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哪吒与辛巴:精英的两种价值与两种家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哪吒与辛巴:精英的两种价值与两种家国

辛巴重新成为草原之王是他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他和其他“非统治阶层”共同努力和斗争的结果,而肩负保卫陈塘关子民责任的哪吒则是另一种“精英”形象。

《狮子王》中的辛巴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与《狮子王》目前正在暑期档热映中,在某种程度上,两者可谓是分析中美价值差异的极佳文本。撇开这两个主角的历史演化不谈,从哪吒和狮子王这两个角色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中西(主要是中美)精英价值的差异以及其内在的冲突——是“保家卫国”,还是正义的治理?

哪吒:精英式的“保家卫国”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王朝更替越往后,对早期王朝的叙述和想象便越丰富。对哪吒这一角色最饱满的描述,可以说是在明清之交的《封神演义》里出现的,而《封神演义》是小说家对历史上不甚清晰的商周之变所做出的想象和描绘。要知道,从晚清以降发掘出的甲骨文描述中,我们是无论如何也还原不出《封神演义》中的商周之变的。并且,《封神演义》中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儒释道三家合流了的“中国”,而在公元1000年前的商周更替之际,儒释道三家的始祖都还尚未出生。

将这种对文本的考据式分析置于一旁,我们不难发现,哪吒这一儒释道合流的角色(佛教里舶来的人物,道教神仙的徒弟,儒教官人李靖的三儿子)担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其一,哪吒作为陈塘关总兵李靖李大人的三公子,肩负着保卫陈塘关人民/子民的责任。其二,《封神演义》里的哪吒还有协助姜子牙讨伐腐朽的商纣王并建立周王朝的使命/“天命”。虽然诸多版本的哪吒形象及其大闹龙宫、剔骨还父等情节体现了这一人物的某种“革命”和“反叛”精神,但哪吒既没有挑战整个秩序的动机和理想,也没有与非精英阶层的人民有任何更有意义的互动。

“三太子”的身份设定本身就已经彰显了“保家卫国”才是哪吒的基本角色定位,而“道教神仙”徒弟这一身份只是给予了他实现“保家卫国”的本领。“保家卫国”这个使命一直是中国儒教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修身齐家”这种更个体性、道德性的儒家价值观的外化版本(但“保家卫国”并不是“修身齐家”的逻辑推演,国的合法性在孔孟那里是有更高的道德前提的)。在中国历史的漫长演绎中,越是在动荡的王朝更替之际,“保家卫国”便越被彰显和放大。用当下的语言来说,“保家卫国”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可以笼络最大多数的人群——能扛起“保家卫国”大旗的不仅有饱读孔孟的书生,更囊括了为国奋战的武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论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儒家文官还是“保家卫国”的儒家武将,他们在儒家价值观中的彰显都是精英式的。人民是被教化的、被保护的、被治理的、被统战的。哪吒不想也不曾跳出“治理者”的身份而和“被治理的”人民真正走在一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和平民小妹踢毽子是精英和人民走在一起吗?他会一直踢下去吗?)。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儒家两千多年的演进中,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只是选择性地借用了儒家的某些教条,实际的王朝更替遵循的却是兵家、法家、阴阳家的“丛林法则”。

哪吒这个角色又不同于其父李靖的纯儒家模型,他多了自由、任性、叛逆、鲜活的一面。从这个形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众在历史上的价值观有时候是和儒家的精英价值观不完全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作品在明清盛行的原因。宋以后的中国已经产生出了某种程度的下层市民社会,他们有更旗帜鲜明的爱恨和善恶观,他们更喜欢叛逆而洒脱的哪吒和孙悟空,而非儒释纯而又纯的精英李靖和唐僧。

但这种底层中国更自由、鲜活的价值观是在儒释道主流的笼罩之下的——哪吒无论如何都是李靖的儿子,孙悟空无论如何都是唐僧的徒弟、如来佛祖的规训对象。哪怕哪吒身上洒脱、叛离的个性很清晰,他还是处于其父的带领之下,还是对“人民”有一种与身俱来的精英特权。也许大众喜欢更鲜活、洒脱的精英设定,但同时却也欣然地接受了被精英与国家教化、保护、治理的权力关系。

辛巴:出于个人选择的“正义的治理”

《狮子王》既是一部风靡欧美(乃至全世界)的动画片,也是在纽约百老汇风靡20多年的音乐剧。撇开狮子王辛巴的角色是不是剽窃日本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部动画片这个有争议的议题,狮子王复仇并重新统治草原王国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十分符合美国右翼精英的价值——治理的正义。

辛巴作为小狮子是草原王位争夺的受害者——他(这里我们必须把狮子人格化,因为草原的生物法则是没有本文所试图讨论的价值秩序的)的父亲被叔叔刀疤杀害,并且自己也流落草原的边缘。小辛巴原初是没有夺回草原之王的意愿的,但当他看到叔叔统治之下的草原陷入混乱,并想起父亲的教诲,他在良师益友的陪同和帮助下最终变成了狮子王,使草原回到了“正义的治理”之下。

当代语境下的中国观众也许觉得小辛巴的王位复仇和中国历史上的王子复仇没什么区别——中国古代也有“有道”的复位和“无道”的夺位。而《狮子王》与中国叙事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语境下是没有对“保家卫国”的先验式/身份式接受(从道德哲学的意义上,很难说“保家卫国”具有先验的合法性;但中国儒教越往后、尤其是在当下的民族主义话语下,“保家卫国”被人们当成了不可撼动的、无须前提的道德命题),即王子(哪吒或者其他王子/公子)一生下来就具有家国的使命感——家国不仅绑架了作为个体的王子/太子,另一方面其实也绑架了其子民/人民。

2019《狮子王》中的木法沙与辛巴

那么,父亲木法沙向小辛巴所展望的新王的未来不算是“保家卫国”的教化吗?这当然是权力的教化,但其本身是没有不言自明的合法性的。小辛巴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把这种教化作为某种道德教条来依守信奉。他是在和他的草原朋友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草原需要一个正义的秩序,并且通过和来自草原不同阶层的朋友们一起努力和斗争,最终实现了这个正义的秩序。

辛巴重新成为草原之王是他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他和其他“非统治阶层”共同努力和斗争的结果。他觉得他必须得重新成为王,来恢复草原的秩序和正义。也许有人会说辛巴的正义治理只是一种说辞,他在意的仍是权力。对于这种论调,我只能表示极其有限的认同。因为如果一个人先验地认为所有的治理都是权力的游戏,他便不会相信理想中的正义的存在,更不会有改良现实的动机和行动了。《狮子王》被观众叫好的原因是一种理想的正义的治理被想象以及被实践。虽然这种理想的正义在现实世界也许并不存在,但这丝毫不影响这种理想被想象、被诉求、被实践。

同时,《狮子王》也像其他的好莱坞大片一样,用极其明晰的善恶观以及恒常的“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叙事来获得观众的认可。观众当然可以用一种愤世嫉俗的腔调来否认这样的世界是否真实存在,但不容置疑的是,其中的理想和情绪结构是真实存在的。

但《狮子王》毕竟代表的是一种右翼精英主义的价值观——自上而下的秩序。对《狮子王》最直接的一种左翼批评是,为什么只能由“强大的”和“好看的”人来统治社会,纵然统治者强调其治理的正义性?那“弱小的”和“不好看的”要怎么办?这也是为什么《狮子王》并没有漫威系超级英雄电影那么叫好的原因。漫威超级英雄虽然和辛巴一样有着明晰的善恶观以及恒常的“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平民和草根出生,他们代表着美国底层和中产的正义诉求,而不仅仅是站在权力的顶端去治理、去保护、去统战人民;他们自愿选择加入战斗和全球治理,而不是先验地被赋予了治理者/统治者角色。

2019《蜘蛛侠:英雄远征》剧照

尾声

狮子王所折射的美国右翼精英价值和哪吒所体现的中国精英价值之间是否必有一战,我们无法断言,但中国当下的价值显然已经不是托塔李天王式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不是哪吒的叛逆兼洒脱式的“保家卫国”。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更接近当下中国普通年轻人的形象:自我(自以为是)、傲慢、渴望爱(尤其渴望被爱)、迷茫(渴望被接受)又善良(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

让《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肩负起保护陈塘关人民使命的契机,是他发现他的父亲是真正爱儿子的、愿意牺牲自己去保护儿子的。这样一种个人主义叙事下的哪吒的觉醒和“大我”的实现,仍然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精英主义。这种加入了“证明自己”的精英主义是当前中国儒家式伦理在现代性框架下的回归吗?还是个人追求和家国情怀基于现实主义考量的握手言和(或者妥协)呢?

电影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也告诉不了最终的答案。当下中国究竟是要让个人主义进一步理性健康地发展,还是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融合,抑或是走向更极端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给出答案。我们永远在历史当中,但我们也正在书写历史本身。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哪吒与辛巴:精英的两种价值与两种家国

辛巴重新成为草原之王是他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他和其他“非统治阶层”共同努力和斗争的结果,而肩负保卫陈塘关子民责任的哪吒则是另一种“精英”形象。

《狮子王》中的辛巴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与《狮子王》目前正在暑期档热映中,在某种程度上,两者可谓是分析中美价值差异的极佳文本。撇开这两个主角的历史演化不谈,从哪吒和狮子王这两个角色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中西(主要是中美)精英价值的差异以及其内在的冲突——是“保家卫国”,还是正义的治理?

哪吒:精英式的“保家卫国”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王朝更替越往后,对早期王朝的叙述和想象便越丰富。对哪吒这一角色最饱满的描述,可以说是在明清之交的《封神演义》里出现的,而《封神演义》是小说家对历史上不甚清晰的商周之变所做出的想象和描绘。要知道,从晚清以降发掘出的甲骨文描述中,我们是无论如何也还原不出《封神演义》中的商周之变的。并且,《封神演义》中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儒释道三家合流了的“中国”,而在公元1000年前的商周更替之际,儒释道三家的始祖都还尚未出生。

将这种对文本的考据式分析置于一旁,我们不难发现,哪吒这一儒释道合流的角色(佛教里舶来的人物,道教神仙的徒弟,儒教官人李靖的三儿子)担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其一,哪吒作为陈塘关总兵李靖李大人的三公子,肩负着保卫陈塘关人民/子民的责任。其二,《封神演义》里的哪吒还有协助姜子牙讨伐腐朽的商纣王并建立周王朝的使命/“天命”。虽然诸多版本的哪吒形象及其大闹龙宫、剔骨还父等情节体现了这一人物的某种“革命”和“反叛”精神,但哪吒既没有挑战整个秩序的动机和理想,也没有与非精英阶层的人民有任何更有意义的互动。

“三太子”的身份设定本身就已经彰显了“保家卫国”才是哪吒的基本角色定位,而“道教神仙”徒弟这一身份只是给予了他实现“保家卫国”的本领。“保家卫国”这个使命一直是中国儒教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修身齐家”这种更个体性、道德性的儒家价值观的外化版本(但“保家卫国”并不是“修身齐家”的逻辑推演,国的合法性在孔孟那里是有更高的道德前提的)。在中国历史的漫长演绎中,越是在动荡的王朝更替之际,“保家卫国”便越被彰显和放大。用当下的语言来说,“保家卫国”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可以笼络最大多数的人群——能扛起“保家卫国”大旗的不仅有饱读孔孟的书生,更囊括了为国奋战的武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论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儒家文官还是“保家卫国”的儒家武将,他们在儒家价值观中的彰显都是精英式的。人民是被教化的、被保护的、被治理的、被统战的。哪吒不想也不曾跳出“治理者”的身份而和“被治理的”人民真正走在一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和平民小妹踢毽子是精英和人民走在一起吗?他会一直踢下去吗?)。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儒家两千多年的演进中,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只是选择性地借用了儒家的某些教条,实际的王朝更替遵循的却是兵家、法家、阴阳家的“丛林法则”。

哪吒这个角色又不同于其父李靖的纯儒家模型,他多了自由、任性、叛逆、鲜活的一面。从这个形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众在历史上的价值观有时候是和儒家的精英价值观不完全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作品在明清盛行的原因。宋以后的中国已经产生出了某种程度的下层市民社会,他们有更旗帜鲜明的爱恨和善恶观,他们更喜欢叛逆而洒脱的哪吒和孙悟空,而非儒释纯而又纯的精英李靖和唐僧。

但这种底层中国更自由、鲜活的价值观是在儒释道主流的笼罩之下的——哪吒无论如何都是李靖的儿子,孙悟空无论如何都是唐僧的徒弟、如来佛祖的规训对象。哪怕哪吒身上洒脱、叛离的个性很清晰,他还是处于其父的带领之下,还是对“人民”有一种与身俱来的精英特权。也许大众喜欢更鲜活、洒脱的精英设定,但同时却也欣然地接受了被精英与国家教化、保护、治理的权力关系。

辛巴:出于个人选择的“正义的治理”

《狮子王》既是一部风靡欧美(乃至全世界)的动画片,也是在纽约百老汇风靡20多年的音乐剧。撇开狮子王辛巴的角色是不是剽窃日本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部动画片这个有争议的议题,狮子王复仇并重新统治草原王国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十分符合美国右翼精英的价值——治理的正义。

辛巴作为小狮子是草原王位争夺的受害者——他(这里我们必须把狮子人格化,因为草原的生物法则是没有本文所试图讨论的价值秩序的)的父亲被叔叔刀疤杀害,并且自己也流落草原的边缘。小辛巴原初是没有夺回草原之王的意愿的,但当他看到叔叔统治之下的草原陷入混乱,并想起父亲的教诲,他在良师益友的陪同和帮助下最终变成了狮子王,使草原回到了“正义的治理”之下。

当代语境下的中国观众也许觉得小辛巴的王位复仇和中国历史上的王子复仇没什么区别——中国古代也有“有道”的复位和“无道”的夺位。而《狮子王》与中国叙事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语境下是没有对“保家卫国”的先验式/身份式接受(从道德哲学的意义上,很难说“保家卫国”具有先验的合法性;但中国儒教越往后、尤其是在当下的民族主义话语下,“保家卫国”被人们当成了不可撼动的、无须前提的道德命题),即王子(哪吒或者其他王子/公子)一生下来就具有家国的使命感——家国不仅绑架了作为个体的王子/太子,另一方面其实也绑架了其子民/人民。

2019《狮子王》中的木法沙与辛巴

那么,父亲木法沙向小辛巴所展望的新王的未来不算是“保家卫国”的教化吗?这当然是权力的教化,但其本身是没有不言自明的合法性的。小辛巴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把这种教化作为某种道德教条来依守信奉。他是在和他的草原朋友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草原需要一个正义的秩序,并且通过和来自草原不同阶层的朋友们一起努力和斗争,最终实现了这个正义的秩序。

辛巴重新成为草原之王是他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他和其他“非统治阶层”共同努力和斗争的结果。他觉得他必须得重新成为王,来恢复草原的秩序和正义。也许有人会说辛巴的正义治理只是一种说辞,他在意的仍是权力。对于这种论调,我只能表示极其有限的认同。因为如果一个人先验地认为所有的治理都是权力的游戏,他便不会相信理想中的正义的存在,更不会有改良现实的动机和行动了。《狮子王》被观众叫好的原因是一种理想的正义的治理被想象以及被实践。虽然这种理想的正义在现实世界也许并不存在,但这丝毫不影响这种理想被想象、被诉求、被实践。

同时,《狮子王》也像其他的好莱坞大片一样,用极其明晰的善恶观以及恒常的“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叙事来获得观众的认可。观众当然可以用一种愤世嫉俗的腔调来否认这样的世界是否真实存在,但不容置疑的是,其中的理想和情绪结构是真实存在的。

但《狮子王》毕竟代表的是一种右翼精英主义的价值观——自上而下的秩序。对《狮子王》最直接的一种左翼批评是,为什么只能由“强大的”和“好看的”人来统治社会,纵然统治者强调其治理的正义性?那“弱小的”和“不好看的”要怎么办?这也是为什么《狮子王》并没有漫威系超级英雄电影那么叫好的原因。漫威超级英雄虽然和辛巴一样有着明晰的善恶观以及恒常的“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平民和草根出生,他们代表着美国底层和中产的正义诉求,而不仅仅是站在权力的顶端去治理、去保护、去统战人民;他们自愿选择加入战斗和全球治理,而不是先验地被赋予了治理者/统治者角色。

2019《蜘蛛侠:英雄远征》剧照

尾声

狮子王所折射的美国右翼精英价值和哪吒所体现的中国精英价值之间是否必有一战,我们无法断言,但中国当下的价值显然已经不是托塔李天王式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不是哪吒的叛逆兼洒脱式的“保家卫国”。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更接近当下中国普通年轻人的形象:自我(自以为是)、傲慢、渴望爱(尤其渴望被爱)、迷茫(渴望被接受)又善良(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

让《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肩负起保护陈塘关人民使命的契机,是他发现他的父亲是真正爱儿子的、愿意牺牲自己去保护儿子的。这样一种个人主义叙事下的哪吒的觉醒和“大我”的实现,仍然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精英主义。这种加入了“证明自己”的精英主义是当前中国儒家式伦理在现代性框架下的回归吗?还是个人追求和家国情怀基于现实主义考量的握手言和(或者妥协)呢?

电影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也告诉不了最终的答案。当下中国究竟是要让个人主义进一步理性健康地发展,还是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融合,抑或是走向更极端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给出答案。我们永远在历史当中,但我们也正在书写历史本身。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