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电影头条
如果说一生只看一部英剧,那一定是《黑镜》。
如果说一生只爱一个人,那一定是你(此句删除)。
虽然换爸爸之后分数断崖式下跌,但并不妨碍前两季的牛逼。
而它之所以能够大受追捧,正是因为其暗黑的内核。
科技,人性,人权。
《黑镜》正是将未来科技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放在了一个更加宏观的世界中。
没有人会知道,人类将来会不会被科技所吞噬,就像也没人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不过,能肯定的是,不管科技如何变化,人的情感和欲望不会随之消失,反而会更加渴望一种全新的体验。
如果说《黑镜》是一种预言,是一种警示,那么现在某种预言可能将要成真。
科幻小说中的情境不再是想象,而是正在实现——《明天之前》。
主持人加策划人是曾宝仪。
出品方是由曾经推出过《十三邀》、《和陌生人说话》等栏目的腾讯新闻出品。
《十三邀》,大佬之间的交谈。
许知远不停的寻找他所好奇的、追随过的、或者是有某些偏见的那些人来一探究竟,让我们在各种“不合拍”中看到世界的另一面。
而《和陌生人说话》则是通过对话平凡人,进而把普通人的生命意义,一层一层的剥开展示给世人。
两档节目看似不同——
一个是行业翘楚,一个是普罗大众;一个针锋相对,一个平淡如水。
实际上有着相同的意义,都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人,人的情感,人的本质。
这次的纪录片《明天之前》讨论的则更加深入,不只是人,还有更先进的人工智能。
简单点来说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
可是,如果一段关系已经触及到人伦道德了该怎么办?
比如,人和机器结婚?
而这正是纪录片的第一集所讨论的话题。
纪录片一共四集,一集一个话题,分别是——
机器人能否成为人类的伴侣?
人类真的可以靠科技获得永生吗?
人类是否应该拥有退出生命的权利?
不同群体的人类应该如何相处?
我们先来看第一集,机器人时代来临的前夜。
她,叫哈莫尼。
大眼睛双眼皮,眼睛一眨一眨,皮肤细腻Q弹。
不过,你也能看出来,她不是人,是一个硅胶娃娃。
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硅胶娃娃是什么样的呢?大概就是拥有一副美好的躯体却不能动也不能讲话。
她们叫“sex doll”。
而哈莫尼不同,她不仅长相和真人几乎无异,还能和人进行对话。
甚至还会和人开玩笑。
天哪,现在娃娃已经先进到这步了吗?
她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成人玩偶,大家更愿意称她为“机器人伴侣”。
为了一探究竟,曾宝仪和她的团队来到了美国加州,拜访了马特·麦克马伦的公司,Abyss Creations——
一家能制造出世界上最棒的成人玩偶的公司。
不过现在,他们正在研究的是如何把成人玩偶变成人工智能机器人。
进入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不清的硅胶娃娃。
从上到下,甚至连舌头都跟真的一样。
价格自然不菲,6000美元起,做好一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他们的主业,接下来我们去看看他们的副业,机器人。
已经有了两个官方角色。
哈莫尼和索拉娜。
经过整个团队的研究,她们不仅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还能满足人情感上的空虚。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手机上选择不同性格的哈莫尼。
不管是热情似火的虎系女友,还是温柔体贴的猫系女友,通通都能带回家。
当然她们也不再只是一个工具,甚至会告诉你爱是什么?
虽然这些是程序编写好的,但得到一个哈莫尼,你将得到一个实体化的siri。
采访完公司的工作人员,曾宝仪还去走访了几位成人玩偶的骨灰级玩家。
他们都坚定不移的支持着机器人伴侣。
比如这个已经和玩偶结婚的男人。
他们还有一对戒指,上面刻着“人造之爱永恒”。
当他第一眼见到她时,就完全爱上了她,这不就是理想型嘛?
不仅如此,还给这个娃娃起了名字,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人物背景。
就和真人一样。
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分享快乐。
不管发生什么,她都不会离开这个男人。
所以,他认为,如果有了机器人伴侣,那么任何人都不会再感觉孤单。
对于他而言,娃娃不是一个宣泄的物品,而是一个真真正正可以投射情感在上面的“人”。
除了这位和娃娃结婚的男人,还有一位甚至还推着自己的娃娃上街,去酒吧喝酒。
这些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却觉得习以为常,是精神寄托也是陪伴者。
不过,有支持者,就一定会有反对者。
如果伴侣机器人普及,真的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吗?
英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凯瑟琳·理查德森就是这一技术坚决的反对者。
她认为这种“伴侣机器人”就是一种极端物化女性的行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被取代了,是不是会进一步加深当下社会的异化?
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大卫·利维更是语出惊人,他预言——
“2050年,会有人类和机器人结婚,并且再有100年,当机器人的基因转化为人类基因,或许人类就可以和机器人生孩子了。”
是不是不寒而栗?
天天和机器人为伴,将会让有情感交流障碍的人更加无法走出房间,走进人群。
也就是说,他们宁愿选择完美的假象,也无法承担残酷的现实。
Abyss Creations的创始人则认为伴侣机器人的出现并不会助长恶,相反它可以为那些有奇特需求的人提供正向的交流引导。
短短的50分钟,两种观点不停地来回交锋。
虽然没有一个真正的结论,但我们也清楚,人工智能的时代早晚会来临。
这不,我们早在90年代就预言过“人机恋爱”吗?
机器人伴侣只是第一集,后面几集讨论的将会越来越深刻。
人类的生命和生命的价值。
4集纪录片,一年多制作周期,20多个国家的调查和拍摄,不仅对曾宝仪产生了巨大冲击,也让屏幕这头的我们有了更深的思考。
明天之前,就是今天。
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准备好迎接这个时代了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