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起步晚了20年,韩国芯片凭什么打破美日封锁,做到世界第1?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起步晚了20年,韩国芯片凭什么打破美日封锁,做到世界第1?

逆袭的路,一定充满血和泪。

文|正解局

芯片多重要,不用再说,大家想必也很清楚了。

下面这幅图是1985年以来,全球十大半导体芯片制造商排名。红框标记出来的就是我们熟悉的:三星。

从中间可以清楚地看到三星跨越的过程:在1985年,还不见影子;到1990年代,已经挤进前十,2000年后更是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取代制霸芯片行业20多年的英特尔,成为芯片行业老大。

我在先前一篇文章里(《5G芯片战:华为示好被拒,苹果宁愿牵手老仇人》)也说过,全球第一款商用5G手机是三星推出的Galaxy S10 5G,搭载的正是三星自己的芯片Exynos5100。

三星,是如何在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硬生生登上芯片行业巅峰的?

这是当下,很值得细究的一个题目。

三星自研的5G基带芯片——Exynos5100

1.韩国也要搞芯片

二战后,世界产业转移有一条主线: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所谓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东南亚、南亚……

虽然我们习惯把韩国和日本并称“日韩”,但其实,韩国不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还是产业上都差日本至少一个档次。

这样并不难理解,二战后,韩国战火肆虐,但同样是这场战争,日本却被放松节制,迎来“特需景气”,打下经济腾飞的底子。

在1965年,日本、韩国GDP总量分别为910亿美元、31亿美元,日本将近是韩国的30倍,哪怕是人均,日本也是韩国的8.5倍。

所有产业发展,都要受制于宏观环境。

韩国首尔1960年代街头

电子产业1950年代左右在美国兴起,截至1956年,美国电子设备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

因为朝鲜战争,美国开始支援日本产业发展,并开始大规模转移技术,在1955—1970年的十几年里,日本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吸尘器、收音机等产品在国内基本普及,还大量对外出口,最大的出口地就是美国。

到1971年,日本电子工业产值已达94.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仅次于美国)。

随后,日本在半导体芯片等更有技术含量的领域,也取得重大进步。1985年,日本DRAM芯片几乎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80%。

现在,人们把韩国叫做“三星共和国”,因为三星拥有160多家子公司,市值相当于韩国GDP的1/5。三星的产品和服务涉及韩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韩国人在一生中几乎都没有办法不和三星打交道。

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星却主要生产化肥,做些农产品贸易。

1969年5月,三星成立电子公司。说是电子公司,其实也主要是生产电冰箱,给日本的三洋代工12英寸黑白电视机。

但三星创始人李秉哲很早就敏锐地做出判断:

由于受到世界各国经济长期不景气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影响,依靠大量出口增强国力的发展模式已经达到了一定界限。

电子产品是最适合韩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

三星,要在韩国搞芯片。

2.借钱可以,借技术不行

对于韩国人要搞芯片的打算,日本人在某种程度上觉得可笑。

直到1974年,三星也只是建立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白电生产线而已。

核心电子器件,基本靠进口。

外部环境方面,1961年,朴正熙发动5·16军事政变,建立军人政府,开启了推动韩国经济长足发展的“江汉奇迹”,但韩国当时的工业也主要集中在钢铁、造船等重工业上,人均GDP也不过400多美元。

同时,在芯片领域,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了。美国镁光、日本三菱、夏普等巨头占据着产业的顶端。

所以,当时日本三菱CEO直接说“对于GDP水平较低的韩国,半导体产业并不适合”,并说三星不能开发芯片的原因有四个。

三星电子1970年代的电视机生产线

但同时,对于三星的试探,美日芯片企业都开始警觉起来。

镁光一度愿意以400万美元的价格,把较为落后的设计图纸提供给三星,到最后关头,又无情反悔,打发走了三星方面人员。

夏普客客气气,面上答应,实际上却处处提防,不允许三星员工接近最先进的生产线。

甚至,夏普连工厂的基本信息都不肯透露。三星前去考察学习的研究员只能通过自己的手指间距离、身高、步数,来估计工厂的面积等数据。

但对于制造精密的芯片,这样得来的数据显然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李秉哲向老交情日本NEC(日电)会长要求学习技术,得到的答复是:“钱我可以借给你,但是技术不能借给你。”

三星创始人李秉哲

作为追赶者,要在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有所建树,是非要花一番力气不可的。

3.每卖一片芯片倒赔1美元

知易行难。

芯片,是世界产业史上最复杂的大规模生产过程。一是技术密集,生产工艺复杂,难度大,需要很多精密设备和核心材料。二是资本密集。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

而根据著名的“摩尔定律”: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这些无疑都让追赶者的追赶难上加难。

也正因这样,三星管理团队对于三星进军芯片领域,一直举棋不定。但李秉哲和他的儿子李健熙坚信,三星不能只是买芯片,而是应该有自己的芯片。

机会稍纵即逝。

1973年石油危机重创西方经济体。1974年12月,李氏父子不顾管理层的劝告,自掏腰包入股当时已经濒临破产的美国Hankook半导体公司。

到1977年,业务实现整合,成为三星半导体。

三星在1979年投资建设水原研发中心

期间的磕磕碰碰很多,就不展开了。

将近15年后,1983年,三星终于成功开发出64位芯片,但却落后日本技术4年。

对于日新月异的电子产业领域来说,这种技术不仅落后,还意味着不能有多少经济产出。由于日美技术的发展,芯片价格从每片四五美元,暴跌到25美分,而三星当时的生产成本是1.3美元。

也就是说,三星即便卖出去产品,每卖一片芯片,不光不赚钱,还要倒贴至少1美元。

三星在拼命奔跑,但整个1980年代只是一个追赶者、陪跑者。

1980年代,三星电子财报几乎年年报亏,股权资本全部亏空。

4.26年后终于逆袭

1987年11月,李秉哲去世。

几个月之后,三星推出4M KDAM,但仍然比世界先进水平慢了半年。

越是尖端技术,越没有捷径可走,明明知道没有经济效益,却偏偏要做过一番才行:因为,技术是靠积累来实现迭代升级的。

16M KDAM,三星仍然落后3个月。

64M KDAM,三星已经追赶上日美先进企业。

检验三星技术实力的时刻也到了。美日韩,几乎同步投入256M DRAM芯片研发。256M DRAM容量是64M的4倍,芯片上Cell个数达到2.56亿个,线路宽度精准至头发的1/400即0.25微米。要做到这些,必须在设备上创新。

三星投入了1700亿韩币研发,工程师加班加点,终于抢在美日企业前面推出256M DRAM。

三星从追赶,到超越,逆袭的路走了26年。

在这漫长的追赶途中,三星在芯片、制造、封装、检测等关键环节也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完全摆脱外部依赖。

三星突出重围,靠的远不只是死磕。

1990年代前后,三星曾经连续五年在200mm晶圆上投入超过5亿美元,最终,成为全球DRAM市场的领军企业。

直到今天,不惜血本投入研发仍然是三星成功的底气所在。

今年4月,三星宣布,在未来10年内将在逻辑芯片领域投入133兆韩元(近1200亿美元),以超越台积电,成为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厂,并对英特尔保持领先,坐稳全球第一大半导体厂商的宝座。

这需要长远的眼光,才能不急功近利,追求眼前的回报。

作为追赶者,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

李健熙曾说:

我的一生,80%时间都用在育人选贤上。

三星一开始就注意从国外吸收先进技术,李健熙先后50多次到美国硅谷,引进技术和挖人。

三星还曾在美国、韩国成立两个研发团队,同时开展工作,相互竞争。

现在,三星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地区)成立三星综合技术院(SAIT),在中国就设有10个研究所。

追赶者,也离不开更强大力量的支持。

韩国政府一直注重吸引到欧美国家留学的韩国学生回国,在第一轮回国潮里,三星就招聘了近140人,也为三星电子产业打下了人才基础。

政府还为大财团提供资金,来支持这种风险大、资金投入大的产业,甚至不惜动用日本的战争赔款。

1999年,韩国又推出BrainKorea21,耗费3.6万亿韩元,支持人才培养。三星电子和成均馆大学合作,创办半导体工学系,韩国教育部将其列为“创新型专业”,专门为韩国企业培养芯片产业人才。

其实,日本半导体产业兴起同样离不开通产省(现在的“经济产业省”)的鼎力支持,1976—1980年,日本对半导体做出的预算高达700亿日元,国家直接拨款就有290亿日元。

5.追赶的路,从来就没有好走的

40来年前,韩国三星还在为日本企业代工黑白电视机,即便倒推20多年,三星的芯片技术还在被日美企业吊打。

而今,三星已经成为世界芯片行业的霸主,在全球量产芯片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50%。

2018年三星芯片部门营收高达86.29万亿韩元(约5000亿人民币),利润44.57万亿韩元(约2590亿人民币),利润率达到51.7%。

三星丰富的产品选择

但这让人羡慕的利润背后,是三星在芯片领域二三十年的苦苦追赶。

李氏父子远见卓识,极富企业家精神。李秉哲至死也没有看到三星芯片的胜利,最终在李健熙手中实现成功。

还有一批批孜孜不倦的研发者。三星第一台半导体生产线只用了半年完工,而国际同行往往要花两三年,这背后是研发人员、管理者的通宵达旦。

当然,还有政府的强力支持。

这世界上,追赶的路,从来就没有好走的。

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起步晚了20年,韩国芯片凭什么打破美日封锁,做到世界第1?

逆袭的路,一定充满血和泪。

文|正解局

芯片多重要,不用再说,大家想必也很清楚了。

下面这幅图是1985年以来,全球十大半导体芯片制造商排名。红框标记出来的就是我们熟悉的:三星。

从中间可以清楚地看到三星跨越的过程:在1985年,还不见影子;到1990年代,已经挤进前十,2000年后更是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取代制霸芯片行业20多年的英特尔,成为芯片行业老大。

我在先前一篇文章里(《5G芯片战:华为示好被拒,苹果宁愿牵手老仇人》)也说过,全球第一款商用5G手机是三星推出的Galaxy S10 5G,搭载的正是三星自己的芯片Exynos5100。

三星,是如何在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硬生生登上芯片行业巅峰的?

这是当下,很值得细究的一个题目。

三星自研的5G基带芯片——Exynos5100

1.韩国也要搞芯片

二战后,世界产业转移有一条主线: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所谓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东南亚、南亚……

虽然我们习惯把韩国和日本并称“日韩”,但其实,韩国不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还是产业上都差日本至少一个档次。

这样并不难理解,二战后,韩国战火肆虐,但同样是这场战争,日本却被放松节制,迎来“特需景气”,打下经济腾飞的底子。

在1965年,日本、韩国GDP总量分别为910亿美元、31亿美元,日本将近是韩国的30倍,哪怕是人均,日本也是韩国的8.5倍。

所有产业发展,都要受制于宏观环境。

韩国首尔1960年代街头

电子产业1950年代左右在美国兴起,截至1956年,美国电子设备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

因为朝鲜战争,美国开始支援日本产业发展,并开始大规模转移技术,在1955—1970年的十几年里,日本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吸尘器、收音机等产品在国内基本普及,还大量对外出口,最大的出口地就是美国。

到1971年,日本电子工业产值已达94.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仅次于美国)。

随后,日本在半导体芯片等更有技术含量的领域,也取得重大进步。1985年,日本DRAM芯片几乎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80%。

现在,人们把韩国叫做“三星共和国”,因为三星拥有160多家子公司,市值相当于韩国GDP的1/5。三星的产品和服务涉及韩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韩国人在一生中几乎都没有办法不和三星打交道。

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星却主要生产化肥,做些农产品贸易。

1969年5月,三星成立电子公司。说是电子公司,其实也主要是生产电冰箱,给日本的三洋代工12英寸黑白电视机。

但三星创始人李秉哲很早就敏锐地做出判断:

由于受到世界各国经济长期不景气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影响,依靠大量出口增强国力的发展模式已经达到了一定界限。

电子产品是最适合韩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

三星,要在韩国搞芯片。

2.借钱可以,借技术不行

对于韩国人要搞芯片的打算,日本人在某种程度上觉得可笑。

直到1974年,三星也只是建立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白电生产线而已。

核心电子器件,基本靠进口。

外部环境方面,1961年,朴正熙发动5·16军事政变,建立军人政府,开启了推动韩国经济长足发展的“江汉奇迹”,但韩国当时的工业也主要集中在钢铁、造船等重工业上,人均GDP也不过400多美元。

同时,在芯片领域,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了。美国镁光、日本三菱、夏普等巨头占据着产业的顶端。

所以,当时日本三菱CEO直接说“对于GDP水平较低的韩国,半导体产业并不适合”,并说三星不能开发芯片的原因有四个。

三星电子1970年代的电视机生产线

但同时,对于三星的试探,美日芯片企业都开始警觉起来。

镁光一度愿意以400万美元的价格,把较为落后的设计图纸提供给三星,到最后关头,又无情反悔,打发走了三星方面人员。

夏普客客气气,面上答应,实际上却处处提防,不允许三星员工接近最先进的生产线。

甚至,夏普连工厂的基本信息都不肯透露。三星前去考察学习的研究员只能通过自己的手指间距离、身高、步数,来估计工厂的面积等数据。

但对于制造精密的芯片,这样得来的数据显然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李秉哲向老交情日本NEC(日电)会长要求学习技术,得到的答复是:“钱我可以借给你,但是技术不能借给你。”

三星创始人李秉哲

作为追赶者,要在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有所建树,是非要花一番力气不可的。

3.每卖一片芯片倒赔1美元

知易行难。

芯片,是世界产业史上最复杂的大规模生产过程。一是技术密集,生产工艺复杂,难度大,需要很多精密设备和核心材料。二是资本密集。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

而根据著名的“摩尔定律”: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这些无疑都让追赶者的追赶难上加难。

也正因这样,三星管理团队对于三星进军芯片领域,一直举棋不定。但李秉哲和他的儿子李健熙坚信,三星不能只是买芯片,而是应该有自己的芯片。

机会稍纵即逝。

1973年石油危机重创西方经济体。1974年12月,李氏父子不顾管理层的劝告,自掏腰包入股当时已经濒临破产的美国Hankook半导体公司。

到1977年,业务实现整合,成为三星半导体。

三星在1979年投资建设水原研发中心

期间的磕磕碰碰很多,就不展开了。

将近15年后,1983年,三星终于成功开发出64位芯片,但却落后日本技术4年。

对于日新月异的电子产业领域来说,这种技术不仅落后,还意味着不能有多少经济产出。由于日美技术的发展,芯片价格从每片四五美元,暴跌到25美分,而三星当时的生产成本是1.3美元。

也就是说,三星即便卖出去产品,每卖一片芯片,不光不赚钱,还要倒贴至少1美元。

三星在拼命奔跑,但整个1980年代只是一个追赶者、陪跑者。

1980年代,三星电子财报几乎年年报亏,股权资本全部亏空。

4.26年后终于逆袭

1987年11月,李秉哲去世。

几个月之后,三星推出4M KDAM,但仍然比世界先进水平慢了半年。

越是尖端技术,越没有捷径可走,明明知道没有经济效益,却偏偏要做过一番才行:因为,技术是靠积累来实现迭代升级的。

16M KDAM,三星仍然落后3个月。

64M KDAM,三星已经追赶上日美先进企业。

检验三星技术实力的时刻也到了。美日韩,几乎同步投入256M DRAM芯片研发。256M DRAM容量是64M的4倍,芯片上Cell个数达到2.56亿个,线路宽度精准至头发的1/400即0.25微米。要做到这些,必须在设备上创新。

三星投入了1700亿韩币研发,工程师加班加点,终于抢在美日企业前面推出256M DRAM。

三星从追赶,到超越,逆袭的路走了26年。

在这漫长的追赶途中,三星在芯片、制造、封装、检测等关键环节也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完全摆脱外部依赖。

三星突出重围,靠的远不只是死磕。

1990年代前后,三星曾经连续五年在200mm晶圆上投入超过5亿美元,最终,成为全球DRAM市场的领军企业。

直到今天,不惜血本投入研发仍然是三星成功的底气所在。

今年4月,三星宣布,在未来10年内将在逻辑芯片领域投入133兆韩元(近1200亿美元),以超越台积电,成为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厂,并对英特尔保持领先,坐稳全球第一大半导体厂商的宝座。

这需要长远的眼光,才能不急功近利,追求眼前的回报。

作为追赶者,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

李健熙曾说:

我的一生,80%时间都用在育人选贤上。

三星一开始就注意从国外吸收先进技术,李健熙先后50多次到美国硅谷,引进技术和挖人。

三星还曾在美国、韩国成立两个研发团队,同时开展工作,相互竞争。

现在,三星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地区)成立三星综合技术院(SAIT),在中国就设有10个研究所。

追赶者,也离不开更强大力量的支持。

韩国政府一直注重吸引到欧美国家留学的韩国学生回国,在第一轮回国潮里,三星就招聘了近140人,也为三星电子产业打下了人才基础。

政府还为大财团提供资金,来支持这种风险大、资金投入大的产业,甚至不惜动用日本的战争赔款。

1999年,韩国又推出BrainKorea21,耗费3.6万亿韩元,支持人才培养。三星电子和成均馆大学合作,创办半导体工学系,韩国教育部将其列为“创新型专业”,专门为韩国企业培养芯片产业人才。

其实,日本半导体产业兴起同样离不开通产省(现在的“经济产业省”)的鼎力支持,1976—1980年,日本对半导体做出的预算高达700亿日元,国家直接拨款就有290亿日元。

5.追赶的路,从来就没有好走的

40来年前,韩国三星还在为日本企业代工黑白电视机,即便倒推20多年,三星的芯片技术还在被日美企业吊打。

而今,三星已经成为世界芯片行业的霸主,在全球量产芯片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50%。

2018年三星芯片部门营收高达86.29万亿韩元(约5000亿人民币),利润44.57万亿韩元(约2590亿人民币),利润率达到51.7%。

三星丰富的产品选择

但这让人羡慕的利润背后,是三星在芯片领域二三十年的苦苦追赶。

李氏父子远见卓识,极富企业家精神。李秉哲至死也没有看到三星芯片的胜利,最终在李健熙手中实现成功。

还有一批批孜孜不倦的研发者。三星第一台半导体生产线只用了半年完工,而国际同行往往要花两三年,这背后是研发人员、管理者的通宵达旦。

当然,还有政府的强力支持。

这世界上,追赶的路,从来就没有好走的。

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