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幽居病:最坏的事情莫过于被困在家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幽居病:最坏的事情莫过于被困在家里

在极端寒冷的天气里,有栖身之处躲避风寒是幸事一件,但被困在家里好几天会对你的大脑产生奇怪的影响。

图片来源:MRS / GETTY

2011年1月,因天寒地冻,我(指本文作者Amanda Mull,《大西洋月刊》记者)不得不在亚特兰大郊区的父母家里滞留一阵,尽管只呆一周,但感觉却像过了十五年之久。一场在史料记载里从未出现过的风暴使地铁彻底瘫痪:罕见的暴雪携刺骨的寒潮席卷而来。当地就此陷入了白天龟速融雪、晚上迅即结冰的循环,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日复一日地受困于冰天雪地中。由于该区为丘陵地形,且过冬的基础设施极为有限,当时不但没有人去路上撒盐融冰,连是否能叫到救护车也是未知数。最近的菜市场离我们都有好几英里远。

挨冻的日子一眼望不到头,晚间新闻里的气象学家们也没带来什么鼓舞人心的好消息。远离日常繁忙的休憩之旅,转眼间沦为一场煎熬:我自己、已经退休的父母、我弟弟以及一只吵吵闹闹的英国斗牛犬有如蹲监狱一般挤在家里,为“晚餐吃什么”以及“电视看哪个台”这类问题而没完没了地拌着嘴。屋外偶尔有一些人乘着四轮车经过,车子看上去显然是在车库里闲置已久的。我还注意到,有人用小型冲浪板(boogie board)在街上滑冰,其去向则不甚明了。

到了第六天,大家都已经厌倦了大眼瞪小眼、整天吃罐头的生活,我们一家人开始了第一次的脱逃尝试,其间我父亲那辆中等体量的小轿车在坡度甚大且结了冰的路上没少费周折。我们想吃墨西哥卷饼。就为了吃个卷饼——两天之后,一切就基本恢复正常了——我们花了400美元,运气不佳的第一次尝试令我们赔上了一只轮胎,而且还得加上买卷饼花的钱。

姑且不谈这个馊主意了,我们的运气其实还不错:我们有食物和栖身之处,鉴于根本出不了家门,我们的工作也没有丢,这些条件并非是每一个身处极端天气情况下的人都能拥有的。不过,随着中西部地区的气温在本周骤降至零度以下,有三个平时很聪明的人(我的母亲不在此列,她是家里最聪明的人)企图烤牛排而不成功,最后只得把这堆价值几百美元的东西扔进马桶里冲掉,而另外几百万人也同样成为了此类现象的潜在受害者:都怪幽居病。

与诸多心理现象类似,幽居病也兼有文化和临床两方面的意义。在日常对话中,这个术语几乎可以用来统称一切因闭关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无聊和烦躁心态。在医生眼里,幽居病并不能被诊断为某种特定的病变,它牵涉到若干彼此交叠的心理症状,且对一个人的行为与福祉有实质性的影响。一般而言,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需要长过暴风雪或寒潮的持续时间,才会真正诱发健康问题。当然,如果你经历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失恋,或者有闭关多日后陷入抑郁的经验,那就也能体会到它们来得究竟有多迅速。

幽居病这一特定现象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充分重视,但心理学家针对该病的某些元素却有不少研究成果。1984年,来自明尼苏达州(当地人对寒冷天气已有相当经验)的研究人员贡献了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尽管“幽居病”在不同人群眼里的意义有别,但其最常见的特性仍表现为四大要素的组合,即无聊、焦虑、易怒和烦躁。即便是那些生活在极寒天气高发地区的人们,日常作息被打断、被迫呆在家里且选项和活动受到极大限制等体验,从本质上讲也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压力。

身体如何对此压力作出反应,似乎是理解幽居病发病机制的关键所在。这些年来,我曾见过亚特兰大人从仓库里随手拖出各种体育器材,也曾目睹纽约人在暴风雪期间在街头滑雪,并设法动用身边一切可用的物品,如硬纸壳以及垃圾桶盖子等等,来制造简陋的临时性交通工具。诚然,有些人只是觉得造这些东西好玩,但确实也有不少幽居病患者是急切地想要出门透一下气的。即便他们并非真的很需要出门放风,上述反应也是说得通的——就像我们一家也不是非得吃墨西哥卷饼不可——这可能是“战斗或逃跑”(fight-or-flight)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临床上看,其学名为皮质醇应激反应。显然,你不可能真的把一大家子人扔到自然母亲的怀抱里,之所以这样做,更多是为了逃离一系列令自己抓狂的环境。

当人们处于高压状态时,身体便会释放出一种名为皮质醇(cortisol,音译即“可的松”)的荷尔蒙,它有若干效果:提升血压、弱化免疫系统效能、干扰记忆和学习能力。甚至于交通拥堵这类短期性的、仅限于一时一地的刺激,也会加大这种荷尔蒙的分泌量。另有多项研究发现,皮质醇水平的季节性变化正是在冬季达到高峰。关押状态(confinement)——即便有他人在场——也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如果你有孩子,那就要恭喜你了,他们可以在家里把原本用在学校或公园里的能量提前消耗完。以此方式,幽居病就好比是一场完美风暴(perfect storm,英语俚语,指诸多不利因素齐聚于某一时刻——译注),在当事人自己甚至都还没有识别出压力来源的情况下,便迅速启动了荷尔蒙压力反应机制。然而被大雪困在家里也谈不上是什么好事,孤独感同样不利于健康。

一项发表于1984年的研究显示,深入认识幽居病,有助于让人们以平常心来面对它。而且,即便你自己需要一只新轮胎或者想要跪在冰上滑动一番,大部分健康人群也是可以忍受一定时间的家里蹲生活的,且不会因此而落下长期病根。

冬天里最需要提防的潜在健康风险其实是:孩子。“婴儿潮”究竟是对特定某场冬季风暴的反应,抑或是因为一般人的生日皆不成比例地挤在冬天结束后的那九个月里,在学界依旧争讼不休。

(翻译:林达)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Being Trapped Indoors Is the Worst

最新更新时间:02/07 09:0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幽居病:最坏的事情莫过于被困在家里

在极端寒冷的天气里,有栖身之处躲避风寒是幸事一件,但被困在家里好几天会对你的大脑产生奇怪的影响。

图片来源:MRS / GETTY

2011年1月,因天寒地冻,我(指本文作者Amanda Mull,《大西洋月刊》记者)不得不在亚特兰大郊区的父母家里滞留一阵,尽管只呆一周,但感觉却像过了十五年之久。一场在史料记载里从未出现过的风暴使地铁彻底瘫痪:罕见的暴雪携刺骨的寒潮席卷而来。当地就此陷入了白天龟速融雪、晚上迅即结冰的循环,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日复一日地受困于冰天雪地中。由于该区为丘陵地形,且过冬的基础设施极为有限,当时不但没有人去路上撒盐融冰,连是否能叫到救护车也是未知数。最近的菜市场离我们都有好几英里远。

挨冻的日子一眼望不到头,晚间新闻里的气象学家们也没带来什么鼓舞人心的好消息。远离日常繁忙的休憩之旅,转眼间沦为一场煎熬:我自己、已经退休的父母、我弟弟以及一只吵吵闹闹的英国斗牛犬有如蹲监狱一般挤在家里,为“晚餐吃什么”以及“电视看哪个台”这类问题而没完没了地拌着嘴。屋外偶尔有一些人乘着四轮车经过,车子看上去显然是在车库里闲置已久的。我还注意到,有人用小型冲浪板(boogie board)在街上滑冰,其去向则不甚明了。

到了第六天,大家都已经厌倦了大眼瞪小眼、整天吃罐头的生活,我们一家人开始了第一次的脱逃尝试,其间我父亲那辆中等体量的小轿车在坡度甚大且结了冰的路上没少费周折。我们想吃墨西哥卷饼。就为了吃个卷饼——两天之后,一切就基本恢复正常了——我们花了400美元,运气不佳的第一次尝试令我们赔上了一只轮胎,而且还得加上买卷饼花的钱。

姑且不谈这个馊主意了,我们的运气其实还不错:我们有食物和栖身之处,鉴于根本出不了家门,我们的工作也没有丢,这些条件并非是每一个身处极端天气情况下的人都能拥有的。不过,随着中西部地区的气温在本周骤降至零度以下,有三个平时很聪明的人(我的母亲不在此列,她是家里最聪明的人)企图烤牛排而不成功,最后只得把这堆价值几百美元的东西扔进马桶里冲掉,而另外几百万人也同样成为了此类现象的潜在受害者:都怪幽居病。

与诸多心理现象类似,幽居病也兼有文化和临床两方面的意义。在日常对话中,这个术语几乎可以用来统称一切因闭关时间过长而产生的无聊和烦躁心态。在医生眼里,幽居病并不能被诊断为某种特定的病变,它牵涉到若干彼此交叠的心理症状,且对一个人的行为与福祉有实质性的影响。一般而言,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需要长过暴风雪或寒潮的持续时间,才会真正诱发健康问题。当然,如果你经历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失恋,或者有闭关多日后陷入抑郁的经验,那就也能体会到它们来得究竟有多迅速。

幽居病这一特定现象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充分重视,但心理学家针对该病的某些元素却有不少研究成果。1984年,来自明尼苏达州(当地人对寒冷天气已有相当经验)的研究人员贡献了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尽管“幽居病”在不同人群眼里的意义有别,但其最常见的特性仍表现为四大要素的组合,即无聊、焦虑、易怒和烦躁。即便是那些生活在极寒天气高发地区的人们,日常作息被打断、被迫呆在家里且选项和活动受到极大限制等体验,从本质上讲也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压力。

身体如何对此压力作出反应,似乎是理解幽居病发病机制的关键所在。这些年来,我曾见过亚特兰大人从仓库里随手拖出各种体育器材,也曾目睹纽约人在暴风雪期间在街头滑雪,并设法动用身边一切可用的物品,如硬纸壳以及垃圾桶盖子等等,来制造简陋的临时性交通工具。诚然,有些人只是觉得造这些东西好玩,但确实也有不少幽居病患者是急切地想要出门透一下气的。即便他们并非真的很需要出门放风,上述反应也是说得通的——就像我们一家也不是非得吃墨西哥卷饼不可——这可能是“战斗或逃跑”(fight-or-flight)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临床上看,其学名为皮质醇应激反应。显然,你不可能真的把一大家子人扔到自然母亲的怀抱里,之所以这样做,更多是为了逃离一系列令自己抓狂的环境。

当人们处于高压状态时,身体便会释放出一种名为皮质醇(cortisol,音译即“可的松”)的荷尔蒙,它有若干效果:提升血压、弱化免疫系统效能、干扰记忆和学习能力。甚至于交通拥堵这类短期性的、仅限于一时一地的刺激,也会加大这种荷尔蒙的分泌量。另有多项研究发现,皮质醇水平的季节性变化正是在冬季达到高峰。关押状态(confinement)——即便有他人在场——也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如果你有孩子,那就要恭喜你了,他们可以在家里把原本用在学校或公园里的能量提前消耗完。以此方式,幽居病就好比是一场完美风暴(perfect storm,英语俚语,指诸多不利因素齐聚于某一时刻——译注),在当事人自己甚至都还没有识别出压力来源的情况下,便迅速启动了荷尔蒙压力反应机制。然而被大雪困在家里也谈不上是什么好事,孤独感同样不利于健康。

一项发表于1984年的研究显示,深入认识幽居病,有助于让人们以平常心来面对它。而且,即便你自己需要一只新轮胎或者想要跪在冰上滑动一番,大部分健康人群也是可以忍受一定时间的家里蹲生活的,且不会因此而落下长期病根。

冬天里最需要提防的潜在健康风险其实是:孩子。“婴儿潮”究竟是对特定某场冬季风暴的反应,抑或是因为一般人的生日皆不成比例地挤在冬天结束后的那九个月里,在学界依旧争讼不休。

(翻译:林达)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Being Trapped Indoors Is the Worst

最新更新时间:02/07 09:0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