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5年内打造5万亿美元经济体,莫迪能否圆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5年内打造5万亿美元经济体,莫迪能否圆梦?

如能落实到位,新措施不仅可撬动海量政治、社会资源助力印度经济快速增长,还会催化政治治理、增长模式发生重大转变,为长期稳健增长增添制度性保障。

印度总理莫迪。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毛克疾

在莫迪领衔的印度人民党以海啸之势赢得2019年大选以后,“5年内将印度建成5万亿美元经济体”一时间成为印度举国上下最耀眼的发展目标和最具煽动力的动员口号。不仅新上任的财政部长尼尔马拉·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宣称新一届内阁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莫迪也在大型集会上亲自向党工、支持者和普通民众科普为什么“5万亿美元GDP”是必须实现的目标。

印度共和国历史上不缺夸口许诺的领导人,也不缺制定宏大目标的职业官僚,更不缺“吹牛皮不打草稿”的选战政客。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始乱终弃”:前期气势汹汹,随后不了了之。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莫迪这次全面动员印人党全党、印度政府上下推出的“5万亿美元GDP”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背后不仅有莫迪政府争取选民的短期助选行为,更有为其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而预备的改革和发展措施。如果能落实到位,这些措施不仅可能撬动海量政治资源、社会资源助力印度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还会催化政治治理、增长模式发生重大转变,为其长期稳健增长增添制度性保障。

那么,“5万亿美元GDP”与以往的目标有何不同?莫迪到底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抓手在哪?短板和挑战又是什么?本文将尝试回答这些关键问题。

新口号究竟有何特别?

主要体现在提出时机、话语范式和动员方式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时机的不同。以往印度政客大多会在选战期间提出宏伟目标,但是此次莫迪却在大选胜利后才提出。5月30日,莫迪宣誓就职后印人党推出了“50天政策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务实改革推动经济发展。7月5日,财政部长西塔拉曼推出了2019-2020财年的预算案,通过完善具体步骤、细分措施引导印度5年内成为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而在新预算案推出后仅一天,莫迪就在集会上亲自推介行动目标。提出这个目标像是在自讨苦吃——届时达成了还好说,但若未达预期就是自取其辱。因此,这更像是中长期的政策规划行为,旨在树立政府工作目标、鞭策政党动员、集结社会经济资源。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反而体现了莫迪政府的自我期许和政治自信。

二是话语范式的不同。虽然以往印度社会也常谈及GDP增长带来的好处,但却避免直接讨论具体目标,更没有大肆宣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以来,虽然整体增速大幅提高,却常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季风降雨等外部因素影响,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因此贸然提出目标很容易被“打脸”;另一方面,社会精英大多缺乏经济生产经验,同时又深受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认为“唯GDP主义”过于粗暴,无法体现人文关怀和全面发展——在印度社会残酷的赤贫和不平等的映衬之下,抽象的GDP增长显得“政治不正确”。此次印人党敢于对各种杂音置之不理,体现了话语范式的深刻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是对印度政坛过去种种“政治正确”的拨乱反正,反映出莫迪政府已经深刻意识到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三是动员方式的不同。以往抽象的经济话语和高深的发展规划由于门槛问题往往是高级政府经济官僚的专利,不仅远离大众政治,就算在执政党内部也只有少数专家才能参与。然而这次印人党推出具体目标,最具标志性的举措就是莫迪亲自在集会上宣讲。莫迪以印度政府首脑的身份,把复杂的宏观经济拆解成普通党员和民众听得懂的大白话,将GDP比作做蛋糕,“蛋糕越大,老百姓分到的就越多。”与此同时,他还发动全体党员向民众宣讲解释目标的意义,进而全力投入这项事业。以往印度经济的决策和运行,往往是代表政府、企业、群团组织的精英内部合作妥协的结果。因此,印人党发起社会全体力量进行经济改革和建设,从动员模式上可以说是某种空前创举。

“5万亿美元”能否实现?

不管莫迪提出的目标多么与众不同,最关键且基础的问题仍是能否达成。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计算方法,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增长率是实际GDP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再以现价汇率折算成美元。在印度政府近期公布的2019-2020财年经济调查中,首席经济顾问克利希纳姆蒂·苏布拉曼尼安(Krishnamurthy Subramanian)认为印度从2020-2025财年起能保持8%的年均增长率,维持4%的通货膨胀率,并保持75的卢比兑美元汇率。2019-2020财年是莫迪政府增长目标的基准年,根据目前汇率和增长趋势计算,本财年末印度经济体量将达到3.1万亿美元。根据苏布拉曼尼安的数据,印度经济体量将每年将增长12%(8%的实际增长率加上4%的名义增长率),五年后将达到5.46万亿美元,再考虑到卢比兑美元从目前的69下降为75就得到了5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

首先,8%的增长率并非难以企及。在莫迪第一个五年任期内,印度经济年均GDP增长7.2%。2017-2019财年同时受到废钞令,以及商品与服务税改革的严重干扰,导致这两年的GDP增长率滑落到7%以下,5年均值从8%下滑到7.2%。在没有全球性衰退或重大政策变动干扰的情况下,印度经济凭借起点低、体量大的优势,再借助莫迪新政带动的公私部门大量投资,回归2014-2017财年7.5%-8%的增长平均线的目标看似合理。但是能否落到实处,还需要考察具体政策的落实情况。

其次,4%的通货膨胀率也属正常范围。在印度,农业食品通货膨胀维持低位、消费增长温和偏弱、利率维持高位,长期通货膨胀的合理区间正是在4%左右。虽然季风引发的食品价格上升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可能干扰短期价格走势,但是一般不会造成持续性影响。经济学上,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率有助于推高经济体量,可如果通货膨胀率过高,印度和美元经济体之间的通胀差(inflation differential)会使卢比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GDP大幅下跌。

第三,根据当前经济运行轨迹,将卢比兑美元保持在75之内不难。印度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使卢比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保持汇率稳定是达成GDP目标的前提条件。美联储年内可能进一步降息,这将为包括印度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提供良好的流动性,有助于卢比维持强势走势。此外,随着印度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限制、开放国内互联网创投市场,境外资金今后仍将不断流入印度市场,这有助于巩固卢比汇率稳定。此外,从今年9月起,印度还可能面向海外市场发行主权债,这将进一步为印度带来资本流入,从而维持汇率稳定。

综合以上,虽然根据官方数据印度5年后达到5万亿美元的总量水平并非遥不可及。但要考察莫迪政府现实中能否达成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分解印度经济的政策和实践。

实现目标的抓手在哪?短板和挑战又是什么?

从东亚邻居的历史经验看,实现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关键在于形成“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出口创汇”的良性循环——通过发展基础设施,为吸引投资、发展产业创造环境,进而利用具备比较优势的强势产业做强出口,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9年前三个月,印度仅录得5.8%的经济增长,创莫迪执政以来的最低季度增速。面对低位徘徊的投资率、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萎靡不振的出口,莫迪政府希望借鉴东亚模式,借助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能够创造就业、带动需求、拉动产能,是推动增长的关键要素,对于资本较为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尤是如此。在2019-2020财年预算中,莫迪政府大规模推出了基建项目,计划5年投资10万亿卢比用于建设、翻新各类基础设施。每年基建投资将达到2万亿卢比,其中8000亿卢比用于升级农村公路和兴建全国高速公路网络。此外,印度政府还计划在2022年之前在“总理农村住宅计划”下修建1950万间房屋;在“清洁印度”计划下修建数千万个厕所,并实现家家户户通自来水。这些目标虽然宏伟,但是问题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印度每年基建投资仅有7000亿卢比左右,略多于计划所需的三分之一。虽然航空、航运等盈利前景较好的基建行业可通过对外开放筹措急需的资本,但是印度仍然缺乏对于长周期、低盈利、公益性基建项目的有效融资机制,尤其还是在银行系统已经因坏账问题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从这个角度考虑,莫迪政府的基建投资不免含有“水分”,但也不能排除印度深化改革卓有成效,成功促使私有资本大举进入基建行业,达成目标。

产业投资是投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柱。莫迪政府的新财年预算打算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倾斜,撬动聚焦电动车、光伏面板、锂电池储电、集成电路等朝阳产业和尖端领域发展,尤其是吸引因经贸摩擦而谋划逃离中国的尖端企业。例如,为了促进电动车行业发展,印度政府已经承诺将电动汽车的税率从12%下调至5%,并为消费者提供低税贷款优惠。莫迪之所以选择这些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一方面是因为产业本身能够带动就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完成能源、技术的进口替代,增加净出口,助推达成5万亿美元目标。

产业投资政策的最大短板在于和印度的比较优势背道而驰。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印度产业发展脱离比较优势会导致出口乏力。东亚经济体在经济腾飞阶段选择与自身禀赋相适应的行业发展出口,进而随着资本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变化进行产业升级,最终走向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然而,尽管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印度政府却选择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导致缺乏比较优势的印度商品出口竞争力不足。由于印度征地改革和劳动法改革过于敏感,非常容易激起民意反弹,因此土地和劳动力的竞争优势长期难以释放,限制印度利用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禀赋。

莫迪在第一任期内没能全方位启动涉土地和劳工的改革。如今印人党再次控制议会人民院,并有可能在几年时间内逐步掌控联邦院,莫迪政府推动土地和劳工改革的立法障碍已被大大削弱。现在关键问题在于取得民意共识。最近关于土地和劳工的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例如7月初莫迪政府将现行的有关职业安全健康多部法案打包合并为《劳工安全法》,将有关薪酬待遇的法案合并为《薪资法》,它们是联邦政府44部劳工法精简为4部中的其中两部。如果莫迪能够破除立法障碍、取得民意共识,切实推动土地和劳工等关键改革,便能够真正激活该十亿人口级经济体的潜力。这最终将助推印度完成“5年内建成5万亿美元经济体”的目标,并确保向10万亿美元经济体的中长期目标挺进。

(本文作者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印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5年内打造5万亿美元经济体,莫迪能否圆梦?

如能落实到位,新措施不仅可撬动海量政治、社会资源助力印度经济快速增长,还会催化政治治理、增长模式发生重大转变,为长期稳健增长增添制度性保障。

印度总理莫迪。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毛克疾

在莫迪领衔的印度人民党以海啸之势赢得2019年大选以后,“5年内将印度建成5万亿美元经济体”一时间成为印度举国上下最耀眼的发展目标和最具煽动力的动员口号。不仅新上任的财政部长尼尔马拉·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宣称新一届内阁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莫迪也在大型集会上亲自向党工、支持者和普通民众科普为什么“5万亿美元GDP”是必须实现的目标。

印度共和国历史上不缺夸口许诺的领导人,也不缺制定宏大目标的职业官僚,更不缺“吹牛皮不打草稿”的选战政客。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始乱终弃”:前期气势汹汹,随后不了了之。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莫迪这次全面动员印人党全党、印度政府上下推出的“5万亿美元GDP”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背后不仅有莫迪政府争取选民的短期助选行为,更有为其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而预备的改革和发展措施。如果能落实到位,这些措施不仅可能撬动海量政治资源、社会资源助力印度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还会催化政治治理、增长模式发生重大转变,为其长期稳健增长增添制度性保障。

那么,“5万亿美元GDP”与以往的目标有何不同?莫迪到底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抓手在哪?短板和挑战又是什么?本文将尝试回答这些关键问题。

新口号究竟有何特别?

主要体现在提出时机、话语范式和动员方式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时机的不同。以往印度政客大多会在选战期间提出宏伟目标,但是此次莫迪却在大选胜利后才提出。5月30日,莫迪宣誓就职后印人党推出了“50天政策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务实改革推动经济发展。7月5日,财政部长西塔拉曼推出了2019-2020财年的预算案,通过完善具体步骤、细分措施引导印度5年内成为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而在新预算案推出后仅一天,莫迪就在集会上亲自推介行动目标。提出这个目标像是在自讨苦吃——届时达成了还好说,但若未达预期就是自取其辱。因此,这更像是中长期的政策规划行为,旨在树立政府工作目标、鞭策政党动员、集结社会经济资源。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反而体现了莫迪政府的自我期许和政治自信。

二是话语范式的不同。虽然以往印度社会也常谈及GDP增长带来的好处,但却避免直接讨论具体目标,更没有大肆宣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以来,虽然整体增速大幅提高,却常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季风降雨等外部因素影响,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因此贸然提出目标很容易被“打脸”;另一方面,社会精英大多缺乏经济生产经验,同时又深受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认为“唯GDP主义”过于粗暴,无法体现人文关怀和全面发展——在印度社会残酷的赤贫和不平等的映衬之下,抽象的GDP增长显得“政治不正确”。此次印人党敢于对各种杂音置之不理,体现了话语范式的深刻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是对印度政坛过去种种“政治正确”的拨乱反正,反映出莫迪政府已经深刻意识到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三是动员方式的不同。以往抽象的经济话语和高深的发展规划由于门槛问题往往是高级政府经济官僚的专利,不仅远离大众政治,就算在执政党内部也只有少数专家才能参与。然而这次印人党推出具体目标,最具标志性的举措就是莫迪亲自在集会上宣讲。莫迪以印度政府首脑的身份,把复杂的宏观经济拆解成普通党员和民众听得懂的大白话,将GDP比作做蛋糕,“蛋糕越大,老百姓分到的就越多。”与此同时,他还发动全体党员向民众宣讲解释目标的意义,进而全力投入这项事业。以往印度经济的决策和运行,往往是代表政府、企业、群团组织的精英内部合作妥协的结果。因此,印人党发起社会全体力量进行经济改革和建设,从动员模式上可以说是某种空前创举。

“5万亿美元”能否实现?

不管莫迪提出的目标多么与众不同,最关键且基础的问题仍是能否达成。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计算方法,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增长率是实际GDP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再以现价汇率折算成美元。在印度政府近期公布的2019-2020财年经济调查中,首席经济顾问克利希纳姆蒂·苏布拉曼尼安(Krishnamurthy Subramanian)认为印度从2020-2025财年起能保持8%的年均增长率,维持4%的通货膨胀率,并保持75的卢比兑美元汇率。2019-2020财年是莫迪政府增长目标的基准年,根据目前汇率和增长趋势计算,本财年末印度经济体量将达到3.1万亿美元。根据苏布拉曼尼安的数据,印度经济体量将每年将增长12%(8%的实际增长率加上4%的名义增长率),五年后将达到5.46万亿美元,再考虑到卢比兑美元从目前的69下降为75就得到了5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

首先,8%的增长率并非难以企及。在莫迪第一个五年任期内,印度经济年均GDP增长7.2%。2017-2019财年同时受到废钞令,以及商品与服务税改革的严重干扰,导致这两年的GDP增长率滑落到7%以下,5年均值从8%下滑到7.2%。在没有全球性衰退或重大政策变动干扰的情况下,印度经济凭借起点低、体量大的优势,再借助莫迪新政带动的公私部门大量投资,回归2014-2017财年7.5%-8%的增长平均线的目标看似合理。但是能否落到实处,还需要考察具体政策的落实情况。

其次,4%的通货膨胀率也属正常范围。在印度,农业食品通货膨胀维持低位、消费增长温和偏弱、利率维持高位,长期通货膨胀的合理区间正是在4%左右。虽然季风引发的食品价格上升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可能干扰短期价格走势,但是一般不会造成持续性影响。经济学上,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率有助于推高经济体量,可如果通货膨胀率过高,印度和美元经济体之间的通胀差(inflation differential)会使卢比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GDP大幅下跌。

第三,根据当前经济运行轨迹,将卢比兑美元保持在75之内不难。印度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使卢比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保持汇率稳定是达成GDP目标的前提条件。美联储年内可能进一步降息,这将为包括印度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提供良好的流动性,有助于卢比维持强势走势。此外,随着印度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限制、开放国内互联网创投市场,境外资金今后仍将不断流入印度市场,这有助于巩固卢比汇率稳定。此外,从今年9月起,印度还可能面向海外市场发行主权债,这将进一步为印度带来资本流入,从而维持汇率稳定。

综合以上,虽然根据官方数据印度5年后达到5万亿美元的总量水平并非遥不可及。但要考察莫迪政府现实中能否达成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分解印度经济的政策和实践。

实现目标的抓手在哪?短板和挑战又是什么?

从东亚邻居的历史经验看,实现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关键在于形成“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出口创汇”的良性循环——通过发展基础设施,为吸引投资、发展产业创造环境,进而利用具备比较优势的强势产业做强出口,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9年前三个月,印度仅录得5.8%的经济增长,创莫迪执政以来的最低季度增速。面对低位徘徊的投资率、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萎靡不振的出口,莫迪政府希望借鉴东亚模式,借助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能够创造就业、带动需求、拉动产能,是推动增长的关键要素,对于资本较为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尤是如此。在2019-2020财年预算中,莫迪政府大规模推出了基建项目,计划5年投资10万亿卢比用于建设、翻新各类基础设施。每年基建投资将达到2万亿卢比,其中8000亿卢比用于升级农村公路和兴建全国高速公路网络。此外,印度政府还计划在2022年之前在“总理农村住宅计划”下修建1950万间房屋;在“清洁印度”计划下修建数千万个厕所,并实现家家户户通自来水。这些目标虽然宏伟,但是问题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印度每年基建投资仅有7000亿卢比左右,略多于计划所需的三分之一。虽然航空、航运等盈利前景较好的基建行业可通过对外开放筹措急需的资本,但是印度仍然缺乏对于长周期、低盈利、公益性基建项目的有效融资机制,尤其还是在银行系统已经因坏账问题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从这个角度考虑,莫迪政府的基建投资不免含有“水分”,但也不能排除印度深化改革卓有成效,成功促使私有资本大举进入基建行业,达成目标。

产业投资是投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柱。莫迪政府的新财年预算打算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倾斜,撬动聚焦电动车、光伏面板、锂电池储电、集成电路等朝阳产业和尖端领域发展,尤其是吸引因经贸摩擦而谋划逃离中国的尖端企业。例如,为了促进电动车行业发展,印度政府已经承诺将电动汽车的税率从12%下调至5%,并为消费者提供低税贷款优惠。莫迪之所以选择这些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一方面是因为产业本身能够带动就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完成能源、技术的进口替代,增加净出口,助推达成5万亿美元目标。

产业投资政策的最大短板在于和印度的比较优势背道而驰。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印度产业发展脱离比较优势会导致出口乏力。东亚经济体在经济腾飞阶段选择与自身禀赋相适应的行业发展出口,进而随着资本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变化进行产业升级,最终走向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然而,尽管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印度政府却选择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导致缺乏比较优势的印度商品出口竞争力不足。由于印度征地改革和劳动法改革过于敏感,非常容易激起民意反弹,因此土地和劳动力的竞争优势长期难以释放,限制印度利用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禀赋。

莫迪在第一任期内没能全方位启动涉土地和劳工的改革。如今印人党再次控制议会人民院,并有可能在几年时间内逐步掌控联邦院,莫迪政府推动土地和劳工改革的立法障碍已被大大削弱。现在关键问题在于取得民意共识。最近关于土地和劳工的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例如7月初莫迪政府将现行的有关职业安全健康多部法案打包合并为《劳工安全法》,将有关薪酬待遇的法案合并为《薪资法》,它们是联邦政府44部劳工法精简为4部中的其中两部。如果莫迪能够破除立法障碍、取得民意共识,切实推动土地和劳工等关键改革,便能够真正激活该十亿人口级经济体的潜力。这最终将助推印度完成“5年内建成5万亿美元经济体”的目标,并确保向10万亿美元经济体的中长期目标挺进。

(本文作者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印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