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家电业转型多年后被迫搁浅,两大陋习今年突然被放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家电业转型多年后被迫搁浅,两大陋习今年突然被放大

局面失控的最终受害者,不是在出局边缘的乡镇经销商,而是偷偷自乐的家电企业们。

文|家电圈

坚持不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家电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正在面临被搁浅的尴尬。与此同时,制约家电产业几十年的“商业陋习”却在今年被突然放大。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受到新一轮家电零售市场下滑,消费需求低迷,以及外部的经济环境多变、房地产调控持续深化,很多家电企业的经营重心不再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发展新模式,而是急于活命、奔命,开始“大开杀戒”全线降价促销和抢市。

最终令很多家电企业,特别是家电圈担心的“两个商业陋习”开始在今年被持续放大:一个是集中在上游的产品制造环节,不思创新,只想偷工减料降成本;另一个是集中在下游的产品零售环节,市场失控,低价商品到处乱窜,家电经销商“腹背受敌”,家电企业陷入“釜底抽薪”的泥潭之中。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受到一线市场上消费需求加剧“两极分化”,要么就是高端,要么就是低端。特别是低端市场再次放量增长。

以小米电视、米家空调等互联网企业,以及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兴起,拿“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超低价手段抢市场,引发的“羊群效应”,加速低价低端市场被激活并放大。随后,这也吸引了一大批头部家电企业的反弹和压制:显然他们不愿意看到,低端市场被这些新兵弱军悄然抢夺。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家电企业的心思,不再是如何创新产品,推出差异化的功能和体验,而是想办法如何“偷工减料”、“减少功能和配置”降低成本,从而为一线市场上的低价格战,提供“源源不断”的低价弹药。

最终,家电厂商这种低价策略,的确是抢到了订单,但“萎缩的功能”、“阉割的配置”透支的却是消费者信任,以及升级消费需求的期待。

这种完全不知道敬畏用户、尊重市场,只为自己的订单量、生产量而不顾一切地去冲击市场,透支消费,抢夺用户需求。看似满足了企业一时的营收指标和经营任务,最终消耗的却是企业品牌几十年才慢慢建立起来的信誉和信任。

如今家电企业在上游制造环节的“恶果”,一切都是因为下游终端市场的“因缘”。家电企业面对跌跌不休的市场,却找不到“除了低价”之外,其它更好的手段来自救,所以着急了,更迷路了。

由此一场“你低我更低”的恶性循环战役,持续引爆和升级。除了小米、拼多多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和平台,通过贴牌、合作方式,拉低家电市场的价格体系,不断突破家电产业的“底线”。同时,大量的一二线领军企业和头部企业,为了荣誉而战,又推出了更多更低的价格促销。

于是在一线市场上,今年以来众多家电企业的导购员、业务员突然发现,已经不认识这个市场了。因为,大量超出想象的低价产品,通过电商、连锁商渠道开始在线上和线下,甚至社交平台、微商平台乱窜乱跳,实在是没有了章法和套路。

在众多家电经销商看来,这就是家电企业拿自己的“一只有力气手,去打击那只没力气的手”。局面失控的最终受害者,不是在出局边缘的乡镇经销商,而是偷偷自乐的家电企业们。

一边在上游“一门心思”控成本、降价格;一边在下游“义无反顾”打低价、冲销量,最终真的能让一些家电企业更好地活下去吗?家电圈不清楚,也不知道那些家电企业们,又是怎么想的。但是,这么做肯定不对,也无法拯救泥潭中的家电企业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家电业转型多年后被迫搁浅,两大陋习今年突然被放大

局面失控的最终受害者,不是在出局边缘的乡镇经销商,而是偷偷自乐的家电企业们。

文|家电圈

坚持不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家电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正在面临被搁浅的尴尬。与此同时,制约家电产业几十年的“商业陋习”却在今年被突然放大。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受到新一轮家电零售市场下滑,消费需求低迷,以及外部的经济环境多变、房地产调控持续深化,很多家电企业的经营重心不再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发展新模式,而是急于活命、奔命,开始“大开杀戒”全线降价促销和抢市。

最终令很多家电企业,特别是家电圈担心的“两个商业陋习”开始在今年被持续放大:一个是集中在上游的产品制造环节,不思创新,只想偷工减料降成本;另一个是集中在下游的产品零售环节,市场失控,低价商品到处乱窜,家电经销商“腹背受敌”,家电企业陷入“釜底抽薪”的泥潭之中。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受到一线市场上消费需求加剧“两极分化”,要么就是高端,要么就是低端。特别是低端市场再次放量增长。

以小米电视、米家空调等互联网企业,以及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兴起,拿“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超低价手段抢市场,引发的“羊群效应”,加速低价低端市场被激活并放大。随后,这也吸引了一大批头部家电企业的反弹和压制:显然他们不愿意看到,低端市场被这些新兵弱军悄然抢夺。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家电企业的心思,不再是如何创新产品,推出差异化的功能和体验,而是想办法如何“偷工减料”、“减少功能和配置”降低成本,从而为一线市场上的低价格战,提供“源源不断”的低价弹药。

最终,家电厂商这种低价策略,的确是抢到了订单,但“萎缩的功能”、“阉割的配置”透支的却是消费者信任,以及升级消费需求的期待。

这种完全不知道敬畏用户、尊重市场,只为自己的订单量、生产量而不顾一切地去冲击市场,透支消费,抢夺用户需求。看似满足了企业一时的营收指标和经营任务,最终消耗的却是企业品牌几十年才慢慢建立起来的信誉和信任。

如今家电企业在上游制造环节的“恶果”,一切都是因为下游终端市场的“因缘”。家电企业面对跌跌不休的市场,却找不到“除了低价”之外,其它更好的手段来自救,所以着急了,更迷路了。

由此一场“你低我更低”的恶性循环战役,持续引爆和升级。除了小米、拼多多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和平台,通过贴牌、合作方式,拉低家电市场的价格体系,不断突破家电产业的“底线”。同时,大量的一二线领军企业和头部企业,为了荣誉而战,又推出了更多更低的价格促销。

于是在一线市场上,今年以来众多家电企业的导购员、业务员突然发现,已经不认识这个市场了。因为,大量超出想象的低价产品,通过电商、连锁商渠道开始在线上和线下,甚至社交平台、微商平台乱窜乱跳,实在是没有了章法和套路。

在众多家电经销商看来,这就是家电企业拿自己的“一只有力气手,去打击那只没力气的手”。局面失控的最终受害者,不是在出局边缘的乡镇经销商,而是偷偷自乐的家电企业们。

一边在上游“一门心思”控成本、降价格;一边在下游“义无反顾”打低价、冲销量,最终真的能让一些家电企业更好地活下去吗?家电圈不清楚,也不知道那些家电企业们,又是怎么想的。但是,这么做肯定不对,也无法拯救泥潭中的家电企业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