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科技向善,是腾讯把“百年老酒”倒进了新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科技向善,是腾讯把“百年老酒”倒进了新瓶

我们为腾讯鼓掌助威,但科技这个拥有怪力的双面侠,不会轻易被“向善”控制了方向。当下每一项由企业主导的公益事业背后,几乎都有一盘步步为营的商业大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刘怡君

编辑 | 马蕾

马化腾对腾讯的未来做了又一次顶层设计后,“科技向善”不仅成了这家21岁公司新的愿景和使命,还让关于商业本质的探讨掀起了一波波新涟漪。

相比过去枯燥模糊的口号,“科技向善”四个字,更加掷地有声,令人耳目一新。但其实,它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与商业社会呼喊了100多年的CSR(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企业公益如出一辙。

换句话说,早在腾讯之前,就已有众多企业在用新技术布局自己“向善”的事业。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科技向善,都不是简单地捐款捐物做慈善,而是用公益的信念、科技的手段、商业的规则,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幸福。

宜家在创立之初,就明确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好的商品。它常年对原材料棉花进行培育改良,并在棉农中推广,生产家具过程中使用可再生能源,在产品中尽可能使用节能灯泡。

可口可乐也是宣扬CSR的大户。2015年,它提前5年完成了将生产用水100%等量回馈自然和社区的任务。2018年3月,它宣布在2030年,实现公司所用包装100%等量回收和再利用。

相比欧美公司,后起之秀阿里巴巴也长成了公益明星。消费者在网购时如果买到了商家设置的公益宝贝,阿里会捐赠一定数目的金额给公益项目。用户的步行、在线消费等“绿色行为”,也可以在“蚂蚁森林”中积攒能量,兑换一棵在沙漠中种植的梭梭树。

这其实不是商业世界的最初样貌。

在现代企业刚刚诞生时,大多数公司对于“向善”极其冷漠,他们习惯于瞄准股东总回报(TSR)最大化,认为实现高绩效才是企业的正事。当时盛行的古典经济学理论甚至认为,企业只要提供商品和服务,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将一切由商业活动造成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信息泄露、权利侵犯都与自身划清界限,把其推向了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职责范畴。

这一行为逐渐引起大众的不满,企业员工、消费者和政府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开始向企业施压。投资者也发现,道德感冷漠、对社会议题不闻不问的企业,会被消费者抗拒并遗忘,甚至会犯下严重错误让自己的商业扩张走向末路。而在这些领域的表现卓越的公司,会为此赢得漂亮的长期回报。投资者开始将企业在社会和环境领域的作为,视为新的“财务”指标进行审查。

于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欧美兴起,并席卷全球,不断有企业尝试用承担社会责任来树立良好的形象。

据安永统计,入选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的120家中国企业,有九成定期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A股3460多家上市公司中,近800家会定期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更有先行者直接在公司愿景之外再添一项单独愿景——“可持续发展愿景”。 在互联网科技的爆发中,中国企业走上一条“互联网+公益”的道路。

企业“向善”的事业再次走向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在其2019年报告《Total Societal Impact: A New Lens for Strategy》中指出,企业已不能再将社会责任当成一个副产品,相反,他们必须有效利用自己的核心业务及其带来的规模优势,在追求商业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这样才能在 “总体社会影响力”的竞技场上一马当先。

聪明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将商业利益与“向善”联合起来,可以为自己谋划一个前景光明、引发共鸣的新未来。

于是,当下每一项由企业主导的扶贫、公益、环保事业背后,几乎都有一盘步步为营的商业大棋。

比如,百事公司将内蒙古达拉特旗近万亩的沙漠改造成了土豆种植农场,在改善当地环境同时,也为公司提供了生产薯片的原材料。京东在其平台设立了专门的扶贫频道,培育了“跑步鸡”、“游水鸭”、“飞翔鸽”等农产品,约70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因此增收,也为京东带来了约500亿元的销售额。英语流利说让用户购买并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向贫困地区学生捐赠人工智能课程,在助力教育公平的同时推广了自家更多产品。

在此过程中,企业家们已经达成共识:科技,是实践公益最快、最广、最有效率的工具。

马云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 “公益心态,商业手法”,号召全体工程师带着技术投入到公益事业当中;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在自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表示“科技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公益”;马化腾在2018年投入10亿元发起“科学探索奖”,又将腾讯打磨了4年的99公益日“交予社会”。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日渐成熟,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竞争正在步入深水区,过去几年里,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都成立了一系列和基础科学有关的实验室。而在另一端,知名企业在公益事业、社会责任、社会影响力领域的角逐日渐惨烈,它们发起的公益事业、公益平台此起彼伏。借着这股跨界力量,以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企业已经利用AI等技术,将“公益”的温度传递给了残障人士、走失儿童、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

与此同时,科技威力与日剧增,如果不加管控,很有可能在一瞬间就毁掉辛苦经营出来的企业声誉。

近两年来,从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到Facebook信息泄露,从Uber无人车撞人到特斯拉车辆起火,很多明星企业都因科技的发展经历了自己的“至暗时刻”。科技和公益的关系变得彼此依赖、互相牵制。

虽然腾讯此时提出“科技向善”,不过是将管理史上100多年前的理论“用新瓶装旧酒”,但它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式将经营多年的公益事业“扶正”,将其上升至“愿景”层面,并将其与主业“科技”深度绑定,尝试让“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的发展动力,在混沌时代的商业厮杀里,腾讯正在将企业的极速扩张推向“可控”的方向。

当然,科技这个拥有怪力的“双面侠”,不会让“科技向善”那么容易达成。

比如,科技的滥用,会让企业衍生出“亚马逊用Ai监控员工”这种引发争议的负面举措,而科技管控不成熟,也会导致公益业务透明度不够,一失足成千古恨,腾讯公益平台上“一元帮助同一天生日小朋友”慈善活动就曾被网友质疑造假。

但在未来,一定会有一家企业,或更多企业,能利用科技手段,将产品、服务、运营等各个环节都实现“向善”的目标,以此来建立更为健全的管理体系,这恰恰就是100多年前“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初衷。

相关阅读:

华为和微软也更新过使命,腾讯为何此时使出这一招?

腾讯:我们如何让“科技向善、AI向善”?

企业捐助是“伪善”还是社会进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腾讯

6.6k
  • 热门中概股普涨,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近1%
  • 腾讯文档累计付费个人用户数已超100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科技向善,是腾讯把“百年老酒”倒进了新瓶

我们为腾讯鼓掌助威,但科技这个拥有怪力的双面侠,不会轻易被“向善”控制了方向。当下每一项由企业主导的公益事业背后,几乎都有一盘步步为营的商业大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刘怡君

编辑 | 马蕾

马化腾对腾讯的未来做了又一次顶层设计后,“科技向善”不仅成了这家21岁公司新的愿景和使命,还让关于商业本质的探讨掀起了一波波新涟漪。

相比过去枯燥模糊的口号,“科技向善”四个字,更加掷地有声,令人耳目一新。但其实,它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与商业社会呼喊了100多年的CSR(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企业公益如出一辙。

换句话说,早在腾讯之前,就已有众多企业在用新技术布局自己“向善”的事业。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科技向善,都不是简单地捐款捐物做慈善,而是用公益的信念、科技的手段、商业的规则,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幸福。

宜家在创立之初,就明确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好的商品。它常年对原材料棉花进行培育改良,并在棉农中推广,生产家具过程中使用可再生能源,在产品中尽可能使用节能灯泡。

可口可乐也是宣扬CSR的大户。2015年,它提前5年完成了将生产用水100%等量回馈自然和社区的任务。2018年3月,它宣布在2030年,实现公司所用包装100%等量回收和再利用。

相比欧美公司,后起之秀阿里巴巴也长成了公益明星。消费者在网购时如果买到了商家设置的公益宝贝,阿里会捐赠一定数目的金额给公益项目。用户的步行、在线消费等“绿色行为”,也可以在“蚂蚁森林”中积攒能量,兑换一棵在沙漠中种植的梭梭树。

这其实不是商业世界的最初样貌。

在现代企业刚刚诞生时,大多数公司对于“向善”极其冷漠,他们习惯于瞄准股东总回报(TSR)最大化,认为实现高绩效才是企业的正事。当时盛行的古典经济学理论甚至认为,企业只要提供商品和服务,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将一切由商业活动造成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信息泄露、权利侵犯都与自身划清界限,把其推向了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职责范畴。

这一行为逐渐引起大众的不满,企业员工、消费者和政府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开始向企业施压。投资者也发现,道德感冷漠、对社会议题不闻不问的企业,会被消费者抗拒并遗忘,甚至会犯下严重错误让自己的商业扩张走向末路。而在这些领域的表现卓越的公司,会为此赢得漂亮的长期回报。投资者开始将企业在社会和环境领域的作为,视为新的“财务”指标进行审查。

于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欧美兴起,并席卷全球,不断有企业尝试用承担社会责任来树立良好的形象。

据安永统计,入选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的120家中国企业,有九成定期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A股3460多家上市公司中,近800家会定期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更有先行者直接在公司愿景之外再添一项单独愿景——“可持续发展愿景”。 在互联网科技的爆发中,中国企业走上一条“互联网+公益”的道路。

企业“向善”的事业再次走向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在其2019年报告《Total Societal Impact: A New Lens for Strategy》中指出,企业已不能再将社会责任当成一个副产品,相反,他们必须有效利用自己的核心业务及其带来的规模优势,在追求商业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这样才能在 “总体社会影响力”的竞技场上一马当先。

聪明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将商业利益与“向善”联合起来,可以为自己谋划一个前景光明、引发共鸣的新未来。

于是,当下每一项由企业主导的扶贫、公益、环保事业背后,几乎都有一盘步步为营的商业大棋。

比如,百事公司将内蒙古达拉特旗近万亩的沙漠改造成了土豆种植农场,在改善当地环境同时,也为公司提供了生产薯片的原材料。京东在其平台设立了专门的扶贫频道,培育了“跑步鸡”、“游水鸭”、“飞翔鸽”等农产品,约70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因此增收,也为京东带来了约500亿元的销售额。英语流利说让用户购买并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向贫困地区学生捐赠人工智能课程,在助力教育公平的同时推广了自家更多产品。

在此过程中,企业家们已经达成共识:科技,是实践公益最快、最广、最有效率的工具。

马云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 “公益心态,商业手法”,号召全体工程师带着技术投入到公益事业当中;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在自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表示“科技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公益”;马化腾在2018年投入10亿元发起“科学探索奖”,又将腾讯打磨了4年的99公益日“交予社会”。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日渐成熟,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竞争正在步入深水区,过去几年里,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都成立了一系列和基础科学有关的实验室。而在另一端,知名企业在公益事业、社会责任、社会影响力领域的角逐日渐惨烈,它们发起的公益事业、公益平台此起彼伏。借着这股跨界力量,以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企业已经利用AI等技术,将“公益”的温度传递给了残障人士、走失儿童、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

与此同时,科技威力与日剧增,如果不加管控,很有可能在一瞬间就毁掉辛苦经营出来的企业声誉。

近两年来,从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到Facebook信息泄露,从Uber无人车撞人到特斯拉车辆起火,很多明星企业都因科技的发展经历了自己的“至暗时刻”。科技和公益的关系变得彼此依赖、互相牵制。

虽然腾讯此时提出“科技向善”,不过是将管理史上100多年前的理论“用新瓶装旧酒”,但它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式将经营多年的公益事业“扶正”,将其上升至“愿景”层面,并将其与主业“科技”深度绑定,尝试让“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的发展动力,在混沌时代的商业厮杀里,腾讯正在将企业的极速扩张推向“可控”的方向。

当然,科技这个拥有怪力的“双面侠”,不会让“科技向善”那么容易达成。

比如,科技的滥用,会让企业衍生出“亚马逊用Ai监控员工”这种引发争议的负面举措,而科技管控不成熟,也会导致公益业务透明度不够,一失足成千古恨,腾讯公益平台上“一元帮助同一天生日小朋友”慈善活动就曾被网友质疑造假。

但在未来,一定会有一家企业,或更多企业,能利用科技手段,将产品、服务、运营等各个环节都实现“向善”的目标,以此来建立更为健全的管理体系,这恰恰就是100多年前“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初衷。

相关阅读:

华为和微软也更新过使命,腾讯为何此时使出这一招?

腾讯:我们如何让“科技向善、AI向善”?

企业捐助是“伪善”还是社会进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