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苹果到宝马 一大波公司盯着诺基亚地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苹果到宝马 一大波公司盯着诺基亚地图

诺基亚地图业务竞购者的长名单中,既包括由奥迪、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三家德国汽车制造商组成的财团,也包括苹果、亚马逊、Facebook、Uber和阿里巴巴在内的科技巨头。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对于是否出售地图业务,诺基亚高管的态度还处于摇摆之中,但想要买下它的人却越来越多。

据《华尔街日报》5月5日的报道,由奥迪、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等三家德国汽车制造商组成的财团,或将收购诺基亚的地图业务。另据《纽约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Uber也向诺基亚给出了30亿美元的收购报价。

汽车厂商想要联合收购,是因为他们很担心以谷歌为代表的“硅谷势力”未来将垄断汽车内部智能操作系统,而地图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对Uber而言,收购Here地图无疑也将助力Uber优化其移动出行业务。

目前的多个公开消息显示,汽车制造商联合财团给出的收购价格将高于20亿欧元(约合22.42亿美元),具体的收购结果将在未来两周内敲定,包括股权和价格仍在商讨阶段。另据彭博社在4月末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包括亚马逊、阿里巴巴和苹果在内的科技巨头均对诺基亚地图业务有兴趣。

此外,这份潜在购买者的名单上还包括Facebook,Facebook旗下产品均已植入诺基亚地图。除了上述三家车企,德国的《经理人》杂志透露宝马和大众对于Here地图业务同样也有兴趣。

今年4月份,诺基亚表达了想要出售地图业务的倾向。但目前不确定性仍旧存在,在5月5日的股东大会上,其又对外透露了想继续保留地图业务的可能。目前提案中披露的详细细节包括,诺基亚将保留少部分股权,而大部分股权将由上述三家汽车生产商持有。

汽车厂商联合购买诺基亚的地图业务,被普遍解读为是一项防御性的措施,针对的是谷歌开发的免费汽车操作系统。此前谷歌曾建立一个开放的“汽车联盟”,此次参与收购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奥迪,就是该联盟中的一员。

将地图等软件数据乃至用户行为数据交给科技公司,汽车生产商并不甘心。

诺基亚此前和上述的三家汽车制造商均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去年曾有媒体报道称,三家汽车厂商在2014年生产的汽车中有80%安装了Here作为车载导航地图。

上述德国的三家豪车厂商甚至向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出建议,以促使其来帮助推动芬兰政府支持决议,但德国政府并未就此事向媒体做出回应。但德国汽车商想将Here地图服务收入囊中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

此次诺基亚地图业务“Here”的多数股权收购案中,还出现了百度的身影。据多家国外媒体报道,该项收购推动将受到来自百度的“帮助”。此外,百度也将在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少数股份。百度此前和Here地图签订的合作协议显示,Here为百度的中国用户提供其在国外的地理位置服务。

在2011年之前,使用诺基亚手机的用户或还记得“Ovi地图”,但紧接着即被更名为“诺基亚地图”,也只限于在诺基亚的手机上使用。而到了2012年,诺基亚再次启用将“Here”作为其地图业务名称。事实上直到2012年年末,诺基亚才决定允许所有平台和设备公开下载使用其地图业务。

在4月份决定以156亿欧元(约合174.88亿美元)收购阿尔卡特-朗讯后,诺基亚也将重心放在了成为全球最大移动电话网络设备供应商的方向上,地图业务对其并不具备战略价值。

在将设备及服务业务部门出售给微软后,诺基亚也曾对地图服务的价值产生怀疑:在准备收购阿尔卡特-朗讯时,诺基亚也将其Here地图服务摆上了货架。诺基亚想要甩掉地图业务的原因还在于,尽管产品口碑良好,但无法解决其依旧亏损的现状。

不过这并不妨碍诺基亚地图备受科技和汽车领域巨头们的垂青。

据《连线》在此前的报道,诺基亚拥有大约2万辆配备GPS、摄像机和测距激光相机的汽车。而这两万辆汽车,目前帮助其覆盖全球六大洲共200万公里路的3D图像测绘。

鉴于地图数据采集是一项“苦活累活”,且建立规模的数据库耗时较长,收购成了掌握服务能力的最快捷手段。此前苹果在iPhone推出自家的地图服务时,即被用户抨击使用状况的混乱,最终苹果不得不“请回”谷歌地图供用户选择。

诺基亚的地图业务同样也是通过收购来不断成就的。早在2006年,诺基亚收购德国一家路线规划软件公司“gate5”,随后在2007年收购当时最大的汽车自动导航地图数据制作公司NAVTEQ,该公司拥有25年的制作自动导航内容的经验。

前后两次较大收购带给诺基亚的意义在于,前者帮助其奠定了测绘业务的基石,而后者让其在自动化方向上直接获利于该领域的最佳公司和团队。诺基亚花费了81亿美元收购NAVTEQ,但如今若以20亿欧元(约合22.42亿美元)或30亿美元左右的价格出售,也仍然是一笔赔本买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诺基亚

4.3k
  • 传诺基亚削减订单,工业富联董事长郑弘孟回应:并非事实,系捏造
  • 诺基亚贝尔CEO马博策:中国市场有源源不断的本土创新动力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苹果到宝马 一大波公司盯着诺基亚地图

诺基亚地图业务竞购者的长名单中,既包括由奥迪、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三家德国汽车制造商组成的财团,也包括苹果、亚马逊、Facebook、Uber和阿里巴巴在内的科技巨头。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对于是否出售地图业务,诺基亚高管的态度还处于摇摆之中,但想要买下它的人却越来越多。

据《华尔街日报》5月5日的报道,由奥迪、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等三家德国汽车制造商组成的财团,或将收购诺基亚的地图业务。另据《纽约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Uber也向诺基亚给出了30亿美元的收购报价。

汽车厂商想要联合收购,是因为他们很担心以谷歌为代表的“硅谷势力”未来将垄断汽车内部智能操作系统,而地图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对Uber而言,收购Here地图无疑也将助力Uber优化其移动出行业务。

目前的多个公开消息显示,汽车制造商联合财团给出的收购价格将高于20亿欧元(约合22.42亿美元),具体的收购结果将在未来两周内敲定,包括股权和价格仍在商讨阶段。另据彭博社在4月末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包括亚马逊、阿里巴巴和苹果在内的科技巨头均对诺基亚地图业务有兴趣。

此外,这份潜在购买者的名单上还包括Facebook,Facebook旗下产品均已植入诺基亚地图。除了上述三家车企,德国的《经理人》杂志透露宝马和大众对于Here地图业务同样也有兴趣。

今年4月份,诺基亚表达了想要出售地图业务的倾向。但目前不确定性仍旧存在,在5月5日的股东大会上,其又对外透露了想继续保留地图业务的可能。目前提案中披露的详细细节包括,诺基亚将保留少部分股权,而大部分股权将由上述三家汽车生产商持有。

汽车厂商联合购买诺基亚的地图业务,被普遍解读为是一项防御性的措施,针对的是谷歌开发的免费汽车操作系统。此前谷歌曾建立一个开放的“汽车联盟”,此次参与收购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奥迪,就是该联盟中的一员。

将地图等软件数据乃至用户行为数据交给科技公司,汽车生产商并不甘心。

诺基亚此前和上述的三家汽车制造商均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去年曾有媒体报道称,三家汽车厂商在2014年生产的汽车中有80%安装了Here作为车载导航地图。

上述德国的三家豪车厂商甚至向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出建议,以促使其来帮助推动芬兰政府支持决议,但德国政府并未就此事向媒体做出回应。但德国汽车商想将Here地图服务收入囊中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

此次诺基亚地图业务“Here”的多数股权收购案中,还出现了百度的身影。据多家国外媒体报道,该项收购推动将受到来自百度的“帮助”。此外,百度也将在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少数股份。百度此前和Here地图签订的合作协议显示,Here为百度的中国用户提供其在国外的地理位置服务。

在2011年之前,使用诺基亚手机的用户或还记得“Ovi地图”,但紧接着即被更名为“诺基亚地图”,也只限于在诺基亚的手机上使用。而到了2012年,诺基亚再次启用将“Here”作为其地图业务名称。事实上直到2012年年末,诺基亚才决定允许所有平台和设备公开下载使用其地图业务。

在4月份决定以156亿欧元(约合174.88亿美元)收购阿尔卡特-朗讯后,诺基亚也将重心放在了成为全球最大移动电话网络设备供应商的方向上,地图业务对其并不具备战略价值。

在将设备及服务业务部门出售给微软后,诺基亚也曾对地图服务的价值产生怀疑:在准备收购阿尔卡特-朗讯时,诺基亚也将其Here地图服务摆上了货架。诺基亚想要甩掉地图业务的原因还在于,尽管产品口碑良好,但无法解决其依旧亏损的现状。

不过这并不妨碍诺基亚地图备受科技和汽车领域巨头们的垂青。

据《连线》在此前的报道,诺基亚拥有大约2万辆配备GPS、摄像机和测距激光相机的汽车。而这两万辆汽车,目前帮助其覆盖全球六大洲共200万公里路的3D图像测绘。

鉴于地图数据采集是一项“苦活累活”,且建立规模的数据库耗时较长,收购成了掌握服务能力的最快捷手段。此前苹果在iPhone推出自家的地图服务时,即被用户抨击使用状况的混乱,最终苹果不得不“请回”谷歌地图供用户选择。

诺基亚的地图业务同样也是通过收购来不断成就的。早在2006年,诺基亚收购德国一家路线规划软件公司“gate5”,随后在2007年收购当时最大的汽车自动导航地图数据制作公司NAVTEQ,该公司拥有25年的制作自动导航内容的经验。

前后两次较大收购带给诺基亚的意义在于,前者帮助其奠定了测绘业务的基石,而后者让其在自动化方向上直接获利于该领域的最佳公司和团队。诺基亚花费了81亿美元收购NAVTEQ,但如今若以20亿欧元(约合22.42亿美元)或30亿美元左右的价格出售,也仍然是一笔赔本买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