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号新能源 悦川
经过近两年的“高烧”期,以新能源车制造而知名的造车圣地——江西,也迎来了短暂的降温期。
根据权威媒体爆料,江西省在2015-2017年6月之间引进的18项新能源汽车投资计划中,有7项在宣布签约后并没有任何开工信息,而在已开工的11个项目中,半数以上没有按期完工。
仅两年的时间,新能源汽车市场就呈现出了热度骤降的局面,展现出了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面貌。
而江西作为全国新能源车市场的一个缩影,其发生的变化,无不反映出,新能源车行业的深度变革,正在拉开大幕。
热闹的“造车军团”
在新能源车风口来临之际,多地试图挤上这一造车专列。
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面簇拥下, 许多企业更是不甘落后,加速“跑马圈地”,争取抢上一份“红利蛋糕”。
而像江西这样在传统造车上不占优势的省份,搭上这辆快车的愿望尤其强烈。
在此形势下,多方造车势力急速涌现。
据了解,目前,江西省已在上饶市、九江市、赣州市、南昌市已引入包括北汽新能源、昌河新能源、汉腾汽车、爱驰亿维、绿驰汽车、昶洧、国机智骏等10余家新能源汽车企业。
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江西省新能源汽车投资规模达800亿元,产能布局为160万辆。如果加上2017年下半年的投资,江西省新能源投资规模达1260亿元,产能达到215万辆。
并且,根据江西省的规划,上饶等市在新能源汽车上将各有侧重,形成新能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显然,江西是想在新能源造车方面下一盘“大棋”。
江西省造车地图
值得注意的是,江西并不是疯狂造车的个例。
根据业内专业人士统计,2015-2017年6月底,国内已经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超过了200个,相关投资金额高达1万亿元以上,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
这一数字远超外界想象。根据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截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
从实际情况来看,仅江西一地的产能规划就达到了全国的产销目标。产能大幅过剩已成为业内共识。
新能源车“退烧”
近年来,新能源车市场怎能用一个“火”字形容,但热闹的背后,存在着更多的隐患。
今年以来,新能源车行业逐渐迎来“退烧”。
作为造车大省的的江西,也没逃脱这一魔咒。
今年2月,江西受到国家发改委的点明批评,“江西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热度全国居首,然而产能利用率却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遏制汽车产业投资过热。”
除此之外,今年3月份出台的降低补贴政策,更是让整个行业遭遇突然刹车。
根据乘联会5月17日发布的报告,新政策中央财政补贴标准整体下降50%左右,再加上取消地方补贴,新能源乘用车退坡幅度将高达70%左右。
作为一个烧钱的行业,资本聚拢困难、以及资本圈的迟疑和观望,让一度火爆的新能源车市场普遍存在着多种“不适”。在此形势下,多个新能源汽车项目宣布“凉凉”。
与此同时,这一变化也很快体现在了销量方面。
据最新数据透露,相比于一季度销量25.4万辆,同比增长117.8%,4月销量仅有9.7万辆,同比增长18.1%。销量增速出现了大幅放缓。
新能源车热度减退趋势明显。
变革前夜来临
事实上,我国新能源车行业面临的不仅有政策的夹击,还有外来者的围剿。
伴随着大众、丰田等跨国车企开始在华推出新能源车型,以及特斯拉上海工厂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受这两方面的影响,新能源车行业正在由原来的政策驱动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在此形势下,一场行业变革已悄然来临。
目前,多家车企已采取行动,试图寻找新的路径突破生存困境。联手、互补、并购等形式不一而足。
近期,已经进行产能投资的新造车企业开始倒向大集团寻求庇护,其中拜腾汽车被纳入一汽集团,而奇点汽车则向北汽投怀送抱。
就在刚刚,法国雷诺宣布10亿人民币并购江铃新能源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小企业之外,行业巨头也不乏行动。
为缓解电池供应压力,本周一大众宣布将投资 10 亿欧元,用于在德国总部附近自建电池生产线。
特斯拉也在近日斥资16亿正式吞下干电池制造商Maxwell,抢占动力电池生产的制高点。
对众多新能源车企来说,一个全新的行业新赛道已正式铺开。
造车的大门虽然没有关上,但行业内的厮杀会更加惨烈。对一些企业来说,2019年或将成为必须要经历的鬼门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