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对知识的追索是否真的通向光明之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对知识的追索是否真的通向光明之地?

本周关键词:愚人船、女同性恋、房奴、整形、日本女帝、树木、病毒……

记者 | 徐鲁青

编辑 | 黄月

《四月在愚人船》

曾铮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5

“愚人船”(Narrenschiff)是真实之物,也是一个文学符号。在十五世纪的欧洲,疯子们被驱逐出城,送到船上,从一个地方行驶至另一个地方,船上的人们几乎与世隔绝,只是偶尔停靠码头增添补给。作家塞巴斯蒂安·布兰特是书写愚人船的第一个作家,他在1494年出版的故事里讲述了船上的111 个愚人,包括守财奴、诽谤者、酒鬼、通奸者、放荡不羁者、曲解圣经者……愚人船也是福柯《疯癫与文明》的论述起点,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以愚人船为缘起,论述了疯子是如何被社会一步步建构、隔离甚至驱逐的。经过无数作家的笔,愚人船渐渐变成了一个意蕴丰富的象征符号。

《四月在愚人船》是青年作家曾铮的作品,故事同样发生在大海中的一艘愚人船上,船承载着代表无知与疯癫的愚人,他们之中有自以为能与鸟对话的人、一直在幻想中不断地分娩的妇人、让人锯掉双腿与船融为一体的瘸子、周游世界不知年岁的耍蛇人……故事主人公四月在这艘无知之船上诞生,之后被大学士收养,学习了知识,然而他最终发现,正是这些知识让这艘船陷入无尽的深渊。这本小说的写作充满智性探索与哲思,作者借故事追问:无知与非理性是否能代表愚蠢,而有知是否就意味着智慧?人们对知识的追索是否真的通向光明之地?

《寂寞之井》

[英]拉德克利夫·霍尔 著  颜湘如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3

历史上,许多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都面临过被禁的命运:《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1960年由企鹅出版社出版全本后被检察官起诉;《洛丽塔》在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的首次发行被英国政府要求查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由于敏感的时代背景,在出版二十年后才真正被捷克人阅读。拥有同样命运的还有英国作家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小说《寂寞之井》——九十年前,这本书写性少数人群生活的自传体小说,一出版便被英国法庭下令销毁,美国法庭也随之起诉了此书在美国的出版商。《周日快报》呼吁:“为免污染、败坏英文小说,文评家有责任防止任何小说家重蹈此一恶行。”然而,查禁始终无法阻挡《寂寞之井》的流传,对很多50年代的青年女同性恋来说,这本书是获取有关女同性恋信息的唯一渠道。

拉德克利夫·霍尔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曾凭借《亚当的后裔》获得费米娜奖(法国著名文学奖)和詹姆斯·泰特·布莱克小说纪念大奖(英国最古老的文学奖)。在事业高峰期,她创作了这部讲述女同性恋者成长恋爱经历以及生活处境的小说,并要求她的编辑从出版商那里获得全部的授权,不允许对她的新作做出任何改动。“我手下的笔已经指向了这个世界上最受压迫,最不被人理解的群体,据我所知,在我这部小说之前,从来没有人做过类似的尝试,”霍尔说到。

《房奴》

[美]戴维·戴恩 著  叶硕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5

止赎(Foreclosure),即借款人因还款违约而失去赎回抵押品的权利。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有数百万家庭失去了赎回其抵押房产的权利。截至2009年初,美国年均止赎率上升到历史平均水平的九倍,在这场止赎危机中,估计最少有600万美国家庭失去了住房。是什么把人们逼进了止赎困境?谁又会从止赎中获益?三个止赎受害者——癌症护理护士、汽车销售员和保险欺诈方面的专家,通过耐心阅读抵押贷款文件,厘清了华尔街犯下的罪行。他们发现,止赎危机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消费者欺诈:整个抵押贷款行业从根本上破坏了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美国不动产法律体系,那些使人们失去房屋赎回权的几百万份文件统统是假的,所有办理了抵押贷款的美国人都在进行一场豪赌,他们极有可能被一无所有地赶出家门——即便他们遵规守法,每次都如期还款。

几百万美国人以为自己在中产阶层中间获得了立足之地,然而华尔街的一场失误却给他们造成了致命的伤害。《房奴》是“译文纪实“系列的一本,以普通美国人的视角讲述了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正是这些人最大程度地承受着经济崩盘带来的苦痛。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我们或许可以从美国这场止赎危机中有所发现,并反思当下中国的现状。

《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市场在中国》

文华 著  刘月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5

2004年,北京举办了一场人造选美大赛,参赛选手是十七岁到六十二岁不等的女性,大赛要求每位选手都必须有医生开具的整形美容手术的证明。在中国,关于整形美容的报道从2003年起大量增加,报纸、网络和电视上充斥着关于中国“人造美女“的报道。一个在许多人看来“压制美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大众媒体上却充斥着一系列为美丽而进行身体改造的话语,这种“脱节感”引发了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文华的好奇,通过深度访谈经历过整容手术的女性并将整容行为置于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她在《看上去很美》一书中对中国整形美容手术展开了一系列探讨。

接受整形手术的女性,在何种程度是男权社会中”美貌神话“的受害者,又在何种程度上是自我身体的掌控者?市场与国家在女性身体改造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全球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的审美标准的?本书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下,对看似轻浮琐碎的整形手术进行了解读,探讨了这一改造身体的实践中市场、国家和全球化所发挥的作用。虽然这本书是源自十三年前那个“人造美女”时代的一项研究,但放在网红脸充斥的当下,仍有借鉴意义。

《古代日本的女帝》

[日]吉村武彦 著  顾姗姗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5

今年5月1日,随着新日本天皇德仁即位和新年号“令和”开启,日本皇室不得不面对越来越近的继承危机。由于新天皇只有一个独女,根据《皇室典范》第一条“皇位由属于皇统男系的男子继承”,日本皇室仅剩3名皇位继承人,分别是现年53岁的德仁弟弟秋筱宫文仁、年仅12岁的文仁嫡子悠仁,以及年届83岁的明仁弟弟常陆宫正仁。从年龄来看,当中实际有望的继位者只有文仁父子两人。近年来,虽然日本国内改革皇位继承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许多保守势力仍极力反对由女性继承皇位。

这种以男系子孙为本的皇位继承法,并不是日本传统的皇位继承法,它仅仅确立于一百多年前明治维新之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事实上,在7到8世纪,日本共出现了六位女帝,女帝即位乃是日本古代的一大政治特色 。为何日本的女皇帝会集中出现于这一时期?她们能否开创 “女系天皇”的先河?禅让和重祚为何只发生在女帝的身上?在《古代日本的女帝》一书中,从一千多年前的推古天皇到最后的古代女帝称德天皇,日本古代史学家吉村武彦解读了“女帝的世纪”之谜。

《艺术与恐惧》

[美]大卫·贝尔斯 特德·奥兰德 著  刘绯 译 
中信出版社  2019-4

《艺术与恐惧》一书旨在让人们在面对艺术时不再恐惧。作者大卫·贝尔斯和特德·奥兰德同在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工作室学习和工作过,特德曾协助亚当斯在优胜美地拍摄过知名的系列风景照片。作为同著名艺术家一起工作和生活过的人,通过解答艺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为什么有些创作和作品会半途而废、那些困难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克服恐惧接近艺术等问题,他们拆解了“伟大艺术”阴影下的恐惧,让艺术不再神秘莫测、难以接近。

虽然作者承认艺术创作是世上最艰难的创意性活动,如同美国作家吉恩·福勒所讽刺的那般:“只须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张白纸,直至鲜血在你的额头凝结。”但另一方面,艺术创作也有迹可循,它不只是天才的特权,也能被普通人完成,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才华是一种天赋,但创作永远是一种努力。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英]菲奥娜·斯塔福德 著  王晨 王位停 译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5

在人类出现之前,树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树并非罕见的文学主题——知善恶树的果子使得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在《圣经》里这是人类赎罪的起点;扶桑在中国神话中是幻想中的一棵树,为太阳(金乌鸟)的栖息之地,它正是从此处驾车升起;在维京神话里,世界是由一棵巨大的白蜡树躯干构成的,九个王国在此树上衍生;在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散文《树的礼赞》中,他写道,“树木对我来说,曾经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从树里,我们可以看到政治、文化、宗教、民俗的变迁。

在《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一书中,英国牛津大学文学教授菲奥娜·斯塔福德为我们讲述了17种树在西方文明中的历史流变、文学描写、文化意义和重要影响:有毒的红豆杉在古代常被做成弓箭,一击致命;橡树是英格兰的国树,上流社会的人们以家中有橡树而自豪,于是富人画像中的背景常是一棵橡树,比如庚斯博罗的《安德鲁斯夫妇》;亨利八世非常喜欢吃黏糊糊的深红色糖渍樱桃,以至于命令皇家水果商种植庞大的樱桃果园,将肯特郡变成了“英格兰的花园”;杨树之所以被英国人看作自由之树,是因为卢梭埋葬的珀普利耶岛在法语里的字面意思是“杨树岛”。从民间传说、文化艺术到日常用途,每一种看似平凡的树木背后,都蕴含着无数有趣的故事。

《病毒星球》

[美]卡尔·齐默 著  刘旸 译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4

你知道其实69%的人都携带了一种致癌病毒吗?你知道人类有8%的片段来自病毒,病毒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远房祖先吗?你知道病毒在构建物种多样性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吗?甲流,禽流感,埃博拉,SARS……这些疾病让人们对它们的幕后推手——病毒避之不及,事实上,病毒并不总是有害的,同我们的关系也比想象中要亲密得多,然而,关于病毒我们知道得还太少。

知名科普作家卡尔·齐默在本书中向读者介绍了人类的老朋友——并不普通的感冒病毒鼻病毒、祈求星星照看的流感病毒、从“长角的兔子”上发现的HPV病毒,同时也为我们科普了那些无处不在的病毒——生存于海洋中的海洋噬菌体、人体内的“寄生者”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等等。认识病毒这一早在人类出现前就占领了地球的小小成员,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认识人类在万物之中位置所在的一种方式。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对知识的追索是否真的通向光明之地?

本周关键词:愚人船、女同性恋、房奴、整形、日本女帝、树木、病毒……

记者 | 徐鲁青

编辑 | 黄月

《四月在愚人船》

曾铮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5

“愚人船”(Narrenschiff)是真实之物,也是一个文学符号。在十五世纪的欧洲,疯子们被驱逐出城,送到船上,从一个地方行驶至另一个地方,船上的人们几乎与世隔绝,只是偶尔停靠码头增添补给。作家塞巴斯蒂安·布兰特是书写愚人船的第一个作家,他在1494年出版的故事里讲述了船上的111 个愚人,包括守财奴、诽谤者、酒鬼、通奸者、放荡不羁者、曲解圣经者……愚人船也是福柯《疯癫与文明》的论述起点,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以愚人船为缘起,论述了疯子是如何被社会一步步建构、隔离甚至驱逐的。经过无数作家的笔,愚人船渐渐变成了一个意蕴丰富的象征符号。

《四月在愚人船》是青年作家曾铮的作品,故事同样发生在大海中的一艘愚人船上,船承载着代表无知与疯癫的愚人,他们之中有自以为能与鸟对话的人、一直在幻想中不断地分娩的妇人、让人锯掉双腿与船融为一体的瘸子、周游世界不知年岁的耍蛇人……故事主人公四月在这艘无知之船上诞生,之后被大学士收养,学习了知识,然而他最终发现,正是这些知识让这艘船陷入无尽的深渊。这本小说的写作充满智性探索与哲思,作者借故事追问:无知与非理性是否能代表愚蠢,而有知是否就意味着智慧?人们对知识的追索是否真的通向光明之地?

《寂寞之井》

[英]拉德克利夫·霍尔 著  颜湘如 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3

历史上,许多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都面临过被禁的命运:《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1960年由企鹅出版社出版全本后被检察官起诉;《洛丽塔》在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的首次发行被英国政府要求查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由于敏感的时代背景,在出版二十年后才真正被捷克人阅读。拥有同样命运的还有英国作家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小说《寂寞之井》——九十年前,这本书写性少数人群生活的自传体小说,一出版便被英国法庭下令销毁,美国法庭也随之起诉了此书在美国的出版商。《周日快报》呼吁:“为免污染、败坏英文小说,文评家有责任防止任何小说家重蹈此一恶行。”然而,查禁始终无法阻挡《寂寞之井》的流传,对很多50年代的青年女同性恋来说,这本书是获取有关女同性恋信息的唯一渠道。

拉德克利夫·霍尔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曾凭借《亚当的后裔》获得费米娜奖(法国著名文学奖)和詹姆斯·泰特·布莱克小说纪念大奖(英国最古老的文学奖)。在事业高峰期,她创作了这部讲述女同性恋者成长恋爱经历以及生活处境的小说,并要求她的编辑从出版商那里获得全部的授权,不允许对她的新作做出任何改动。“我手下的笔已经指向了这个世界上最受压迫,最不被人理解的群体,据我所知,在我这部小说之前,从来没有人做过类似的尝试,”霍尔说到。

《房奴》

[美]戴维·戴恩 著  叶硕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5

止赎(Foreclosure),即借款人因还款违约而失去赎回抵押品的权利。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有数百万家庭失去了赎回其抵押房产的权利。截至2009年初,美国年均止赎率上升到历史平均水平的九倍,在这场止赎危机中,估计最少有600万美国家庭失去了住房。是什么把人们逼进了止赎困境?谁又会从止赎中获益?三个止赎受害者——癌症护理护士、汽车销售员和保险欺诈方面的专家,通过耐心阅读抵押贷款文件,厘清了华尔街犯下的罪行。他们发现,止赎危机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消费者欺诈:整个抵押贷款行业从根本上破坏了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美国不动产法律体系,那些使人们失去房屋赎回权的几百万份文件统统是假的,所有办理了抵押贷款的美国人都在进行一场豪赌,他们极有可能被一无所有地赶出家门——即便他们遵规守法,每次都如期还款。

几百万美国人以为自己在中产阶层中间获得了立足之地,然而华尔街的一场失误却给他们造成了致命的伤害。《房奴》是“译文纪实“系列的一本,以普通美国人的视角讲述了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正是这些人最大程度地承受着经济崩盘带来的苦痛。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我们或许可以从美国这场止赎危机中有所发现,并反思当下中国的现状。

《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市场在中国》

文华 著  刘月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5

2004年,北京举办了一场人造选美大赛,参赛选手是十七岁到六十二岁不等的女性,大赛要求每位选手都必须有医生开具的整形美容手术的证明。在中国,关于整形美容的报道从2003年起大量增加,报纸、网络和电视上充斥着关于中国“人造美女“的报道。一个在许多人看来“压制美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大众媒体上却充斥着一系列为美丽而进行身体改造的话语,这种“脱节感”引发了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文华的好奇,通过深度访谈经历过整容手术的女性并将整容行为置于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她在《看上去很美》一书中对中国整形美容手术展开了一系列探讨。

接受整形手术的女性,在何种程度是男权社会中”美貌神话“的受害者,又在何种程度上是自我身体的掌控者?市场与国家在女性身体改造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全球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的审美标准的?本书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下,对看似轻浮琐碎的整形手术进行了解读,探讨了这一改造身体的实践中市场、国家和全球化所发挥的作用。虽然这本书是源自十三年前那个“人造美女”时代的一项研究,但放在网红脸充斥的当下,仍有借鉴意义。

《古代日本的女帝》

[日]吉村武彦 著  顾姗姗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5

今年5月1日,随着新日本天皇德仁即位和新年号“令和”开启,日本皇室不得不面对越来越近的继承危机。由于新天皇只有一个独女,根据《皇室典范》第一条“皇位由属于皇统男系的男子继承”,日本皇室仅剩3名皇位继承人,分别是现年53岁的德仁弟弟秋筱宫文仁、年仅12岁的文仁嫡子悠仁,以及年届83岁的明仁弟弟常陆宫正仁。从年龄来看,当中实际有望的继位者只有文仁父子两人。近年来,虽然日本国内改革皇位继承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许多保守势力仍极力反对由女性继承皇位。

这种以男系子孙为本的皇位继承法,并不是日本传统的皇位继承法,它仅仅确立于一百多年前明治维新之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事实上,在7到8世纪,日本共出现了六位女帝,女帝即位乃是日本古代的一大政治特色 。为何日本的女皇帝会集中出现于这一时期?她们能否开创 “女系天皇”的先河?禅让和重祚为何只发生在女帝的身上?在《古代日本的女帝》一书中,从一千多年前的推古天皇到最后的古代女帝称德天皇,日本古代史学家吉村武彦解读了“女帝的世纪”之谜。

《艺术与恐惧》

[美]大卫·贝尔斯 特德·奥兰德 著  刘绯 译 
中信出版社  2019-4

《艺术与恐惧》一书旨在让人们在面对艺术时不再恐惧。作者大卫·贝尔斯和特德·奥兰德同在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工作室学习和工作过,特德曾协助亚当斯在优胜美地拍摄过知名的系列风景照片。作为同著名艺术家一起工作和生活过的人,通过解答艺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为什么有些创作和作品会半途而废、那些困难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克服恐惧接近艺术等问题,他们拆解了“伟大艺术”阴影下的恐惧,让艺术不再神秘莫测、难以接近。

虽然作者承认艺术创作是世上最艰难的创意性活动,如同美国作家吉恩·福勒所讽刺的那般:“只须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张白纸,直至鲜血在你的额头凝结。”但另一方面,艺术创作也有迹可循,它不只是天才的特权,也能被普通人完成,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才华是一种天赋,但创作永远是一种努力。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英]菲奥娜·斯塔福德 著  王晨 王位停 译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5

在人类出现之前,树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树并非罕见的文学主题——知善恶树的果子使得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在《圣经》里这是人类赎罪的起点;扶桑在中国神话中是幻想中的一棵树,为太阳(金乌鸟)的栖息之地,它正是从此处驾车升起;在维京神话里,世界是由一棵巨大的白蜡树躯干构成的,九个王国在此树上衍生;在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散文《树的礼赞》中,他写道,“树木对我来说,曾经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从树里,我们可以看到政治、文化、宗教、民俗的变迁。

在《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一书中,英国牛津大学文学教授菲奥娜·斯塔福德为我们讲述了17种树在西方文明中的历史流变、文学描写、文化意义和重要影响:有毒的红豆杉在古代常被做成弓箭,一击致命;橡树是英格兰的国树,上流社会的人们以家中有橡树而自豪,于是富人画像中的背景常是一棵橡树,比如庚斯博罗的《安德鲁斯夫妇》;亨利八世非常喜欢吃黏糊糊的深红色糖渍樱桃,以至于命令皇家水果商种植庞大的樱桃果园,将肯特郡变成了“英格兰的花园”;杨树之所以被英国人看作自由之树,是因为卢梭埋葬的珀普利耶岛在法语里的字面意思是“杨树岛”。从民间传说、文化艺术到日常用途,每一种看似平凡的树木背后,都蕴含着无数有趣的故事。

《病毒星球》

[美]卡尔·齐默 著  刘旸 译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4

你知道其实69%的人都携带了一种致癌病毒吗?你知道人类有8%的片段来自病毒,病毒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远房祖先吗?你知道病毒在构建物种多样性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吗?甲流,禽流感,埃博拉,SARS……这些疾病让人们对它们的幕后推手——病毒避之不及,事实上,病毒并不总是有害的,同我们的关系也比想象中要亲密得多,然而,关于病毒我们知道得还太少。

知名科普作家卡尔·齐默在本书中向读者介绍了人类的老朋友——并不普通的感冒病毒鼻病毒、祈求星星照看的流感病毒、从“长角的兔子”上发现的HPV病毒,同时也为我们科普了那些无处不在的病毒——生存于海洋中的海洋噬菌体、人体内的“寄生者”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等等。认识病毒这一早在人类出现前就占领了地球的小小成员,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认识人类在万物之中位置所在的一种方式。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