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圣人还是恶魔:流行文化对护士的浅薄刻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圣人还是恶魔:流行文化对护士的浅薄刻画

对于公众来说,护理工作很像教学工作——有价值,但不值得给予太多的批评关注,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当下的流行文化中。

1975年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护士长瑞秋 图片来源:Fantasy Films

医护人员的相关新闻通常都不是什么好消息。要么是员工抗议资源不足,要么是病人和家属抱怨护理水平。

护理行业如果出现在头条,新闻内容通常会更糟糕。养老机构忽视老人,护士压榨弱势病人,这些消息理所当然会激怒我们所有人。但是在这些丑闻的曝光之前,公众几乎不会去关心护理行业的挑战,更不会在重要议题上征求护士的意见。

对于公众来说,护理工作很像教学工作——有价值,但不值得给予太多的批评关注。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当下的流行文化中,护理很少得到深入的体现。虽然电影和电视剧可以创作出生动可信的人物形象和工作环境,但是对护士本身的呈现却是相当不现实的。

这会带来的后果是——比方说,如果屏幕上的护士被描绘成了无私给予的形象,人们就会期待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这样的照顾。

20世纪初,护士的银幕形象要么是圣洁天使,要么是性对象。随后,医疗剧《本·凯西》(Ben Casey)和《乔迪医生》(Dr Kildare)人气大涨,医生开始成为戏剧节目中的主角,护士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再后来,随着年轻观众的思想观念变得更加自由,这些医疗剧对他们来说显得过于套路化,护士的形象(还有他们获得权力和影响力的方式)也开始朝着更加聪明、更加发人深省的方向调整。

《护士》的原版海报 图片来源:Idmb

有些人可能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播出的美剧《护士》(Nurse),主演米歇尔·伦奈德当时刚刚在电视剧《华生一家》(The Waltons)饰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奥利维亚,到了《护士》中,她变成了一位丧偶后重返职场的女性,该剧描述了她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伦奈德的角色能谋善断,供职于一个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她一面享受着充满挑战的职业生涯,同时个人生活也丰富而浪漫。

遗憾的是,《护士》只播出了两季,被砍可能是因为当时性别歧视的观点盛行:热播剧不能由女性主演。也可能是因为剧中的故事情节冒犯了医疗行业的传统权力基础——医生。

想要塑造一个丰满的护士形象举步维艰,而《护士当家》(Nurse Jackie)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外(还有一个例外是BBC的时代剧《呼叫助产士》,该剧讲述了护士和助产士的真实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但这些作品仍然只是例外)。《护士当家》是一种反英雄的设定,主人公吸毒成瘾,同时她也是一名专业看护,这部剧是对常见刻板印象的有力回应。屏幕上的护士形象往往流于表面、脱离现实,女性角色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属而存在,编剧的观念似乎还停留在维多利亚时期。

埃迪·法可在《护士当家》中扮演了一个吸毒成瘾的护士角色,这与通常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图片来源:Showtime Networks/Jackson Group Entertainment/Madison Grain Elevator

当代的很多电视剧也体现了这一点,例如《豪斯医生》《良医》《驻院医生》和《普式家族》。在这些剧当中,甚至在几乎所有以医院为背景的戏剧、喜剧、肥皂剧中,从《陆军野战医院》到《综合医院》,护士一直都是医生的辅助,医生永远处于更高的地位。

因此,屏幕上的护士形象大部分都是无关紧要或亲切善良的,他们仅仅是电视剧的背景板,或者负责不重要的爱情线。所以,屏幕上的好护士形象——冷静、善良、有爱心——逐渐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护士自己可能会喜欢这种浪漫的想象,但它却很难让人对护士的职业角色产生任何深刻的思考。

深层焦虑

但有的时候,护士也会被描绘成邪恶、危险、失控的形象。这样的塑造十分引人注目,被深深地烙进了公众的记忆之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斯蒂芬·金的小说和同名电影《危情十日》中的安妮·威尔克斯,她是一名土里土气的失业护士,也是畅销书作家保罗·谢尔顿的疯狂粉丝,谢尔顿因一场意外事故被困在了暴风雪之中,碰巧被她遇见了。

护士威尔克斯凭借她所有的力量、技巧和毅力,单枪匹马把谢尔顿救了回来,悉心照料他受伤的双腿。在谢尔顿养伤期间,威尔克斯跨越了医患关系的界限,一直要求他重写手头的作品。她也从一个能干、可靠的护理者和可爱的粉丝,一步步变成了邪恶的化身,一心只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部影片由罗伯·莱纳执导,上映于1990年,凯西·贝茨饰演安妮·威尔克斯一角,她在片中塑造的怪诞疯狂的女性形象引起了众多观众的不适,詹姆斯·肯恩在意识到如果自己超出了护士允许的移动范围会发生什么时,他的那个眼神谁能忘记?

《危情十日》无疑是一部经典的影片,但它之所以能够持续地引起观众的共鸣,也因为它触及了许多人对护理和医疗的深层焦虑。虽然这个故事的恐怖之处在于它的情节,但它也讲述了这样的现实:病人如果完全依赖于专业的护理人员,就等于把自己的生命交到了他人的手中。而这个“他人”并不总是能干、可信、善良的。

事实上,有人认为斯蒂芬·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魔鬼护士”的真实案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环杀手护士吉妮·琼斯在得克萨斯州杀死了多达60名婴儿。

凯西·贝茨在《危情十日》中饰演安妮·威尔克斯一角

另一位众所周知的银幕护士当然是《飞越疯人院》中的护士长瑞秋。她不像威尔克斯那样完全不顾职业道德,故意折磨或残害病人,但她的行为确实导致了病患的痛苦甚至死亡。

这个角色的可怕之处在于,一个护士能够,也愿意,如此坚定地、毫不动摇地执行那些残酷无情的规定。她和威尔克斯的共同点是体现了护士有能力控制病人的生活,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瑞秋的行为处在模糊地带,这让她更加可怕。威尔克斯完全疯狂失控,而瑞秋表现得冷静而独立,还带领着一群由菜鸟员工组成的庞大团队。

尽管我们对这个故事很熟悉,但依然很难理解护士长瑞秋的动机。她一直在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护理任务:病人排队领药时,她要确保音乐正在播放;集体治疗时,她也体现出了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然而,她对病人的态度却冷漠到不可思议。她的处事方式也很独断,也会对病人造成伤害。例如,她没能意识到其中一名病患比利的独立意识正在增强,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

护士的压力

瑞秋在护理过程中明显缺少人类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这就引出了另一种当代焦虑:我们信赖专业人士,把自己的健康交给他们照料,他们就应该(但是通常不会)对病人进行适当的“共情”。

精神健康、老年或儿科护理中的病人是最脆弱的群体,这种需求会被放大,所以当医护人员没有达到这一要求时,他们就会面临着强烈的愤怒。

虽然护士长瑞秋冷漠无情、残酷成性,但她也是体制下的受害者。可以将她作为例证,说明护士(从个体到群体)成为了医疗体系失败的靶子。

此外,很少有人讨论护士必须承受的个人压力。他们需要抑制自己的情绪去关心照顾他人,必须遵守某些不公正、不透明的政策,还要面对死亡、抚慰他人的悲伤。如果跳脱出职业角度来看,这些压力放在谁身上都是难以承受的。

很少有人讨论护士面临的个人压力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护士自己也在努力摆脱瑞秋的形象和公众心中的恶名。许多为护士背书的组织和研究人员都在质疑媒体对护理行业的描述方式,并且多次提及过瑞秋。Netflix宣布要制作一部电视剧讲述瑞秋的早年生活,美国的一家媒体监督机构“护理真相”(The Truth about Nursing)对此表示了反对。根据影视网站IMDB的信息,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一名精神病院的年轻护士“一步步走向厌倦、痛苦,最终变成了病患眼中彻头彻尾的怪物”。

评论家认为这样的电视剧会加深人们对护士的负面成见,他们警告说,这样做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后果,学生可能会不敢加入这个行业,世界范围内的护士短缺会进一步加剧。

然而我们认为,探索瑞秋背后的故事,探索她性格中的变态、自恋,甚至是依赖性从何而来,就像在看《心灵猎人》中抽丝剥茧的探案。这个故事非常重要,因为它以一种更长远、更深入的视角来看待这个谜一样的人物,这部剧或许能够揭示她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她又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

护理与大屠杀

当然,某些情况下,现实生活中的护士也可能像小说人物一样可怕。2016年上映的德国电影《八月的雾》讲述的就是坏护士是如何诞生的。故事背景是纳粹时期的德国,电影探讨了犹太人大屠杀当中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所谓的T4“安乐死”计划。

影片的主视角是一个叶尼施族的德国男孩恩斯特·洛萨,他,还有其他数千名残疾儿童、患有精神障碍的或不被需要的成年人,服下了护士给他们的致命剂量巴比妥类药物,死在了营地中,这些护士都是自愿的,并且从表面上看很有爱心。医生和护士的职业道德准则就是要保护病人的身体健康,但这里的医护人员仍在以这种方式进行集体屠杀。

《八月的雾》

影片中的两个主要角色都是护士,她们之间的对比强化了黑暗战胜光明的主题,为医学领域蒙上了一层迷雾,这层雾至今尚未完全消散。

一边是道德高尚的索菲亚修女,她公开反对杀戮计划,但是她的抵抗没有收到任何成效。她不顾纳粹的命令,坚持信仰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神圣不可动摇的,但是无论是在她工作的疗养院还是在她所求助的当地天主教阶层,她都没有获得支持。结果只是她自己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受到威胁。

另一边是伊迪丝·基弗修女,她是一名专业护士,在哈达马尔接受过训练。哈达马尔是六个德国安乐死中心之一,专门用来杀人,不做任何治疗。医务主任将她安排进了屠杀工作,把整个杀戮过程变成流水作业,这样更加高效。她是个年轻苗条的雅利安人,忠诚地相信纳粹所宣扬的优生学。

这种相互间的对比并不在于她们二人是截然相反的两极,而是在于她们在某些方面都有缺点,她们的相似多过不同。她们都很专业,尽职尽责,能够缓解病人的痛苦。她们也分别代表了社会的某一重要方面——教会和国家,但是都无法保护她们所护理的弱势群体。

护士很少会像这样直接杀人,但他们造成的伤害是很可怕的,而且由于医院还没有迅速做出反应,这种暴行现在还在继续。以这种角度来解读《飞越疯人院》,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坏护士的故事,而是在讲述一个僵化的体制是如何让人失去了人性,如何毁掉了人们的生活。《八月的雾》也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罪恶,它是在讲述如果总体的意识形态像一条厚重的毯子一样盖住了医疗机构,戕害了护士把病人福利放在首位的理想,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虽然人们关注的都是这些可怕的护士,但他们也能促使我们认识到,故意忽视、伤害甚至杀害病人绝不仅仅是个别个体的可怕行为,也是医疗系统出现问题的信号:医疗系统没有受到公众的密切监督,并且已经形成了有害的职业文化。

我们需要认识到医疗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识别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复杂因素然后进行补救。思考流行文化对于护士的片面刻画可以作为我们踏出的第一步,作为照亮黑暗的第一缕光。

(翻译:都述文)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Donna Lee Brien & Margaret McAllister

最新更新时间:02/21 11:3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圣人还是恶魔:流行文化对护士的浅薄刻画

对于公众来说,护理工作很像教学工作——有价值,但不值得给予太多的批评关注,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当下的流行文化中。

1975年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护士长瑞秋 图片来源:Fantasy Films

医护人员的相关新闻通常都不是什么好消息。要么是员工抗议资源不足,要么是病人和家属抱怨护理水平。

护理行业如果出现在头条,新闻内容通常会更糟糕。养老机构忽视老人,护士压榨弱势病人,这些消息理所当然会激怒我们所有人。但是在这些丑闻的曝光之前,公众几乎不会去关心护理行业的挑战,更不会在重要议题上征求护士的意见。

对于公众来说,护理工作很像教学工作——有价值,但不值得给予太多的批评关注。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当下的流行文化中,护理很少得到深入的体现。虽然电影和电视剧可以创作出生动可信的人物形象和工作环境,但是对护士本身的呈现却是相当不现实的。

这会带来的后果是——比方说,如果屏幕上的护士被描绘成了无私给予的形象,人们就会期待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这样的照顾。

20世纪初,护士的银幕形象要么是圣洁天使,要么是性对象。随后,医疗剧《本·凯西》(Ben Casey)和《乔迪医生》(Dr Kildare)人气大涨,医生开始成为戏剧节目中的主角,护士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再后来,随着年轻观众的思想观念变得更加自由,这些医疗剧对他们来说显得过于套路化,护士的形象(还有他们获得权力和影响力的方式)也开始朝着更加聪明、更加发人深省的方向调整。

《护士》的原版海报 图片来源:Idmb

有些人可能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播出的美剧《护士》(Nurse),主演米歇尔·伦奈德当时刚刚在电视剧《华生一家》(The Waltons)饰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奥利维亚,到了《护士》中,她变成了一位丧偶后重返职场的女性,该剧描述了她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伦奈德的角色能谋善断,供职于一个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她一面享受着充满挑战的职业生涯,同时个人生活也丰富而浪漫。

遗憾的是,《护士》只播出了两季,被砍可能是因为当时性别歧视的观点盛行:热播剧不能由女性主演。也可能是因为剧中的故事情节冒犯了医疗行业的传统权力基础——医生。

想要塑造一个丰满的护士形象举步维艰,而《护士当家》(Nurse Jackie)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外(还有一个例外是BBC的时代剧《呼叫助产士》,该剧讲述了护士和助产士的真实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但这些作品仍然只是例外)。《护士当家》是一种反英雄的设定,主人公吸毒成瘾,同时她也是一名专业看护,这部剧是对常见刻板印象的有力回应。屏幕上的护士形象往往流于表面、脱离现实,女性角色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属而存在,编剧的观念似乎还停留在维多利亚时期。

埃迪·法可在《护士当家》中扮演了一个吸毒成瘾的护士角色,这与通常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图片来源:Showtime Networks/Jackson Group Entertainment/Madison Grain Elevator

当代的很多电视剧也体现了这一点,例如《豪斯医生》《良医》《驻院医生》和《普式家族》。在这些剧当中,甚至在几乎所有以医院为背景的戏剧、喜剧、肥皂剧中,从《陆军野战医院》到《综合医院》,护士一直都是医生的辅助,医生永远处于更高的地位。

因此,屏幕上的护士形象大部分都是无关紧要或亲切善良的,他们仅仅是电视剧的背景板,或者负责不重要的爱情线。所以,屏幕上的好护士形象——冷静、善良、有爱心——逐渐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护士自己可能会喜欢这种浪漫的想象,但它却很难让人对护士的职业角色产生任何深刻的思考。

深层焦虑

但有的时候,护士也会被描绘成邪恶、危险、失控的形象。这样的塑造十分引人注目,被深深地烙进了公众的记忆之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斯蒂芬·金的小说和同名电影《危情十日》中的安妮·威尔克斯,她是一名土里土气的失业护士,也是畅销书作家保罗·谢尔顿的疯狂粉丝,谢尔顿因一场意外事故被困在了暴风雪之中,碰巧被她遇见了。

护士威尔克斯凭借她所有的力量、技巧和毅力,单枪匹马把谢尔顿救了回来,悉心照料他受伤的双腿。在谢尔顿养伤期间,威尔克斯跨越了医患关系的界限,一直要求他重写手头的作品。她也从一个能干、可靠的护理者和可爱的粉丝,一步步变成了邪恶的化身,一心只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部影片由罗伯·莱纳执导,上映于1990年,凯西·贝茨饰演安妮·威尔克斯一角,她在片中塑造的怪诞疯狂的女性形象引起了众多观众的不适,詹姆斯·肯恩在意识到如果自己超出了护士允许的移动范围会发生什么时,他的那个眼神谁能忘记?

《危情十日》无疑是一部经典的影片,但它之所以能够持续地引起观众的共鸣,也因为它触及了许多人对护理和医疗的深层焦虑。虽然这个故事的恐怖之处在于它的情节,但它也讲述了这样的现实:病人如果完全依赖于专业的护理人员,就等于把自己的生命交到了他人的手中。而这个“他人”并不总是能干、可信、善良的。

事实上,有人认为斯蒂芬·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魔鬼护士”的真实案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环杀手护士吉妮·琼斯在得克萨斯州杀死了多达60名婴儿。

凯西·贝茨在《危情十日》中饰演安妮·威尔克斯一角

另一位众所周知的银幕护士当然是《飞越疯人院》中的护士长瑞秋。她不像威尔克斯那样完全不顾职业道德,故意折磨或残害病人,但她的行为确实导致了病患的痛苦甚至死亡。

这个角色的可怕之处在于,一个护士能够,也愿意,如此坚定地、毫不动摇地执行那些残酷无情的规定。她和威尔克斯的共同点是体现了护士有能力控制病人的生活,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瑞秋的行为处在模糊地带,这让她更加可怕。威尔克斯完全疯狂失控,而瑞秋表现得冷静而独立,还带领着一群由菜鸟员工组成的庞大团队。

尽管我们对这个故事很熟悉,但依然很难理解护士长瑞秋的动机。她一直在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护理任务:病人排队领药时,她要确保音乐正在播放;集体治疗时,她也体现出了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然而,她对病人的态度却冷漠到不可思议。她的处事方式也很独断,也会对病人造成伤害。例如,她没能意识到其中一名病患比利的独立意识正在增强,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杀。

护士的压力

瑞秋在护理过程中明显缺少人类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这就引出了另一种当代焦虑:我们信赖专业人士,把自己的健康交给他们照料,他们就应该(但是通常不会)对病人进行适当的“共情”。

精神健康、老年或儿科护理中的病人是最脆弱的群体,这种需求会被放大,所以当医护人员没有达到这一要求时,他们就会面临着强烈的愤怒。

虽然护士长瑞秋冷漠无情、残酷成性,但她也是体制下的受害者。可以将她作为例证,说明护士(从个体到群体)成为了医疗体系失败的靶子。

此外,很少有人讨论护士必须承受的个人压力。他们需要抑制自己的情绪去关心照顾他人,必须遵守某些不公正、不透明的政策,还要面对死亡、抚慰他人的悲伤。如果跳脱出职业角度来看,这些压力放在谁身上都是难以承受的。

很少有人讨论护士面临的个人压力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护士自己也在努力摆脱瑞秋的形象和公众心中的恶名。许多为护士背书的组织和研究人员都在质疑媒体对护理行业的描述方式,并且多次提及过瑞秋。Netflix宣布要制作一部电视剧讲述瑞秋的早年生活,美国的一家媒体监督机构“护理真相”(The Truth about Nursing)对此表示了反对。根据影视网站IMDB的信息,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一名精神病院的年轻护士“一步步走向厌倦、痛苦,最终变成了病患眼中彻头彻尾的怪物”。

评论家认为这样的电视剧会加深人们对护士的负面成见,他们警告说,这样做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后果,学生可能会不敢加入这个行业,世界范围内的护士短缺会进一步加剧。

然而我们认为,探索瑞秋背后的故事,探索她性格中的变态、自恋,甚至是依赖性从何而来,就像在看《心灵猎人》中抽丝剥茧的探案。这个故事非常重要,因为它以一种更长远、更深入的视角来看待这个谜一样的人物,这部剧或许能够揭示她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她又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

护理与大屠杀

当然,某些情况下,现实生活中的护士也可能像小说人物一样可怕。2016年上映的德国电影《八月的雾》讲述的就是坏护士是如何诞生的。故事背景是纳粹时期的德国,电影探讨了犹太人大屠杀当中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所谓的T4“安乐死”计划。

影片的主视角是一个叶尼施族的德国男孩恩斯特·洛萨,他,还有其他数千名残疾儿童、患有精神障碍的或不被需要的成年人,服下了护士给他们的致命剂量巴比妥类药物,死在了营地中,这些护士都是自愿的,并且从表面上看很有爱心。医生和护士的职业道德准则就是要保护病人的身体健康,但这里的医护人员仍在以这种方式进行集体屠杀。

《八月的雾》

影片中的两个主要角色都是护士,她们之间的对比强化了黑暗战胜光明的主题,为医学领域蒙上了一层迷雾,这层雾至今尚未完全消散。

一边是道德高尚的索菲亚修女,她公开反对杀戮计划,但是她的抵抗没有收到任何成效。她不顾纳粹的命令,坚持信仰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神圣不可动摇的,但是无论是在她工作的疗养院还是在她所求助的当地天主教阶层,她都没有获得支持。结果只是她自己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受到威胁。

另一边是伊迪丝·基弗修女,她是一名专业护士,在哈达马尔接受过训练。哈达马尔是六个德国安乐死中心之一,专门用来杀人,不做任何治疗。医务主任将她安排进了屠杀工作,把整个杀戮过程变成流水作业,这样更加高效。她是个年轻苗条的雅利安人,忠诚地相信纳粹所宣扬的优生学。

这种相互间的对比并不在于她们二人是截然相反的两极,而是在于她们在某些方面都有缺点,她们的相似多过不同。她们都很专业,尽职尽责,能够缓解病人的痛苦。她们也分别代表了社会的某一重要方面——教会和国家,但是都无法保护她们所护理的弱势群体。

护士很少会像这样直接杀人,但他们造成的伤害是很可怕的,而且由于医院还没有迅速做出反应,这种暴行现在还在继续。以这种角度来解读《飞越疯人院》,就会发现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坏护士的故事,而是在讲述一个僵化的体制是如何让人失去了人性,如何毁掉了人们的生活。《八月的雾》也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罪恶,它是在讲述如果总体的意识形态像一条厚重的毯子一样盖住了医疗机构,戕害了护士把病人福利放在首位的理想,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虽然人们关注的都是这些可怕的护士,但他们也能促使我们认识到,故意忽视、伤害甚至杀害病人绝不仅仅是个别个体的可怕行为,也是医疗系统出现问题的信号:医疗系统没有受到公众的密切监督,并且已经形成了有害的职业文化。

我们需要认识到医疗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识别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复杂因素然后进行补救。思考流行文化对于护士的片面刻画可以作为我们踏出的第一步,作为照亮黑暗的第一缕光。

(翻译:都述文)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原标题:Donna Lee Brien & Margaret McAllister

最新更新时间:02/21 11:3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