制。似乎没有人会觉得,需要因为一些终端层面上的瑕疵,而去大张旗鼓地对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动刀。改革者的眼光,总是在问题出现之后被称颂,防病于肌肤之间的大夫,大多都要饿死的。在不少经销商的眼中,苏伟铭的改革更像是在整人,所以坊间有“苏屠夫”的称号。在很多人看来,他很铁腕,但是他自己笑说,他很随和,只是比较执着。

但是,当大众自2008年以来成就神车的一代新产品进入倦怠期,当中国车市随大环境进入了新常态,当大众在快速发展之后,在中国市场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我们进入了一个被互联网升级改造的时代,对于传统型的企业而言,一个改革者似乎终于等到了有用武之地的一天。苏伟铭说,他在中国已经待了太长时间,长得自己都觉得意外。或许冥冥之中,他在中国的逗留,就是为了如今这样一个改革者的时代。

在上海车展现场采访苏伟铭,他说,大众的改革,不是太过了,而是太少了。

谈速腾召回:我们要改变体制造成的傲慢观感

我并不认为“质量”是大众的危机。但社交媒体上消费者的讨论,以及我们与这部分消费者的沟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危机。我们并没有建立一个体制内最快速、最及时的反馈。

以往我们对于客户满意度的概念是从售后开始的,而售后是销售的最后一环。现在,我们发现一旦事件发生,我们的售后流程十分繁琐,无法做出最快速的反馈。通常一个客户的反馈需要经过几次传递才能获得有效结果。针对这种情况,目前我们建立了速腾召回车主的客户专属通道,客户可以更加直接、有效的与我们进行沟通。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传统的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微小的问题到现在都会被放大,哪怕10个人的声音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这跟以往的“期望值”管理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方面IT行业可能做的更好,而汽车行业仍然比较传统,不过我们会探索转型的方式。

我相信在往互联网方面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跟”,而要“跳”,讨论现有的运营模式并没有太大意义,我们要着眼于三年、五年之后的模型。所以我们需要做出改变。

谈车企和经销商的关系:“年初定计划、年底赔钱”不是个办法

有些平台和经销商关系过于极端,对于我们来说,必须把与经销商的关系延伸到投资商的关系。投资就要有回报。如果以前可以说“不赚钱没关系,三五年之后再赚大钱”;而现在的经济状况不一样了,投资是要尽快看到回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上,一定要细致。我们要在运营理念里面找到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而并非两者对立的关系。

我们也在努力和投资商做很多沟通,这一次我遇到的很多投资商都在讨论合作关系,不同平台的投资商也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与投资商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年终讨价还价的关系。用补偿现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车企和经销商的良性发展都没有好处。

谈电商:我只关注5年后能让大众在中国处于领先的合作模式

现在大多数车企和电商在做的合作,是利用电商平台促销、卖车。通过一些平台的合作,获得一些客户信息,进而筛选客户信息,这过于传统。这不是我所关注的。5年以后的事情,我们更感兴趣。

通过与哈佛大学等相关机构和领域专家的讨论,我们对平台的设计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互联网的合作应该是360度的合作。一旦我们走向互联网之后,业务、营销创意也有可能发生全方位的改变,大众在这方面的投入一定是要让大众在电商领域领先的。

我们跟很多领先的,有潜力的平台进行交流,我们讨论,你认为你的平台5年以后,商业模型会是什么样的,而我们同样考虑5年以后我们的经营方式会如何,如果大家的思考一致,那么大家就未来就可以一起发展。

这样的讨论非常复杂,也很有意思,不过大家不会等太久,我不是一个喜欢一直开会开会开会而没有结果的人,今年年底大家就能看到我们在互联网合作方面的初步作为。

谈改革:大众中国的改革不是太过,而是太少了

大众汽车集团在过去的几年里,发展非常顺利。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体制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吗?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做的还不够好,还应该有更大幅度的改革。

但具体如何进行改革,我们还在研讨中。因为这个改革不仅要对组织架构做出整改,也要影响其他方面。目前,销量的增长对于大众汽车集团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整体体制、流程、成本能否跟得上,才是关键问题。我认为,管理并不是推翻所有,而是抓住重点、关键部分,我们需要增加改革幅度。

“铁腕”我觉得谈不上,我认为自己比较“执着”,有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公司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要尊重他们的观点。而我们也有我们的观点,所以我们双方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有责任推进改革,保证快速、有效。我们会做出正确的决定,也会做出一些不那么正确的,但是没关系,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可以调整。

 

诚然,在大众这样的集团公司,稳定的体制和跋扈的习惯,让所有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高层间的博弈,也如过家家般频繁而凶险。这几天皮耶希的几句表态不就立刻引发了大众的一场宫斗。刚刚在大众年会上意气风发的文德恩,瞬间变得如履薄冰。

所以,站在苏伟铭的位置上,改革的成败,甚至苏伟铭个人在大众的进退,都充满了偶然,成功固然需要执着,更需要些运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苏伟铭:相比质量问题,沟通才是大众的危机

苏伟铭:我并不认为“质量”是大众的危机。但社交媒体上消费者的讨论,以及我们与这部分消费者的沟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危机。我们并没有建立一个体制内最快速、最及时的反馈。

在很多人看来,大众汽车集团执行副总裁、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兼执行副总裁苏伟铭是一个喜欢折腾的高管,想法非常多,也非常愿意付诸实施,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可能有失败的风险,也愿意坚持尝试。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苏伟铭的很多尝试并不成功。除了与整体汽车市场氛围的格格不入之外,苏伟铭的改革也确实在动着各种行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而这样的改革,在市场花好月圆的年份,尤其容易受到抵制。似乎没有人会觉得,需要因为一些终端层面上的瑕疵,而去大张旗鼓地对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动刀。改革者的眼光,总是在问题出现之后被称颂,防病于肌肤之间的大夫,大多都要饿死的。在不少经销商的眼中,苏伟铭的改革更像是在整人,所以坊间有“苏屠夫”的称号。在很多人看来,他很铁腕,但是他自己笑说,他很随和,只是比较执着。

但是,当大众自2008年以来成就神车的一代新产品进入倦怠期,当中国车市随大环境进入了新常态,当大众在快速发展之后,在中国市场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我们进入了一个被互联网升级改造的时代,对于传统型的企业而言,一个改革者似乎终于等到了有用武之地的一天。苏伟铭说,他在中国已经待了太长时间,长得自己都觉得意外。或许冥冥之中,他在中国的逗留,就是为了如今这样一个改革者的时代。

在上海车展现场采访苏伟铭,他说,大众的改革,不是太过了,而是太少了。

谈速腾召回:我们要改变体制造成的傲慢观感

我并不认为“质量”是大众的危机。但社交媒体上消费者的讨论,以及我们与这部分消费者的沟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危机。我们并没有建立一个体制内最快速、最及时的反馈。

以往我们对于客户满意度的概念是从售后开始的,而售后是销售的最后一环。现在,我们发现一旦事件发生,我们的售后流程十分繁琐,无法做出最快速的反馈。通常一个客户的反馈需要经过几次传递才能获得有效结果。针对这种情况,目前我们建立了速腾召回车主的客户专属通道,客户可以更加直接、有效的与我们进行沟通。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传统的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微小的问题到现在都会被放大,哪怕10个人的声音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这跟以往的“期望值”管理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方面IT行业可能做的更好,而汽车行业仍然比较传统,不过我们会探索转型的方式。

我相信在往互联网方面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跟”,而要“跳”,讨论现有的运营模式并没有太大意义,我们要着眼于三年、五年之后的模型。所以我们需要做出改变。

谈车企和经销商的关系:“年初定计划、年底赔钱”不是个办法

有些平台和经销商关系过于极端,对于我们来说,必须把与经销商的关系延伸到投资商的关系。投资就要有回报。如果以前可以说“不赚钱没关系,三五年之后再赚大钱”;而现在的经济状况不一样了,投资是要尽快看到回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上,一定要细致。我们要在运营理念里面找到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而并非两者对立的关系。

我们也在努力和投资商做很多沟通,这一次我遇到的很多投资商都在讨论合作关系,不同平台的投资商也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与投资商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年终讨价还价的关系。用补偿现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车企和经销商的良性发展都没有好处。

谈电商:我只关注5年后能让大众在中国处于领先的合作模式

现在大多数车企和电商在做的合作,是利用电商平台促销、卖车。通过一些平台的合作,获得一些客户信息,进而筛选客户信息,这过于传统。这不是我所关注的。5年以后的事情,我们更感兴趣。

通过与哈佛大学等相关机构和领域专家的讨论,我们对平台的设计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互联网的合作应该是360度的合作。一旦我们走向互联网之后,业务、营销创意也有可能发生全方位的改变,大众在这方面的投入一定是要让大众在电商领域领先的。

我们跟很多领先的,有潜力的平台进行交流,我们讨论,你认为你的平台5年以后,商业模型会是什么样的,而我们同样考虑5年以后我们的经营方式会如何,如果大家的思考一致,那么大家就未来就可以一起发展。

这样的讨论非常复杂,也很有意思,不过大家不会等太久,我不是一个喜欢一直开会开会开会而没有结果的人,今年年底大家就能看到我们在互联网合作方面的初步作为。

谈改革:大众中国的改革不是太过,而是太少了

大众汽车集团在过去的几年里,发展非常顺利。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体制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吗?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做的还不够好,还应该有更大幅度的改革。

但具体如何进行改革,我们还在研讨中。因为这个改革不仅要对组织架构做出整改,也要影响其他方面。目前,销量的增长对于大众汽车集团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整体体制、流程、成本能否跟得上,才是关键问题。我认为,管理并不是推翻所有,而是抓住重点、关键部分,我们需要增加改革幅度。

“铁腕”我觉得谈不上,我认为自己比较“执着”,有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公司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要尊重他们的观点。而我们也有我们的观点,所以我们双方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有责任推进改革,保证快速、有效。我们会做出正确的决定,也会做出一些不那么正确的,但是没关系,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可以调整。

 

诚然,在大众这样的集团公司,稳定的体制和跋扈的习惯,让所有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高层间的博弈,也如过家家般频繁而凶险。这几天皮耶希的几句表态不就立刻引发了大众的一场宫斗。刚刚在大众年会上意气风发的文德恩,瞬间变得如履薄冰。

所以,站在苏伟铭的位置上,改革的成败,甚至苏伟铭个人在大众的进退,都充满了偶然,成功固然需要执着,更需要些运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