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果一个女孩喜欢爬树:波伏娃的育儿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果一个女孩喜欢爬树:波伏娃的育儿观

正如波伏娃认为的那样,养育子女的目标必须是培养一个自主的人。

西蒙娜·波伏娃

生孩子到底有什么意义?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生孩子,但养育孩子也改变了他们数十年的生活。 既然我们幸运地生活在21世纪,可以选择不生孩子而同样过上富足、有意义的生活。 那为什么还要生孩子呢? 值得吗?

索伦·克尔凯郭尔、弗里德里希·尼采和阿尔贝·加缪这样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可能会让我们失望,虽然他们的工作是阐明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但是他们全都忽视了童年,就好像人类是以成年人的面貌出生,然后开始成长的。

西蒙娜·波伏娃是个例外。 她是一位十分关注育儿的存在主义哲学家。 她的重要作品《第二性》可以用书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概括:“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接着这句话,她对童年和青春期进行了分析,随后一章又对母性进行了分析。

根据波伏娃的说法,童年时男孩和女孩面临不同的社会期望——培养不同的技能并被灌输不同的观点。男孩被教导要雄心勃勃、敢于冒险,女孩则被教导要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男孩应该爬树,女孩则应该足不出户。结果,人们习惯于男孩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女孩则生活在较低的社会阶层。

这些社会期望通常表现为一些“天生”的行为差异:男孩喜欢爬树,女孩喜欢花朵;男孩被教导不能哭泣,女孩被教导不要与人争吵。那些未遵循“教导”的行为说明这些差异其实是社会期望造成的。阿尔弗雷德·阿尔德认为,爬树的女孩希望与男孩们平等。

《第二性》
[法] 波伏瓦 著 郑克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1

如果一个女孩爬树,波伏娃说,这只是意味着她喜欢爬树。换句话说,爬树不是某种性别独有的目标。相反,仅是某些人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任何人都可以去爬树,这不是天不天生的问题。

人类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目标,这其实反向解释了为什么社会的性别期望主要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被施加。事实上,如果社会的性别期望真实地反映了男孩和女孩天生的差异,那强加这些期望其实没什么意义。但为什么社会执着于施加这种性别期望呢?

波伏娃认为,社会强行区分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以促使女性承担日常和重复的工作。做饭、打扫卫生都是重复性的工作,在很小的活动空间中就能轻易完成。社会通过选择人生目标来抑制女性改变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能力。

波伏娃还在早期的《碧吕斯与希涅阿斯》一书中指出,设定和追求自己的目标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果一个孩子在爬树时遇到困难而成年人好心地把他直接抱到树上,他可能会哭。为什么呢?孩子想要的不仅仅是在树上,波伏娃说,而是自己爬。

对于波伏娃来说,这意味着人类的繁荣建立在个体自主的基础上。家庭主妇的生活限制了女性的发展。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波伏娃认为,社会在童年和青春期实施的性别区分旨在使女性接受这种禁锢的安排。

今天女孩和女性的生活受到的限制少了很多,这部分归功于波伏娃的工作。但令人反思的是,她的描述仍然适用于70年后的今天。她对育儿的洞察力促使我们思考这种性别区分错误的原因。

基于“设定和追求目标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波伏娃提出自由是其他所有价值的基础。我们通常认为目标是有价值的,但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目标具有价值。

不是因为它是我的目标,仅是这样并不会赋予目标特定的价值。也不能将目标设定在追求进一步的目标上。这样还是会面临同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进一步的目标变得有价值?波伏娃称,只有一种解释,人类设定和追求目标的能力是非常有价值的,目标因实现人的自主而具有价值。

这是波伏娃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自主权是人的基本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它。如果一个目标抑制了我的自主权,那它就不具有任何价值。相反,尊重人类自由的目标才具有价值。

《碧吕斯与希涅阿斯》

探索新大陆可以是有价值的目标,但如果是为了奴役人民则不是;成为一名医生可以是有价值的目标,但如果为残暴的极权政府服务则不是。通俗地说,正是因为抑制人的自主权在道德上是错误的,所以,旨在限制女性自由的性别区分也是错误的。

因为将女性从事日常重复性工作视为压抑人的自主性,波伏娃经常被误解成是在建议人们不生孩子。然而,仔细阅读她的分析,你会发现,存在主义的养育方式不比任何其他生活方式逊色。母亲被判处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而不是由人类本身。

抚养孩子也可以是一个完全自主的人所选择和追求的目标。大多数目标都涉及重复性工作,如果重复性工作有助于完成整体的目标,那它就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因此,积极的存在主义育儿法要求重复性工作要以完成总体目标为前提。

那养育孩子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呢?孩子的目标和父母不可能完全相同。波伏娃指出,人需要追求自己的目标,“爬我自己想爬的树”那个例子解释了为什么试图帮孩子设定目标和价值观的父母不会成功。但更重要的是,这会抑制人类的自主权,因此它不被波伏娃的道德理论所认可。

养育孩子的目标必须是培养一个有能力为自己设定和追求目标并在一生中不断尝试的人。简言之,养育子女的目标必须是培养一个自主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要抵制会限制儿童选择的社会压力,提供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目标的教育,培养孩子的信心。事实上,《第二性》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在我们的文化中,传统教育在更大程度上阻碍了女孩获得个人的自主权。

当然,抵制社会压力、提供培养自主权的教育以及培养孩子的信心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这让我们回到了最初的问题:鉴于养育子女要做出的巨大牺牲,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生孩子呢?

波伏娃的哲学没有说我们必须生孩子。即使不生孩子也有许多尊重人的自主权的生活方式,比如波伏娃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

然而,波伏娃的哲学观点也确实表明培养一个自主的孩子非常有价值。毕竟,如果人的自主权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那有什么比培养一个自主的人更有价值呢?

本文作者Jonathan Webber是卡迪夫大学的哲学教授,著有《重思存在主义》一书。

(翻译:JiangJin95)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新政治家

原标题:Climbing trees and raising children with Simone de Beauvoir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果一个女孩喜欢爬树:波伏娃的育儿观

正如波伏娃认为的那样,养育子女的目标必须是培养一个自主的人。

西蒙娜·波伏娃

生孩子到底有什么意义?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生孩子,但养育孩子也改变了他们数十年的生活。 既然我们幸运地生活在21世纪,可以选择不生孩子而同样过上富足、有意义的生活。 那为什么还要生孩子呢? 值得吗?

索伦·克尔凯郭尔、弗里德里希·尼采和阿尔贝·加缪这样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可能会让我们失望,虽然他们的工作是阐明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但是他们全都忽视了童年,就好像人类是以成年人的面貌出生,然后开始成长的。

西蒙娜·波伏娃是个例外。 她是一位十分关注育儿的存在主义哲学家。 她的重要作品《第二性》可以用书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概括:“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接着这句话,她对童年和青春期进行了分析,随后一章又对母性进行了分析。

根据波伏娃的说法,童年时男孩和女孩面临不同的社会期望——培养不同的技能并被灌输不同的观点。男孩被教导要雄心勃勃、敢于冒险,女孩则被教导要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男孩应该爬树,女孩则应该足不出户。结果,人们习惯于男孩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女孩则生活在较低的社会阶层。

这些社会期望通常表现为一些“天生”的行为差异:男孩喜欢爬树,女孩喜欢花朵;男孩被教导不能哭泣,女孩被教导不要与人争吵。那些未遵循“教导”的行为说明这些差异其实是社会期望造成的。阿尔弗雷德·阿尔德认为,爬树的女孩希望与男孩们平等。

《第二性》
[法] 波伏瓦 著 郑克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1

如果一个女孩爬树,波伏娃说,这只是意味着她喜欢爬树。换句话说,爬树不是某种性别独有的目标。相反,仅是某些人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任何人都可以去爬树,这不是天不天生的问题。

人类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目标,这其实反向解释了为什么社会的性别期望主要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被施加。事实上,如果社会的性别期望真实地反映了男孩和女孩天生的差异,那强加这些期望其实没什么意义。但为什么社会执着于施加这种性别期望呢?

波伏娃认为,社会强行区分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以促使女性承担日常和重复的工作。做饭、打扫卫生都是重复性的工作,在很小的活动空间中就能轻易完成。社会通过选择人生目标来抑制女性改变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能力。

波伏娃还在早期的《碧吕斯与希涅阿斯》一书中指出,设定和追求自己的目标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果一个孩子在爬树时遇到困难而成年人好心地把他直接抱到树上,他可能会哭。为什么呢?孩子想要的不仅仅是在树上,波伏娃说,而是自己爬。

对于波伏娃来说,这意味着人类的繁荣建立在个体自主的基础上。家庭主妇的生活限制了女性的发展。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波伏娃认为,社会在童年和青春期实施的性别区分旨在使女性接受这种禁锢的安排。

今天女孩和女性的生活受到的限制少了很多,这部分归功于波伏娃的工作。但令人反思的是,她的描述仍然适用于70年后的今天。她对育儿的洞察力促使我们思考这种性别区分错误的原因。

基于“设定和追求目标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波伏娃提出自由是其他所有价值的基础。我们通常认为目标是有价值的,但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目标具有价值。

不是因为它是我的目标,仅是这样并不会赋予目标特定的价值。也不能将目标设定在追求进一步的目标上。这样还是会面临同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进一步的目标变得有价值?波伏娃称,只有一种解释,人类设定和追求目标的能力是非常有价值的,目标因实现人的自主而具有价值。

这是波伏娃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自主权是人的基本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它。如果一个目标抑制了我的自主权,那它就不具有任何价值。相反,尊重人类自由的目标才具有价值。

《碧吕斯与希涅阿斯》

探索新大陆可以是有价值的目标,但如果是为了奴役人民则不是;成为一名医生可以是有价值的目标,但如果为残暴的极权政府服务则不是。通俗地说,正是因为抑制人的自主权在道德上是错误的,所以,旨在限制女性自由的性别区分也是错误的。

因为将女性从事日常重复性工作视为压抑人的自主性,波伏娃经常被误解成是在建议人们不生孩子。然而,仔细阅读她的分析,你会发现,存在主义的养育方式不比任何其他生活方式逊色。母亲被判处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而不是由人类本身。

抚养孩子也可以是一个完全自主的人所选择和追求的目标。大多数目标都涉及重复性工作,如果重复性工作有助于完成整体的目标,那它就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因此,积极的存在主义育儿法要求重复性工作要以完成总体目标为前提。

那养育孩子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呢?孩子的目标和父母不可能完全相同。波伏娃指出,人需要追求自己的目标,“爬我自己想爬的树”那个例子解释了为什么试图帮孩子设定目标和价值观的父母不会成功。但更重要的是,这会抑制人类的自主权,因此它不被波伏娃的道德理论所认可。

养育孩子的目标必须是培养一个有能力为自己设定和追求目标并在一生中不断尝试的人。简言之,养育子女的目标必须是培养一个自主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要抵制会限制儿童选择的社会压力,提供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目标的教育,培养孩子的信心。事实上,《第二性》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在我们的文化中,传统教育在更大程度上阻碍了女孩获得个人的自主权。

当然,抵制社会压力、提供培养自主权的教育以及培养孩子的信心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这让我们回到了最初的问题:鉴于养育子女要做出的巨大牺牲,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生孩子呢?

波伏娃的哲学没有说我们必须生孩子。即使不生孩子也有许多尊重人的自主权的生活方式,比如波伏娃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

然而,波伏娃的哲学观点也确实表明培养一个自主的孩子非常有价值。毕竟,如果人的自主权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那有什么比培养一个自主的人更有价值呢?

本文作者Jonathan Webber是卡迪夫大学的哲学教授,著有《重思存在主义》一书。

(翻译:JiangJin95)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新政治家

原标题:Climbing trees and raising children with Simone de Beauvoir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