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合资品牌集体下探,浅析其中喜和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合资品牌集体下探,浅析其中喜和愁

对于消费者来说,合资品牌的价格下探,在表面上自然是件好事。虽然各个品牌的价格下探都是奔着销量而去的,但最得到的效果却是不一样的。

文 | 车界微视

受到自主品牌高配低价的冲击,合资品牌近几年的价格下探力度越来越大,由于价格的下探,不少合资车的品牌高度也变得更加亲民。对于消费者来说,合资车的集体下探让车价变得更低,之前买车比较拮据的,现在上个合资车基本压力不大了,之前只能上个入门级车型的,现在对更高级别的车也有了想法。

而对于汽车主机厂来说,合资品牌的下探其实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一方面要让自身的品牌价值在逐渐走高的中国品牌面前保持优越感,一方面要在众多合资品牌下的热潮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从现在的局势来看,合资品牌在下探的过程当中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这也反映出了此过程中的利与弊……

价格战是下探的导火线

合资品牌的集体下探,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在价格上,而这也是其中的导火线。这些年,中国品牌为了缩小与合资品牌的差距,不仅在技术上穷追不舍,还在功能配置方面别出心裁。不少中国品牌车型在智能语音方面做得比几十万的合资车还好;还有一些十几万级别的中国品牌车型,车内座椅加热/通风、远程启动等高逼格配置一应俱全,而价格却非常公道,甚至只有一些合资车零头那么多。中国品牌这样的产品冲击避开了机械素质这一传统弱项,而合资品牌要做的,便只有放低身段,给中国品牌腾出位置的同时,坚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另一方面,合资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是导致其价格战的主要原因。在千禧年前后,大批合资车企成立,当时最成气候的也就是日系和德系两大阵营。而近些年,各大车企的竞争程度空前加大。同品牌下,甚至有合作关系的品牌之间,同级别车型的同质化程度加大,车型特征越来越不突出,为了拉开差距,在价格上做文章是一种简单粗暴且效果明显的方式。

懂得下探,也得懂得坚守

对于消费者来说,合资品牌的价格下探,在表面上自然是件好事。虽然各个品牌的价格下探都是奔着销量而去的,但最得到的效果却是不一样的。

有的通过下探反而得到了销量和质量的上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德系和日系车企。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无论是日系三杰还是以大众为代表的德系车(抛开豪华品牌),不少的主销车都会有一定的优惠,但降价的幅度是有限的。所以,在价格方面的下探,他们其实是有原则的。

而另一重要的下探方式,是以较低端车型质量和技术的提高来体现亲民。例如,本田把“地球梦”发动机已经搭载到了飞度这样的低端车型上;日产天籁的VC-TURBO发动机也是直接从英菲尼迪QX50身上搬过来的,而大众将较新的MQB平台技术用在了比较低端的车型上,也体现了其下探的姿态。以上这类车企,靠技术的支撑和有原则的价格下探,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成绩,朝着积极的方向在发展。

相比之下,还有一类比较偏激的车企,单纯靠疯狂的降价来稳住销量。北京现代就是一个例子,在经过官降和终端优惠两轮调价后,北京现代稳住了下滑的趋势,但据现代汽车官方透露,2018年第四季度销售额增长5%,第四季净亏损却达到1298亿韩元,而2018年也是现代汽车连续第六年度净利润下滑。

销量上来了,价格和利润却都不乐观,这样的下探显然是不成功的。所以,在品牌下探的潮流中,产品价格、技术等方面还得有一定的坚守,否则即便是在销量上能勉强过关,实际盈利情况却是“毛多肉少”。

结语

其实,合资品牌的下探,只是对中国市场而言。因为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合资品牌享受了太多的“优待”。首先是在品牌认可度上,这不排除有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的原因,但合资品牌之前“神”一样的地位也的确有些过头了;其次是价格上,即便是经过官降,一些合资品牌在中国的售价也比国外售价明显要高。

所以,与其说是合资品牌的下探,还不如说是各个车企趋于平等的一个潮流。在这样的潮流中,性价比和质价比或将成为主流的衡量标准,而这看似“下探”的动作,考验的是各个车企在某些方面的坚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合资品牌集体下探,浅析其中喜和愁

对于消费者来说,合资品牌的价格下探,在表面上自然是件好事。虽然各个品牌的价格下探都是奔着销量而去的,但最得到的效果却是不一样的。

文 | 车界微视

受到自主品牌高配低价的冲击,合资品牌近几年的价格下探力度越来越大,由于价格的下探,不少合资车的品牌高度也变得更加亲民。对于消费者来说,合资车的集体下探让车价变得更低,之前买车比较拮据的,现在上个合资车基本压力不大了,之前只能上个入门级车型的,现在对更高级别的车也有了想法。

而对于汽车主机厂来说,合资品牌的下探其实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一方面要让自身的品牌价值在逐渐走高的中国品牌面前保持优越感,一方面要在众多合资品牌下的热潮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从现在的局势来看,合资品牌在下探的过程当中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这也反映出了此过程中的利与弊……

价格战是下探的导火线

合资品牌的集体下探,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在价格上,而这也是其中的导火线。这些年,中国品牌为了缩小与合资品牌的差距,不仅在技术上穷追不舍,还在功能配置方面别出心裁。不少中国品牌车型在智能语音方面做得比几十万的合资车还好;还有一些十几万级别的中国品牌车型,车内座椅加热/通风、远程启动等高逼格配置一应俱全,而价格却非常公道,甚至只有一些合资车零头那么多。中国品牌这样的产品冲击避开了机械素质这一传统弱项,而合资品牌要做的,便只有放低身段,给中国品牌腾出位置的同时,坚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另一方面,合资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是导致其价格战的主要原因。在千禧年前后,大批合资车企成立,当时最成气候的也就是日系和德系两大阵营。而近些年,各大车企的竞争程度空前加大。同品牌下,甚至有合作关系的品牌之间,同级别车型的同质化程度加大,车型特征越来越不突出,为了拉开差距,在价格上做文章是一种简单粗暴且效果明显的方式。

懂得下探,也得懂得坚守

对于消费者来说,合资品牌的价格下探,在表面上自然是件好事。虽然各个品牌的价格下探都是奔着销量而去的,但最得到的效果却是不一样的。

有的通过下探反而得到了销量和质量的上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德系和日系车企。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无论是日系三杰还是以大众为代表的德系车(抛开豪华品牌),不少的主销车都会有一定的优惠,但降价的幅度是有限的。所以,在价格方面的下探,他们其实是有原则的。

而另一重要的下探方式,是以较低端车型质量和技术的提高来体现亲民。例如,本田把“地球梦”发动机已经搭载到了飞度这样的低端车型上;日产天籁的VC-TURBO发动机也是直接从英菲尼迪QX50身上搬过来的,而大众将较新的MQB平台技术用在了比较低端的车型上,也体现了其下探的姿态。以上这类车企,靠技术的支撑和有原则的价格下探,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成绩,朝着积极的方向在发展。

相比之下,还有一类比较偏激的车企,单纯靠疯狂的降价来稳住销量。北京现代就是一个例子,在经过官降和终端优惠两轮调价后,北京现代稳住了下滑的趋势,但据现代汽车官方透露,2018年第四季度销售额增长5%,第四季净亏损却达到1298亿韩元,而2018年也是现代汽车连续第六年度净利润下滑。

销量上来了,价格和利润却都不乐观,这样的下探显然是不成功的。所以,在品牌下探的潮流中,产品价格、技术等方面还得有一定的坚守,否则即便是在销量上能勉强过关,实际盈利情况却是“毛多肉少”。

结语

其实,合资品牌的下探,只是对中国市场而言。因为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合资品牌享受了太多的“优待”。首先是在品牌认可度上,这不排除有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的原因,但合资品牌之前“神”一样的地位也的确有些过头了;其次是价格上,即便是经过官降,一些合资品牌在中国的售价也比国外售价明显要高。

所以,与其说是合资品牌的下探,还不如说是各个车企趋于平等的一个潮流。在这样的潮流中,性价比和质价比或将成为主流的衡量标准,而这看似“下探”的动作,考验的是各个车企在某些方面的坚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