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好书”陷抄袭风波,作者林凤生:科普文章大多不需附参考文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好书”陷抄袭风波,作者林凤生:科普文章大多不需附参考文献

2018年度“中国好书”获奖作品《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是否涉嫌抄袭,界面文化就此事件分别采访了爆料方与出版社。

采写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微博用户@咱说 14日发表微博长文称,2018年度“中国好书”获奖作品《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涉嫌抄袭。此书为上海大学退休教授林凤生所著,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去年11月出版。@咱说 在长文中指出,该书至少有五篇文章涉嫌以不同的形式抄袭著名神经科学家、诺奖得主Eric Kandel的著作《艺术与脑科学中的还原论》(Reductionism in Art and Brain Science,2016)(以下称为《还原》)以及《洞见时代》(The Age of Insight,2012)(以下称为《时代》)。

他在微博中表示,不久前自己刚刚完成了《还原》一书的翻译,碰巧又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翻到了这本《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于是发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在这条长文中,他对于涉嫌抄袭的篇目做出了举证:第一篇《透纳、康定斯基、蒙德里安:追求彻底简化的抽象画派》与《还原》一书的五六章节多段文字雷同;第二三篇涉嫌抄袭《还原》第七章和第九章的内容;第四篇涉嫌抄袭《还原》第三章的内容;第五篇涉嫌抄袭《时代》第三章和第十章的内容。曾经刊登此书章节的新媒体账号@知识分子 回应道,“谢谢您提供的相关信息,我们已经向作者询问相关情况,如果作者有了回应,我们会第一时间给您答复。”

@咱说 6月14日在微博爆出《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抄袭事件

18日,《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作者林凤生在自己的微博上回应称,自己“原先是物理教师,对其他学科,特别是与视觉艺术相关的视觉神经学科、脑科学并不在行”,所以,“正如我在书的后记里说的,在这些方面我也得到了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他同时强调科普文章与学术文章对引文和参考文献的要求不一样,“学术文章必须在关键地方都要有出处,而且也有一定的要求,主要对关键的数据、实验方法、使用的材料、一些主要的学术观点等等,应该注明出处……相比之下,科普文章大多是不需要附参考文献的。”

林凤生6月18日对此事件的回应

对于@咱说 指出的《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几处涉嫌抄袭的内容,林凤生辩解说,他在《赛先生》发表文章时,每一篇都标出了坎德尔的原著,但后来在《科学世界》发表时,因为杂志体例不收参考文献,所以删除不标;而在文章结集出版成书时,由于编辑考虑参考文献有所重复,就统一放在了书后,这些参考文献中就包括坎德尔的两本著作。不仅如此,他在书的正文部分也多次提到了坎德尔,并未对其有意避而不谈。但是对于这一回应,@咱说 似乎并不满意,他认为林凤生只是回应并否认了抄袭。此外,他又另写一文列举出了林凤生此书的“谬误知识和偏颇观点”,并评价称“作者对于艺术的认识和艺术史的了解都极其粗浅……不足以驾驭科学艺术这样一个主题”。 

@咱说 6月15日微博指出《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中的错误

在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向@咱说 了解相关情况时,他回复称,“翻译(指《艺术与脑科学中的还原论》)是两个月前完成并交稿的,书(指《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是上个星期在图书馆找别的书时正好看到的,而书名因为它获得了文津图书奖而必然耳闻过大名(原话如此,未修改)。这些情况,我在文章里写得清清楚楚,也没有什么需要隐瞒和补充的。”他还解释道,翻译坎德尔的书与发现“抄袭”之间没有什么关系,“这里并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我不翻译这本书,我也一直以来都是Kandel的铁杆读者,包括它抄袭了Kandel的另外一本书The Age of insight,我是几年前读过的,但我仍然有很深的印象因为我记忆力不错而且对艺术的科学研究很感兴趣。说白了我是以读者的身份发现了抄袭,跟我有没有翻译他这本书扯不上直接关系。”@咱说 也介绍了自己的专业背景,“我的专业背景就是心理学兼神经科学,而且是视觉领域的。由于中文世界关于科学x艺术的信息确实很不丰富,所以一般读者难有途径了解,但如果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又能自由地访问外网,不难从各种艺术新闻和科普网站发现这些最新的著作和研究进展……关于他书里的知识性错误,我已经在第二篇文章里详细指出了,这些指正是否正确,你可以去美术学院找艺术史领域的教授评判。我相信我的专业背景和知识背景,都足以做出判断,那就是作者的能力不足以写这样一本书。”

界面文化也联系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方称,出版社已经发出声明,并且已经在对此书进行核查,但对于具体何时出核查结果并没有给出确切回应。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6月17日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声明称,“我社注意到有读者对我社出版的《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一书内容提出质疑。我社对此高度重视,正在严格按照出版规范及其他相关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核查。”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6月17日以声明回应

在今年5月上海思南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林凤生提到自己长期从事物理教学和科学期刊编辑工作,中学时曾师从丰子恺、唐云等人学习绘画,退休后便想要以写作的方式搭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桥梁。他说,图像对于解释科学来说是重要的,而科学也可以为图像创造出新的解读维度。在写作这本书时,他也注意兼顾科普读物通俗易懂的写法,而不仅是照搬教科书。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一书中有大量的以科学知识解释美术作品的例子,比如用视觉科学的角度解释印象派画作立体感与运动感,或是用物理学上反射光的混色原理来解释凡·高的画作为何显得明亮。在前段时间社交网络热议照片中的球鞋“是粉白还是灰绿”时,林凤生还曾接受媒体专访并对此做出解读,此解读也被多家媒体和社交网站引用转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好书”陷抄袭风波,作者林凤生:科普文章大多不需附参考文献

2018年度“中国好书”获奖作品《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是否涉嫌抄袭,界面文化就此事件分别采访了爆料方与出版社。

采写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微博用户@咱说 14日发表微博长文称,2018年度“中国好书”获奖作品《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涉嫌抄袭。此书为上海大学退休教授林凤生所著,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去年11月出版。@咱说 在长文中指出,该书至少有五篇文章涉嫌以不同的形式抄袭著名神经科学家、诺奖得主Eric Kandel的著作《艺术与脑科学中的还原论》(Reductionism in Art and Brain Science,2016)(以下称为《还原》)以及《洞见时代》(The Age of Insight,2012)(以下称为《时代》)。

他在微博中表示,不久前自己刚刚完成了《还原》一书的翻译,碰巧又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翻到了这本《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于是发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在这条长文中,他对于涉嫌抄袭的篇目做出了举证:第一篇《透纳、康定斯基、蒙德里安:追求彻底简化的抽象画派》与《还原》一书的五六章节多段文字雷同;第二三篇涉嫌抄袭《还原》第七章和第九章的内容;第四篇涉嫌抄袭《还原》第三章的内容;第五篇涉嫌抄袭《时代》第三章和第十章的内容。曾经刊登此书章节的新媒体账号@知识分子 回应道,“谢谢您提供的相关信息,我们已经向作者询问相关情况,如果作者有了回应,我们会第一时间给您答复。”

@咱说 6月14日在微博爆出《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抄袭事件

18日,《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作者林凤生在自己的微博上回应称,自己“原先是物理教师,对其他学科,特别是与视觉艺术相关的视觉神经学科、脑科学并不在行”,所以,“正如我在书的后记里说的,在这些方面我也得到了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他同时强调科普文章与学术文章对引文和参考文献的要求不一样,“学术文章必须在关键地方都要有出处,而且也有一定的要求,主要对关键的数据、实验方法、使用的材料、一些主要的学术观点等等,应该注明出处……相比之下,科普文章大多是不需要附参考文献的。”

林凤生6月18日对此事件的回应

对于@咱说 指出的《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几处涉嫌抄袭的内容,林凤生辩解说,他在《赛先生》发表文章时,每一篇都标出了坎德尔的原著,但后来在《科学世界》发表时,因为杂志体例不收参考文献,所以删除不标;而在文章结集出版成书时,由于编辑考虑参考文献有所重复,就统一放在了书后,这些参考文献中就包括坎德尔的两本著作。不仅如此,他在书的正文部分也多次提到了坎德尔,并未对其有意避而不谈。但是对于这一回应,@咱说 似乎并不满意,他认为林凤生只是回应并否认了抄袭。此外,他又另写一文列举出了林凤生此书的“谬误知识和偏颇观点”,并评价称“作者对于艺术的认识和艺术史的了解都极其粗浅……不足以驾驭科学艺术这样一个主题”。 

@咱说 6月15日微博指出《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中的错误

在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向@咱说 了解相关情况时,他回复称,“翻译(指《艺术与脑科学中的还原论》)是两个月前完成并交稿的,书(指《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是上个星期在图书馆找别的书时正好看到的,而书名因为它获得了文津图书奖而必然耳闻过大名(原话如此,未修改)。这些情况,我在文章里写得清清楚楚,也没有什么需要隐瞒和补充的。”他还解释道,翻译坎德尔的书与发现“抄袭”之间没有什么关系,“这里并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我不翻译这本书,我也一直以来都是Kandel的铁杆读者,包括它抄袭了Kandel的另外一本书The Age of insight,我是几年前读过的,但我仍然有很深的印象因为我记忆力不错而且对艺术的科学研究很感兴趣。说白了我是以读者的身份发现了抄袭,跟我有没有翻译他这本书扯不上直接关系。”@咱说 也介绍了自己的专业背景,“我的专业背景就是心理学兼神经科学,而且是视觉领域的。由于中文世界关于科学x艺术的信息确实很不丰富,所以一般读者难有途径了解,但如果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又能自由地访问外网,不难从各种艺术新闻和科普网站发现这些最新的著作和研究进展……关于他书里的知识性错误,我已经在第二篇文章里详细指出了,这些指正是否正确,你可以去美术学院找艺术史领域的教授评判。我相信我的专业背景和知识背景,都足以做出判断,那就是作者的能力不足以写这样一本书。”

界面文化也联系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方称,出版社已经发出声明,并且已经在对此书进行核查,但对于具体何时出核查结果并没有给出确切回应。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6月17日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声明称,“我社注意到有读者对我社出版的《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一书内容提出质疑。我社对此高度重视,正在严格按照出版规范及其他相关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核查。”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6月17日以声明回应

在今年5月上海思南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林凤生提到自己长期从事物理教学和科学期刊编辑工作,中学时曾师从丰子恺、唐云等人学习绘画,退休后便想要以写作的方式搭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桥梁。他说,图像对于解释科学来说是重要的,而科学也可以为图像创造出新的解读维度。在写作这本书时,他也注意兼顾科普读物通俗易懂的写法,而不仅是照搬教科书。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一书中有大量的以科学知识解释美术作品的例子,比如用视觉科学的角度解释印象派画作立体感与运动感,或是用物理学上反射光的混色原理来解释凡·高的画作为何显得明亮。在前段时间社交网络热议照片中的球鞋“是粉白还是灰绿”时,林凤生还曾接受媒体专访并对此做出解读,此解读也被多家媒体和社交网站引用转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