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见证女粉丝:揭秘粉圈的社会意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见证女粉丝:揭秘粉圈的社会意义

从猫王到贾斯汀·比伯,流行偶像为粉丝带来了兴奋和骚动。但对于粉丝来说,粉圈本身同样具有社会和情感意义。

2010年11月,贾斯汀·比伯在波士顿举行演唱会。图为表演开始前兴奋尖叫的粉丝 图片来源:JohnBlanding/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东京原宿,在一家杰尼斯事务所官方周边的店铺内,成群结队的少女围在一起,翻看贴满流行明星小照的展板。这群少女大多身着校服,偶像们极具蛊惑力的美貌让她们毫不掩饰兴奋的尖叫,她们正在表格上勾出自己想买回家的偶像照片。这些照片只在杰尼斯事务所的官方周边店内有售,它们将得到细心的照料——粉丝会把这些照片保存在相册或档案夹中,就像球队贴纸或神奇宝贝卡片一样。

杰尼斯事务所是一家日本艺人经纪公司,基本垄断了境内最有名的男性偶像团体的培训和宣传推广。该事务所打造了多个流行偶像及团体,旗下著名偶像团体包括Hey! Say! JUMP(一个由9名男性成员组成的组合)和“岚”(Arashi,自1999年成立以来几乎每年都会发行一张录音室专辑)。在日本,成为一名流行乐迷并不意味着只需要偶尔去现场听演唱会。“偶像出的CD,你至少得买三张:一张拿回家放在书架上,但是不能随便触碰;另一张放在车上听;还有一张备用。”作曲家Alisa Yamasaki告诉汉娜·埃文斯(Hannah Ewens)。埃文斯游历英国、欧洲、美国和日本,采访多名狂热粉丝,写下了她的第一本书《追星女孩:现代音乐文化掠影》(Fangirls:Scenes From Modern Music Culture)。

埃文斯认为,来自十几岁女孩的热情很少能得到“重视”,而且人们还常常带上有色眼镜看待她们。事实上,粉丝圈子和女性气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伊文斯所指,“癔病”(hysteria,指女性子宫功能失调引起的情绪失控)一词源自子宫的希腊语hystera,而“明明存在不同性别的粉丝,但在网络上粉丝群体被贴上了带有贬义色彩的‘女粉丝’(fangirl)标签”。追星文化这一亚文化求的是短暂欢愉,这种欢愉自1950年代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出现在北美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和收音机上”便有之,自警察不得不轻拍披头士乐队演唱会中女粉丝们的脸颊,以免她们过于激动而晕过去便开始了。埃文斯将重点放在女性群体上,同样带来了令人激动的战栗。

埃文斯是千禧一代圣经、全球青年时尚生活杂志《VICE》的特刊编辑。她成长于英国南部的怀特岛,这里大部分人已经垂垂老矣。在怀特岛成长的经历让她对音乐粉丝圈子所呈现的“身份自豪感”充满渴望。她保持着新闻工作者的好奇心,且愿意在音乐会场地外露宿体验粉圈氛围,这让《女粉丝:现代音乐文化掠影》一书充满活力。“我时常觉得,被明星光环吸引的人本身和光环一样奇特,”埃文斯在书中写道,“他们的生活很值得深入研究。问题不仅在于何物吸引了这些人,还在于这些被吸引的人都是谁?”

《追星女孩》

她做到了。写书期间,埃文斯倾听粉丝的心声,并让他们主导她的写作节奏。她将书中内容分为数章,分别描述了不同的音乐舞台,以及粉丝们向偶像表达崇拜的众多方式。“‘粉丝圈子’(fandom)是‘粉丝’(fan)和‘王国’(kingdom)的合成词,”埃文斯深入解剖该词,“也就是说,正如这个词本身内涵所隐喻的,圈子里存在着一个国王或摄政王后,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地和追随者。”

书中的故事读来很刺激。2013年,在One Direction乐队的一场演唱会上,一个女孩因过于用力尖叫而导致肺塌陷;两位女商人因对方身上的科特妮·洛芙纹身而结缘,一次枯燥乏味的出差行程变成了一生之旅;贾斯汀·比伯在里约热内卢开演唱会前的倒数50天,粉丝们已经在桑巴大道上排起了长队。这些粉丝拥有源源不竭的热情,希望更靠近自己的偶像一些,读者很难不为其欣喜若狂所感染。

这种持续不断的兴奋骚动状态正是粉丝圈子的原动力,其影响力远远超过演出和签名。媒体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认为,流行乐迷是数字技术的早期采用者,自1990年代初以来,他们便通过网络自发组织活动和集资。粉丝们在互联网社区分享对音乐、明星最新消息和明星发布动态的详细分析。碧昂丝的粉丝叫做BeyHive,主体为一群二三十岁的黑人女性。由于碧昂丝不喜欢透露自己的行程,不常接受采访,甚至很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动态(“她像一个神,她的消息往往突然从天而降,没有任何征兆。”埃文斯在书中写道),故而粉丝像她的门徒一样争先恐后地摄取每条最新资讯。要是有谁据传伤害了碧昂丝,最为狂热的铁粉们会大举使用蜜蜂表情攻占伤害者的社交媒体账号评论,这个表情是他们忠诚的象征——这一群虔诚的信徒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埃文斯在书中记录了凯特琳的故事,她向我们展示了粉丝的狂热痴迷是如何对抗悲剧的,很能引起共鸣。2017年5月,美国歌手爱莉安娜·格兰德在英国曼彻斯特体育场举行演唱会,现场遭遇恐怖袭击,事发时14岁的凯特琳亦在现场。仅仅数周后的同年6月,格兰德重返曼彻斯特举办“One Love Manchester”慈善演唱会纪念恐袭逝者,凯特琳也再次来到了现场,满怀坚定。凯特琳所感受到的坚定,恰好解释了诸如格兰德这般坦率的女性主义者、LGBTQ权益支持明星是如何为年轻女性带来坚韧力量的。“当人们好奇‘你在爱莉安娜·格兰德演唱会恐袭现场’的时候,我想回答的是‘是的,她太棒了’而不是‘我没有受伤’。”凯特琳这样告诉埃文斯,带着叛逆的味道。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杰尼斯事务所的官方周边店内。这里禁止拍照,保安对拿着口述录音机的埃文斯逐渐起疑。这个录音机跟随她踏过万里,记录下了粉丝因热爱偶像而拥有的熠熠希望。25岁的利是一名药剂师,她的年纪比埃文斯采访的许多粉丝都要大,但她同样从偶像处得到鼓舞——“他们在舞台上闪闪发光呢,我当然也要努力过好每一天。”

本文作者Ellen Peirson-Hagger是《新政治家》文化栏目助理编辑。

(翻译:刘其瑜)

来源:新政治家

原标题:Hannah Ewens’s Fangirls shows how fan culture runs deeper than the euphoric thrill ofteenage girls

最新更新时间:08/03 12:1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见证女粉丝:揭秘粉圈的社会意义

从猫王到贾斯汀·比伯,流行偶像为粉丝带来了兴奋和骚动。但对于粉丝来说,粉圈本身同样具有社会和情感意义。

2010年11月,贾斯汀·比伯在波士顿举行演唱会。图为表演开始前兴奋尖叫的粉丝 图片来源:JohnBlanding/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东京原宿,在一家杰尼斯事务所官方周边的店铺内,成群结队的少女围在一起,翻看贴满流行明星小照的展板。这群少女大多身着校服,偶像们极具蛊惑力的美貌让她们毫不掩饰兴奋的尖叫,她们正在表格上勾出自己想买回家的偶像照片。这些照片只在杰尼斯事务所的官方周边店内有售,它们将得到细心的照料——粉丝会把这些照片保存在相册或档案夹中,就像球队贴纸或神奇宝贝卡片一样。

杰尼斯事务所是一家日本艺人经纪公司,基本垄断了境内最有名的男性偶像团体的培训和宣传推广。该事务所打造了多个流行偶像及团体,旗下著名偶像团体包括Hey! Say! JUMP(一个由9名男性成员组成的组合)和“岚”(Arashi,自1999年成立以来几乎每年都会发行一张录音室专辑)。在日本,成为一名流行乐迷并不意味着只需要偶尔去现场听演唱会。“偶像出的CD,你至少得买三张:一张拿回家放在书架上,但是不能随便触碰;另一张放在车上听;还有一张备用。”作曲家Alisa Yamasaki告诉汉娜·埃文斯(Hannah Ewens)。埃文斯游历英国、欧洲、美国和日本,采访多名狂热粉丝,写下了她的第一本书《追星女孩:现代音乐文化掠影》(Fangirls:Scenes From Modern Music Culture)。

埃文斯认为,来自十几岁女孩的热情很少能得到“重视”,而且人们还常常带上有色眼镜看待她们。事实上,粉丝圈子和女性气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伊文斯所指,“癔病”(hysteria,指女性子宫功能失调引起的情绪失控)一词源自子宫的希腊语hystera,而“明明存在不同性别的粉丝,但在网络上粉丝群体被贴上了带有贬义色彩的‘女粉丝’(fangirl)标签”。追星文化这一亚文化求的是短暂欢愉,这种欢愉自1950年代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出现在北美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和收音机上”便有之,自警察不得不轻拍披头士乐队演唱会中女粉丝们的脸颊,以免她们过于激动而晕过去便开始了。埃文斯将重点放在女性群体上,同样带来了令人激动的战栗。

埃文斯是千禧一代圣经、全球青年时尚生活杂志《VICE》的特刊编辑。她成长于英国南部的怀特岛,这里大部分人已经垂垂老矣。在怀特岛成长的经历让她对音乐粉丝圈子所呈现的“身份自豪感”充满渴望。她保持着新闻工作者的好奇心,且愿意在音乐会场地外露宿体验粉圈氛围,这让《女粉丝:现代音乐文化掠影》一书充满活力。“我时常觉得,被明星光环吸引的人本身和光环一样奇特,”埃文斯在书中写道,“他们的生活很值得深入研究。问题不仅在于何物吸引了这些人,还在于这些被吸引的人都是谁?”

《追星女孩》

她做到了。写书期间,埃文斯倾听粉丝的心声,并让他们主导她的写作节奏。她将书中内容分为数章,分别描述了不同的音乐舞台,以及粉丝们向偶像表达崇拜的众多方式。“‘粉丝圈子’(fandom)是‘粉丝’(fan)和‘王国’(kingdom)的合成词,”埃文斯深入解剖该词,“也就是说,正如这个词本身内涵所隐喻的,圈子里存在着一个国王或摄政王后,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地和追随者。”

书中的故事读来很刺激。2013年,在One Direction乐队的一场演唱会上,一个女孩因过于用力尖叫而导致肺塌陷;两位女商人因对方身上的科特妮·洛芙纹身而结缘,一次枯燥乏味的出差行程变成了一生之旅;贾斯汀·比伯在里约热内卢开演唱会前的倒数50天,粉丝们已经在桑巴大道上排起了长队。这些粉丝拥有源源不竭的热情,希望更靠近自己的偶像一些,读者很难不为其欣喜若狂所感染。

这种持续不断的兴奋骚动状态正是粉丝圈子的原动力,其影响力远远超过演出和签名。媒体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认为,流行乐迷是数字技术的早期采用者,自1990年代初以来,他们便通过网络自发组织活动和集资。粉丝们在互联网社区分享对音乐、明星最新消息和明星发布动态的详细分析。碧昂丝的粉丝叫做BeyHive,主体为一群二三十岁的黑人女性。由于碧昂丝不喜欢透露自己的行程,不常接受采访,甚至很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动态(“她像一个神,她的消息往往突然从天而降,没有任何征兆。”埃文斯在书中写道),故而粉丝像她的门徒一样争先恐后地摄取每条最新资讯。要是有谁据传伤害了碧昂丝,最为狂热的铁粉们会大举使用蜜蜂表情攻占伤害者的社交媒体账号评论,这个表情是他们忠诚的象征——这一群虔诚的信徒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埃文斯在书中记录了凯特琳的故事,她向我们展示了粉丝的狂热痴迷是如何对抗悲剧的,很能引起共鸣。2017年5月,美国歌手爱莉安娜·格兰德在英国曼彻斯特体育场举行演唱会,现场遭遇恐怖袭击,事发时14岁的凯特琳亦在现场。仅仅数周后的同年6月,格兰德重返曼彻斯特举办“One Love Manchester”慈善演唱会纪念恐袭逝者,凯特琳也再次来到了现场,满怀坚定。凯特琳所感受到的坚定,恰好解释了诸如格兰德这般坦率的女性主义者、LGBTQ权益支持明星是如何为年轻女性带来坚韧力量的。“当人们好奇‘你在爱莉安娜·格兰德演唱会恐袭现场’的时候,我想回答的是‘是的,她太棒了’而不是‘我没有受伤’。”凯特琳这样告诉埃文斯,带着叛逆的味道。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杰尼斯事务所的官方周边店内。这里禁止拍照,保安对拿着口述录音机的埃文斯逐渐起疑。这个录音机跟随她踏过万里,记录下了粉丝因热爱偶像而拥有的熠熠希望。25岁的利是一名药剂师,她的年纪比埃文斯采访的许多粉丝都要大,但她同样从偶像处得到鼓舞——“他们在舞台上闪闪发光呢,我当然也要努力过好每一天。”

本文作者Ellen Peirson-Hagger是《新政治家》文化栏目助理编辑。

(翻译:刘其瑜)

来源:新政治家

原标题:Hannah Ewens’s Fangirls shows how fan culture runs deeper than the euphoric thrill ofteenage girls

最新更新时间:08/03 12:1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