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导演胡波,才华是一把刀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导演胡波,才华是一把刀子

胡波自己需要被很多人认识吗?想到这个问题,脑海中闪过那个画面:一只猫,在胡波面前摆出友好的模样,想让胡波摸一摸它。

文 | 黑白文娱 王泡小泡

编 | 飞翔

王泡小泡:音乐人,作家,代表作《张先生和张先生》。

黑白文娱一直在思考如何呈现年度导演胡波,无关奖项,策划组最终约了作家王泡小泡采写胡波好友视角来贴近这位年轻的导演。以此缅怀。

王泡小泡曾和他的好友交流过,他是胡波校友。胡波在学校那会儿,人缘好吗?身边的同学们都是怎么跟胡波相处的?

胡波的一位同学谈回应到,“其实胡波活着的时候,同学们跟他并没有多好,也可以说是比较生疏,直到他去世以后,大家才渐渐聊起他来。”

我没有见过胡波。

我也不认识胡波。

第一次听到胡波这个名字,跟很多人一样,是在2017年10月的某个下午,导演胡波自缢离世。

当时这个新闻并不轰动。

在网路上,相比于明星们的感情故事,或是流量艺人的一张自拍照片,简直小巫见大巫。

我有一个很好的姐姐,作家水木丁,她曾见过胡波。

后来我问她,你第一次见到胡波,是什么感觉?

她说,帅,又高又瘦,留一个马尾,不怎么说话,但就是感觉很帅。

当时,是一个作家们的小聚会。

在柏邦妮家。

有韩松落,水木丁,绿妖等人。

柏邦妮家有三只猫,其中一只,有个习惯。

每有客人到访,都会迎在客人身前,示好,客人摸一摸它,它就很满足地跳到一边,表示我已经欢迎过你了。

那天,众人进门,猫还是维持了习惯,陆续跟每一个人示好。

这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甚至还有些趣味。

众人当然都很亲切地摸一摸猫,表示喜欢。

然后那猫就朝下一个人去了。

猫习惯了用这样的方式迎接客人,肯定没想到,会在胡波面前碰了钉子。

示好,在胡波面前晃来晃去。

胡波自然看见了那猫在示好,却始终无动于衷。

后来,绿妖忍不住,跟胡波说,其实这猫就是想对你表示欢迎,你只要摸一摸它,就没事了。

胡波抬头,特别认真地说,可是我自己有猫。

只是一个小插曲,水木丁姐姐跟我讲这一段的时候,我的眼前都是画面。

一个瘦高男生,面对一只猫,都在坚持自己内心的那套行为规则。

就像水木丁姐姐跟我说,其实我们这些搞创作的人,哪个心里没有一套自己的行为规则?我们所坚持的东西,都不会轻易被别人或是别的事物打破。

不过胡波表现出来的,会更强烈,更有锋芒一些。

后来,听人说,胡波本是不想参加那次小聚会的,是他的图书编辑努力劝他,你不要总是把自己困在家里,你应该多出去,多见见人,这才有了那段他跟猫的小插曲。

.......

刚得知胡波去世的消息,自然震惊,但也只是震惊而已。

毕竟是离自己很远的人,而且我还从未看过他的任何作品。

两本书,一本叫《牛蛙》,一本叫《大裂》。

在网上能够买到的,那时也只有这两本。

开始翻读,第一篇读到的是《大裂》中收录的短篇,叫“一缕烟”。

多年阅读,养成一个习惯。

拿一本书,先读前三行,三行过后,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绝不勉强。

胡波的小说,我当然是喜欢的。

喜欢去读,但又很怕去读。

就好像一个漩涡,你想要靠近,却也知道危险。

后来我问过身边其他人,对胡波的小说怎么看?

身边人说,没什么怎么看,因为压根儿就不敢看。

太容易被带入了,那种极致的灰暗,你一旦进去,就很难出来。

胡波的小说,我没有一口气看完。

中间停顿多次。

因为会有幻觉。

会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感受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感受那一根绳子,最后为什么会被他自己套在了脖上。

有些好奇,胡波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那些极其有画面感的文字,仅因为他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出身?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是胡波的校友。

胡波刚过世的时候,我和Ta对坐聊天。

当时我问,你对学生时候的胡波,都有哪些印象?

拖鞋。

这位朋友跟我说,那时候,对胡波最深的印象就是拖鞋。

冬天,整整三个月,胡波都是穿同一双拖鞋。

拖鞋上有一个驴头,大约是凡客诚品还是什么之类的牌子。

天冷天热,都是拖鞋,都是那个驴头,简直就是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胡波很在意感情。

读北影的时候,跟学姐谈恋爱,众人皆知。

那时,胡波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跟女朋友两个人,坐在校园里的台阶上谈恋爱。

路过的人都会看到他们。

那么显眼,胡波从不在乎。

胡跟女朋友在一起足足有七八年的时间。

直到后来,在一个电影节上,结识了另外一个女孩,回京后,他很诚恳地跟女朋友说,对不起,我爱上了别人,我们需要分开。

我问这位好朋友,胡波是不是那种对爱情特别在乎,甚至在乎到极致的人?

Ta并不知道。

不过后来,我在胡波的长篇电影处女作《大象席地而坐》中看到一幕,男人突然回家,发现女友出轨,男人几乎无话,直接走到阳台,跳下,死去。

导演胡波已经不在,拍那一幕的时候,他心里到底想了什么。

此去无人知道。

胡波的第三本书,《远处的拉莫》,在他去世一年后集结问世。

《远处的拉莫》,是一个离开和寻找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离开当下世界,去寻找拉莫,拉莫在他眼中即是希望。

我在读他第三本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件事情。

胡波小说里面的人物,总是会不经意地蹦出一句话来,“我好害怕”。

我好害怕......

到底是在害怕什么?周遭的人,还是所处的这个世界?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开篇没多久,有一个微小的细节。

父亲抱怨,为什么要开窗,是谁把窗打开了?外面那么臭,窗打开,家里面也会跟着臭的。

外面那么臭......

谁开了窗?

我好害怕.....

当然,这些零散的句子组成的逻辑关系,是我从胡波作品中抽离出来,重新建立的东西。

胡波自己在创作这些的时候,心里所思所想,无人知晓。

我问水木丁姐姐,以你的感觉,胡波是不是那种很自我保护的人,他因为害怕外面的这个世界,于是用一种生硬的方式去对待?

水木丁姐姐说,胡波是那种你第一眼见到就知道他很有才华的人。

你知道他好,知道他可爱,知道他有才华,但也知道你们不会走得很近。

因为他的才华就像一把刀子,你能看到他的棱角,能看到刀面上的反光。

胡波去世后,演员章宇在自己的微博发表长文。

那时候,《我不是药神》还没有上映,章宇还不是大家口中演技自然的那个黄毛。

章宇在文中引用了胡波刚写完的新剧本《抵达》里的一段台词:

于杰:可是太阳啊,您高高在上,请饶了我好吗?请让另一种东西,一种不痛苦的东西,眷顾眼前好吗?即便什么都不是,我一文不名,但请不要让我随时都可以被消解掉好吗?

胡波2017年7月底跟章宇聊天的时候说过:见过贝拉塔尔,我可以死了。

他在自己的剧本《抵达》里还有一句台词:反正人不会再死一次。

他在自己的小说《远处的拉莫》里写到主人公去寻找拉莫,最后终于找到了,原来,拉莫就是死亡。

章宇在悼文最后写了一段:胡迁(胡波)八八年生,不满三十。我知道他给这世界留下了两本小说,一部电影长片和一个电影短片。他的作品本来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但如此看来,他已经不稀罕这些了。

章宇的这篇文叫《胡迁,我惠存这重击》,距离胡波离世已经一年零三个月,现在打开章宇的微博,此文还在置顶位置。

我后来问过我朋友,胡波的校友,胡波在学校那会儿,人缘好吗?身边的同学们都是怎么跟胡波相处的?

朋友坦诚道,其实胡波活着的时候,同学们跟他并没有多好,也可以说是比较生疏,直到他去世以后,大家才渐渐聊起他来。

其实那些聊起他的人,也并未多了解他吧。

胡波的三本小说,我已全部看完。

他的电影长片《大象席地而坐》导演剪辑版长达三个半小时,我看到两小时的时候,强行关掉,并不打算再看下去。

当然不是不喜欢。

而是想到,胡波已经不在,他于这世上留下的作品,仅有这些,再也没机会增加哪怕只言片语,便舍不得都看完了。

我没有见过胡波。

我也不认识胡波。

胡波自己需要被很多人认识吗?

想到这个问题,脑海中闪过那个画面:一只猫,在胡波面前摆出友好的模样,想让胡波摸一摸它。

胡波说:可是我自己有猫。

出品|黑白文娱策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导演胡波,才华是一把刀子

胡波自己需要被很多人认识吗?想到这个问题,脑海中闪过那个画面:一只猫,在胡波面前摆出友好的模样,想让胡波摸一摸它。

文 | 黑白文娱 王泡小泡

编 | 飞翔

王泡小泡:音乐人,作家,代表作《张先生和张先生》。

黑白文娱一直在思考如何呈现年度导演胡波,无关奖项,策划组最终约了作家王泡小泡采写胡波好友视角来贴近这位年轻的导演。以此缅怀。

王泡小泡曾和他的好友交流过,他是胡波校友。胡波在学校那会儿,人缘好吗?身边的同学们都是怎么跟胡波相处的?

胡波的一位同学谈回应到,“其实胡波活着的时候,同学们跟他并没有多好,也可以说是比较生疏,直到他去世以后,大家才渐渐聊起他来。”

我没有见过胡波。

我也不认识胡波。

第一次听到胡波这个名字,跟很多人一样,是在2017年10月的某个下午,导演胡波自缢离世。

当时这个新闻并不轰动。

在网路上,相比于明星们的感情故事,或是流量艺人的一张自拍照片,简直小巫见大巫。

我有一个很好的姐姐,作家水木丁,她曾见过胡波。

后来我问她,你第一次见到胡波,是什么感觉?

她说,帅,又高又瘦,留一个马尾,不怎么说话,但就是感觉很帅。

当时,是一个作家们的小聚会。

在柏邦妮家。

有韩松落,水木丁,绿妖等人。

柏邦妮家有三只猫,其中一只,有个习惯。

每有客人到访,都会迎在客人身前,示好,客人摸一摸它,它就很满足地跳到一边,表示我已经欢迎过你了。

那天,众人进门,猫还是维持了习惯,陆续跟每一个人示好。

这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甚至还有些趣味。

众人当然都很亲切地摸一摸猫,表示喜欢。

然后那猫就朝下一个人去了。

猫习惯了用这样的方式迎接客人,肯定没想到,会在胡波面前碰了钉子。

示好,在胡波面前晃来晃去。

胡波自然看见了那猫在示好,却始终无动于衷。

后来,绿妖忍不住,跟胡波说,其实这猫就是想对你表示欢迎,你只要摸一摸它,就没事了。

胡波抬头,特别认真地说,可是我自己有猫。

只是一个小插曲,水木丁姐姐跟我讲这一段的时候,我的眼前都是画面。

一个瘦高男生,面对一只猫,都在坚持自己内心的那套行为规则。

就像水木丁姐姐跟我说,其实我们这些搞创作的人,哪个心里没有一套自己的行为规则?我们所坚持的东西,都不会轻易被别人或是别的事物打破。

不过胡波表现出来的,会更强烈,更有锋芒一些。

后来,听人说,胡波本是不想参加那次小聚会的,是他的图书编辑努力劝他,你不要总是把自己困在家里,你应该多出去,多见见人,这才有了那段他跟猫的小插曲。

.......

刚得知胡波去世的消息,自然震惊,但也只是震惊而已。

毕竟是离自己很远的人,而且我还从未看过他的任何作品。

两本书,一本叫《牛蛙》,一本叫《大裂》。

在网上能够买到的,那时也只有这两本。

开始翻读,第一篇读到的是《大裂》中收录的短篇,叫“一缕烟”。

多年阅读,养成一个习惯。

拿一本书,先读前三行,三行过后,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绝不勉强。

胡波的小说,我当然是喜欢的。

喜欢去读,但又很怕去读。

就好像一个漩涡,你想要靠近,却也知道危险。

后来我问过身边其他人,对胡波的小说怎么看?

身边人说,没什么怎么看,因为压根儿就不敢看。

太容易被带入了,那种极致的灰暗,你一旦进去,就很难出来。

胡波的小说,我没有一口气看完。

中间停顿多次。

因为会有幻觉。

会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感受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感受那一根绳子,最后为什么会被他自己套在了脖上。

有些好奇,胡波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那些极其有画面感的文字,仅因为他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出身?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是胡波的校友。

胡波刚过世的时候,我和Ta对坐聊天。

当时我问,你对学生时候的胡波,都有哪些印象?

拖鞋。

这位朋友跟我说,那时候,对胡波最深的印象就是拖鞋。

冬天,整整三个月,胡波都是穿同一双拖鞋。

拖鞋上有一个驴头,大约是凡客诚品还是什么之类的牌子。

天冷天热,都是拖鞋,都是那个驴头,简直就是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胡波很在意感情。

读北影的时候,跟学姐谈恋爱,众人皆知。

那时,胡波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跟女朋友两个人,坐在校园里的台阶上谈恋爱。

路过的人都会看到他们。

那么显眼,胡波从不在乎。

胡跟女朋友在一起足足有七八年的时间。

直到后来,在一个电影节上,结识了另外一个女孩,回京后,他很诚恳地跟女朋友说,对不起,我爱上了别人,我们需要分开。

我问这位好朋友,胡波是不是那种对爱情特别在乎,甚至在乎到极致的人?

Ta并不知道。

不过后来,我在胡波的长篇电影处女作《大象席地而坐》中看到一幕,男人突然回家,发现女友出轨,男人几乎无话,直接走到阳台,跳下,死去。

导演胡波已经不在,拍那一幕的时候,他心里到底想了什么。

此去无人知道。

胡波的第三本书,《远处的拉莫》,在他去世一年后集结问世。

《远处的拉莫》,是一个离开和寻找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离开当下世界,去寻找拉莫,拉莫在他眼中即是希望。

我在读他第三本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件事情。

胡波小说里面的人物,总是会不经意地蹦出一句话来,“我好害怕”。

我好害怕......

到底是在害怕什么?周遭的人,还是所处的这个世界?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开篇没多久,有一个微小的细节。

父亲抱怨,为什么要开窗,是谁把窗打开了?外面那么臭,窗打开,家里面也会跟着臭的。

外面那么臭......

谁开了窗?

我好害怕.....

当然,这些零散的句子组成的逻辑关系,是我从胡波作品中抽离出来,重新建立的东西。

胡波自己在创作这些的时候,心里所思所想,无人知晓。

我问水木丁姐姐,以你的感觉,胡波是不是那种很自我保护的人,他因为害怕外面的这个世界,于是用一种生硬的方式去对待?

水木丁姐姐说,胡波是那种你第一眼见到就知道他很有才华的人。

你知道他好,知道他可爱,知道他有才华,但也知道你们不会走得很近。

因为他的才华就像一把刀子,你能看到他的棱角,能看到刀面上的反光。

胡波去世后,演员章宇在自己的微博发表长文。

那时候,《我不是药神》还没有上映,章宇还不是大家口中演技自然的那个黄毛。

章宇在文中引用了胡波刚写完的新剧本《抵达》里的一段台词:

于杰:可是太阳啊,您高高在上,请饶了我好吗?请让另一种东西,一种不痛苦的东西,眷顾眼前好吗?即便什么都不是,我一文不名,但请不要让我随时都可以被消解掉好吗?

胡波2017年7月底跟章宇聊天的时候说过:见过贝拉塔尔,我可以死了。

他在自己的剧本《抵达》里还有一句台词:反正人不会再死一次。

他在自己的小说《远处的拉莫》里写到主人公去寻找拉莫,最后终于找到了,原来,拉莫就是死亡。

章宇在悼文最后写了一段:胡迁(胡波)八八年生,不满三十。我知道他给这世界留下了两本小说,一部电影长片和一个电影短片。他的作品本来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但如此看来,他已经不稀罕这些了。

章宇的这篇文叫《胡迁,我惠存这重击》,距离胡波离世已经一年零三个月,现在打开章宇的微博,此文还在置顶位置。

我后来问过我朋友,胡波的校友,胡波在学校那会儿,人缘好吗?身边的同学们都是怎么跟胡波相处的?

朋友坦诚道,其实胡波活着的时候,同学们跟他并没有多好,也可以说是比较生疏,直到他去世以后,大家才渐渐聊起他来。

其实那些聊起他的人,也并未多了解他吧。

胡波的三本小说,我已全部看完。

他的电影长片《大象席地而坐》导演剪辑版长达三个半小时,我看到两小时的时候,强行关掉,并不打算再看下去。

当然不是不喜欢。

而是想到,胡波已经不在,他于这世上留下的作品,仅有这些,再也没机会增加哪怕只言片语,便舍不得都看完了。

我没有见过胡波。

我也不认识胡波。

胡波自己需要被很多人认识吗?

想到这个问题,脑海中闪过那个画面:一只猫,在胡波面前摆出友好的模样,想让胡波摸一摸它。

胡波说:可是我自己有猫。

出品|黑白文娱策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