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书单】6部小说带你回望中国式的亲子关系与残酷青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书单】6部小说带你回望中国式的亲子关系与残酷青春

张爱玲、余华、绿妖、史杰鹏……他们是怎么在虚构文学中书写青春故事的?

电影《狗十三》的热映在网络上激起了热议。一直致力于犯罪片的曹保平导演,这次拍了一个十三岁少女的故事。被扼杀的青春,被扑灭的天真,似乎是不少中国孩子的遭遇。正如某位观众评论的:“所有的剧情他们都知道,所有的后来他们都正在写下,他们是观众是演员是这部电影和生活的预言家。”以下这六本小说,试图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中国的家庭、童年与成长。

1.《小团圆》 张爱玲 著

论写家庭,张爱玲是起点,她是第一个揭露中国家族病态本质的现代作家。父亲、母亲、姑姑、继母、弟弟,高门巨族的出身,痛苦压抑的童年,她不厌其烦,反复书写,写了一辈子。这本书是晚年一个人在纽约的张爱玲对人生的完整回望,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可以说是小说性自传,基本上每个人物都可以找到现实中的原型。盛九莉便是她自己,而邵之雍则是胡兰成。

《小团圆》只写了两件事——童年和爱情,而前者决定了后者。材料并没有什么新鲜,小女孩九莉生在破碎的旧式家庭中,在孤僻暴戾的父亲与后母身边长大,从小便见识了大家族的复杂关系和形形色色的命运悲剧。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张爱玲的家庭叙事永远离不开荒凉的底色。但最令人感慨与恐惧的是,她之后的爱情和人生之路,并没有比童年更容易些。

2.《吃麻雀的少女》 朱一叶 著

《吃麻雀的少女》堪称中国版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荒诞而又真实,残忍而又天真,散发着强烈的黑色幽默气质。小说以儿童的口吻为我们重现了普遍的、有关暴力的童年记忆,高度的象征性和寓言式的写法使这部作品接近于“一部密室里的童年暴力史”。

小说的高潮是十三岁的少女芳芳在生日宴上,为了平息下岗父亲的失意与愤怒,吞下了在暴雨中死伤、被父亲油炸了的几大袋麻雀。

“我从地上站起来,站在桌子前边,一边任凭眼泪一大滴一大滴地掉下来,一边抓起一只油炸小麻雀,我咬掉它的脑袋,嚼碎它的脑子,我的牙缝里塞满了它紫色的肉,这就是我的样子,我爸爸的女儿,我妈妈的女儿,这就是爸爸期待的样子,我想讨好他,报复他,我想虐待自己,我想令他满意,我想偿还,我希望能摆脱内疚,而这就是我——芳芳,一个嗜血的恶魔,连小麻雀都不放过的人。”

这一幕让我们想起《狗十三》结尾,李玩平静地吃下父亲的朋友夹给她的狗肉,并表示感谢。讨好父亲,杀死自己,由此进入成人世界,令人不寒而栗。这是一则少女的个人史,也是千千万万人的残酷成长史。

3.《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 著

这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笔下的家庭是一群畸人的结合体,血缘关系仿佛一种天生的恶之权力。在这个世界里,亲人之间相互的厮杀与搏斗格外惨烈,而家以外的地方平静安宁,友谊是最温暖的慰藉。

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家庭的苦痛与罪恶。柔弱的母亲在百般忍耐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无赖的父亲虐待妻儿,作贱儿媳,推卸照顾老父亲的责任;家中的三兄弟也如父母一般,视骨肉亲情为敌。父亲、母亲、哥哥、弟弟、“我”,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以一种极端压抑和畸形的心态生活着,他们承受了太多祖辈世代传下来的压抑,以及时代的猛烈挤压,只能借助冲突、暴力来消化变态和苦闷,来宣泄不满和愤怒。

小说的叙述始终冷静沉着,仿佛无动于衷。家庭暴力、伦理失范、成长血泪,《在细雨中呼喊》呈现的这个世界既暴露了亲情关系的本质,也揭露了生命的真相。

4.《户口本》 史杰鹏 著

作为古文字学者的史杰鹏选择了这个“怎样写都不会太差的主题”——户口本,写下了这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江西南昌市金顺村少年褚枕石的成长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典型农村家庭面貌。这里的每个人都以户口本里的一页纸存在,以家庭为单位,承受着生命之重。

“我”的父母是一对其貌不扬的乡巴佬男女。“爸爸”是自私刻薄的“铁公鸡”, “妈妈”是不识字的赤脚医生,他们结合成了一个充满诅骂而又相互依赖的家庭,而“我”也在争吵和被忽视中长大,在贫困和温情的缝隙中野蛮生长。他们都不像正常人类,但又太像正常人类。

作者话里话外尖锐刻薄,揭穿父母和亲戚的吝啬、算计、窘迫毫不留情面,却又充满悲悯。在底层生活里,伤害是自卫的武器,温情则是软弱和矫情。我们嗤之以鼻又开怀大笑,笑着笑着就流下了眼泪。

5.《少女哪吒》  绿妖 著

小镇少女哪吒,大概每一个从小城走出来的人都是她。她和伙伴向田野深处恣意狂奔,在果园、河堤悠然漫步,少年们都鲜活有生气,而成人面目模糊无法区分。在成人的前夜,她最终鼓起勇气以出逃的方式来逃避母亲令人窒息的屠杀与阉割式的爱。“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彻彻底底自己把自己再生育一回。只是她能力有限,没办法把自己养育得更好。”她成功地出逃了,虽然也只剩孤独的骨肉,头破血流,但总算去了更大、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不动声色,挖掘出走者的隐秘青春,将成长的泪与痛写尽。萧索黑暗一如旧时,却奔涌着热烈的生命力。而就成长的代价而言,肉体的消失和精神的幻灭,究竟哪一个更为惨烈?

6.《细民盛宴》 张怡微 著

少女袁佳乔既有继父,也有继母,她还是个孩子,无法选择,只能硬着头皮面对这两个破碎再重组的家庭,以及无数顿永远无法自如应付的“家族盛宴”。日常生活中的斤斤计较、虚与委蛇都在她善感且敏锐的眼睛里一一现形,也成为她的一部分。没有得到爱的她丧失了学会爱的机会,成年之后看似可以自主选择,却依旧一路在各种关系里磕磕绊绊。让人不得不问,究竟是家庭的束缚还是自己的怯懦,让她渴望爱又不敢爱?

《细民盛宴》是张怡微“家族试验”系列故事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部长篇。从她的笔下我们能看见上海市井小民的聚散悲欢,犀利刻薄的语言有张爱玲的影子。张怡微自己曾经说,“单亲家庭的伤害,是成长中的千万种伤害之一。” 书中主人公与父亲、母亲、继父、继母、前夫之间细细碎碎的情感纠葛,造成持续的痛感,细微迟缓又血肉模糊,正如一位读者评价的:“这本书足足可以看见受伤的孩童一生一世都难以修复的痛苦与沉重。”

谈论童年和成长的伤痛并不令人愉快,但阅读可以让你意识到,你不是唯一的一个,而父母也曾经是孩子。还是希望,我们都看不懂《狗十三》。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书单】6部小说带你回望中国式的亲子关系与残酷青春

张爱玲、余华、绿妖、史杰鹏……他们是怎么在虚构文学中书写青春故事的?

电影《狗十三》的热映在网络上激起了热议。一直致力于犯罪片的曹保平导演,这次拍了一个十三岁少女的故事。被扼杀的青春,被扑灭的天真,似乎是不少中国孩子的遭遇。正如某位观众评论的:“所有的剧情他们都知道,所有的后来他们都正在写下,他们是观众是演员是这部电影和生活的预言家。”以下这六本小说,试图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中国的家庭、童年与成长。

1.《小团圆》 张爱玲 著

论写家庭,张爱玲是起点,她是第一个揭露中国家族病态本质的现代作家。父亲、母亲、姑姑、继母、弟弟,高门巨族的出身,痛苦压抑的童年,她不厌其烦,反复书写,写了一辈子。这本书是晚年一个人在纽约的张爱玲对人生的完整回望,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可以说是小说性自传,基本上每个人物都可以找到现实中的原型。盛九莉便是她自己,而邵之雍则是胡兰成。

《小团圆》只写了两件事——童年和爱情,而前者决定了后者。材料并没有什么新鲜,小女孩九莉生在破碎的旧式家庭中,在孤僻暴戾的父亲与后母身边长大,从小便见识了大家族的复杂关系和形形色色的命运悲剧。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张爱玲的家庭叙事永远离不开荒凉的底色。但最令人感慨与恐惧的是,她之后的爱情和人生之路,并没有比童年更容易些。

2.《吃麻雀的少女》 朱一叶 著

《吃麻雀的少女》堪称中国版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荒诞而又真实,残忍而又天真,散发着强烈的黑色幽默气质。小说以儿童的口吻为我们重现了普遍的、有关暴力的童年记忆,高度的象征性和寓言式的写法使这部作品接近于“一部密室里的童年暴力史”。

小说的高潮是十三岁的少女芳芳在生日宴上,为了平息下岗父亲的失意与愤怒,吞下了在暴雨中死伤、被父亲油炸了的几大袋麻雀。

“我从地上站起来,站在桌子前边,一边任凭眼泪一大滴一大滴地掉下来,一边抓起一只油炸小麻雀,我咬掉它的脑袋,嚼碎它的脑子,我的牙缝里塞满了它紫色的肉,这就是我的样子,我爸爸的女儿,我妈妈的女儿,这就是爸爸期待的样子,我想讨好他,报复他,我想虐待自己,我想令他满意,我想偿还,我希望能摆脱内疚,而这就是我——芳芳,一个嗜血的恶魔,连小麻雀都不放过的人。”

这一幕让我们想起《狗十三》结尾,李玩平静地吃下父亲的朋友夹给她的狗肉,并表示感谢。讨好父亲,杀死自己,由此进入成人世界,令人不寒而栗。这是一则少女的个人史,也是千千万万人的残酷成长史。

3.《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 著

这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笔下的家庭是一群畸人的结合体,血缘关系仿佛一种天生的恶之权力。在这个世界里,亲人之间相互的厮杀与搏斗格外惨烈,而家以外的地方平静安宁,友谊是最温暖的慰藉。

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家庭的苦痛与罪恶。柔弱的母亲在百般忍耐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无赖的父亲虐待妻儿,作贱儿媳,推卸照顾老父亲的责任;家中的三兄弟也如父母一般,视骨肉亲情为敌。父亲、母亲、哥哥、弟弟、“我”,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以一种极端压抑和畸形的心态生活着,他们承受了太多祖辈世代传下来的压抑,以及时代的猛烈挤压,只能借助冲突、暴力来消化变态和苦闷,来宣泄不满和愤怒。

小说的叙述始终冷静沉着,仿佛无动于衷。家庭暴力、伦理失范、成长血泪,《在细雨中呼喊》呈现的这个世界既暴露了亲情关系的本质,也揭露了生命的真相。

4.《户口本》 史杰鹏 著

作为古文字学者的史杰鹏选择了这个“怎样写都不会太差的主题”——户口本,写下了这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江西南昌市金顺村少年褚枕石的成长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典型农村家庭面貌。这里的每个人都以户口本里的一页纸存在,以家庭为单位,承受着生命之重。

“我”的父母是一对其貌不扬的乡巴佬男女。“爸爸”是自私刻薄的“铁公鸡”, “妈妈”是不识字的赤脚医生,他们结合成了一个充满诅骂而又相互依赖的家庭,而“我”也在争吵和被忽视中长大,在贫困和温情的缝隙中野蛮生长。他们都不像正常人类,但又太像正常人类。

作者话里话外尖锐刻薄,揭穿父母和亲戚的吝啬、算计、窘迫毫不留情面,却又充满悲悯。在底层生活里,伤害是自卫的武器,温情则是软弱和矫情。我们嗤之以鼻又开怀大笑,笑着笑着就流下了眼泪。

5.《少女哪吒》  绿妖 著

小镇少女哪吒,大概每一个从小城走出来的人都是她。她和伙伴向田野深处恣意狂奔,在果园、河堤悠然漫步,少年们都鲜活有生气,而成人面目模糊无法区分。在成人的前夜,她最终鼓起勇气以出逃的方式来逃避母亲令人窒息的屠杀与阉割式的爱。“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彻彻底底自己把自己再生育一回。只是她能力有限,没办法把自己养育得更好。”她成功地出逃了,虽然也只剩孤独的骨肉,头破血流,但总算去了更大、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不动声色,挖掘出走者的隐秘青春,将成长的泪与痛写尽。萧索黑暗一如旧时,却奔涌着热烈的生命力。而就成长的代价而言,肉体的消失和精神的幻灭,究竟哪一个更为惨烈?

6.《细民盛宴》 张怡微 著

少女袁佳乔既有继父,也有继母,她还是个孩子,无法选择,只能硬着头皮面对这两个破碎再重组的家庭,以及无数顿永远无法自如应付的“家族盛宴”。日常生活中的斤斤计较、虚与委蛇都在她善感且敏锐的眼睛里一一现形,也成为她的一部分。没有得到爱的她丧失了学会爱的机会,成年之后看似可以自主选择,却依旧一路在各种关系里磕磕绊绊。让人不得不问,究竟是家庭的束缚还是自己的怯懦,让她渴望爱又不敢爱?

《细民盛宴》是张怡微“家族试验”系列故事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部长篇。从她的笔下我们能看见上海市井小民的聚散悲欢,犀利刻薄的语言有张爱玲的影子。张怡微自己曾经说,“单亲家庭的伤害,是成长中的千万种伤害之一。” 书中主人公与父亲、母亲、继父、继母、前夫之间细细碎碎的情感纠葛,造成持续的痛感,细微迟缓又血肉模糊,正如一位读者评价的:“这本书足足可以看见受伤的孩童一生一世都难以修复的痛苦与沉重。”

谈论童年和成长的伤痛并不令人愉快,但阅读可以让你意识到,你不是唯一的一个,而父母也曾经是孩子。还是希望,我们都看不懂《狗十三》。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