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财经声音】马骏: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增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财经声音】马骏: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增强

一起来看看本周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财经观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马骏: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增强

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在接受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尽管内外部还有较多不确定性,但我国货币政策仍有充足的应对空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也非常丰富。央行会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为经济稳定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马骏表示,最近中国出台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条件的改善应该会在今后几个季度内逐渐释放其对实体经济的提升作用。目前的国内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应该会帮助市场提升其对新的外部冲击的韧性。

周其仁:中国经济能否突围成功取决于政府、高校和企业怎么做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近日在基石资本年会上发表演讲称,中国经济这几年,也许包括未来几年,基本都处于一个突围状态。为什么要突围?因为两股力量困住了中国,一是全球格局正发生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正当其中;二是我们自己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国内经济的一些变化,也把我们围住了。他指出,中国能否突围成功,取决于我们的抉择——政府怎么做,企业怎么做,还有高校怎么做。如果做得对,是一个结果,如果做得不对,是另外一个结果。

连平:不必对中国出口太过于担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5月10日在上海的一场活动上公开表示,不必对中国的出口太过于担心。一方面,中国出口的区域结构正在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状况,另一方面,中国不同级别的工业产品,从劳动密集型到中高端的技术密集型,在国际市场上仍有较强的竞争力。他指出,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虽然对美国的出口增速在下降,但对欧盟、东盟都在上升,从贸易规模来看,美国市场已经降到了第三位。

程实:央行新一轮降准释放三层重要政策意义

中国央行5月6日宣布年内第二次降准,约有1000家县域农商行可降准3.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撰文指出,本次降准规模和范围虽“小”,却释放出三层重要政策意义。一是,“稳增长”不会松劲。二是,货币政策更加重视结构优化。三是,从更广阔的全局视角看,近期央行的政策动态实际上贯彻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施政思路,即调控重心下沉,务求激活微观活力。

李晶:中国暂不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宽松

5月7日,摩根大通亚太区副主席李晶在“摩根大通第十五届全球中国峰会”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暂时企稳是多重因素共同推动。首先是出口方面出现良好复苏,其次是中国政府在财政政策上提供有力支持,第三是信贷增速的明显回升。由于一季度经济增长超出市场预期,中国暂时不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宽松。她预计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约6.4%。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由科技创新推动,电信基础设施,特别是5G将会在未来十年显著带动中国经济增长。

张建平:中国将由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研究员刘恒日前撰文指出,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中已经摆脱幼稚产业保护阶段进入自由公平竞争的阶段。他表示,中国已经突破利用政策优惠吸引外资、利用政策保持市场份额的“政策型开放”阶段,未来中国将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规则的开放不仅包括在项目建设中的规则、标准要与国际高标准对接,还包括在自贸协定谈判中对接更广泛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融入更多的新议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财经声音】马骏: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增强

一起来看看本周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财经观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马骏: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增强

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在接受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尽管内外部还有较多不确定性,但我国货币政策仍有充足的应对空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也非常丰富。央行会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为经济稳定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马骏表示,最近中国出台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条件的改善应该会在今后几个季度内逐渐释放其对实体经济的提升作用。目前的国内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应该会帮助市场提升其对新的外部冲击的韧性。

周其仁:中国经济能否突围成功取决于政府、高校和企业怎么做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近日在基石资本年会上发表演讲称,中国经济这几年,也许包括未来几年,基本都处于一个突围状态。为什么要突围?因为两股力量困住了中国,一是全球格局正发生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正当其中;二是我们自己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国内经济的一些变化,也把我们围住了。他指出,中国能否突围成功,取决于我们的抉择——政府怎么做,企业怎么做,还有高校怎么做。如果做得对,是一个结果,如果做得不对,是另外一个结果。

连平:不必对中国出口太过于担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5月10日在上海的一场活动上公开表示,不必对中国的出口太过于担心。一方面,中国出口的区域结构正在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状况,另一方面,中国不同级别的工业产品,从劳动密集型到中高端的技术密集型,在国际市场上仍有较强的竞争力。他指出,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虽然对美国的出口增速在下降,但对欧盟、东盟都在上升,从贸易规模来看,美国市场已经降到了第三位。

程实:央行新一轮降准释放三层重要政策意义

中国央行5月6日宣布年内第二次降准,约有1000家县域农商行可降准3.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撰文指出,本次降准规模和范围虽“小”,却释放出三层重要政策意义。一是,“稳增长”不会松劲。二是,货币政策更加重视结构优化。三是,从更广阔的全局视角看,近期央行的政策动态实际上贯彻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施政思路,即调控重心下沉,务求激活微观活力。

李晶:中国暂不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宽松

5月7日,摩根大通亚太区副主席李晶在“摩根大通第十五届全球中国峰会”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暂时企稳是多重因素共同推动。首先是出口方面出现良好复苏,其次是中国政府在财政政策上提供有力支持,第三是信贷增速的明显回升。由于一季度经济增长超出市场预期,中国暂时不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宽松。她预计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约6.4%。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由科技创新推动,电信基础设施,特别是5G将会在未来十年显著带动中国经济增长。

张建平:中国将由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研究员刘恒日前撰文指出,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中已经摆脱幼稚产业保护阶段进入自由公平竞争的阶段。他表示,中国已经突破利用政策优惠吸引外资、利用政策保持市场份额的“政策型开放”阶段,未来中国将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规则的开放不仅包括在项目建设中的规则、标准要与国际高标准对接,还包括在自贸协定谈判中对接更广泛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融入更多的新议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