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ST”之后 一汽夏利如何自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ST”之后 一汽夏利如何自救?

时光倒流到十年,一汽夏利当之无愧是资本市场和中国汽车业的宠儿和骄傲。然而,经历两年大规模亏损并被扣上"ST"的帽子后,它还能自我救赎吗?

4月1日,一汽夏利发布几份公报,其中引人关注的是,该公司去年的年报,以及关于该公司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一汽夏利2014年年报显示,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3亿元,同比下降42.54%,营业利润-17.2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5亿元,同比下降245.71%。

正是由于该公司2013年、2014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另一份公报显示,根据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其公司股票自2015年4月2日起将被深圳证券交易所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也由“一汽夏利”更名为“*ST夏利”,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

来源:一汽夏利2014年年报

由于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未能跟上汽车市场需求和宏观环境大幅变化的步伐,一汽夏利董事会认为,这使其在2014 年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亏损和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的情况。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消费升级、环保、交通压力、部分城市限行限购等多个层面带来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经济型轿车市场份额持续快速下降。

去年,一汽夏利全年销量仅为13万辆,这一数字较十年前竟然减少了约5万辆。可是中国乘用车销量却从400万增长到2000万辆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国内乘用车销量1970 万辆,比上年增长9.9%,但一汽夏利产品所处的微型高端和微型低端市场同比分别下降了11%和30%。

不过,笔者并不赞同企业将亏损全部归咎于外部环境的恶化。因为十年前,包括吉利、奇瑞、比亚迪,都不能与当时如日中天的夏利相提并论,但如今在同样激烈的环境下成长,非“国字头”的它们,已超越过去拥有人才、资源和政策的央企,并代表中国汽车制造业参与到世界汽车业的竞争中。

所以,即便是一汽夏利这样有央企背景的“良种”,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若争抢不到市场,不把恐怖的饥饿和危机意识,体现在产品自主核心竞争力,以及对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的前瞻洞察力上,它只能成为汽车工业中羸弱的武大郎,最后被无情淘汰。

为了争取撤销退市风险警示,一汽夏利就此,将采取六项措施:1、强化商品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推出新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新变化;2、创新营销模式,加快营销转型;3、提升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4、加强资产处置及资源整合力度,改善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产盈利能力;5、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经营持续改善;6、随着经营改善以及资产处置整合等工作实施,资金状况将随之改善,2015年度一汽股份拟对公司新增委托借款5亿元,保证正常生产经营。

不可否认,一汽夏利目前这六项措施,后五项短期可能有助于止损,并保证企业运作。但仔细分析及长远来看,一汽夏利能否在行业大环境经历微增长转变,实现救赎仍然存疑。这家公司也需要重拾创业文化,汲取其他自主品牌发展的成功经验。

从品牌产品层面看,一汽夏利为摆脱过去给消费者低端低价的印象,增加了骏派品牌,其SUV--骏派D60已于2014年10月份上市。虽然SUV车型毛利率较高,可能对改变其亏损状况起到作用,但最近三个月,该车型平均销量约3000辆左右,远未达到预期。未来D60还将遇到到更多竞品冲击。

另外,搭载爱信AT变速器的威志V5轿车和搭载大发AT变速器的MINI SUV夏利N7 会在今年二季度上市。然而,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已经是买大不买小,且威志与夏利品牌力不比当年。有分析人士就此表示,夏利品牌极有可能因为中国人“好大”的习惯告别历史舞台。

相比之下,完成战略转型的吉利,产品是从学习老夏利开始的。但过去几年,吉利通过多品牌战略转型,最终推出帝豪品牌,逐步站稳脚跟,获得市场认可。一汽夏利的骏派品牌虽如出一辙,切中迅速增长SUV市场,但市场环境变化,渠道网络和品牌形象却跟不上。另一方面,习惯十几年卖小车的经销商难以迅速转变观念。

企业层面,一汽夏利已经在所处行业中躬耕多年,按照常理应该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商业洞见,也应该有企业求变的精神,能够敏锐的发现新技术潮流,并吸收运用,但或许囿于央企背景的教条和合资企业贡献的利润,该企业并未赶上SUV、MPV和A级车向上升级和大数据、互联网融入汽车业的浪潮。而上汽集团则通过与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合作逐渐走上正轨,包括利用电商平台,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等方式。

不仅如此,对身处天津,拥有中国汽车技术中心(中汽中心)和一汽丰田等企业的一汽夏利而言,也需要开放心态,善于寻求技术合作伙伴支持,借力迅速完成转型。

有人曾戏谑,在中国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说法,一汽夏利沦落至此,同处一地的中汽中心“难辞其咎”,除非后者徒有虚名。

更重要的是,对于占有半数股份的一汽丰田,一汽夏利可以同其展开平等合作,而非坐等合资外方“有年代、成熟”技术的施舍。以上汽集团、吉利为例,前者与通用联合开发了最新一代动力总成技术,后者则通过与收购的沃尔沃联合研发了整车平台。

众所周知,目前丰田急于在中国推广混合动力技术,但因孤掌难鸣,一直以来难有起色。在纯电动汽车未来尚未完全明朗的情况下,一汽夏利与丰田合作能够达到双赢,一方面吸收研发包含电池在内的复杂混合动力技术,完成技术追赶;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双方扩大市场。

当然,正如很多人担忧的一样,一汽夏利正在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震荡:汽车市场马太效应正逐渐凸显;大城市造车成本不断增加,削减其竞争力;互联网科技企业不断涌入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兴未艾;央企反腐败······

但正如该公司笃信消费群体年轻化和理性消费一样,通过小型车产品升级和更多新产品的推出,以及企业内部更加管理规范,一汽夏利还是有可能完成救赎。只不过这段“ST”的日子,摘掉帽子就满足了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ST”之后 一汽夏利如何自救?

时光倒流到十年,一汽夏利当之无愧是资本市场和中国汽车业的宠儿和骄傲。然而,经历两年大规模亏损并被扣上"ST"的帽子后,它还能自我救赎吗?

4月1日,一汽夏利发布几份公报,其中引人关注的是,该公司去年的年报,以及关于该公司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一汽夏利2014年年报显示,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3亿元,同比下降42.54%,营业利润-17.2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5亿元,同比下降245.71%。

正是由于该公司2013年、2014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另一份公报显示,根据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其公司股票自2015年4月2日起将被深圳证券交易所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也由“一汽夏利”更名为“*ST夏利”,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

来源:一汽夏利2014年年报

由于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未能跟上汽车市场需求和宏观环境大幅变化的步伐,一汽夏利董事会认为,这使其在2014 年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亏损和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的情况。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消费升级、环保、交通压力、部分城市限行限购等多个层面带来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经济型轿车市场份额持续快速下降。

去年,一汽夏利全年销量仅为13万辆,这一数字较十年前竟然减少了约5万辆。可是中国乘用车销量却从400万增长到2000万辆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国内乘用车销量1970 万辆,比上年增长9.9%,但一汽夏利产品所处的微型高端和微型低端市场同比分别下降了11%和30%。

不过,笔者并不赞同企业将亏损全部归咎于外部环境的恶化。因为十年前,包括吉利、奇瑞、比亚迪,都不能与当时如日中天的夏利相提并论,但如今在同样激烈的环境下成长,非“国字头”的它们,已超越过去拥有人才、资源和政策的央企,并代表中国汽车制造业参与到世界汽车业的竞争中。

所以,即便是一汽夏利这样有央企背景的“良种”,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若争抢不到市场,不把恐怖的饥饿和危机意识,体现在产品自主核心竞争力,以及对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的前瞻洞察力上,它只能成为汽车工业中羸弱的武大郎,最后被无情淘汰。

为了争取撤销退市风险警示,一汽夏利就此,将采取六项措施:1、强化商品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推出新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新变化;2、创新营销模式,加快营销转型;3、提升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4、加强资产处置及资源整合力度,改善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产盈利能力;5、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经营持续改善;6、随着经营改善以及资产处置整合等工作实施,资金状况将随之改善,2015年度一汽股份拟对公司新增委托借款5亿元,保证正常生产经营。

不可否认,一汽夏利目前这六项措施,后五项短期可能有助于止损,并保证企业运作。但仔细分析及长远来看,一汽夏利能否在行业大环境经历微增长转变,实现救赎仍然存疑。这家公司也需要重拾创业文化,汲取其他自主品牌发展的成功经验。

从品牌产品层面看,一汽夏利为摆脱过去给消费者低端低价的印象,增加了骏派品牌,其SUV--骏派D60已于2014年10月份上市。虽然SUV车型毛利率较高,可能对改变其亏损状况起到作用,但最近三个月,该车型平均销量约3000辆左右,远未达到预期。未来D60还将遇到到更多竞品冲击。

另外,搭载爱信AT变速器的威志V5轿车和搭载大发AT变速器的MINI SUV夏利N7 会在今年二季度上市。然而,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已经是买大不买小,且威志与夏利品牌力不比当年。有分析人士就此表示,夏利品牌极有可能因为中国人“好大”的习惯告别历史舞台。

相比之下,完成战略转型的吉利,产品是从学习老夏利开始的。但过去几年,吉利通过多品牌战略转型,最终推出帝豪品牌,逐步站稳脚跟,获得市场认可。一汽夏利的骏派品牌虽如出一辙,切中迅速增长SUV市场,但市场环境变化,渠道网络和品牌形象却跟不上。另一方面,习惯十几年卖小车的经销商难以迅速转变观念。

企业层面,一汽夏利已经在所处行业中躬耕多年,按照常理应该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商业洞见,也应该有企业求变的精神,能够敏锐的发现新技术潮流,并吸收运用,但或许囿于央企背景的教条和合资企业贡献的利润,该企业并未赶上SUV、MPV和A级车向上升级和大数据、互联网融入汽车业的浪潮。而上汽集团则通过与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合作逐渐走上正轨,包括利用电商平台,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等方式。

不仅如此,对身处天津,拥有中国汽车技术中心(中汽中心)和一汽丰田等企业的一汽夏利而言,也需要开放心态,善于寻求技术合作伙伴支持,借力迅速完成转型。

有人曾戏谑,在中国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说法,一汽夏利沦落至此,同处一地的中汽中心“难辞其咎”,除非后者徒有虚名。

更重要的是,对于占有半数股份的一汽丰田,一汽夏利可以同其展开平等合作,而非坐等合资外方“有年代、成熟”技术的施舍。以上汽集团、吉利为例,前者与通用联合开发了最新一代动力总成技术,后者则通过与收购的沃尔沃联合研发了整车平台。

众所周知,目前丰田急于在中国推广混合动力技术,但因孤掌难鸣,一直以来难有起色。在纯电动汽车未来尚未完全明朗的情况下,一汽夏利与丰田合作能够达到双赢,一方面吸收研发包含电池在内的复杂混合动力技术,完成技术追赶;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双方扩大市场。

当然,正如很多人担忧的一样,一汽夏利正在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震荡:汽车市场马太效应正逐渐凸显;大城市造车成本不断增加,削减其竞争力;互联网科技企业不断涌入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兴未艾;央企反腐败······

但正如该公司笃信消费群体年轻化和理性消费一样,通过小型车产品升级和更多新产品的推出,以及企业内部更加管理规范,一汽夏利还是有可能完成救赎。只不过这段“ST”的日子,摘掉帽子就满足了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