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姬少亭:中国的全职科幻作家不超过5个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姬少亭:中国的全职科幻作家不超过5个人

为什么中国科幻文化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和美国一样,中国也需要从内容到版权、制作、受众分发、受众渠道这些传媒系统。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科幻产业中,过去几十年中沉淀下来作者的数量只有两位数,而其中全职的人不到五个人。

整理 |三声  陈晶

“我一直在问自己,要不要把产业链铺的这么长?要不要从内容生产之前一直铺到后面?但是你会发现,对于中国科幻产业来说,有些事你不做就不行。”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在3月2日举办的「三声·新青年沙龙」上表示。

在成立“未来事务管理局”之前,姬少亭是一名科幻死忠粉、新华社记者,还是果壳网元老。现在姬少亭作为“未来事务管理局”的局长,正在尝试从科幻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发力。一方面从源头开始培育新作家,给成熟作家帮助,另一方面着手进行版权制作、营销,搭建自己的渠道。

在她看来,目前中国缺乏职业化的科幻作家,在文本视觉化上也缺少成熟的制作公司,要建立起和美国一样完整的产业链,仍然需要积累。不过她已经看到了目前中国的科幻粉丝群的潜力,头部IP《三体》的粉丝已经在未来事务管理局组织的线下聚会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活跃度。

“科幻电影现在是科幻重要的变现渠道,而且也是走向大众最强的渠道。”姬少亭对于科幻电影的市场充满信心,在她看来随着《流浪地球》的成功,中国科幻电影的制作团队形成的涟漪效应将不断放大,接下来就需要找到专业的制作人挖掘科幻的市场潜力。

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

以下是姬少亭在「三声·新青年沙龙 」上的演讲整理(未经嘉宾确认):

新世界、新体验

未来事务管理局创立时,就想让大家理解科幻是一个相关未来的产业。我们是一个管理时间线的机构,我们通过影响人类现在微小的一些活动来影响人类的未来,所以叫未来事务管理局。

未来局主要的创始员工都是深度科幻迷,我们从小就爱看科幻。我接触科幻领域大概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样的事情,才能为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力量,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今天大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这样的内容。

科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认为科幻是没有准确定义的,科幻在学术上有好几百种定义,就看你到底想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从什么样的角度去阐释它。不过我们对科幻都有一定共识,那就是科幻是一种思想实验,它探讨的是人跟科技之间的关系。

《流浪地球》现在取得了巨大成功,我想和大家谈谈如果把科幻放在视觉体系中,它意味着什么。科幻为大家创造全新的世界,提供全新的体验,并且在全新的场景下,去思考一些过去既有已经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阿凡达》就是创造新世界的典型。每一个科幻电影都是致力于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比如最近上映的《阿丽塔:战斗天使》,则是卡梅隆再次创造的一个新世界。而像《地心引力》这样的作品,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体验,虽然说大家已经知道人类进入太空已经实现,但是《地心引力》很好的展现了在太空中看到的真实场景。最优秀的一点就是它还展现了太空探索的危险性。

在过去的很多科幻电影当中,太空探索一直都是比较积极、浪漫的。但《地心引力》真实地展现了有可能会发生的危险状况,以至于有很多人不认为它是科幻,而且它还给我国的航天工作者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考视角。

《星际穿越》就是在新的场景下思考过去既有的问题。《星际穿越》里面的一个重点的故事线,就是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情感。过去在很多的电影小说中,父女感情都已经被反复提及,但是如果你希望给它赋予更深层次的含义,那么把父亲跟女儿完全放置在不同的两个空间,让他们有着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距离,那么你会重新去思考父女之间的关系。

从这些角度去延伸,科幻都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科幻着迷的重要原因。科幻界现在在思考的重要话题就是,科幻下一步会怎么样?

从精英到大众

科幻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二十世纪初期,科幻是精英阶层传播忧虑的工具,像大家熟悉的《1984美丽新世界》。二战之后,科幻是英语文化向其他文化输出的主力,这一时期科幻文学进入黄金时代,最著名的是被称为“科幻小说三巨头”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以及来自英国的阿瑟·克拉克。刘慈欣就受到克拉克很大影响。

现在,科幻已经是全球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比如漫威的系列电影,已经变成了承载大众娱乐的东西。从非常精英的前瞻性,到普适价值的传播,再到现在变成了大众娱乐化产品,科幻能传播到的圈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中国也有迹可循。

在这个过程中,科幻产业形成了非常大的产业链条。过去只有科幻读物,现在已经有了系列电影,跳过其中一部就不知道后面讲什么了,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去看每一部电影。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也看到了不同层级人士对科幻的关注。在《流浪地球》宣传的时候,航天工作者就非常想去看这个电影。

现在中国的高层对科幻的兴趣是极其浓厚的。《流浪地球》上映之前之后,我们接受了不同的层级人士的询问,包括科幻现在在思考什么,科幻创作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觉得对于当今中国来说,科幻是一个非常好的符号,因为科幻从诞生到现在,一直都是国家实力发展的晴雨表。

科幻历史中的巅峰时期,都是所在国家快速发展的时期。1818年科幻文学在英国诞生,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人对科技、对生命产生了好奇跟恐惧,于是就催生了弗兰肯斯坦这样的作品。在美国高速发展时期,也是世界科幻的黄金时代。今天中国虽然不是世界第一强国,也不是科技发展最强的国家,但是我们的发展速度决定了中国的科幻一定会迎来春天。

今天科幻已经完全嵌入现实,很多科技公司对科幻的喜爱已经深入骨髓,很多公司热衷于用《三体》里面一些词命名自己的会议室、办公室。科幻一方面在影响着科技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它融入科技之后,又影响了科幻发展的思路。

未来局就是为科幻作家提供这个时代的思考跟前沿的科技,我们会做一些工作坊去让科幻作家更加了解现在前沿发展,包括带他们走访中国的科研企业、科研院所。今天的科幻想要去影响科技会需要一些时间。

科幻现在成了一个重要的表达载体,它能够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科技、科幻之间相互重叠促进。比如奇点这个概念,最早源于科幻,后来变成互联网用语,日常用语,大家会经常使用这个词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概念。

从产业链源头延伸

美国现在有完整的科幻的产业链,从科幻迷群体、创作、出版、版权开发、项目开发,再进入大众文化领域,最后重新回到科幻迷群体,刺激受众的扩大和收入提升。现在科幻电影在美国影视产业当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些电影没有标榜自己是科幻,但很难说它跟科幻毫无关系,科幻已经深入到美国文化当中。

很多人问我,你觉得中国科幻迷会有多少人?在《流浪地球》红之前,会有几个人去看《流浪地球》?我说我并不在乎有几个人标榜自己是科幻迷。如果是大众文化产品,它一定会影响到不认为自己是科幻迷的那些人。就像你去迪士尼的时候,也许你喜欢的是某一个公主,但你也不会错过创战绩的摩托车游戏,那就是个科幻文化产品。

美国科幻产业已经形成非常完整的驱动模式。从草根组织到商业模式,它非常细分的行业。现在出现的科幻大会和科幻电影,已经是走向商业化的标志,在其中你看到不仅仅是粉丝,更重要的是有商家。

我们自己在办科幻大会的时候有一个困惑,应该用什么样的IP来吸引人。现在拿的大多还是国外的IP,比如星战、星际迷航。而中国最强势的IP就是《三体》了,之前我举办了一个《三体》的聚会,即使明确说这场聚会没有刘慈欣,两百人的场地还是挤进了五百个人。大家安安静静的互相听对方的分享,什么时候爱上《三体》,《三体》怎样影响人生。感觉就像互助会一样。

科幻电影现在是科幻重要的变现渠道,而且也是走向大众的最强的渠道。之前我跟我的合伙人不断讲,科幻的每一条产业链都能生产出巨大的价值,很多人都不以为然。直到《流浪地球》火了之后,终于有人开始关注这个产业。

科幻文化市场将来能够产生的价值是难以想象的。《流浪地球》火了之后,有很多地产商来找我们,过去没有太多人去关心,而现在《流浪地球》周边的销售远远超出了预期。我有朋友一个公司因为热爱《流浪地球》,很早拿到了授权,一口气众筹了八百万,做了2500块钱的新型发动机的模型,他之前的预期没那么高,但后来远远超过了当时众筹的预期。所以中国的科幻文化市场规模完全可以参考美国。

还有不少人问我,为什么中国科幻文化产业链还没有形成?他们觉得没有好的科幻电影就是科幻产业链没有形成。这个产业链到底是什么呢?和美国一样,中国也需要从内容到版权、制作、受众分发、受众渠道这些传媒系统。过去作者的职业化程度非常不足,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有刘慈欣、郝景芳这种取得世界级认可的优秀作家,当然中国还有更多科幻作家。

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科幻产业中,过去几十年中沉淀下来作者的数量只有两位数,而其中全职的人不到五个人。这里面并不包括刘慈欣,因为他过去是电厂的工程师,大家管他叫刘工,他最硬核的东西不是《三体》,而是电力论文。因此科幻作家对于整个产业来说产量是非常小的。

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在美国做调研的时候去到了西雅图,在那里举办科幻作家集会,能来几千个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写作。这个数量跟中国这么多人口相比较,大家就知道两位数的作者数量有多么少的可怜。

职业作家目前在国内非常稀缺,江波老师刚辞职出来,而且是在得了重要奖项之后才下了巨大的决心。还有韩松,中国科幻四巨头之一,也一直在新华社上班,只有在业余时间才能写作。

这样的积累的确需要一些时间。因为职业化程度不高,大家都是凭兴趣,喜欢什么写什么,别人说什么也没有用,大家也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但是只有愿意投身行业当中的人足够多的情况下,才会筛选出一些职业化程度高的人。才能让产业进入细分状态。

《流浪地球》给我们留下了最大的价值,就是组建了七千人的团队做这么一件事,这对中国科幻产业会有涟漪效应,影响会越来越大。在此之前市场预期非常的差。

在我创业这三年以来,谈过两三百家影视合作方,绝大多数人会跟我谈一个软硬科幻的概念,我一开始非常震惊,为什么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概念,后来发现他们们拿这个概念做了自己的加工和改造:硬科幻的意思就是预算很充足,软科幻的意思就是没有钱,这完全曲解了这两个词的含义。

对于影视圈的人来说,不愿意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资本来做的就是软科幻,这是市场预期带来的问题。《流浪地球》另外一个价值,就是对市场预期的巨大刺激。在《流浪地球》之后,过去对我们非常冷漠的合作方现在重新来找我们,想跟我们聊版权的事情,所以这段时间我们忙的焦头烂额。

中国目前不少科幻项目都是复制改编优秀的科幻作品,但是很难取得成功,因为文化语境很不同。而且观众对于科幻作品的预期很高,因为此前中国引进的好莱坞的影片都是头部作品,大部分中国观众看到的都是好的东西。所以之前观众的宽容度我们无法预期。

《流浪地球》为观众建立了一定宽容度,它的特效、细节不可能是完美的,过去大家习惯对于中国拍片给低分,但是对于《流浪地球》来说,大家给出了一个中肯甚至更高的评价。

我一直在问自己,要不要把产业链铺的这么长?要不要从内容生产之前一直铺到后面?但是你会发现,对于中国科幻产业来说,有些事你不做就不行。我们会在合作中出让大部分的管理权给导演和制作公司,因为他们在拍摄中更加专业。未来管理局会在几个方向上做出努力,尤其在内容源头上会永远占据,并且愿意花巨大的力气,甚至是公益性的。

首先我们会进行科幻作家的培育。一是新作家的挖掘跟培养,目前我们已经形成完整体系;另外我们对成熟作家也愿意提供帮助。科幻创作跟科技之间的关系是相爱相杀的,如果不了解当今的社会跟科技的发展,写出什么好的东西,这就是科幻为什么这么难写。《三体》出版已经十年了,为什么没有再出现《三体》这种量级的作品,因为很难写。

另外,在版权到制作这个过程中,有个巨大难点,那就是如何把文本变成视觉。过去中国影视已经有部分细分行业非常成熟,比如古装。拿到《三生三世》的文本,有一大群人知道该提炼什么,用什么样的表达做出来是最合理的,所有人都很有数。但对于科幻大家都很懵。

在科幻从文本到视觉的这个过程中,需要提炼什么,应该留下什么,这件事情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判断,所以我现在会管理到这个前期。我们现在谈判的合作方比较多的是导演、制片人团队而不是平台,平台方手上确实有大量的IP,但制作团队对于视觉化更加专业。

另外我们也在致力于建立自己的渠道,去抓住核心的科幻受众。我们现在有比如像科幻出版的项目,总体点击量甚至可以超过网文的水平。这些文章每天由不同的人写,前后基本没什么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点击量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还是不错的。

这是我们运营的思路。我们主要运行一些已经被验证的IP,比如跟刘慈欣成立一家三体宇宙公司来扩充《三体》世界观之下的新故事,它比较像是侠盗一号之于星战这样的概念。我们会签很多国内一线的作者,我们的版权库现在有八百个版权,其中一百部版权是过去十几年雨果奖、幸运奖、图灵奖等获奖作品在中国的代理,这是为了建立直达受众的媒体品牌。

我们在逐渐建立口碑和营销能力,很多合作方需要自己的产品能真的找到喜欢科幻的人。《流浪地球》算是比较好的案例,《流浪地球》宣传方找我们的时候,全国都没有中国受众对于国产科幻大片反馈的数据,最终我们选择从核心科幻来拓展。

培育新人和联合制作团队做项目就是我们的孵化能力。这也是目前我们完成的一些工作,撬动IP,完善体系,建立自己的品牌。最后给大家送上一句科幻的祝福,是《星际迷航》里的一句话: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姬少亭:中国的全职科幻作家不超过5个人

为什么中国科幻文化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和美国一样,中国也需要从内容到版权、制作、受众分发、受众渠道这些传媒系统。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科幻产业中,过去几十年中沉淀下来作者的数量只有两位数,而其中全职的人不到五个人。

整理 |三声  陈晶

“我一直在问自己,要不要把产业链铺的这么长?要不要从内容生产之前一直铺到后面?但是你会发现,对于中国科幻产业来说,有些事你不做就不行。”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在3月2日举办的「三声·新青年沙龙」上表示。

在成立“未来事务管理局”之前,姬少亭是一名科幻死忠粉、新华社记者,还是果壳网元老。现在姬少亭作为“未来事务管理局”的局长,正在尝试从科幻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发力。一方面从源头开始培育新作家,给成熟作家帮助,另一方面着手进行版权制作、营销,搭建自己的渠道。

在她看来,目前中国缺乏职业化的科幻作家,在文本视觉化上也缺少成熟的制作公司,要建立起和美国一样完整的产业链,仍然需要积累。不过她已经看到了目前中国的科幻粉丝群的潜力,头部IP《三体》的粉丝已经在未来事务管理局组织的线下聚会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活跃度。

“科幻电影现在是科幻重要的变现渠道,而且也是走向大众最强的渠道。”姬少亭对于科幻电影的市场充满信心,在她看来随着《流浪地球》的成功,中国科幻电影的制作团队形成的涟漪效应将不断放大,接下来就需要找到专业的制作人挖掘科幻的市场潜力。

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

以下是姬少亭在「三声·新青年沙龙 」上的演讲整理(未经嘉宾确认):

新世界、新体验

未来事务管理局创立时,就想让大家理解科幻是一个相关未来的产业。我们是一个管理时间线的机构,我们通过影响人类现在微小的一些活动来影响人类的未来,所以叫未来事务管理局。

未来局主要的创始员工都是深度科幻迷,我们从小就爱看科幻。我接触科幻领域大概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样的事情,才能为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力量,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今天大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这样的内容。

科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认为科幻是没有准确定义的,科幻在学术上有好几百种定义,就看你到底想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从什么样的角度去阐释它。不过我们对科幻都有一定共识,那就是科幻是一种思想实验,它探讨的是人跟科技之间的关系。

《流浪地球》现在取得了巨大成功,我想和大家谈谈如果把科幻放在视觉体系中,它意味着什么。科幻为大家创造全新的世界,提供全新的体验,并且在全新的场景下,去思考一些过去既有已经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阿凡达》就是创造新世界的典型。每一个科幻电影都是致力于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比如最近上映的《阿丽塔:战斗天使》,则是卡梅隆再次创造的一个新世界。而像《地心引力》这样的作品,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体验,虽然说大家已经知道人类进入太空已经实现,但是《地心引力》很好的展现了在太空中看到的真实场景。最优秀的一点就是它还展现了太空探索的危险性。

在过去的很多科幻电影当中,太空探索一直都是比较积极、浪漫的。但《地心引力》真实地展现了有可能会发生的危险状况,以至于有很多人不认为它是科幻,而且它还给我国的航天工作者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考视角。

《星际穿越》就是在新的场景下思考过去既有的问题。《星际穿越》里面的一个重点的故事线,就是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情感。过去在很多的电影小说中,父女感情都已经被反复提及,但是如果你希望给它赋予更深层次的含义,那么把父亲跟女儿完全放置在不同的两个空间,让他们有着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距离,那么你会重新去思考父女之间的关系。

从这些角度去延伸,科幻都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科幻着迷的重要原因。科幻界现在在思考的重要话题就是,科幻下一步会怎么样?

从精英到大众

科幻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二十世纪初期,科幻是精英阶层传播忧虑的工具,像大家熟悉的《1984美丽新世界》。二战之后,科幻是英语文化向其他文化输出的主力,这一时期科幻文学进入黄金时代,最著名的是被称为“科幻小说三巨头”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以及来自英国的阿瑟·克拉克。刘慈欣就受到克拉克很大影响。

现在,科幻已经是全球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比如漫威的系列电影,已经变成了承载大众娱乐的东西。从非常精英的前瞻性,到普适价值的传播,再到现在变成了大众娱乐化产品,科幻能传播到的圈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中国也有迹可循。

在这个过程中,科幻产业形成了非常大的产业链条。过去只有科幻读物,现在已经有了系列电影,跳过其中一部就不知道后面讲什么了,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去看每一部电影。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也看到了不同层级人士对科幻的关注。在《流浪地球》宣传的时候,航天工作者就非常想去看这个电影。

现在中国的高层对科幻的兴趣是极其浓厚的。《流浪地球》上映之前之后,我们接受了不同的层级人士的询问,包括科幻现在在思考什么,科幻创作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觉得对于当今中国来说,科幻是一个非常好的符号,因为科幻从诞生到现在,一直都是国家实力发展的晴雨表。

科幻历史中的巅峰时期,都是所在国家快速发展的时期。1818年科幻文学在英国诞生,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人对科技、对生命产生了好奇跟恐惧,于是就催生了弗兰肯斯坦这样的作品。在美国高速发展时期,也是世界科幻的黄金时代。今天中国虽然不是世界第一强国,也不是科技发展最强的国家,但是我们的发展速度决定了中国的科幻一定会迎来春天。

今天科幻已经完全嵌入现实,很多科技公司对科幻的喜爱已经深入骨髓,很多公司热衷于用《三体》里面一些词命名自己的会议室、办公室。科幻一方面在影响着科技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它融入科技之后,又影响了科幻发展的思路。

未来局就是为科幻作家提供这个时代的思考跟前沿的科技,我们会做一些工作坊去让科幻作家更加了解现在前沿发展,包括带他们走访中国的科研企业、科研院所。今天的科幻想要去影响科技会需要一些时间。

科幻现在成了一个重要的表达载体,它能够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科技、科幻之间相互重叠促进。比如奇点这个概念,最早源于科幻,后来变成互联网用语,日常用语,大家会经常使用这个词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概念。

从产业链源头延伸

美国现在有完整的科幻的产业链,从科幻迷群体、创作、出版、版权开发、项目开发,再进入大众文化领域,最后重新回到科幻迷群体,刺激受众的扩大和收入提升。现在科幻电影在美国影视产业当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些电影没有标榜自己是科幻,但很难说它跟科幻毫无关系,科幻已经深入到美国文化当中。

很多人问我,你觉得中国科幻迷会有多少人?在《流浪地球》红之前,会有几个人去看《流浪地球》?我说我并不在乎有几个人标榜自己是科幻迷。如果是大众文化产品,它一定会影响到不认为自己是科幻迷的那些人。就像你去迪士尼的时候,也许你喜欢的是某一个公主,但你也不会错过创战绩的摩托车游戏,那就是个科幻文化产品。

美国科幻产业已经形成非常完整的驱动模式。从草根组织到商业模式,它非常细分的行业。现在出现的科幻大会和科幻电影,已经是走向商业化的标志,在其中你看到不仅仅是粉丝,更重要的是有商家。

我们自己在办科幻大会的时候有一个困惑,应该用什么样的IP来吸引人。现在拿的大多还是国外的IP,比如星战、星际迷航。而中国最强势的IP就是《三体》了,之前我举办了一个《三体》的聚会,即使明确说这场聚会没有刘慈欣,两百人的场地还是挤进了五百个人。大家安安静静的互相听对方的分享,什么时候爱上《三体》,《三体》怎样影响人生。感觉就像互助会一样。

科幻电影现在是科幻重要的变现渠道,而且也是走向大众的最强的渠道。之前我跟我的合伙人不断讲,科幻的每一条产业链都能生产出巨大的价值,很多人都不以为然。直到《流浪地球》火了之后,终于有人开始关注这个产业。

科幻文化市场将来能够产生的价值是难以想象的。《流浪地球》火了之后,有很多地产商来找我们,过去没有太多人去关心,而现在《流浪地球》周边的销售远远超出了预期。我有朋友一个公司因为热爱《流浪地球》,很早拿到了授权,一口气众筹了八百万,做了2500块钱的新型发动机的模型,他之前的预期没那么高,但后来远远超过了当时众筹的预期。所以中国的科幻文化市场规模完全可以参考美国。

还有不少人问我,为什么中国科幻文化产业链还没有形成?他们觉得没有好的科幻电影就是科幻产业链没有形成。这个产业链到底是什么呢?和美国一样,中国也需要从内容到版权、制作、受众分发、受众渠道这些传媒系统。过去作者的职业化程度非常不足,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有刘慈欣、郝景芳这种取得世界级认可的优秀作家,当然中国还有更多科幻作家。

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科幻产业中,过去几十年中沉淀下来作者的数量只有两位数,而其中全职的人不到五个人。这里面并不包括刘慈欣,因为他过去是电厂的工程师,大家管他叫刘工,他最硬核的东西不是《三体》,而是电力论文。因此科幻作家对于整个产业来说产量是非常小的。

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在美国做调研的时候去到了西雅图,在那里举办科幻作家集会,能来几千个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写作。这个数量跟中国这么多人口相比较,大家就知道两位数的作者数量有多么少的可怜。

职业作家目前在国内非常稀缺,江波老师刚辞职出来,而且是在得了重要奖项之后才下了巨大的决心。还有韩松,中国科幻四巨头之一,也一直在新华社上班,只有在业余时间才能写作。

这样的积累的确需要一些时间。因为职业化程度不高,大家都是凭兴趣,喜欢什么写什么,别人说什么也没有用,大家也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但是只有愿意投身行业当中的人足够多的情况下,才会筛选出一些职业化程度高的人。才能让产业进入细分状态。

《流浪地球》给我们留下了最大的价值,就是组建了七千人的团队做这么一件事,这对中国科幻产业会有涟漪效应,影响会越来越大。在此之前市场预期非常的差。

在我创业这三年以来,谈过两三百家影视合作方,绝大多数人会跟我谈一个软硬科幻的概念,我一开始非常震惊,为什么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概念,后来发现他们们拿这个概念做了自己的加工和改造:硬科幻的意思就是预算很充足,软科幻的意思就是没有钱,这完全曲解了这两个词的含义。

对于影视圈的人来说,不愿意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资本来做的就是软科幻,这是市场预期带来的问题。《流浪地球》另外一个价值,就是对市场预期的巨大刺激。在《流浪地球》之后,过去对我们非常冷漠的合作方现在重新来找我们,想跟我们聊版权的事情,所以这段时间我们忙的焦头烂额。

中国目前不少科幻项目都是复制改编优秀的科幻作品,但是很难取得成功,因为文化语境很不同。而且观众对于科幻作品的预期很高,因为此前中国引进的好莱坞的影片都是头部作品,大部分中国观众看到的都是好的东西。所以之前观众的宽容度我们无法预期。

《流浪地球》为观众建立了一定宽容度,它的特效、细节不可能是完美的,过去大家习惯对于中国拍片给低分,但是对于《流浪地球》来说,大家给出了一个中肯甚至更高的评价。

我一直在问自己,要不要把产业链铺的这么长?要不要从内容生产之前一直铺到后面?但是你会发现,对于中国科幻产业来说,有些事你不做就不行。我们会在合作中出让大部分的管理权给导演和制作公司,因为他们在拍摄中更加专业。未来管理局会在几个方向上做出努力,尤其在内容源头上会永远占据,并且愿意花巨大的力气,甚至是公益性的。

首先我们会进行科幻作家的培育。一是新作家的挖掘跟培养,目前我们已经形成完整体系;另外我们对成熟作家也愿意提供帮助。科幻创作跟科技之间的关系是相爱相杀的,如果不了解当今的社会跟科技的发展,写出什么好的东西,这就是科幻为什么这么难写。《三体》出版已经十年了,为什么没有再出现《三体》这种量级的作品,因为很难写。

另外,在版权到制作这个过程中,有个巨大难点,那就是如何把文本变成视觉。过去中国影视已经有部分细分行业非常成熟,比如古装。拿到《三生三世》的文本,有一大群人知道该提炼什么,用什么样的表达做出来是最合理的,所有人都很有数。但对于科幻大家都很懵。

在科幻从文本到视觉的这个过程中,需要提炼什么,应该留下什么,这件事情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判断,所以我现在会管理到这个前期。我们现在谈判的合作方比较多的是导演、制片人团队而不是平台,平台方手上确实有大量的IP,但制作团队对于视觉化更加专业。

另外我们也在致力于建立自己的渠道,去抓住核心的科幻受众。我们现在有比如像科幻出版的项目,总体点击量甚至可以超过网文的水平。这些文章每天由不同的人写,前后基本没什么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点击量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还是不错的。

这是我们运营的思路。我们主要运行一些已经被验证的IP,比如跟刘慈欣成立一家三体宇宙公司来扩充《三体》世界观之下的新故事,它比较像是侠盗一号之于星战这样的概念。我们会签很多国内一线的作者,我们的版权库现在有八百个版权,其中一百部版权是过去十几年雨果奖、幸运奖、图灵奖等获奖作品在中国的代理,这是为了建立直达受众的媒体品牌。

我们在逐渐建立口碑和营销能力,很多合作方需要自己的产品能真的找到喜欢科幻的人。《流浪地球》算是比较好的案例,《流浪地球》宣传方找我们的时候,全国都没有中国受众对于国产科幻大片反馈的数据,最终我们选择从核心科幻来拓展。

培育新人和联合制作团队做项目就是我们的孵化能力。这也是目前我们完成的一些工作,撬动IP,完善体系,建立自己的品牌。最后给大家送上一句科幻的祝福,是《星际迷航》里的一句话: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