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理查德·费德勒:在伊斯坦布尔寻找“幽灵帝国”拜占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理查德·费德勒:在伊斯坦布尔寻找“幽灵帝国”拜占庭

东罗马的历史似乎已经被西方世界遗忘了。实际上,在西罗马帝国慢慢退出世界舞台之后,建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却一直延续了千年。

理查德·费德勒

采写:潘文捷

编辑:朱洁树

“我小时候,人们常常告诉我,476年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迫退位,罗马帝国就覆灭了。但这并不准确。”日前,在《幽灵帝国拜占庭:通往君士坦丁堡的传奇旅程》新书发布会上,作者理查德·费德勒指出,东罗马的历史似乎已经被西方世界遗忘了。实际上,在西罗马帝国慢慢退出世界舞台之后,建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却一直延续了千年,直到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入才正式灭亡。

理查德·费德勒是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主持人,他和儿子乔都对东罗马帝国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没有历史,我们都是孤儿。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本着这样的想法,费德勒带着14岁的儿子去欧洲漫游,他们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走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走遍了罗马帝国的遗址。如今的伊斯坦布尔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的遗迹也依然存在。在费德勒看来,当地人已经习惯家里住着拜占庭的幽灵,甚至可以漠视它。可是,平时难以接触到历史遗迹的澳大利亚父子,触摸坍塌的城墙,看到在查士丁尼的地下储水槽,或者是站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金色拱门之下,都能够感受到拜占庭帝国的幽灵向他们靠近。《幽灵帝国拜占庭》这本书正是费德勒与乔肩并肩探索伊斯坦布尔古城的结果,费德勒称本书三分之一为旅行日志,三分之二为他从各文献当中整理出的历史,因此,在拜占庭的古老故事当中也夹杂着旅行的趣事和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系教授陈志强认为,从事专业拜占庭历史研究的历史学者缺少时间做普及工作,而作为一位历史爱好者,费德勒写作的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又有扎实的资料支撑,适合愿意了解拜占庭历史的读者。

理查德·费德勒

君士坦丁大帝:是大人物,但未必正直善良

在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父子二人看到了君士坦丁大帝巨型雕像的碎片。整座大理石塑像原本端坐在王座上,有四层楼高,专门打造来提醒人们君士坦丁大帝的丰功伟绩。费德勒告诉儿子:“这个人一千七百年前的所言所行,如今依然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君士坦丁巨像,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陈志强认为,君士坦丁大帝堪称拜占庭帝国的“秦皇”,他指出,君士坦丁大帝为东罗马帝国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基本的方向。在330年,君士坦丁把罗马帝国迁都到这个原名为“拜占庭”的古城,起初改称为新罗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把这座城市叫做“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选择的帝国都城延续了千年的时间,这个城市后来变得如此辉煌美丽,人们将其称之为“天堂的镜像”。不仅如此,君士坦丁大帝还决定了拜占庭帝国的宗教政策,这一政策的影响延续至今。他在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在325年,君士坦丁大帝主持召开了尼西亚宗教大会,基督教实质上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的国教。陈志强指出,这一举措产生了长期的历史影响,成就了基督教后来的辉煌。“没有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政策,基督教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

“君士坦丁大帝是个大人物,但他未必正直善良。”费德勒希望儿子能够在认识到君士坦丁大帝丰功伟绩的同时,也意识到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指出,君士坦丁大帝曾经参与冷酷无情的权力争夺,他战胜所有的帝位竞争者,取消罗马帝国的“四帝共治”,成为独裁统治者。虽然他那些阿谀奉承的朝臣并没有记录下他的缺点和过失,可是历史学家还是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到,君士坦丁大帝可以不择手段地夺取权力,踩着成千上万人的尸体迈向权力巅峰,建立起了君主专制。一旦站上了罗马帝国的最高位置,他就摇身一变,致力于建设和改革。成为国家意志最高主宰的皇帝之后,君士坦丁大帝依然是一个有嫉妒心的、刻薄的人。他杀死了自己的长子克里斯普斯和第二任妻子福斯塔。有传闻说他看到长子对自己权力的威胁,有人说他嫉妒妻子与儿子之间的不伦行为;也有传闻是福斯塔哄骗君士坦丁处死长子,事后了解真相的君士坦丁也将妻子杀死。两人死后,君士坦丁宣布抹除两人的所有记载,让两人的名字从所有的文件和纪念碑中消失,克里斯普斯的宫殿遭到拆除,改建为教堂。

在讲述了这些故事以后,费德勒问乔,他如何看待君士坦丁的人生。乔想了想说:“有太多的好事,也有太多坏事,我说不上来。”

理查德·费德勒(左)和陈志强

拜占庭文化:古典时代通往文艺复兴的桥梁

拜占庭历史似乎距离现实生活非常遥远,费德勒是如何让14岁的男孩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面对现场观众这样的提问,费德勒指出,拜占庭美丽绚烂,故事性和戏剧性很强,孩子很容易沉浸于这样的故事当中。有关拜占庭帝国最著名的描述之一是公元10世纪中期意大利克雷莫纳的外交官留特布兰德(Liutprand of Cremona)留下的,他记录下了自己在君士坦丁堡的所见所闻:他先是来到了君士坦丁堡的海港黄金角,然后被领到宫殿。在宫殿中,他穿梭过无数间房间,最后才终于来到了谒见室,在这里,两个太监把他抬到肩膀上,来到国王君士坦丁七世的面前。他在谒见室看到的第一件物品就是实物大小的金色机械树,树上有很多栩栩如生的镀金鸟儿,它们发出的鸣叫就和大自然中真正的鸟叫声一模一样。宝座两边有两只金色的机械狮子,会张开血盆大口,发出可怕的咆哮声音,还能够来回摇动尾巴。君主本人坐在王座上,穿着缀满了珠宝的王袍。他在君主面前叩头三次,抬头时却发现人不见了,宝座已经升到了屋顶,国王回到地面的时候,已经换了一身长袍。费德勒称:“君士坦丁堡就是这样,令人炫目。”

陈志强指出,这些言论并不是天方夜谭。据历史学家考证,拜占庭帝国确实继承了罗马时代的机械技术,并且把这些宏大的技术更加精细化,使得留特布兰德等访问者为之惊叹。实际上,拜占庭文化不仅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独具特色,而且在哲学、神学、史学和文学方面见长。拜占庭文化以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对古代东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启蒙时代的历史学家把东罗马帝国与专制、宗教、神秘、堕落关联起来,对这段历史否定居多。并且他们认为失败的基督教帝国不配“罗马”的名称,而称之为“拜占庭”。人们认为,拜占庭帝国并没有古罗马的特质,只是名义上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名字。古罗马帝国说拉丁语,宽容各种宗教,有严谨的法律体制,还有令人惊叹的雕塑艺术。可是,拜占庭人却说着希腊语,信仰单一基督教,并且出现了无数因为权力而腐朽的统治者,宫廷里弥漫着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这样的罗马还能称之为罗马吗?费德勒以“忒修斯之船”为喻:如果船上的木头损坏就换新,到最后船上没有一块原先的木头,这艘船还是原来那艘船吗?东罗马帝国的人自称为罗马人,君士坦丁堡的帝王也常常引以为豪地以罗马帝国开国君主奥古斯都为祖先,突出他们的古老渊源,就像忒修斯很肯定那艘船依然是他的船。因此,我们不妨将其当做罗马人看待。

陈志强认为,由于拜占庭人继承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遗产,过去的希腊-罗马文明的艺术和知识成就得到了拜占庭人的重视,他们精心保存、代代传抄这些古籍,使得它们没有失传。在14、15世纪,拜占庭帝国在衰败之时,一大批拜占庭的学者纷纷远走他乡,来到意大利。这时候,文艺复兴浪潮激发起来的了解古典文明的渴望推动着意大利人拜这些学者为师。在《国人眼中的拜占庭人》一文中,陈志强指出,从已经发现的该时代的书信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者都虚心向拜占庭学者学习,不但以其为师,而且高度评价他们是自己学术上的“灯塔”。到了今天,人们可以看到的希腊时代的文献有三分之二是通过拜占庭人流传下来的。“因此,拜占庭其实起到了古典时代通往文艺复兴的桥梁作用。”陈志强称。

《幽灵帝国拜占庭:通往君士坦丁堡的传奇旅程》
[澳] 理查德·菲德勒 (Richard Fidler) 著 洪琛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03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罗杰·费德勒

  • 叫卖不叫好?昂跑一年市值大跌24%
  • ATP年终总决赛:德约科维奇第七次夺冠,超越费德勒独居历史第一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理查德·费德勒:在伊斯坦布尔寻找“幽灵帝国”拜占庭

东罗马的历史似乎已经被西方世界遗忘了。实际上,在西罗马帝国慢慢退出世界舞台之后,建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却一直延续了千年。

理查德·费德勒

采写:潘文捷

编辑:朱洁树

“我小时候,人们常常告诉我,476年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迫退位,罗马帝国就覆灭了。但这并不准确。”日前,在《幽灵帝国拜占庭:通往君士坦丁堡的传奇旅程》新书发布会上,作者理查德·费德勒指出,东罗马的历史似乎已经被西方世界遗忘了。实际上,在西罗马帝国慢慢退出世界舞台之后,建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却一直延续了千年,直到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入才正式灭亡。

理查德·费德勒是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主持人,他和儿子乔都对东罗马帝国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没有历史,我们都是孤儿。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本着这样的想法,费德勒带着14岁的儿子去欧洲漫游,他们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走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走遍了罗马帝国的遗址。如今的伊斯坦布尔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的遗迹也依然存在。在费德勒看来,当地人已经习惯家里住着拜占庭的幽灵,甚至可以漠视它。可是,平时难以接触到历史遗迹的澳大利亚父子,触摸坍塌的城墙,看到在查士丁尼的地下储水槽,或者是站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金色拱门之下,都能够感受到拜占庭帝国的幽灵向他们靠近。《幽灵帝国拜占庭》这本书正是费德勒与乔肩并肩探索伊斯坦布尔古城的结果,费德勒称本书三分之一为旅行日志,三分之二为他从各文献当中整理出的历史,因此,在拜占庭的古老故事当中也夹杂着旅行的趣事和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系教授陈志强认为,从事专业拜占庭历史研究的历史学者缺少时间做普及工作,而作为一位历史爱好者,费德勒写作的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又有扎实的资料支撑,适合愿意了解拜占庭历史的读者。

理查德·费德勒

君士坦丁大帝:是大人物,但未必正直善良

在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父子二人看到了君士坦丁大帝巨型雕像的碎片。整座大理石塑像原本端坐在王座上,有四层楼高,专门打造来提醒人们君士坦丁大帝的丰功伟绩。费德勒告诉儿子:“这个人一千七百年前的所言所行,如今依然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君士坦丁巨像,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陈志强认为,君士坦丁大帝堪称拜占庭帝国的“秦皇”,他指出,君士坦丁大帝为东罗马帝国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基本的方向。在330年,君士坦丁把罗马帝国迁都到这个原名为“拜占庭”的古城,起初改称为新罗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把这座城市叫做“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选择的帝国都城延续了千年的时间,这个城市后来变得如此辉煌美丽,人们将其称之为“天堂的镜像”。不仅如此,君士坦丁大帝还决定了拜占庭帝国的宗教政策,这一政策的影响延续至今。他在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在325年,君士坦丁大帝主持召开了尼西亚宗教大会,基督教实质上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的国教。陈志强指出,这一举措产生了长期的历史影响,成就了基督教后来的辉煌。“没有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政策,基督教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

“君士坦丁大帝是个大人物,但他未必正直善良。”费德勒希望儿子能够在认识到君士坦丁大帝丰功伟绩的同时,也意识到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指出,君士坦丁大帝曾经参与冷酷无情的权力争夺,他战胜所有的帝位竞争者,取消罗马帝国的“四帝共治”,成为独裁统治者。虽然他那些阿谀奉承的朝臣并没有记录下他的缺点和过失,可是历史学家还是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到,君士坦丁大帝可以不择手段地夺取权力,踩着成千上万人的尸体迈向权力巅峰,建立起了君主专制。一旦站上了罗马帝国的最高位置,他就摇身一变,致力于建设和改革。成为国家意志最高主宰的皇帝之后,君士坦丁大帝依然是一个有嫉妒心的、刻薄的人。他杀死了自己的长子克里斯普斯和第二任妻子福斯塔。有传闻说他看到长子对自己权力的威胁,有人说他嫉妒妻子与儿子之间的不伦行为;也有传闻是福斯塔哄骗君士坦丁处死长子,事后了解真相的君士坦丁也将妻子杀死。两人死后,君士坦丁宣布抹除两人的所有记载,让两人的名字从所有的文件和纪念碑中消失,克里斯普斯的宫殿遭到拆除,改建为教堂。

在讲述了这些故事以后,费德勒问乔,他如何看待君士坦丁的人生。乔想了想说:“有太多的好事,也有太多坏事,我说不上来。”

理查德·费德勒(左)和陈志强

拜占庭文化:古典时代通往文艺复兴的桥梁

拜占庭历史似乎距离现实生活非常遥远,费德勒是如何让14岁的男孩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面对现场观众这样的提问,费德勒指出,拜占庭美丽绚烂,故事性和戏剧性很强,孩子很容易沉浸于这样的故事当中。有关拜占庭帝国最著名的描述之一是公元10世纪中期意大利克雷莫纳的外交官留特布兰德(Liutprand of Cremona)留下的,他记录下了自己在君士坦丁堡的所见所闻:他先是来到了君士坦丁堡的海港黄金角,然后被领到宫殿。在宫殿中,他穿梭过无数间房间,最后才终于来到了谒见室,在这里,两个太监把他抬到肩膀上,来到国王君士坦丁七世的面前。他在谒见室看到的第一件物品就是实物大小的金色机械树,树上有很多栩栩如生的镀金鸟儿,它们发出的鸣叫就和大自然中真正的鸟叫声一模一样。宝座两边有两只金色的机械狮子,会张开血盆大口,发出可怕的咆哮声音,还能够来回摇动尾巴。君主本人坐在王座上,穿着缀满了珠宝的王袍。他在君主面前叩头三次,抬头时却发现人不见了,宝座已经升到了屋顶,国王回到地面的时候,已经换了一身长袍。费德勒称:“君士坦丁堡就是这样,令人炫目。”

陈志强指出,这些言论并不是天方夜谭。据历史学家考证,拜占庭帝国确实继承了罗马时代的机械技术,并且把这些宏大的技术更加精细化,使得留特布兰德等访问者为之惊叹。实际上,拜占庭文化不仅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独具特色,而且在哲学、神学、史学和文学方面见长。拜占庭文化以古典时代的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对古代东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启蒙时代的历史学家把东罗马帝国与专制、宗教、神秘、堕落关联起来,对这段历史否定居多。并且他们认为失败的基督教帝国不配“罗马”的名称,而称之为“拜占庭”。人们认为,拜占庭帝国并没有古罗马的特质,只是名义上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名字。古罗马帝国说拉丁语,宽容各种宗教,有严谨的法律体制,还有令人惊叹的雕塑艺术。可是,拜占庭人却说着希腊语,信仰单一基督教,并且出现了无数因为权力而腐朽的统治者,宫廷里弥漫着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这样的罗马还能称之为罗马吗?费德勒以“忒修斯之船”为喻:如果船上的木头损坏就换新,到最后船上没有一块原先的木头,这艘船还是原来那艘船吗?东罗马帝国的人自称为罗马人,君士坦丁堡的帝王也常常引以为豪地以罗马帝国开国君主奥古斯都为祖先,突出他们的古老渊源,就像忒修斯很肯定那艘船依然是他的船。因此,我们不妨将其当做罗马人看待。

陈志强认为,由于拜占庭人继承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遗产,过去的希腊-罗马文明的艺术和知识成就得到了拜占庭人的重视,他们精心保存、代代传抄这些古籍,使得它们没有失传。在14、15世纪,拜占庭帝国在衰败之时,一大批拜占庭的学者纷纷远走他乡,来到意大利。这时候,文艺复兴浪潮激发起来的了解古典文明的渴望推动着意大利人拜这些学者为师。在《国人眼中的拜占庭人》一文中,陈志强指出,从已经发现的该时代的书信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者都虚心向拜占庭学者学习,不但以其为师,而且高度评价他们是自己学术上的“灯塔”。到了今天,人们可以看到的希腊时代的文献有三分之二是通过拜占庭人流传下来的。“因此,拜占庭其实起到了古典时代通往文艺复兴的桥梁作用。”陈志强称。

《幽灵帝国拜占庭:通往君士坦丁堡的传奇旅程》
[澳] 理查德·菲德勒 (Richard Fidler) 著 洪琛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03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